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的航天大國:鮮為人知的日本航天成就

2020-12-06 騰訊網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日本的航天技術?

  日本對於很多人而言,都是一個隨口掛在嘴邊的對手。但對於日本的科技實力與軍事潛力,往往只有捕風捉影的猜測和傳說。不少人也因此忽略了日本在航天方面的成就。

  亞洲的先驅

  糸川英夫教授與鉛筆火箭

  1955年3月12日,一枚長度只有23釐米,重量也只有202克的小火箭在日本被發射。這枚小火箭很形象的被命名為「鉛筆」。發明它的東京大學航空技術研究班的學者們如何也想不到,自己這個不起眼的小成就將成為一段傳奇的開始。而他們的領軍者—糸川英夫教授的名字將在之後的歲月中照耀整個人類航天史。

  在「鉛筆」火箭成功升空4個月之後,日本成立了航空技術研究所,並在同年撥付1472萬日元。1959年7月,日本科技廳又成立了航天科學振興籌備委員會並發表了日本第一個航天規劃:《當前宇宙科學技術開發規劃》。日本正式走上了自己的航天之路。

  糸川英夫教授與他的同事們也開始研製K系列火箭。短短4年之後的1958年,糸川教授的K-6火箭就成功發射,並達到了60km高空,圓滿完成了對地球高層大氣風、溫度、壓力、宇宙射線以及太陽輻射光譜的觀測任務。這一成就不僅使日本成為了國際宇宙航行聯合會的成員,更讓日本成為了世界上第4個、亞洲第1個獨立發射探空火箭的國家。

  隨後,日本的航天事業全面開花。K系列、M系列、L系列等多種小型固態火箭的研製工作全面展開。其中L-4S火箭(蘭姆達)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將承擔日本第一顆衛星的發射任務。

  L-4S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由L-3火箭增加一級發動機改造而成。但L-4S的研製並不是一帆風順,前4枚火箭的發射都以失敗告終。第一枚的第三級飛行彈道出現偏差導致自旋發動機點火失敗。第二枚火箭的末級火箭也點火失敗。第三枚火箭再次點火失敗。而第四枚的第三級箭體則直接撞上了末級導致火箭爆炸。

  發射了「大隅」號的L-4S-5火箭

  經過不懈的試射,在1970年2月11日,搭載了日本第一顆衛星「大隅」1號的L-4S-5火箭終於發射成功。火箭成功將9.4公斤的「大隅」號送入了預定軌道,成為了亞洲發射的第一顆衛星。浩瀚宇宙中第一次有了亞洲人的聲音。

  對於日本來說,這僅僅是黃金歲月的一個開始。緊接著,日本又用M-3S-2系列火箭將「橋梁」、「彗星」、「銀河」、「曙光」等多顆衛星送入軌道,創下了多項世界與亞洲紀錄。其中就包括1977年,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發射地球同步衛星的國家。1986年,日本又用H-1火箭將「紫陽花」號與「富士」2號衛星發射成功,實現了人類第一次火箭再點火。

  亞洲第一顆衛星—大隅1號

  1984年,日本開始了全新的H-2系列火箭的研發。這是世界上第一枚兩級發動機都是用液氫液氧燃料的火箭。全長50米、總重260噸、直徑4米,靜止軌道載荷4噸、同步轉移軌道4噸。技術水平完全可以與歐洲「阿利亞納」3、美國「大力神」3、俄羅斯「質子」M並列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箭。它的改進型-H-IIB火箭起飛重量更是達到了551噸,比發射了「天宮」1號的「長徵」2FT1火箭還要大數十噸。

  H2系列運載火箭

  比宇宙更遠的地方

  發射中的日本H-IIB火箭

  1999年2月21日,被尊為「日本火箭之父」的糸川英夫教授與世長辭。為了紀念他為人類航天的貢獻,25143號小行星被命名為:糸川小行星。而他的繼任者們還將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2003年5月9號,鹿兒島航天中心。日本使用M-5火箭將「隼鳥」號探測器送入太空了,開始了歷時7年的小行星採樣返回任務。2005年9月,「隼鳥」號抵達距離目標小行星3500公裡處,關閉離子發動機,開始慢慢的靠近目標。11月26號,「隼鳥」號成功登陸了糸川小行星,並用探測器下方的發射槍發射了一顆5克的金屬球撞擊小行星表面,撞擊產生的碎片與塵埃被吸入樣本提取器。

  成功登陸的「隼鳥」號探測器

  2010年6月13號,「隼鳥」號成功返回地球軌道,並釋放了保存標本的密封艙,艙內保存著1500個來自小行星的物質微粒。這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小行星採樣並成功返回。任務期間雖然碰上了燃料洩露、通信中斷、「智慧女神」號機器人丟失等重重困難,4臺離子發動機一度只剩下了一臺還能工作。但在日本宇航開發研究機構(JAXA)的不懈努力下,這項書寫歷史的行動還是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日本航天的雄心還不僅僅體現在無人探測上,在載人設備上同樣是世界一流。2003年5月30號,由日本建造的「希望」號空間站組裝完畢,離開日本前往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開始自己的太空之旅。

  「希望」號重達24噸,比「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加起來還要大。它將成為國際空間站中最大的艙段,也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太空實驗室。即使是運載能力驚人的太空梭,也要分三階段將它送上天。2009年,「希望」號由美國「奮進」號太空梭全部發射完畢,與國際空間站完成對接。至今已經服役快10年,仍在正常運行。

  日本「希望」號太空實驗室

  2010年5月21日,種子島航天中心又發射了一枚H2A火箭。這枚火箭上搭載了亞洲第一個金星探測器「拂曉」號。在經歷5年的磨難與飛行之後,2015年12月7日,「曉」號進入金星軌道,為地球的姊妹星帶去了亞洲的問候,並成為了目前唯一一顆在軌的金星探測器。

  「曉」號金星探測器

  與「曉」號探測器一起升空的還有人類第一艘宇宙帆船「伊卡洛斯」號。太空帆船是利用太陽粒子的推力和「光帆」上的太陽電池提供動力。美國與俄羅斯也曾在2005年共同研發了宇宙帆船「宇宙1號」但卻因為技術故障而失敗。而「伊卡洛斯」號升空之後則一切順利,並利用太陽光實現了變速。100年前誕生的宇宙帆船構想終於在日本人的手裡實現。

  「伊卡洛斯」號宇宙帆船

  今天,很多人對日本科技的關注,還僅僅停留下粗淺的軍事裝備層面。但他們可有真的了解過,日本在航天領域也有著非常不俗的表現。至於更多其他領域,還有多少我們所不知道的呢?

  點

相關焦點

  • 航天實力被日本擠出前三,俄羅斯真的沒落了?
    ,美國第一中國第二,俄羅斯卻被擠出前三,替代者就是實力必須警惕的日本,難怪自二戰後隱忍75年沒搞事,原來早已悄無聲息超越普京成為全球第三航天大國,看來日本暗中發展的證據已經曝光,此次航天實力躋身世界前三就是例證,不過也有網友對這個排行榜有些不理解:俄羅斯真的沒落了?
  • 高調的「天問一號」發射,低調的中國航天對外傳播
    中國國家航天局太低調了! 世界這麼大,如此輝煌就不想讓外人知道嗎?「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航天大國紛紛祝賀。何以見得,請看推特。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第一時間通過推特表示祝賀,他在推文中寫到,隨著這次發射,中國步入火星國際科學探索的團體,祝「天問一號」一路順利!
  • 美國公布航天強國排行,日本躍入前三甲,中美俄3國誰被擠掉?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前三甲的排名中,日本的名次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讓全球都注意到了這個低調的國家。,太空也已經成為了各國之間角逐的戰場,很多人都以為,在這場太空博弈中應當是大國的主場,但是卻忽略掉了,在這個"太空俱樂部"中,日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員。
  • 日本一個不可小看的航天大國
    關於日本的航天實力大家了解的並不是很多,國內關於航天領域的報導除我國外大多都是美國,歐洲,俄羅斯。這很容易讓我們忽略日本的航天實力。日本在1970年2月11日用L-4S火箭成功地發射了其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我國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用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著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中國和日本在航天領域幾乎是同時起步的,日本還早了我國近兩個月。
  • 日本航天獲重大突破,有一技術已領先中美俄,應該提高警惕嗎?
    大國競爭在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世界發展的主旋律。進入21世紀後,世界各國的競爭,演變為了經濟、軍事、科技、人才等綜合實力的較量。如今,隨著人類不再滿足於只在地球上活動,於是航空航天也成為了大國競爭的其中一個方面。
  • 低調≠被低估,「航空航天」是它的代名詞
    航空航天工業已得到驚人的發展,包括研究,試驗,專家培訓和飛行器製造。由於是一個戰略要地,處在南北交通要道上,因而成為地中海和阿基坦盆地之間的貿易中心。如今,它是空中巴士的總部所在地,這座低調內斂的城市不應該被低估,也許,正是空客,所以成就了今天的土魯斯,也推動了會展產業在這裡的快速發展。
  • 中國航天成就顯著,航天精神勇往直前
    據有關報導,瑞典空間研究中心的澳大利亞分部,在2011年曾與我國籤訂了合作協議,同意讓其設在該國的一處衛星站為我國航天探索項目提供服務。然而,近期他們宣布,合作協議到期後將不再續約。我國在澳大利亞失去一個用於航天探索的衛星站。在此特殊國際形勢下,這一宣布不能不讓人引發聯想。
  • 阿聯火星探測器成功升空,日本航天令人注目,印度只能暗自傷心
    進入本世紀之後,阿聯憑藉雄厚的財力,在各個領域都有了相當不錯的表現,尤其是在航天方面,在2020年7月的時候,由阿聯研發製造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20日成功升空;這一成就引人注目啊,畢竟中東的阿聯算不上什麼大國,那麼在航天領域的成就就不可低估了,目前全球能夠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國家可不多
  • 俄專家:中國航天技術遙遙領先於歐洲和日本
    俄羅斯宇航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認為,中國航天技術快速發展,不僅在載人航天領域,中國在該領域取得的成就和進行的實驗值得密切關注。熱列茲尼亞科夫稱:「近幾年來,中國太空計劃快速發展,取得了大量成就。以軌道空間站為例,『天宮二號'已飛行2年,進行了一系列實驗,明年將開始建造多模塊空間站。」他涉及到其他的重要項目,如擬飛往月球的「嫦娥-5號」,其將登陸月球,並帶回少量月球土壤往回地球。此外,還有中國火星探測計劃。
  • 不可小覷的日本航天科技實力
    2020年的7月到8月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絕佳時機,今年一共有中國、美國、歐洲、阿聯4個火星探測器發射,而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是由日本的H-2A火箭幫忙發射。很多人可能會問了,日本怎麼會有能力幫忙發射一顆火星探測器?難道日本一夜之間成了航天大國?本文將給大家分析一下今天日本的航天實力!
  • 中國航天技術不如日本?美權威報告終於出爐,一堆數據說服所有人
    此前,美國權威報告終於出爐,公布了最新的航天大國名次,立刻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次日本居然躍進了前三甲,對此,
  • 西工大新設航天班,每年只招30人,班主任全是「大國工匠」
    西工大,這個西部高校用炙熱的愛國之情,低調的為國家打造大國重器、國防利劍。近期在北京舉辦的地14屆中國航空航天月桂獎頒獎典禮上,在12位獲獎人當中,有6位來自西北工業大學,他們有「大國工匠」曹彥生,有「領導卓越」的現西工大校長汪勁松,有「技術先鋒」李東、鄧景輝,有「終生奉獻」的陳一堅、尹澤勇。
  • 日本眼紅中國航天科技,想自主載人登月卻能力不足,如今希望同中國...
    此前為大家介紹了日本在科學領域取得的諸多項傲人成就,引發了大家對日本科學技術實力熱火朝天的討論。今天就來講講日本近期在航空航天、載人登月領域的發展近況。說起日本的航天事業,最令當地人驕傲的便是「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了。早在十幾年前,便順利登上小行星並採集樣本,創造了人類航天史的多項第一。
  • 美國為航天強國排名:日本名列第三,中國快速崛起
    但受制於各國科技水平的差異,各國航天水平也存在著不小的差距,那麼目前世界國家航天實力究竟誰強誰弱?近期美國媒體就發布了一份航天實力排名,這份榜單一經公布就引來了不小的爭議,很多人認為這份榜單嚴重低估了俄羅斯航天實力。
  • 不吹不黑:詳細解讀日本航天的真實實力!
    2020年的7月到8月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絕佳時機,今年一共有中國、美國、歐洲、阿聯4個火星探測器發射,而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是由日本的H-2A火箭幫忙發射。很多人可能會問了,日本怎麼會有能力幫忙發射一顆火星探測器?難道日本一夜之間成了航天大國?
  • 三體的經典預言:大國最昂貴的遊戲,航天一旦如此將導致小國消失
    航天的特殊性在於,這是一項需要巨大國力做支撐,需要長期資金、技術投入且短時間沒有任何收益的昂貴遊戲。迄今為止,除了服務於地球的人造衛星之外,人類狹義上地球之外星際之間的航天探測,儘管很容易吸引公眾的眼球,但卻沒有帶來哪怕一毛錢的實際收益。
  • 我國航天技術新突破,打破美國航天領域的壟斷
    人類探索宇宙靠的是航天技術的創新。自從數十年來,我國也成為了備受矚目的航天大國。進入2020年以來,各個國家摩拳擦掌,都把探索宇宙的重點放在了火星上,爭取通過探索火星來躋身航天大國行列。就在今年9月份,我國成功發射了可以回收利用的太空飛行器,這不僅代表著國際航天技術的重大突破,也標誌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飛躍式進步。
  • 俄專家:中國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太空計劃領先日本和歐洲
    資料圖:2017年6月8日,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示1:10比例的中國空間站模型。中國網新聞4月4日訊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俄羅斯宇航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認為,中國航天技術發展迅速,在載人航天領域,中國取得的成就和進行的實驗值得密切關注。
  • 世界航空航天5大國
    航空航天2超4強(歐洲為聯合體,只有5大國)的實力:①美帝,1961年5月5號,實現載人登陸太空;1967年的「③日本,未實現載人登陸太空;1995年,建成國際空間站。2009年的「H2B」火箭,推力1142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9噸。④中國,2003年10月15號,實現載人登陸太空;2011年,第一次發射「天宮一號」空間站,(中國不屬於國際空間站,國際空間站成員只包括美俄歐日。)
  • 日本為了創造了航天技術的新紀錄,搶先返航
    但是,有個國家,雖然綜合國力比不上美國,但他們在航天科技領域,可以被稱為佼佼者。這個國家就是日本,雖然他們的國土面積並不是特別大,但是他們的科技不遜於任何一個大國。但是,日本卻搶先於我國一步,他們6年前發射的小行星探測儀,成功返回了地面,並且「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