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林子人1
《聾啞時代》
雙雪濤 著 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年4月
比起2016年的版本,新版《聾啞時代》恢復了原作千餘字篇幅,所以這也是此部作品首次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故事背景設置於1990年代末的東北小城,主角是108中校園裡的一群初中生,開頭就展現出了籠罩於下崗陰影下的東北工業城市的面貌,包括它的「被遺棄感」。主角的父母是一對拖拉機廠的工人,在「我」小學畢業的那個暑假,他們賴以生存的工廠已經岌岌可危。小說這樣寫道,「我在飯桌上聽見他倆經常哀嘆廠長們已經紛紛開始把國家的機器搬到自己家裡,另起爐灶,生產和原來一樣的拖拉機,而工廠裡的工人們則一批批地被通知可以休一個沒有盡頭的長假,這是在下崗出現之前出現的一個巧妙的詞彙,叫做停薪留職。」
小說通過少年李默「我」的講述視角,敘寫了七個少年的成長故事:科學怪人劉一達、天才少年霍家麟、古怪早熟的迷人女孩安娜,永遠穿白襯衫的艾小男等等。在少年的自我意識正在覺醒時,成人世界的權力之手也在操控著他們,面對與外部世界的第一次衝撞,有人激烈反抗,有人隕滅、失去蹤跡,更多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 關於九十年代廠區青少年的成長生活,尤其是在覺醒時體會到的性愛躁動,我們已經在路內的「追隨三部曲系列」和《少年巴比倫》中看到,只不過路內書寫的對象是南方小城而並非東北,而有趣的是這一南一北也形成了對照與呼應。《聾啞時代》這部長篇小說寫於雙雪濤的28歲,那時他過著白天在銀行上班,晚上回家寫作的雙面人生,「寫完那天,已經是夏天了。我知道自己再也寫不了這樣的東西,可能我成了另一個人吧,從那時開始,我就要作為另一個人活著。」
《消失的飛蛾》
[英]麥可·麥卡錫 著 姚瑤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0年5月
英美的自然寫作具有著悠久的傳統,此書就是這個傳統的當代接續。《消失的飛蛾》鋪陳了英美自然書寫的傳統,梳理了荒野審美意義的變化:自18世紀起,英國紳士環遊歐洲穿越阿爾卑斯山脈、並享受這種驚心動魄的美感;18世紀下半葉「風景如畫」的概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在藝術之光的照耀下,人們學會溫和地看待自然。19世紀威廉·華茲華斯宣稱自己是徹底的自然追隨者,美國本土的自然作家愛默生和亨利·梭羅作為先驗論者都將自然看做通往精神真相的途徑,尤其是梭羅提出了野性和荒野的概念,《散步》也體現了他最有力的荒野觀。
《消失的飛蛾》中,作者講述了自然帶給人類的喜悅和驚奇,也記錄了破壞與消亡。被新萬金大堤阻斷了遷徙之路的涉水禽、在倫敦難覓蹤影的麻雀、泰晤士河中數量銳減的鮭魚、林中打鬥的野兔、神秘的發光海豚……更為難得的是,他的書寫帶有強烈的個人烙印,他與自然結緣事實上源自童年的不幸事件,也是由此他體會到,對大自然的感受是人類生命中最了不起的感受之一,這種感受的源頭無處可尋,而自然之物卻令人產生情感,無論是讓人們喜愛的蝴蝶,還是讓人心生恐懼的巨獸。「一隻水獺會熱愛它的河流嗎?」為什麼自然會喚起內心超越生存所需的情感?這已經超過了將自然理解為保護對象、以及包含巨大經濟價值的對象——比如他近距離地觀察到了野象,他體會到的是「警惕中夾雜著某種類似激情的東西。」 他既感受到了強烈的恐懼,又體會到了他正在活著,而這也曾是遠古先民與野獸狹路相逢時所體驗的激動與恐懼。
《好老師,壞老師:美國的公共教育改革》
[美]達娜·戈德斯坦 著 陳麗麗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0年6月
為什麼其他國家的教師普遍受人尊重,而美國教師的處境卻頗為尷尬?美國的公共教育出了什麼問題?這本書源自作者達娜·戈德斯坦對教師職業的觀察,在她看來,公立學校教職已成為美國最受爭議的職業,沒有哪個職業面臨著如此嚴苛的政治監督,即使同樣負責公共福利的政治或社會工作也無法相提並論。她寫道,「無論我走到哪裡,權貴們似乎都在為公立學校教師的無能和 『鐵飯碗』而感到憤憤不平,儘管民意測驗顯示美國公立學校教師對專業性的重視程度幾乎與醫師不相上下。」
這本書梳理了近兩百年的美國教育史,從19世紀上半葉的麻薩諸塞州開始講起,那時全民普及教育的支持者,又稱公立學校倡導者,受到了反課稅激進分子的挑戰;隨後這兩大群體之間的關係緩解令美國教職被重新定義為由女性擔任的低收入(或者甚至是義務)的傳教工作;與此同時,奴隸和移民們的孩子都湧入了教室,美國人為解除學校種族隔離而鬥爭,然後又放棄;而目前的狀況是,在美國, 沒有大學學位的年輕人在勞動力市場上處於不利地位,因此他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依靠學校和教師幫助他們獲得中產階級的生活。
從美國教育發展的歷史人們可以看到,美國人對公共教育抱有過高期望,將其視為英才教育,但同時又不願大力投資其中涉及的公共組織、教師和學校,而這其中的衝突也與美國人對教師的看法有關,美國有句老話——「無能者才會教別人」。面對美國公立教育出路何在這個問題,作者也提出,美國公共教育應當少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給教師排名和解僱教師上,而更多地關注如何令每天的教學變成引人入勝的工作,並能夠將有頭腦、有創造力的人們吸引過來。
《煤氣燈效應》
[美]羅賓·斯特恩 著 劉彥 譯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4月
情感虐待、情感操控、PUA……近期新聞中情感操縱的熱點頻發,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而本書的作者心理治療師羅賓·斯特恩從心理學的角度為這個現象命名為「煤氣燈效應」。此詞的出處是1944年美國電影《煤氣燈下》,電影講述男主角為了霸佔女主角繼承的財產,通過對女主角不斷進行精神操控而使其發瘋的故事。
作者講述的「煤氣燈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共同打造的關係,也就是說雙方對此都負有責任——一方是煤氣燈操縱者,需要扮演凡事都正確的角色,以此保持自我和握有實權的感覺,另一方是被操縱者,總讓煤氣燈操縱者來定義現實世界,總是期待獲得對方的認可,哪怕僅有一點「我需要對方的愛和肯定才能完整」「我僅靠自己肯定不夠好」的念頭,就容易遭到操縱。煤氣燈操縱者促使被操縱者懷疑自己的認知,而被操縱者也為此積極創造了條件。煤氣燈效應可以存在於任何關係中,比如伴侶、僱主或朋友之間。在書中作者揭示了煤氣燈操縱的運作模式,從認清煤氣燈操控的三個階段到停止煤氣燈操控的五種方法以及如何決定哪些關係還有救、哪些需要儘早離開的判斷準則。
《錦衣衛》
易強 著 後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20年5月
錦衣衛到底是怎樣的機構?它在歷史舞臺上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明朝,是否真如人所言,誤於廠衛?作者的書寫主要在回應這些問題,而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也發現了更多的問題,比如對明朝皇帝而言,錦衣衛及東廠的價值是什麼,又讓皇權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此書將錦衣衛的創建演變置於明代歷史的大背景中考察,大體有兩條線索,一是錦衣衛建制的始末與職能,二是錦衣衛及相關機構和官員在內的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以錦衣衛的發展與以明代的帝王更替,勾勒各個時期皇權需求與錦衣衛的發展之間的關係。
關於錦衣衛,這本書也得出了幾個結論:一、錦衣衛創建於明太祖時期,主要任務是維護禮儀綱紀,以應對朱元璋在立國之初對「正紀綱」「立禮法」「定名分」「明號令」的急迫需求。二、錦衣衛的某些職能可能起初只是出於皇帝的權宜之計,並沒有制度上的安排,隨著這些職能的常規化、正式化,相關建制才逐漸完善。三、東廠的設置起初是為了監督制約錦衣衛,但這兩個機構的關係並非監督與被監督,孰強孰弱常常由掌事者的才幹來決定。 正因為錦衣衛的存在與發展與皇權的欲望緊密相關,在明朝的不同階段,錦衣衛與東廠的機構掌事者的地位因為與皇帝關係的親疏遠近而有所區別,由此作者也探討至專制的成本與收益的問題,並發現——為了獲得專制收益,明朝皇帝也支付了昂貴的專製成本。
《納粹掌權》
[美]威廉·謝裡登·阿倫 著 張晶 譯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
本書講述了納粹是如何運用宣傳和演講超越民主制度走向巔峰的,聚焦魏瑪共和國末期至第三帝國初期某個德國小鎮諾特海姆——這個小城鎮處於德國的中心位置,大約有一萬人。本書集中關注的問題是,文明的民主政治如何淪陷為恐怖的獨裁專政?作者依靠報紙、期刊、報告、預算信息、採訪當事人以及法律記錄,分析這個小鎮向納粹據點的轉變過程,作者認為,以往人們認為希特勒在國家層面掌權的看法是一種誤讀,希特勒如果沒有地方的狂熱支持者,第三帝國永遠不會出現,也就是說納粹在地方的舉措是第三帝國建立的關鍵,1933年的納粹掌權是自下而上進行的。
威廉·謝裡登·阿倫為紐約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納粹宣傳手段的效果、第三帝國時期的社會民主黨地下活動。《納粹掌權》寫於1965年,採用的是微觀史學的方法,在作者看來,微觀史學的方式雖然不具有代表性,但可以更加具有即時性與真實感。這本書也可以與此前不久出版的理察·埃文斯「第三帝國」系列形成對照,「第三帝國」系列也指出,理解納粹「一體化」的文化革命與靈魂改造的目標是理解納粹掌權的關鍵。
《城市的語言》
[英]迪耶·薩迪奇 著 張孝鐸 譯啟皓文化|東方出版社 2020年5月
在這本書中,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迪耶·薩迪奇跨越時空,發現城市的異同,從老舊城區到新型都市的改造,捕捉每個城市的個性,他探索的步伐遍布巴黎、伊斯坦堡、倫敦至孟買, 書中還提到了上海,講述上海浦東低矮的房屋如何被張揚建築構成的天際線所取代。
城市由物質構成,物質也塑造著城市的氣質,巴黎的自行車租賃計劃、裡約的城市纜車系統都各有意趣,城市也是歷史的,書中作者重視著歷史城市由於悠長歷史造成的多重身份,比如伊斯坦堡是由希臘羅馬拜佔庭和奧斯曼文明殘存的碎片共同造就的,孟買也與歐洲的殖民浪潮有關,柏林則殘存著一分為二、隔牆相望四十年的傷痛。也同時反思城市化的消極方面,例如過度建設、人口壓力、交通擁擠、環境汙染等問題,也提出人們應當對這些問題擔負起責任。說到城市書寫,可以同時推薦一套上海文藝出版社的「讀城」系列,至今已經出版了《威尼斯:晨昏島嶼的集市》《孟買:欲望叢林》等多部作品。
《如何創造可信的AI》
[美]蓋瑞·馬庫斯 歐內斯特·戴維斯 著 龍志勇 譯湛廬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0年5月
AI會進化得太過迅猛以威脅人類的生存嗎?比如說AI的興起會引發人類的失業潮嗎?本書提出如今AI被媒體以及大眾廣泛地給予厚望,而這與目前AI能夠落地的能力之間形成了巨大鴻溝:首先,人們往往會用人類的認知模式來看待機器的能力,輕信機器很容易就擁有人類的智慧。其次,人們還會高估AI解決現實難題、處理實際任務的能力,因為AI在學術研究中總是帶有狹義而簡化的假設,而現實世界充滿著複雜性與不確定性。最後,對容錯性很低而且性命攸關的領域——比如無人駕駛——AI事實上還遠遠沒有落地能力。
作者蓋瑞·馬庫斯和歐內斯特·戴維斯從深度學習算法固有的缺陷出發,對當前AI的場景應用和研究範式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並指出AI真正的問題在於信任,常識才是深度理解的關鍵。最終兩位作者從認知科學中提煉出了11條對人工智慧發展方面的啟示,以通用人工智慧為發展目標,給出了未來AI技術的一種發展方向。馬庫斯是紐約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1994年於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畢業,師從心理學大師史蒂芬·平克;戴維斯是紐約大學柯朗數學科學研究所計算機科學教授、人工智慧領域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