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以來,機器開始代替手工工具,人們樸素自然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尤其在19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了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並且迅速發展,從煤及石油等能源中加工提煉出很多不以自然狀態存在的苯、塑料等化工產品,從此一發不可收,大量的物質生產不僅給地球造成了巨大負擔,人類也未能倖免。
誠然,物質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大大提升了生活水平。有太多人以佔有物質資源的多寡來評判別人,我們沉醉於佔有物質資源的快樂中。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似乎並不快樂,很奇怪,物質選擇多了,煩惱也開始多了。原來那些物質所帶來的快樂都是短暫的,而且是淺層的快樂,有時甚至成為了煩惱的來源。當我們感到煩惱時,逃避是沒有用的,不去化解,它就經常來串門。
解鈴還須繫鈴人,那就從減少物質開始吧。最近一些年流行一種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就是將生活所需品精簡到不能再減少為止。不少人因為選擇了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而變得輕鬆,心情不再像以前那樣混亂、困惑了。這還有一個比較佛系的詞語,叫斷舍離。能舍才會得,這是一種智慧。
其實我們當今問題的答案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古聖先賢就回答了,《管子下篇心術下》「君子使物,不為物使」,就是說我們要做外物的主人,而不應該讓外物成為自己的主人。《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對顏回的評價已經很高了,顏回在那樣簡陋甚至貧寒的條件下,依然安貧樂道,平常人也確實很難做到。
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時代,人們就已把身外之物看得很輕,轉而去尋求內心世界的豐盈,可能是他們早已破譯了快樂的密碼,源於內在的快樂,深層更持久,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