人的一生,總是伴隨著各種情緒,可以說,人就是在情緒中,不斷地成長。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人的情緒,能讓自己活得更有滋味。一個沒有情緒的人,在別人看來,他活得太沒有滋味了。
總的說來,一個人的情緒分為喜怒哀樂。正因為如此,人的一生,才有各種滋味。特別是經歷越多的人,他的情緒也會越多,他也會覺得自己這樣活得有滋有味的。只不過很多人在歲月的流逝中,他學會了壓抑自己的各種情緒,不讓它隨意爆發出來。
也就是說,情緒人人都有。但是一個想要修行的人,就是要將所有的情緒慢慢看淡,否則,你就達不到修行的效果。
那麼,修行的目的又是什麼呢?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將自己所有的情緒,無論是顯露在外的,還是隱藏的情緒,全部都去掉。有人說,這些情緒去掉了,自己不就變成了一個清心寡欲的人,那樣生活還有滋味嗎?
其實,當你的情緒去掉之後,伴隨著會有另外的東西來代替它。一旦達到這個目的,你會活得更自在。這個代替情緒的東西,就是慈悲。
那麼,修行當中存在什麼奧秘呢?
佛家認為,人的各種情緒,正是一個人苦的來源。比如一個人喜歡什麼,也就是對一個東西的喜好,它會讓人感覺到喜悅。如果對於這個東西的本身不執著,是沒有問題的。問題的根源在於,一旦你喜歡它,你就覺得自己離不開它。一旦失去了它,你會覺得「這太難受了」,這就是人煩惱的來源。佛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愛別離苦」。
佛家要人去掉對事物的執著,並不是讓你去掉那些外在的事物。很多人以為,佛教中講究出家,講究「斷舍離」,出家之後,才能獲得成就。其實,這是錯誤的知見。因為出家的目的,也是為了斷掉對事物的執著。
也就是說,真正對事物的「斷舍離」,是來源於一個人的內心。如果內心做不到斷舍離,出家了也沒什麼用處。
因為一個人對事物的喜好,也就是事物能給自己帶來喜悅的真正原因,都是出自人的心。只要能將自己的心改變過來,無論你處在哪一種環境中,都能達到這種「斷舍離」的效果。
不僅是對事物的喜好,對其它任何東西產生執著,都會讓自己陷在其中。一旦外在的東西發生變化,而人的心無法從中跳出來,就會陷入各種苦的境地。
《心經》之所以被稱之為諸經的總綱,就是因為它裡面真正針對的,就是人的心。從人的心的各個方面,進行闡述。不僅如此,它還從外在事物存在的現象方面,也說出了人對它執著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