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識地做事時 大腦所耗能量僅為發呆時的1/20

2021-01-07 央視網
有意識地做事時 大腦所耗能量僅為發呆時的1/20

原標題:

  「我的腦子一片空白」、「大腦停止了轉動」,如果你還在用這樣的語言形容自己發呆時的情形,那就大錯特錯了:神經成像研究發現,當我們休息或發呆時,大腦中始終存在著一些神秘的「背景」神經活動。更讓人驚訝的是,當我們有意識地做事時,大腦所耗能量卻僅為「背景活動」的1/20。這些看不見的神經活動,就是「大腦暗能量」。

  曾不為人知的大腦系統——默認模式神經網絡

  長期以來,神經科學家一直認為,人在休息時,大腦中的神經迴路基本處於關閉狀態,此時的神經活動屬於「隨機噪聲」,就像沒收到信號的電視機顯示的雪花狀圖案。

  現已證實,當我們坐在椅子上發呆、躺在床上睡覺或接受了麻醉,各個腦區之間仍在不停地傳遞信息。這種不間斷的信息傳遞被稱作大腦的默認模式,它所消耗的能量是我們有意識地對其他外在刺激作出反應時所耗能量的20倍。實際上,我們有意識去吃飯或演講等,都是對大腦默認模式下基準神經活動的背離。

  理解大腦默認模式的關鍵,是要找到此前不為人知的大腦系統——默認模式神經網絡。在組織神經活動的過程中,默認模式神經網絡到底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現在仍在研究當中,但我們知道,大腦在形成記憶、組織其他各種需要為未來事件做準備的神經系統時,可能就是採用默認模式神經網絡預先設定好的方式。

  在使腦區行為同步方面,默認模式神經網絡可能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讓各個腦區就像賽跑運動員一樣,在發令槍打響的一剎那都處於合理的「預備」狀態。另外神經科學家還推測,默認模式神經網絡遭到破壞,可能會引起精神錯亂,以及從阿爾茨海默症到抑鬱症的一系列複雜大腦疾病。

  尋找大腦的暗能量

  「大腦始終處於活躍狀態」並非新觀點,腦電圖的發明者漢斯·伯格就是這個觀點的支持者。他在一系列開創性論文中,根據儀器檢測到的不間斷腦電波推測,「中樞神經系統始終處於相當活躍的狀態,而不僅僅是在人們清醒的時候」。

  只需對大腦成像圖進行肉眼觀測,就能找到大腦背景活動存在的證據:無論來自對照組還是試驗組,大腦成像圖總是顯示,多個腦區都處於相當忙碌的狀態。進一步分析發現,在執行特定任務時,大腦消耗能量的上升幅度不會超過基礎神經活動的5%。在神經迴路中,大部分神經活動都與外部事件無關,這些活動消耗的能量佔大腦總消耗能量的60%~80%。因此我們借鑑天文學家的說法,把這些固定存在的神經活動稱為大腦的暗能量——正如看不見的暗能量佔據了宇宙中物質能量的絕大多數。

  推測大腦暗能量可能存在的另一個理由是,研究發現只有極少的感官信息能夠真正抵達大腦的中樞處理區域。視覺信息從眼睛傳向視覺皮層的過程中,信號強度會大幅衰減。

  我們周圍存在無數信息,每秒約有上百億比特的信息抵達視網膜,但與之相連的視覺輸出神經連接只有100萬個,每秒鐘視網膜傳向大腦的信息只有600萬比特,最終能到達視覺皮層的信息只有1萬比特。

  經過進一步處理,視覺信息才能進入負責產生意識知覺的腦區。令人驚訝的是,最終形成意識知覺的信息每秒鐘不足100比特。如果這些是大腦所能利用的全部信息,如此少的信息量顯然不大可能形成知覺,因此固定存在的大腦神經活動必定在此過程中發揮了某種作用。

  神經突觸的數量也暗示大腦暗能量可能存在。突觸是神經元間的連接點。在視覺皮層中,負責傳遞視覺信息的突觸數量還不到全部突觸的10%。因此,大部分突觸肯定是用於建立視覺皮層內部神經元間的聯繫。

  默認模式是大腦運行方式的某個基礎方面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人們意外發現,受試者執行某種任務時,特定腦區的活躍程度會低於休息時的基準水平。當其他腦區執行特定任務(如大聲朗讀)時,這些腦區的活躍程度也會下降,尤其是內側頂葉皮層(位於大腦中部,負責記憶人們生活中的私人事件)上的部分區域。這是一個讓人費解的現象,我們把活躍程度下降最多的區域稱為「內側謎樣頂葉區」。

  此後的一系列正電子斷層掃描實驗證實,大腦在無意識狀態下絕非處於「閒置狀態」。實際上,包括內側謎樣頂葉區在內的大多數腦區一直都很活躍,直到大腦開始執行某一特定任務時,一些腦區固有的神經活動水平才會有所下降。

  最初,這樣的結論曾遭到質疑,被認為實驗數據有誤。但後來其他科學家在針對內側頂葉皮層和內側前葉皮層(負責推測他人想法,並與自身情緒狀態有關)的研究中,也得出了一致的結果。現在,這兩個腦區都被認為是默認模式神經網絡的重要組成區域。

  默認模式神經網絡的發現,讓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大腦的固有神經活動。在此之前,神經生理學家從未把組成神經網絡的腦區看作是一個系統,因為在過去的大腦成像實驗中,他們都忽略了這樣一個現象:大腦在休息狀態下,多個腦區之間可能都有相互聯繫。那麼,是否只有默認模式神經網絡中,腦區之間才有這種相互聯繫?還是說這種休息狀態下的神經聯繫在大腦裡普遍存在?在分析大腦磁共振成像圖時,一個驚人的發現把我們帶到了通往問題答案的路口。

  功能性磁共振信號通常是指血氧水平依賴信號,因為這種成像方式依賴於大腦血管血流改變引起的氧含量變化。在靜息狀態下,各個腦區的血氧水平依賴信號會緩慢波動,大約每10秒完成一個周期。如此緩慢的波動曾被認為只不過是「噪聲」,因此為了更好地反映執行特定任務時的大腦活動,儀器檢測到的這些「噪聲」信號會直接從大腦成像圖中消除。

  到了1995年,從大腦成像圖上消除低頻「噪聲」信號的做法受到了質疑——當時,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的巴拉特·比斯沃爾和同事發現,即便受試者靜止不動,控制右手運動的腦區中的「噪聲」波動也與對側控制左手的腦區中的神經活動是同步的。本世紀初,美國史丹福大學的麥可·格雷丘斯和合作者發現,當受試者處於休息狀態時,默認模式神經網絡中也存在類似的同步波動。

  格雷丘斯等人的發現猶如一顆投向湖面的石子,引起了全球實驗室的注意,科學家紛紛開始進行大腦成像研究,所有的「噪聲」信號(即重要大腦系統的固有神經活動)都被記錄下來。結果發現,即使在全身麻醉和淺度睡眠期間,受試者大腦內的固有神經活動都會表現出明顯的同步性,暗示這些神經活動不單單是「噪聲」,而應該是大腦運行方式的某個基礎方面。

  上述發現清楚地說明,儘管默認模式神經網絡的作用很重要,但它只是大腦固有神經活動的一部分,大腦中所有系統都具有這樣的默認模式。

  大腦每時每刻都在努力維持既定反應和即時需求反應之間的動態平衡

  經證實,大腦信號的頻率範圍很廣,從低頻的皮層慢電位到每秒波動超過100次的信號都有。神經科學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弄清楚不同頻率的信號如何發生相互作用。

  研究證實,皮層慢電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頻率高於皮層慢電位的電活動可以和皮層慢電位發生同步振動。這就像演奏交響樂一樣,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音都按同一節奏交織在一起,而皮層慢電位就是指揮家手中的指揮棒。不同的是,演奏交響樂只要掌握好各種樂器的發聲時間即可,神經信號則須協調每個大腦系統從海量的記憶和其他信息中讀取所需數據——這些信息都是我們在這個複雜且不斷變化的世界上生存所必需的。皮層慢電位的存在,能保證數據讀取過程在和諧的環境下和準確的時間點上正確進行。

  但大腦要比交響樂團複雜得多。每個具有獨立功能的大腦系統,比如控制視覺活動和控制肌肉運動的系統,都有自己的皮層慢電位發放模式。由於每個系統都不相同,因此有效地避免了混亂。各個系統的電信號發放也有先後之分,排在最前面的,就是默認模式神經網絡,它就像一個總指揮,保證各個系統發出的電信號不會相互幹擾,因為大腦並非相互獨立的神經系統集群,而是由各個相互聯繫的系統組成的聯盟。

  與此同時,這些複雜的固有神經活動有時必須給外界需求讓步。為了實現這種調節,當我們由於新的或意外的感覺信息輸入大腦(比如開車回家的路上突然記起要買盒牛奶回去)而需要保持警覺時,默認模式神經網絡的皮層慢電位會有所減弱。但在需要集中精力處理的事情做完以後,皮層慢電位又會恢復至原有水平。我們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努力維持既定反應和即時需求反應之間的動態平衡。

  藉助暗能量探索意識本質,審視重大神經疾病

  默認模式神經網絡的狀態起伏,讓我們有機會窺探大腦最深處的秘密。它已經讓科學家對意識活動的基本組成——注意力的本質有了新的認識。2008年,一個跨國研究小組報導稱,通過監測默認模式神經網絡,他們可以提前30秒預測接受掃描的受試者會不會在一個計算機測試中犯錯——如果默認模式神經網絡控制了大腦,注意力相關腦區的神經活動減弱,受試者就會犯錯。

  未來,大腦暗能量或許會提供有關意識本質的線索。大多數神經科學家承認,我們對外界的意識反應只佔大腦活動的一小部分。在意識層面之下,那些神秘的大腦活動(如大腦暗能量)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正是因為它們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背景內容,我們才能透過「狹小」的意識窗口體驗到大千世界的存在。

  除了揭示日常意識活動背後的大腦機制,研究大腦暗能量或許還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重大神經疾病。將來,不必進行頭腦體操或複雜運動就可以完成這些疾病的診斷。病人只需要靜靜地呆在掃描儀內,讓默認模式神經網絡和其他腦區的暗能量按自己的節奏運行即可。

  這類研究已為疾病分析開拓了新的思路。大腦成像研究已經發現,在阿爾茨海默病、抑鬱症、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默認模式神經網絡內,腦細胞之間的連接已發生改變。實際上,阿爾茨海默症將來可能被歸為默認模式神經網絡相關疾病。在大腦成像圖上,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病變腦區與組成默認模式神經網絡的腦區完全吻合。這一模式不僅可作為診斷阿爾茨海默症的生物學標誌,還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疾病成因,尋找治療方法。

  未來,科學家必須要弄清楚兩個問題:在細胞水平上,各個大腦系統內部及其之間的協作性神經活動如何實現;默認模式神經網絡如何促使化學和電信號在神經迴路間傳遞。我們還需要一個新理論,用於整合來自細胞、神經迴路、神經系統等各層面的數據,從而更全面地描述作為大腦暗能量主要組織者的大腦默認模式究竟如何工作。

  文/馬庫斯·雷切爾

  (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神經科學家)

  譯/馮澤君

  選自環球科學公眾號,有刪節

相關焦點

  • 發呆時大腦在做什麼?大腦暗能量或能提供關於意識本質的線索
    「我的腦子一片空白」、「大腦停止了轉動」,如果你還在用這樣的語言形容自己發呆時的情形,那就大錯特錯了:神經成像研究發現,當我們休息或發呆時,大腦中始終存在著一些神秘的「背景」神經活動。更讓人驚訝的是,當我們有意識做事時,大腦耗能量卻僅為「背景活動」的 1/20。這些看不見的神經活動,就是「大腦暗能量」。
  • 發呆真的能「放空」大腦嗎?
    據主辦方稱,大賽旨在提醒大家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也應該讓大腦保持放空,適度休息。這種初衷無疑是好的,但如果你以為發呆的時候大腦在休息,那可就錯了。  發呆時大腦耗氧反而更多  你也許認為發呆的時候大腦是空白的,其實並非如此。實際上,發呆是一種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
  • 遠離認知症,這15個方法鍛鍊大腦!
    -4- 大聲朗讀 朗讀的過程是把視覺刺激反饋給聽覺,並加以確認,它所帶給大腦的刺激要比默讀多得多,因此記憶也更加深刻。閱讀本文時,建議你在需要獲取信息時選擇默讀,在分析或記憶信息時選擇朗讀。
  • 好好吃飯很重要:即使坐著不動,大腦也會消耗每日20%的能量
    剩下的四分之三被用來發送和處理大腦迴路中的電信號。這些數字在人類身上似乎非常相似。這些能量的大部分被消耗在突觸上——大腦細胞之間的微小間隙,在那裡信號被發送和接收。與此同時,細胞穩定地將離子泵入細胞間的縫隙中,交換鉀和鈉來產生電荷。這種泵送作用是大腦迴路運作的基礎,用時它們也是能量密集型的。
  • 鍛鍊孩子大腦的41種方法,想不聰明都難!
    鍛鍊大腦的方法很多,而且並不難,只要稍微改變一下你的生活方式,比如換隻手刷牙、閉著眼吃飯、發發呆、玩玩填字遊戲、適量運動,一個嶄新而聰明的你就出爐了。    1、閉眼吃飯  為了有意識地用腦,你可以阻斷一些信息
  • 「仙女發呆」不僅萌,還治病……聽說「呆」過的人秒變仙女|周末漲...
    2016年,國家衛計委首次推出「5125」的健康生活理念,諧音為「我要愛我」。5,每天給自己留5分鐘靜思時間;1,每天運動1小時、掌握1項運動技巧和加入1個運動社群;25,按照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攝入25種以上食物,做到膳食多樣化。其中,5分鐘靜想,也可以理解為,每天發呆5分鐘。
  • 大腦思考時會燃燒卡路裡嗎?會,但效果微乎其微
    它被堅硬的頭骨和牢固的腦膜保護著,大腦組織僅佔身體重量的2%,卻利用了身體20%的能量。  大腦所需的大部分能量來自葡萄糖分解,葡萄糖是大腦最喜歡的食物,血液源源不斷地向大腦輸送葡萄糖,因為大腦本身不能儲存葡萄糖。即使你什麼都沒做,你的大腦也在做很多事情,大腦是如何消耗如此多的能量呢?
  • 愛因斯坦的大腦竟比普通人還小!真的存在大腦利用率這個問題嗎?
    ,他的觀點僅是人類還有巨大的潛力空間。再到上個世紀20年代,有個叫卡爾的科學家做了個實驗,得出個結論,小白鼠的腦子用作學習和記憶的部分只有5%。那個時候媒體就開始爭相報導並猜測人類的大腦運用了多少。那就更別提大腦,這麼重要的部位,如果真是空閒了90%。相信我,早就進化不見了!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大約需要消耗人體總耗能量的百分之二十,而重量佔比不要百分之二。這麼多的能量,大腦究竟是怎麼消耗的呢?
  • 靈感為什麼總是在大腦放空時出現?
    但是,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神經學家馬庫斯•雷切爾(Marcus Raichle)和他的同事們卻發現,大腦在放空狀態下也是在不停運動的。他們觀察了134個測試者的腦成像結果,發現無論進行何種實驗,大腦中的某些區域在任務開始之後就不那麼活躍了。換句話說,這些任務開始後不活躍的腦區域只有在走神時是最活躍的,這就是大腦的默認網絡機制。
  • 生活中的奇葩冷知識,發呆時有漂浮物?人眼相當於多大像素?
    當我們發呆的時候眼前會出現一些漂浮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在我們發呆的時候,眼前就會出現一些漂浮物當我們發呆的時候,它們會投影在視網膜上,形成一些漂浮在我們眼前的蟲子。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當我們想要打噴嚏的時候,肌肉需要集中力量噴出氣體,在這個時候,大腦就會發出一些命令,人體便會從食道一直到括約肌的肌肉全部收縮,這個時候也包括了眼瞼肌肉,當眼瞼肌肉收縮的時候,我們就閉上了眼睛。這也就是為什麼打噴嚏的時候會閉上眼睛,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另外,如果打噴嚏的時候用力過大的話,我們便會眼冒金星。
  • 神經心理學:是大腦缺乏結構化訓練
    閨蜜說:「我娃二年級,一篇20分鐘就能寫完的試卷,她能寫兩個小時。常常就是拿著筆發呆,你問她想啥呢?她就說什麼也沒想,就是走神了。」這的確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那麼每天被我們掛在嘴邊的「注意」,到底代表著什麼意思呢?注意是對信息進行篩選過濾的認知過程。
  • 腦神經細胞20歲後開始凋亡 如何才能養護好大腦
    神經細胞在20歲後開始凋亡   大腦作為人體的司令部,控制著我們的一言一行。同時,大腦雖小,但卻消耗人體很多「能源」。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武劍表示,大腦雖只佔人體體重的2%,但耗氧量達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佔心臟輸出血量的15%,一天內流經腦的血液為2000升。腦消耗的能量若用電功率表示大約相當於25瓦。
  • 當你孤獨時,你的大腦到底在幹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孤寡老人,還是在外獨自漂泊的年輕人,在獨處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思考很多事情,並感到孤獨和備受煎熬。有研究表明,長期處於孤獨環境中,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對於大腦以及心血管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那麼,人為什麼會感受到孤獨呢?當我們感到孤獨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
  • 大腦放空時究竟在做什麼? | 鳳凰副刊
    馬庫斯和他的同事德布拉o古斯納德(DebraGusnard)認為,大腦放空時的功能和記憶密切相關,大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可能正在為我們提供日常的種種記憶片段,並讓我們產生看似無意義的「白日夢」,再由默認網絡--包括內側前額葉(MPFC)、扣帶回後部(PCC)以及鄰近的楔前葉、前扣帶回腹側(vACC)的神經網絡--對這些記憶片段進行再整合,以便為未來的行為提供參考。
  • 當你孤獨時,你的大腦到底在幹什麼?|核磁共振|大腦|孤獨|區域|記憶...
    當我們感到孤獨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1953 年,物理學家勞倫斯·索科洛夫進行了一項實驗:讓志願者平躺在床上解算術題,與此同時,記錄下志願者的腦電波和大腦中的含氧量。他試圖證明人們在絞盡腦汁時大腦會消耗更多的氧氣,然而結果卻出乎意料:志願者在做計算時大腦所耗費的氧氣還不及閉目養神時消耗得多!
  • 發呆大賽 來 放空入定 回到你的星球去吧!
    那是你大腦簡短休息的時刻,也是你進入另一世界的時刻。來,讓我們暫時拋掉現實世界的紛擾,去到你所創造的另一個異想空間吧!時長:1個半小時比賽開始時參賽選手要保持一個舒適姿勢進入發呆的放空狀態,聽到手機鈴聲響起也不能接。比賽開始45分鐘後有10分鐘給大家休息,並且可以變換姿勢繼續比賽,剩餘35分鐘時差會派出幹擾人員進行幹擾。
  • 科學家發現大腦新秘密:思考會消耗更多熱量
    如此大的熱量消耗是否與大腦有關?這是否意味著,努力思考可以幫我們輕鬆減肥呢?為弄清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大腦在正常狀態下的能量消耗。當身體處於靜止狀態時(即除了基本的呼吸、消化和保持體溫之外,未參與任何活動),大腦消耗的能量高達整個身體的20%至25%,主要是以葡萄糖的形式消耗掉的。對於普通男性和女性來說,這部分能量分別約等於350和450卡路裡。
  • 看海蝕奇觀、離島發呆 你所不知道的香港玩法
    看海蝕奇觀、離島發呆 你所不知道的香港玩法 2014-09-12 09:14:08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責任編輯:丁文蕾 其實,香港除了大家所熟悉的銅鑼灣,除了人頭攢動的商業區,還有3/4區域屬於未開發的綠地。去鄉間、郊野和離島,能感受到不一樣的香港。  1 西貢:海鮮一條街  西貢位於新界東部的西貢半島,一條小街貫穿其中,沿著海岸蜿蜒開去。小街窄而長,大約有1公裡,中間設有一處雕梁畫棟的牌樓,算是西貢中心的標誌建築。
  • 科學研究:3歲前看電視的孩子,7歲時大腦變化明顯,易傷到大腦
    科學研究表明:3歲前看電視的孩子,7歲時大腦變化明顯,易傷到大腦。當明明三歲的時候,他的家人發現他的專注力很差。只有在看電視時才能長時間的坐下來,平時就算玩最愛玩的玩具時,過不了多久也會轉去做別的事情。他的父母認為等孩子長大之後專注力應該會自然而然的提升。然而,當明明進入幼兒園後,各種問題接踵而至。其他的孩子可以聽從老師的指示安靜地坐在位子上,但是明明卻到處亂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