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7月到8月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絕佳時機,今年一共有中國、美國、歐洲、阿聯4個火星探測器發射,而阿聯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是由日本的H-2A火箭幫忙發射。很多人可能會問了,日本怎麼會有能力幫忙發射一顆火星探測器?難道日本一夜之間成了航天大國?本文將給大家分析一下今天日本的航天實力!
H-2A運載火箭
日本航天事業的起步非常不起眼,1955年3月12日,當時還在日本東京大學航空技術學院任教的糸川英夫教授,研發了一枚僅有23釐米長,重202克的微型火箭,這枚火箭也就是後來著名的&34;火箭。
日本L-4S運載火箭
但就是這麼一支微小迷你的火箭卻照亮了日本航天事業的道路,後來糸川英夫也被稱為&34;。日本政府也以此為契機,在1955年7月設立了日本航空技術研究所。隨後日本政府也出臺了第一個航天規劃,《當前宇宙科學技術開發規劃》。從此正式開啟了日本的航天太空發展之路。
糸川英夫和他的&34;火箭
在糸川英夫教授發射&34;火箭之後,他和他的團隊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馬不停蹄地進行更為先進的火箭技術驗證。經過4年不懈的努力堅持,1958年K-6火箭發射升空,到達了距離地球60公裡的高空,並完美地完成了對宇宙射線、太空溫度等環境數據的測試工作。
日本成為了世界上第四個,亞洲第一個可以獨立發射火箭的國家,並且憑此成果,日本進入了國際宇宙航行聯合會。隨後糸川英夫科研團隊又開發了M系列和L系列等微型固體燃料火箭。其中L-4S火箭是為日本第一顆人造衛星研發的,不過L-4S火箭的發射並不順利,四次試射全部失敗,然而這並未影響日本對航天技術的追索,他們反而越挫越勇,即將迎來突破。
&34;衛星
1970年2月11日,日本用L-4S-5火箭搭載日本第一顆人造衛星&34;發射成功,隨後&34;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中國的&34;衛星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日本也就早於中國兩個月,成為了亞洲第一個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由此也打破了歐美西方國家對火箭衛星技術的壟斷,浩瀚無垠的太空之中第一次唱響了來自亞洲的聲音。
隨後在L-4S-5火箭的基礎上,日本又研發出了M-3S-2火箭。並用該型火箭將諸如&34;和&34;等多顆人造衛星送入了太空。此時日本的航天技術在亞洲可謂是一枝獨秀,1977年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發射地球同步衛星的國家,1986年日本實現了人類火箭歷史上第一次火箭再點火,為火箭技術的發展抒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H-2運載火箭
1984年日本啟動了全新的H-2系列運載火箭的研發,1994年完成了首次飛行試驗。在H-2運載火箭試飛成功不久,日本航天事業的奠基者和開拓者糸川英夫教授,在1999年駕鶴西行。為了紀念他在航天太空領域的貢獻,國際小行星聯合會於同年將25143號小行星被命名為糸川英夫小行星。秉承糸川英夫教授的夙願,日本在2001年成功發射了H-2A運載火箭。
H-2A運載火箭
H-2A運載火箭長53米,重260噸,直徑4米,有效載荷4噸,採用液氧液氫燃料兩級發動機推進技術,此外還搭載4臺固體助推火箭,由三菱重工製造。其技術水平直追美國的&34;、歐洲航天局的&34;和俄羅斯的&34;等優秀運載火箭,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運載火箭之一。
由H-2A火箭改進而來的H-2B火箭具備把8噸重的載荷運送到地球同步軌道上,從2009年至今H-2B火箭已經成功將8艘無人飛船送到了太空給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日本還計劃在2020年首次發射推力更大的H-3大推力運載火箭,H-3火箭成功發射之後日本將成為全球極少數能夠獨立研製大推力運載火箭的國家。日本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給自己積累了一定的航天技術和人才,加上經濟實力比較強,目前已經初步擁有了進行載人航天和登陸月球的潛力。
&34;探測器
2019年11月13日,&34;探測器在完成了既定任務後,開啟了返回地球的旅程,預計將於2020年末到達地球。除了外太空,太陽系內的大行星也是日本探索的目標,2010年5月21日,日本在種子島航天中心利用H-2A運載火箭,發射了&34;號金星探測器。經過5年飛行,2015年12月7日,&34;號進入金星軌道。目前&34;號正在對金星進行各種觀測研究,人類藉助於它,對金星的了解也將進一步加深。
日本H-2系列火箭
因此綜合來看日本在航天方面一直在不斷發展,在地外天體登陸的相關技術儲備一直在跟進。不過由於載人航天或者載人登月計劃對於技術的要求更高,投入更大且風險要增加,日本是否會實施類似的計劃還有待觀察。
全文完,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