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大家已經對穿越回過去不抱以希望了,要不怎麼話題風向轉那麼快,轉而求其次以科學的角度來討論能不能看到過去的秦始皇,而從理論上來看這方法是可行的,但要看到秦始皇卻要花不少功夫!
秦始皇生卒年份是公元前259年-前210年,也就是距今2229-2278年,因此上秦始皇時代的光最遠已經跑到了2278光年外,看來這2200光年的距離顯然不太夠,但這並非是關鍵,主要是理論上還是行得通的,因此我們只需要來考慮如何實現這!
基於這個結果是光速是一個有限值,它的傳播速度是299792458米/秒,而光年使用儒略年來計算,一個儒略年為365.25天,一天為86400秒,因此光走一年的距離為:9460730472580.8千米!
光速是有限的,那麼是怎麼發現的呢?
第一個試圖測量光速的伽利略,1667年伽利略和助手在相距1.5千米的兩座山上,約定一人打開燈罩後另一人看到燈光也打開燈,很明顯這個實驗是失敗的,因為光跨過這點距離遠超人的反應速度,而且伽利略沒有準確的計時工具。
1676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默發現木星衛星被遮擋時,在地球背離和迎向運動時存在時間差,因此羅默認為這是光速造成的,他測得光速大約21.5萬千米/秒,這個速度誤差很大,但羅默的方法是對的,現代實用羅默的方式測定光速與其他方式測得的光速沒有差別。
1727年,英國天文學家J.布拉得雷利用恆星的光行差測量出光速為30.3萬千米/秒,這個速度已經和現代光速相差無幾了!
1849 年,法國物理學家斐佐用齒輪法測出光速為31.5萬千米/秒
1860年代,麥克斯韋用他發現的方程組推導出光速是一個常量,速度為28.4萬千米/秒
1907年用介電常數、磁導率,用麥克斯韋方程組計算出光速為299788千米/秒
.....
現代使用穩頻雷射器測量光速為299792.4581±0.0019千米/秒
因為光是一個有限速度值,因此從理論上來看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剩下的事情是我們如何來實現!
這確實是個大問題,因為以現代宇宙飛船的極速也只有21千米/秒,當然這連光的尾巴都追不到,必須得改變方式,而建立在現代火箭推進理論上的極速是光速,但很明顯,假如我們現在就以光速出發,那麼我們和秦始皇的那束光之間永遠都相隔2278光年!
必須有一種比光快的速度
其實早就已經準備好了,一種是愛因斯坦羅森橋,另一種則是曲速引擎,兩種都可以!我們一一來做個簡單介紹:
愛因斯坦-羅森橋:就是所謂的蟲洞,最早時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弗萊姆提出的,三十年代初期愛因斯坦和納森·羅森在研究引力場方程時假設黑洞和白洞之間的連接。認為它可以完成瞬間時空轉移。
曲速引擎:利用時空的壓縮和膨脹的彈性原理推動飛船前進,因為移動的是時空,並不是飛船,因此不違反相對論中的信息傳遞不可超過光速的觀點,根據早期曲速引擎理論(星際迷航中設定),最高級曲速可達199516倍光速!
似乎以這個速度下到達2278光年也花不了多久,大約只需要4.17天即可到達觀看秦始皇的2278光年處!
用什麼玩意兒來觀看秦始皇?
我們到達了遙遠的距離外,但卻沒有準備任何觀看設備,似乎白跑一趟?那麼首先來算算我們得帶個多大的望遠鏡!
望遠鏡口徑經驗公式:身高/距離=1.22×波長/望遠鏡口徑
聽說秦始皇很高大,那麼按1.8米算,可見光波長選550納米,那麼代入計算這個口徑將會超過一光年,地球上最大口徑的望遠鏡也不過幾十米,這是一個絕對完成不了的計劃!
因此即使我們真的找到通向2278光年外的方法,我們可能也不能看到秦始皇,畢竟如此巨大的落差擺在眼前,此方法只是理論上可行,而沒有任何實際操作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