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斷進化,但對自然的情感就是人類原始生存的證據|一周新書推薦

2020-12-04 界面新聞

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林子人1

《聾啞時代》

雙雪濤 著 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年4月

比起2016年的版本,新版《聾啞時代》恢復了原作千餘字篇幅,所以這也是此部作品首次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故事背景設置於1990年代末的東北小城,主角是108中校園裡的一群初中生,開頭就展現出了籠罩於下崗陰影下的東北工業城市的面貌,包括它的「被遺棄感」。主角的父母是一對拖拉機廠的工人,在「我」小學畢業的那個暑假,他們賴以生存的工廠已經岌岌可危。小說這樣寫道,「我在飯桌上聽見他倆經常哀嘆廠長們已經紛紛開始把國家的機器搬到自己家裡,另起爐灶,生產和原來一樣的拖拉機,而工廠裡的工人們則一批批地被通知可以休一個沒有盡頭的長假,這是在下崗出現之前出現的一個巧妙的詞彙,叫做停薪留職。」

小說通過少年李默「我」的講述視角,敘寫了七個少年的成長故事:科學怪人劉一達、天才少年霍家麟、古怪早熟的迷人女孩安娜,永遠穿白襯衫的艾小男等等。在少年的自我意識正在覺醒時,成人世界的權力之手也在操控著他們,面對與外部世界的第一次衝撞,有人激烈反抗,有人隕滅、失去蹤跡,更多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 關於九十年代廠區青少年的成長生活,尤其是在覺醒時體會到的性愛躁動,我們已經在路內的「追隨三部曲系列」和《少年巴比倫》中看到,只不過路內書寫的對象是南方小城而並非東北,而有趣的是這一南一北也形成了對照與呼應。《聾啞時代》這部長篇小說寫於雙雪濤的28歲,那時他過著白天在銀行上班,晚上回家寫作的雙面人生,「寫完那天,已經是夏天了。我知道自己再也寫不了這樣的東西,可能我成了另一個人吧,從那時開始,我就要作為另一個人活著。」

《消失的飛蛾》

[英]麥可·麥卡錫 著 姚瑤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0年5月

英美的自然寫作具有著悠久的傳統,此書就是這個傳統的當代接續。《消失的飛蛾》鋪陳了英美自然書寫的傳統,梳理了荒野審美意義的變化:自18世紀起,英國紳士環遊歐洲穿越阿爾卑斯山脈、並享受這種驚心動魄的美感;18世紀下半葉「風景如畫」的概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在藝術之光的照耀下,人們學會溫和地看待自然。19世紀威廉·華茲華斯宣稱自己是徹底的自然追隨者,美國本土的自然作家愛默生和亨利·梭羅作為先驗論者都將自然看做通往精神真相的途徑,尤其是梭羅提出了野性和荒野的概念,《散步》也體現了他最有力的荒野觀。

《消失的飛蛾》中,作者講述了自然帶給人類的喜悅和驚奇,也記錄了破壞與消亡。被新萬金大堤阻斷了遷徙之路的涉水禽、在倫敦難覓蹤影的麻雀、泰晤士河中數量銳減的鮭魚、林中打鬥的野兔、神秘的發光海豚……更為難得的是,他的書寫帶有強烈的個人烙印,他與自然結緣事實上源自童年的不幸事件,也是由此他體會到,對大自然的感受是人類生命中最了不起的感受之一,這種感受的源頭無處可尋,而自然之物卻令人產生情感,無論是讓人們喜愛的蝴蝶,還是讓人心生恐懼的巨獸。「一隻水獺會熱愛它的河流嗎?」為什麼自然會喚起內心超越生存所需的情感?這已經超過了將自然理解為保護對象、以及包含巨大經濟價值的對象——比如他近距離地觀察到了野象,他體會到的是「警惕中夾雜著某種類似激情的東西。」 他既感受到了強烈的恐懼,又體會到了他正在活著,而這也曾是遠古先民與野獸狹路相逢時所體驗的激動與恐懼。

《好老師,壞老師:美國的公共教育改革》

[美]達娜·戈德斯坦 著 陳麗麗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0年6月

為什麼其他國家的教師普遍受人尊重,而美國教師的處境卻頗為尷尬?美國的公共教育出了什麼問題?這本書源自作者達娜·戈德斯坦對教師職業的觀察,在她看來,公立學校教職已成為美國最受爭議的職業,沒有哪個職業面臨著如此嚴苛的政治監督,即使同樣負責公共福利的政治或社會工作也無法相提並論。她寫道,「無論我走到哪裡,權貴們似乎都在為公立學校教師的無能和 『鐵飯碗』而感到憤憤不平,儘管民意測驗顯示美國公立學校教師對專業性的重視程度幾乎與醫師不相上下。」

這本書梳理了近兩百年的美國教育史,從19世紀上半葉的麻薩諸塞州開始講起,那時全民普及教育的支持者,又稱公立學校倡導者,受到了反課稅激進分子的挑戰;隨後這兩大群體之間的關係緩解令美國教職被重新定義為由女性擔任的低收入(或者甚至是義務)的傳教工作;與此同時,奴隸和移民們的孩子都湧入了教室,美國人為解除學校種族隔離而鬥爭,然後又放棄;而目前的狀況是,在美國, 沒有大學學位的年輕人在勞動力市場上處於不利地位,因此他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依靠學校和教師幫助他們獲得中產階級的生活。

從美國教育發展的歷史人們可以看到,美國人對公共教育抱有過高期望,將其視為英才教育,但同時又不願大力投資其中涉及的公共組織、教師和學校,而這其中的衝突也與美國人對教師的看法有關,美國有句老話——「無能者才會教別人」。面對美國公立教育出路何在這個問題,作者也提出,美國公共教育應當少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給教師排名和解僱教師上,而更多地關注如何令每天的教學變成引人入勝的工作,並能夠將有頭腦、有創造力的人們吸引過來。

《煤氣燈效應》

[美]羅賓·斯特恩 著 劉彥 譯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4月

情感虐待、情感操控、PUA……近期新聞中情感操縱的熱點頻發,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而本書的作者心理治療師羅賓·斯特恩從心理學的角度為這個現象命名為「煤氣燈效應」。此詞的出處是1944年美國電影《煤氣燈下》,電影講述男主角為了霸佔女主角繼承的財產,通過對女主角不斷進行精神操控而使其發瘋的故事。

作者講述的「煤氣燈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共同打造的關係,也就是說雙方對此都負有責任——一方是煤氣燈操縱者,需要扮演凡事都正確的角色,以此保持自我和握有實權的感覺,另一方是被操縱者,總讓煤氣燈操縱者來定義現實世界,總是期待獲得對方的認可,哪怕僅有一點「我需要對方的愛和肯定才能完整」「我僅靠自己肯定不夠好」的念頭,就容易遭到操縱。煤氣燈操縱者促使被操縱者懷疑自己的認知,而被操縱者也為此積極創造了條件。煤氣燈效應可以存在於任何關係中,比如伴侶、僱主或朋友之間。在書中作者揭示了煤氣燈操縱的運作模式,從認清煤氣燈操控的三個階段到停止煤氣燈操控的五種方法以及如何決定哪些關係還有救、哪些需要儘早離開的判斷準則。

《錦衣衛》

易強 著 後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20年5月

錦衣衛到底是怎樣的機構?它在歷史舞臺上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明朝,是否真如人所言,誤於廠衛?作者的書寫主要在回應這些問題,而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也發現了更多的問題,比如對明朝皇帝而言,錦衣衛及東廠的價值是什麼,又讓皇權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此書將錦衣衛的創建演變置於明代歷史的大背景中考察,大體有兩條線索,一是錦衣衛建制的始末與職能,二是錦衣衛及相關機構和官員在內的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以錦衣衛的發展與以明代的帝王更替,勾勒各個時期皇權需求與錦衣衛的發展之間的關係。

關於錦衣衛,這本書也得出了幾個結論:一、錦衣衛創建於明太祖時期,主要任務是維護禮儀綱紀,以應對朱元璋在立國之初對「正紀綱」「立禮法」「定名分」「明號令」的急迫需求。二、錦衣衛的某些職能可能起初只是出於皇帝的權宜之計,並沒有制度上的安排,隨著這些職能的常規化、正式化,相關建制才逐漸完善。三、東廠的設置起初是為了監督制約錦衣衛,但這兩個機構的關係並非監督與被監督,孰強孰弱常常由掌事者的才幹來決定。 正因為錦衣衛的存在與發展與皇權的欲望緊密相關,在明朝的不同階段,錦衣衛與東廠的機構掌事者的地位因為與皇帝關係的親疏遠近而有所區別,由此作者也探討至專制的成本與收益的問題,並發現——為了獲得專制收益,明朝皇帝也支付了昂貴的專製成本。

《納粹掌權》

[美]威廉·謝裡登·阿倫 著 張晶 譯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

本書講述了納粹是如何運用宣傳和演講超越民主制度走向巔峰的,聚焦魏瑪共和國末期至第三帝國初期某個德國小鎮諾特海姆——這個小城鎮處於德國的中心位置,大約有一萬人。本書集中關注的問題是,文明的民主政治如何淪陷為恐怖的獨裁專政?作者依靠報紙、期刊、報告、預算信息、採訪當事人以及法律記錄,分析這個小鎮向納粹據點的轉變過程,作者認為,以往人們認為希特勒在國家層面掌權的看法是一種誤讀,希特勒如果沒有地方的狂熱支持者,第三帝國永遠不會出現,也就是說納粹在地方的舉措是第三帝國建立的關鍵,1933年的納粹掌權是自下而上進行的。

威廉·謝裡登·阿倫為紐約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納粹宣傳手段的效果、第三帝國時期的社會民主黨地下活動。《納粹掌權》寫於1965年,採用的是微觀史學的方法,在作者看來,微觀史學的方式雖然不具有代表性,但可以更加具有即時性與真實感。這本書也可以與此前不久出版的理察·埃文斯「第三帝國」系列形成對照,「第三帝國」系列也指出,理解納粹「一體化」的文化革命與靈魂改造的目標是理解納粹掌權的關鍵。

《城市的語言》

[英]迪耶·薩迪奇 著 張孝鐸 譯啟皓文化|東方出版社 2020年5月

在這本書中,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迪耶·薩迪奇跨越時空,發現城市的異同,從老舊城區到新型都市的改造,捕捉每個城市的個性,他探索的步伐遍布巴黎、伊斯坦堡、倫敦至孟買, 書中還提到了上海,講述上海浦東低矮的房屋如何被張揚建築構成的天際線所取代。

城市由物質構成,物質也塑造著城市的氣質,巴黎的自行車租賃計劃、裡約的城市纜車系統都各有意趣,城市也是歷史的,書中作者重視著歷史城市由於悠長歷史造成的多重身份,比如伊斯坦堡是由希臘羅馬拜佔庭和奧斯曼文明殘存的碎片共同造就的,孟買也與歐洲的殖民浪潮有關,柏林則殘存著一分為二、隔牆相望四十年的傷痛。也同時反思城市化的消極方面,例如過度建設、人口壓力、交通擁擠、環境汙染等問題,也提出人們應當對這些問題擔負起責任。說到城市書寫,可以同時推薦一套上海文藝出版社的「讀城」系列,至今已經出版了《威尼斯:晨昏島嶼的集市》《孟買:欲望叢林》等多部作品。

《如何創造可信的AI》

[美]蓋瑞·馬庫斯 歐內斯特·戴維斯 著 龍志勇 譯湛廬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0年5月

AI會進化得太過迅猛以威脅人類的生存嗎?比如說AI的興起會引發人類的失業潮嗎?本書提出如今AI被媒體以及大眾廣泛地給予厚望,而這與目前AI能夠落地的能力之間形成了巨大鴻溝:首先,人們往往會用人類的認知模式來看待機器的能力,輕信機器很容易就擁有人類的智慧。其次,人們還會高估AI解決現實難題、處理實際任務的能力,因為AI在學術研究中總是帶有狹義而簡化的假設,而現實世界充滿著複雜性與不確定性。最後,對容錯性很低而且性命攸關的領域——比如無人駕駛——AI事實上還遠遠沒有落地能力。

作者蓋瑞·馬庫斯和歐內斯特·戴維斯從深度學習算法固有的缺陷出發,對當前AI的場景應用和研究範式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並指出AI真正的問題在於信任,常識才是深度理解的關鍵。最終兩位作者從認知科學中提煉出了11條對人工智慧發展方面的啟示,以通用人工智慧為發展目標,給出了未來AI技術的一種發展方向。馬庫斯是紐約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1994年於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畢業,師從心理學大師史蒂芬·平克;戴維斯是紐約大學柯朗數學科學研究所計算機科學教授、人工智慧領域科學家。

相關焦點

  • 進化論被推翻的證據
    E)小鼠群體會自然產生雄性不育基因,在短期內泛濫,造成全體死亡。F)飛蛾工業黑化現象:飛蛾的工業黑化現象是指工業汙染如何影響一種飛蛾的顏色。G)近年來,由於基因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步,分子進化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分支。四 進化論者的結論簡單來說,今天的進化論認為,大約一百到二百億年前,宇宙形成。
  • 美國研究稱人類的智力水平或正不斷下降(全文)
    然而美國學者最新研究認為,人類的生活越來越安逸導致智力的進化戛然而止。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也發現生活越來越便捷,這也源於人類自身不斷發展的創造力。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在科幻電影中才存在的技術,如今有很多已經實現或者正在實現。我們似乎可以從這一點上想當然地認為,人類越來越聰明,所以才能創造出越來越先進的技術。
  • 人類的演變: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如何進化?
    大家好,我是宋傑,小編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人類的演變。「有了人,我們就有了歷史。」人類社會的歷史是從原始社會開始的。原先地球上運動的物質是無生命的,無生命的物質經過不斷運動和發展,到了三十多億年前,就開始出現生命,再經過漫長的歲月,到六億年時,便進入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到五億年,脊推動物出現了,四億年時,陸上無脊椎動物及兩棲類出現,一億八千萬年前,哺乳類出現,再到七千萬年前,靈長類出現了,一直到今天,地球上已有四百五十萬種豐富多彩的生命。在三千萬年前出現的森林古狼,就是我們人類的祖先。
  • 綜合進化論推翻進化論?人類起源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在物競天擇的原始社會下,人類並沒有強大的力量,速度,咬合力這些捕獵必須擁有的身體素質,也沒有厚實的皮毛,脂肪這些幫助我們度過寒冬的技能點,人類是如何存活下來的呢?  有人說,人類會生火,會使用工具,那我們首先要明白,物種為何會進化?
  • 一個錯誤猜測導致的,人類進化騙局,達爾文或許誤導了我們上百年
    進化論是達爾文在1859年提出的,而且在當時絕大多數人對進化論的理論是深信不疑的,並不斷的拿出諸多證據來證明進化論是正確的。但是卻一直有人認為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是不正確的,意思就是說人類並不是由進化而來的。要不然怎麼會在許許多多的生物之中唯獨只有人類進化成功了呢?
  • 人類已經超越自然進化了嗎?(深度)
    許多年前,一本名為《變性動物》的小說,講述了一群原始原始人類的故事,在紐幾內亞的一片未開發的叢林中發現了他們,他們似乎構成了一個缺失的環節。然而,這個虛構的群體可能被一個企業家用作奴隸,這一前景迫使社會決定這些原始人類是簡單的複雜動物還是應該賦予它們人權。這就是困難所在。
  • 不斷適應環境不斷進化
    不斷適應環境不斷進化2020年4月中旬開始,想將每周聽書的自認為記憶深刻的內容摘錄出來,一方面對一周的知識學習做個記錄,另外一方面也試圖打開一扇窗戶
  • 達爾文進化論又一證據:巴拿馬的猴子學會了使用工具
    十九世紀中後期,達爾文通過青年時代的遠遊以及學習,積累了大量的實踐證據,創建了自然選擇進化論。達爾文認為,生物之間存在著生存爭鬥,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者則被淘汰,這就是自然的選擇。生物正是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種類由少到多地進化著、發展著。
  • 中國網絡文學走向世界:不斷順應人類對情感體驗的新需求
    讀者的點擊、收藏、推薦、訂閱與即時評論反饋,決定作品受廣大讀者重視的程度,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作品情節的發展方向。比之於文學刊物、出版社的編輯選擇機制,這更能靈敏地回應讀者需求。因此好萊塢電影與中國網絡文學的表觀特徵之一,就是它們圍繞受眾選擇的核心機制,培育出了靈活多樣的經營生態,幫助大眾文藝達成了自己的基礎效能——滿足人們對感覺、情緒與情感體驗的需求。
  • 5000萬年來,人類在不斷進化,為何眼睛卻毫無進化痕跡?
    簡單來說,就是黑猩猩和侏儒狨它們的視覺系統中,擁有著大小相同的組織和處理模塊,它們全部來自於靈長類動物誕生初期,無論靈長類動物如何演化,它們都沒有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所以說,靈長類動物的視覺系統,顯然在哺乳動物中屬於非常高級的那一種,因為世界在靈長類動物的眼中是五彩斑斕的,所以,人類早期祖先也因此可以更好地分辨顏色,可以在自然中輕而易舉地發現那些熟透了的果實。這這對於人類的早期祖先來說,也就意味著它們採食變得更加容易,研究認為,出色的視覺系統,或許也是靈長類動物飛速進化的原因之一。那麼,最早的靈長類動物又是如何出現的呢?
  • 也許我們就是他們的AI,人類DNA已經被改造
    人類和類人猿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8.7%,但是靈長類動物的原始的數量是24對,而人類只有23對染色體,還有一個染色體被神秘的丟失了。這也成為了人類被疑是基因改造的證據之一。更奇怪的是,人類2號染色體被融合的部位是被修改過的。從而使其結構更加穩定。因此,對人類來說,2號染色體已經達到了最佳的組合狀態。
  • 達爾文進化論出現悖論!進化還是退化,適者生存
    原標題:達爾文進化論出現悖論!進化還是退化,適者生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後勝於今。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著自己的規律,用中國的話說就是:「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生物的進化也必定有著自己所遵循的自然法則。
  • 為什麼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褪去了長長的體毛?原來一切都是為了生存
    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之後,讓我們對地球生命的起源和人類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認知。進論論告訴我們,地球最早的生命只是一些簡單的單細胞原始生命,就是這樣簡單原始生命,經過不斷的進化演化,一步步壯大起來,豐富了海洋生物圈。海洋生物豐富起來之後,其中的一部分兩棲生物開始脫離大海,走向了陸地生活,成為了陸地生命最早的祖先。
  • 適者生存,在環境面前我們不堪一擊,不斷地進化才能活下去
    「適者生存,優勝略汰」。在大自然的環境裡從來都是這樣的法則,千千萬萬年。無論多強的生物適應不了環境那就只能走向滅亡的道路。而如今的時代,環境造就了新的社會,環境也有人改變很多了。不管如何在新的環境下,對我們的生存能力帶來了新的挑戰,如同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
  • 人類就是人類,人類根本不是由猿進化來的(質疑進化論)
    如果有人要問我們人類是怎麼誕生的,那麼相信一定會有不少的人都會說是我們人類是由猿進化過來的,但是大家可以細想一下萬一達爾文的進化論是錯的呢?對於我們人類進化那或許只是自然界適者生存的必然結果。然而我們與猿很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個物種。
  • 人類就是人類,人類根本不是由猿進化來的(質疑進化論)
    如果有人要問我們人類是怎麼誕生的,那麼相信一定會有不少的人都會說是我們人類是由猿進化過來的,但是大家可以細想一下萬一達爾文的進化論是錯的呢?對於我們人類進化那或許只是自然界適者生存的必然結果。然而我們與猿很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個物種。
  • 一飯一思丨文明是如何加速人類進化的?
    來源:盒飯財經引讀物理學家霍金在生前預測說:「一旦『超級人類』普遍存在,沒有改善基因的普通人就會被淘汰。」人們痛斥基因編輯技術,就是因為擔心自己成為被淘汰的那一個,這違背了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進化論》的觀點認為人類基因進化的方向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是,《一萬年的爆發》這本書提出:人類自己創造的文明也會改變基因的進化。那麼,文明是如何加速人類進化的呢?
  • 耐玩的沙盒遊戲推薦,《方舟生存進化》在遊戲中演繹物種進化
    最近幾年,科學家們在巴拿馬內發現了進入石器時代的猴子,這一消息的傳出讓不少網友感到擔憂,新智能物種的誕生會不會威脅人類現有位置?可對此,科學家們卻欣喜若狂,通過對巴拿馬猴的研究,科學家們能更好的探究人類進化的秘密。可是大家知道嗎?
  • 從原始蒙昧的自然崇拜開始,人類是怎麼用文學表現自然的?
    到了農業文明階段,人類的自然觀褪去了盲目崇拜和萬物有靈的原始思維特徵,在對土地和自然資源的改造實踐中增強了理性認知和主導性情感。文學表現出了探索世界本源的哲學意味和對自然的尊重熱愛,如老子說:「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自然看作萬物之母及世界運行的最高法則。後來,莊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的樸素生態觀。
  • 人類進化史存質疑?科學家有證據顯示,人類是從海洋生物進化而來
    但是現在卻有這麼一個觀點,那就是我們人類的祖先其實是海洋生物,而我們是由其進化而來的。我們人類身上就有一個明顯的證據,那就是腹肌。 科學家們認為這就是人類是由魚類進化而來的證據,這些有著腹肌的生理機構的魚類在進化的時候,腹肌這一結構會消失。 而人們通過努力的鍛鍊以後還是可以練出腹肌,這或許就是人類保留的從魚類進化而來的一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