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追溯水熊蟲的歷史,需要回到5億年前的寒武紀。第一次見到「水熊蟲」這一名稱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這是一種和熊一般的動物。其實不然,水熊蟲的體型很是微小,曾經檢測到體積最小的水熊蟲僅僅只有50微米,而最大的不過是14毫米。平時用肉眼我們是觀測不到水熊蟲存在的,只有在顯微鏡下我們才能見到它們的真面目。水熊蟲整個身體可以分為頭部和四個體節,每一個體節上都有對足。身體幾乎是透明的,表層會有一層水膜存在,主要是為了避免身體乾燥和便於呼吸水中的氧氣。
我們知道,水熊蟲的生命力極其頑強。你可以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它們,你也可以在南極極寒的冰川上發現它們,即使是4000多米深的海域你也可以發現它們的存在,曾經還有科學家發現水熊蟲可以在真空的外太空環境下生存。目前全世界已經發現的水熊蟲數量達到了900多種。為什麼水熊蟲的生存能力如此強大?經過多年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它們具有四種不同環境的隱生性。
第一種是低溫隱生。1975年,科學家將水熊蟲放置在零下20℃的水中,之後再將水熊蟲放置在4℃的水中解凍,結果發現水熊蟲在極低的溫度下可以先讓自己的身體冷凍結冰,待到溫度較為暖和的水中再解凍,而這其中並不會受到任何損害。第二種是低溼隱生。一般在水熊蟲遇到乾旱缺水的環境中會開啟這一模式。它們會將整個身體蜷縮在一起,背側的甲片也會重疊在一起,進入「小桶狀態」。處於這一時刻的水熊蟲的新陳代謝是原來的0.01%。等到再次接觸到水源時,水熊蟲就可以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第三種是缺氧隱生。如果周圍環境的氧氣低於它們正常生活的閾值時候,水熊蟲就會收縮進入「窒息狀態」,在2007年的時候科學家做過一項太空實驗,發現水熊蟲可以在真空以及輻射的環境下生存10天左右。目前存在時間最長的水熊蟲是120年。第四種是變滲隱生,這一狀態是由於環境的高壓造成的,科學家發現水熊蟲在0.4%的鹽溶液當中可以存活。而在15%的鹽溶液當中,水熊蟲會在9秒的時間內進入「小桶狀態」。如果將水熊蟲放在淡水當中,它們會「窒息」,但是如果可以在三天之內將其放置在海水當中,水熊蟲又可以重新復活。此外,科學家還發現水熊蟲可以在125℃的水中存活數分鐘。
自從水熊蟲被發現之後,科學家對於它們的研究就沒有停止過。對於這樣一個生命力如此頑強的緩步動物,科學家對於它們的興趣只增不減。未來科學家也會加大對水熊蟲的研究,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信息得以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