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登基盛況沒有人親眼目睹過,但可想而知必然是空前絕後的。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我們還能有什麼辦法看到秦始皇登基稱帝的盛況?
時間是一條單行線,它只有一個方向,只能是一往直前不能後退,穿越時空一直都是科幻領域的常客。那麼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秦始皇登基盛況都是過去式,只有掌控了時間,才能跨越時間回到過去。
目前科學上唯一支持穿越時空的就是愛因斯坦的蟲洞理論,專業一點可以稱之為「愛因斯坦羅森環」,穿過蟲洞意味著穿越了時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核心內容是時空彎曲,而引起時空彎曲的是質量。因為時空彎曲的存在讓不同時間和空間的兩個點連結到一起,那麼穿越這個點就意味著穿越了時空。
當然目前蟲洞只是愛因斯坦預言的時空結構,尚未在宇宙中發現它的身影,況且即使真實存在,要想穿過蟲洞跨越時空仍舊困難重重。但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秦始皇的登基盛況或可以通過其它辦法來實現。
認識光
清晨醒來一縷陽光鋪灑在臉龐上,感覺暖洋洋的,這就是光,由太陽發射出來的自然光,跨越1.5億公裡的距離來到地球,照射到你的臉龐上。在黑暗的屋子裡打開電燈,瞬間亮如白晝,這是因為光充滿了整個空間。如果把燈光關閉,會瞬間陷入黑暗中,因為此前的光子都被吸收。
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具備波粒二象性,從量子力學的角度可以把光看成是一份份能量構成的,也就是常說的光子,它們可以在宇宙空間中永恆的存在,除非被其它物質所吸收,否則可以一直飛行下去。例如宇宙背景微博輻射就被認為是宇宙大爆炸後留下的一抹餘光,它跨越了時空一直到今天在宇宙中仍然留有痕跡。
光速太快,是宇宙中速度的極限,真空中光速可以達到30萬公裡每秒,這是什麼概念?也就是說光子一秒鐘可以繞地球七圈多,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自然無法感受到因為速度而產生的延遲現象。
例如陰雨連綿的天氣既打雷又伴隨著閃電,其實雷電是同時發生的,但往往都是先看見照亮夜空的閃電,隔段時間後才會聽到雷聲,就是因為音速在地球範圍內並不算大,標準狀況下15攝氏度的大氣中聲音速度大約是340米每秒,在地球上自然可以體現出差異性。
例如在宇宙深空中光速就並不顯眼了,在廣闊宇宙中有的時候感覺光速真的很「慢」,人類目前飛行最遠的探測器是旅行者一號,距離地球大約是225億公裡,光速飛行一個來回大約需要40個小時,在這裡就可以體現出因為速度體現出的延遲性。
人類如何看見這個世界?
要想看見一個物體,首先必須要有光線進入到我們的眼睛,或者說光子被視網膜接收到,經過一系列的過程在大腦中成像。關鍵點在於眼睛接收到光子,這些光子可能是物體反射而來或者來源於宇宙深空。
我們看見太陽是因為太陽光照射到我們的眼睛,但光也是速度的,它從太陽表面出發飛行1.5億公裡的距離,大約需要8分鐘20秒左右才能到達地球,換一句話說我們此時此刻看到的太陽是八分半鐘以前的太陽,如果此時此刻太陽發生爆炸,我們也只能在在八分半鐘之後知道這個信息。
換個角度來想,如果秦始皇登基時刻反射的光,它們會不斷地向宇宙深空中飛行,如果沒有被其它物質所吸收,這些光子就會一直飛行下去,如果此時此刻站在距離地球2242光年遠的天體上望向地球,看到的就是地球的過去,時光仿佛回到了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登基的時刻。
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站在我們的地球上夜晚仰望星空,全天肉眼可見的星星大約有6000顆左右,它們全部都是銀河系內距離我們幾光年至數百光年不等的恆星,我們肉眼只能看見繁星點點。如果說這些恆星周圍的行星,那肉眼就很難看見了,甚至科學家用專門的系外行星探測器搜索這些行星,都只能通過其它辦法來發現它們。
例如行星繞恆星公轉,就無法避免的周期性遮擋恆星光線,通過記錄統計恆星的光變曲線,就可以確定這顆恆星周圍的行星運行情況。而此時要想看到地球上曾經秦始皇登基的盛況,那麼前提條件很苛刻,擁有足夠精確的觀測設備,也就是口徑足夠大的望遠鏡。
總結
在2242光年外的天體上回望地球,當不考慮技術因素的前提下,理想狀態是可以看到秦始皇登基的盛況,但真正實施起來困難重重。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