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呆真的能「放空」大腦嗎?

2021-01-07 中國網財經

  11月18日,首屆全國發呆大賽首站在成都寬窄巷子舉行。參賽者達200人,他們坐在地上,不動不笑,保持放空,期間聽到手機鈴聲響起也不能接。23日,發呆大賽「轉戰」重慶。據悉,全國發呆大賽共包括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南京、哈爾濱等27個城市賽區。

  據主辦方稱,大賽旨在提醒大家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也應該讓大腦保持放空,適度休息。這種初衷無疑是好的,但如果你以為發呆的時候大腦在休息,那可就錯了。

  發呆時大腦耗氧反而更多

  你也許認為發呆的時候大腦是空白的,其實並非如此。實際上,發呆是一種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發呆時,你的大腦沒有專注在目前的任務上,而是進入了「神遊」的狀態,在他人眼中看來,你就是「呆呆地坐在那裡不動,什麼都沒有做」。雖然身體沒有動,但你的大腦可是一刻也沒有休息。

  科學實驗早已證明,閉目養神時,大腦消耗的氧氣反而更多。

  物理學家勞倫斯·索科洛夫1953年曾做了一項實驗:他讓志願者平躺在床上解算術題,與此同時,他記錄下志願者的腦電波和大腦中的含氧量。他試圖證明人們在絞盡腦汁時大腦會消耗更多氧氣,但結果卻出乎意料:志願者在做計算時大腦消耗的氧氣還不及閉目養神時消耗的多。

   發呆「神遊」後並不開心

  發呆的現象其實很普遍,有研究證明,成年人每天大概有47%的時間都沒有專注於眼下的工作。但讓人吃驚的是,大腦在神遊之後,人們聲稱自己更不開心。

  科學家們目前也還不清楚確切的原因,他們推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發呆時,大腦通常會不自覺地想一些不開心的事:擔心的事、焦慮的事、後悔的事。而且,即使大腦在神遊時所想的是中性的或開心的事,在神遊結束之後你還是會不開心。這也許是因為神遊耽誤了你完成當下任務的時間,也許是因為那些開心的事讓你發現現在的境況不如當時好。

  發呆是大腦「天生」的功能

  據科學家研究,我們的大腦有一種狀態叫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它專門在大腦休息時開啟,在大腦執行任務時關閉。大腦中有很多網絡在同步活動,默認模式網絡是大腦的總指揮,它在確保大腦中相互競爭的子系統同步活動的同時,保證它們不互相干擾。因此,當你在發呆或神遊時,其實就是默認模式網絡啟動了。這是人腦與生俱來的功能,是不可能人為避免的。

  那麼,我們發呆的時候,大腦究竟在幹些什麼?

  美國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馬庫斯·雷切利(Marcus Raichle)和他的同事研究發現,大腦放空時的功能和記憶密切相關,大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可能正在為我們提供日常的種種記憶片段,並讓我們產生看似無意義的「白日夢」,再由默認模式網絡對這些記憶片段進行在整合,以便為未來的行為提供參考。

  最近,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瑪利亞·曼森(Malia Mason)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證實了這一點:當人們做「白日夢」時,默認模式網絡也活躍了起來。也就是說,發呆也可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腦貌似休息,實則「隨時待命」

  發呆時,我們的大腦很忙。不過,默認模式網絡似乎還不僅僅負責「白日夢」的產生。美國史丹福大學的馬克爾·格雷瑟斯( Michael Grecius )發現,當人們的大腦處於休息狀態時,不同的神經元不再隨機無規律的波動,而是呈現出一種有規律的「共振」——不同的大腦區域開始形成統一活動的單元。不僅如此,在其他幾項研究中,麻醉、鎮靜劑和睡眠狀態也發現了同樣的神經發放模式。由於睡眠也具有類似的模式,雷切利認為默認模式網絡參與著記憶的篩選工作:哪些是有意義的,哪些具有威脅性……由於這些工作與人密切相關,所以默認模式網絡隨時待命,抓緊一切事件積少成多地處理大量的短時記憶信息。

  這一過程可能伴隨著大量的神經連結建立,以及接踵而來的能量消耗,這或許就是為什麼休息的人腦反而耗氧更多。

  如果你認為,真正能讓大腦休息的方式似乎只剩下睡覺了,那又錯了。其實,即使是在睡覺,大腦也只是局部、特定的部位在休息而已。大腦就像心臟一樣,只要人活著,就永遠沒有能完全停下來休息的機會。

   冥想能幫你「入定」

  人腦真是太複雜太矛盾,雖然發呆會讓你不開心,但如果運用得當的話,這其實是一項能幫助你加強集中注意力能力的活動。這種「得當的方法」就是冥想。

  冥想一般都讓你專注在一件事上,通常是自己的呼吸。但你一定會發現,過不了多久,你就會開始想「今天晚上吃什麼」或者「這樣坐著真無聊」之類的,然後又會突然想起來自己應該專注在呼吸上,然後強迫自己專注在呼吸上。冥想似乎就是這樣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但練習者說,隨著不斷練習,他們覺得思維沒那麼「粘」了,它們不會像以前那樣緊緊地把控住你。換句話說,也許你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了。

  稿件來源:蝌蚪五線譜

  ■延伸閱讀

  冥想改變細胞?

  來自《環球科學》的一篇文章稱,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儘管不再接受治療,一些會定期練習包括正念禪修和瑜伽在內的壓力舒緩術的乳癌存活者們,他們體內的細胞會發生改變。作為來自加拿大阿爾伯塔Tom Baker 癌症中心的主要撰稿人,琳達·卡爾森(Linda Carlson) 已將這一發現發表在了《癌症》期刊上。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的平均年齡是55歲,且有兩個共同特點:他們都在至少兩年前與乳腺炎癌鬥爭中取得了勝利,而現在依然受到較大的情緒上的困擾。全部的88位受試者被研究人員隨機分為三組,並在長達12周的研究開始之前對他們進行血樣採集。

  第一組受試者每周有一個90分鐘長的見面會,他們會被引導進入「入定」的狀態,並且進行他們每天會在家練習45分鐘的Hatha 瑜伽的指導;第二組受試者會在每周的90分鐘內討論他們的感受,無論是樂觀積極還是悲傷消極的;參照組的受試者從頭到尾只參加了一個長達6小時的關於舒緩壓力術的研討會。在研究結束的時候,受試者們的血樣結果與之前的相比,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差異。

  「我們都知道類似正念禪修之類的社會心理介入會幫助你感覺好一點,但是現在,我們首次發現有證據顯示它還能夠影響你生理上的關鍵方面,」 卡爾森說道。

  端粒是存在於染色體末端的一段有保護作用的蛋白質,他們能夠在複製之後縮短,並且決定細胞的壽命。當端粒消耗殆盡後,染色體就會開始降解,從而危害細胞的健康。在研究結束之後,兩組練習壓力舒緩術並參與每周例會的受試者們,他們的端粒長度從研究開始之後就維持不變,而對照試驗組中沒有學習壓力舒緩術的受試者們的端粒長度有所縮短。「在短短三個月的研究中,不同組的端粒長度居然發生了差別,這一結果令人十分感到驚喜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確定這些潛在的健康方面的益處,但這確實是一則令人歡欣鼓舞的新聞。」卡爾森說。

相關焦點

  • 發呆大賽 來 放空入定 回到你的星球去吧!
    發呆乃人體生命所需,不管你有沒有此習慣,在某一時刻,你總會無意識就陷入進去。那是你大腦簡短休息的時刻,也是你進入另一世界的時刻。來,讓我們暫時拋掉現實世界的紛擾,去到你所創造的另一個異想空間吧!時長:1個半小時比賽開始時參賽選手要保持一個舒適姿勢進入發呆的放空狀態,聽到手機鈴聲響起也不能接。比賽開始45分鐘後有10分鐘給大家休息,並且可以變換姿勢繼續比賽,剩餘35分鐘時差會派出幹擾人員進行幹擾。
  • 靈感為什麼總是在大腦放空時出現?
    類似的情景還出現在擦地板的時候,將醒未醒的時候,開會的時候……總之就是在走神的時候,有些奇思妙想鑽入腦海,然後大腿一拍,有了!今天就來說說為什麼靈感總是在大腦放空的時候才出現。大腦也有後臺程序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大腦在放空狀態下是什麼都不做的。
  • 「仙女發呆」不僅萌,還治病……聽說「呆」過的人秒變仙女|周末漲...
    事實上,每天發呆5分鐘這個看似好笑的建議,早已被很多人接受並一直踐行。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放空」「疏離」「冥想」「禪靜」等等,都是「發呆」的同義詞。甚至有網友把宋民國小朋友「思考人生」的表情,做成了表情包,讓「仙女發呆」成為新晉網絡熱詞。其實,像宋民國小朋友這樣,每天發發呆,不只是賣萌,更能有益身心健康。
  • 一起發呆吧,這種高級藝術快消亡了
    人們放空自己的權利,也在無意間被剝奪了。打小開始,如果我們停下來發呆和走神,就會被認為是「因懶惰而停止思考」,是拖延症的表現,在心理學上被定義為心智遊移(Mind Wandering)。作家們的發呆日常在效率至上的今天,發呆是一件不容易被允許的事。
  • 大腦放空時究竟在做什麼? | 鳳凰副刊
    經驗說:什麼都別做,讓大腦「放空」休息一會兒。實驗說:「放空」時大腦並沒有在休息,而是在進行記憶篩選。大腦放空不是在浪費時間!「默認網絡」還在工作呢。人們對大腦在完成各種任務過程中會如何活動表現出了極大的好奇,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忽略了大腦在「放空」狀態下的活動。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馬庫斯o雷切利(MarcusRaichle)和他的同事通過數年的研究,逐漸揭開了大腦空閒時究竟在做什麼的奧秘。馬庫斯起先一直運用一種稱為PET的腦成像手段研究與詞彙有關的大腦活動。
  • 發呆會變傻嗎!!
    首先呢, 發呆是不會變傻的,但是不易時間過長, 人在發呆的時候,大腦白質更加活躍。因此,發呆能夠增強人的創造力使人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方法。同時,研究人員通過功能性核磁共振 技術發現,人在發呆的時候,大腦中負責集中 注意力的腦區會沉靜下來,而負責回,憶、評價 和想像的腦區卻會變得格外活躍,也就是說, 發呆的本質就是「思考人生」。但發呆的時間不宜過長,每次最好不要超過5分鐘。
  • 發呆時大腦在做什麼?大腦暗能量或能提供關於意識本質的線索
    「我的腦子一片空白」、「大腦停止了轉動」,如果你還在用這樣的語言形容自己發呆時的情形,那就大錯特錯了:神經成像研究發現,當我們休息或發呆時,大腦中始終存在著一些神秘的「背景」神經活動。更讓人驚訝的是,當我們有意識做事時,大腦耗能量卻僅為「背景活動」的 1/20。這些看不見的神經活動,就是「大腦暗能量」。
  • 放空
    我原來一直好奇,為什麼和尚要打坐,那不是浪費時間嗎?坐在那裡什麼事都不幹。其實打坐並不是浪費時間,科學研究表明,把原先的思想放空,才會有新的思想浮現出來。瑜伽裡也有一個叫做冥想。放空是對過去的加工,把過去的雜事煩事拋去;放空是不執著於過去展望於未來;放空是對逝去的事物的釋懷;放空是拿得起放得下的灑脫。
  • 別急,你要先學會放空自己
    有人說:一個人其實就像一個容器,不想去工作不想做任何事是因為已經裝滿了塵世,接下來,就去放空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哪怕發發呆也好,把自己放空了,就又可以去做該做的事了。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放空自己呢?一、放鬆自己一直緊繃的神經,去做任何想做的事,不帶任何目的性。比如我個人喜歡書法,因為它可以使人靜心。
  • 慢跑放空大腦 閒聊放鬆心情
    課餘時間走出課室舒展 臨考前,同學們每天看書做題,大腦長期處在高速運轉中容易疲勞,出現心理飽和,就會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更容易胡思亂想。 黃德慶建議初三同學在最後一周的衝刺階段,複習需要回歸基礎知識,不要再去鑽研難題。課間和課餘時間,一定要走出課室調節、舒展一下,不要長時間轟炸頭腦。
  • 實用口語:發呆英文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實用口語:發呆英文怎麼說?我最喜歡回答「在發呆」。那麼要是和老外聊天的話,怎麼用英語表達「在發呆」呢?很簡單,就一個詞「chill out」。   chill 的本意是寒冷的;chill out就是表示冷靜,等於「clam down」,引申為無所事事,放鬆,發呆。   Example Sentences:   1. I'm chilling out with the boys.
  • 腦袋放空反而激發創造力
    他經過實驗後發現,偶爾讓腦袋放空,其實對工作是有幫助的。通常不凡的點子都是在發懶的時刻靈光乍現!讓我們來看看放空如何激發創造力,順便學幾個單詞吧!針對讓腦袋放空的好處,Chris Bailey表示:I mean proper idleness when we choose to do nothing.
  • 「眼科日曆·6月12日」發呆時眼前的小白蟲是什麼?
    高度近視的患者出現這些「小白蟲」的機率還挺高,那麼是眼睛出了什麼問題嗎?本期日曆,浙二眼科中心陳芝清醫生解讀這種情況是否需要治療。發呆時眼前的小白蟲是什麼?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經歷,覺得在明亮的背景下放空的時候,眼前會有微生物狀的漂浮,像是突然擁有了一雙「顯微鏡」眼。這是飛蚊症的一種表現,可能是小塊的組織投影在視網膜上,形成了浮現在眼前像小蟲或是透明液體的現象。當飛蚊突然增多或者伴有閃光、視力下降就要引起重視了,及時去醫院醫治。
  • 大腦真的能被開發嗎?如果開發到100%會怎樣?
    大腦真的能被開發嗎?如果開發到100%會怎樣?進入2018年,人工智慧已經成為各個領域重點開發的方向。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對科技的追求也是越來越高,不在僅僅局限於某一層面上開拓,而是向更廣闊的方向上發掘。
  • 有意識地做事時 大腦所耗能量僅為發呆時的1/20
    有意識地做事時 大腦所耗能量僅為發呆時的1/20 原標題:   「我的腦子一片空白」、「大腦停止了轉動」,如果你還在用這樣的語言形容自己發呆時的情形,那就大錯特錯了:神經成像研究發現,當我們休息或發呆時,大腦中始終存在著一些神秘的「背景」神經活動。
  • 女性很容易胡思亂想,大腦不受控制,該怎麼辦?
    可思想這個東西,真的說控制就能控制得住嗎?真相是90%的人是做不到的,剩下的10%的人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難道是天賦異稟?科學研究對大腦做了分析,發現大腦中存在兩種意識形態,第一種叫表意識,另一種叫潛意識。表意識是可以控制的意識,比如定目標、學習工作等。
  • 生活中的奇葩冷知識,發呆時有漂浮物?人眼相當於多大像素?
    當我們發呆的時候眼前會出現一些漂浮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在我們發呆的時候,眼前就會出現一些漂浮物當我們發呆的時候,它們會投影在視網膜上,形成一些漂浮在我們眼前的蟲子。一個噴嚏的速度可以達到160千米每小時,這麼快的速度,難道是害怕把眼睛給震出來了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當我們想要打噴嚏的時候,肌肉需要集中力量噴出氣體,在這個時候,大腦就會發出一些命令,人體便會從食道一直到括約肌的肌肉全部收縮,這個時候也包括了眼瞼肌肉,當眼瞼肌肉收縮的時候,我們就閉上了眼睛。這也就是為什麼打噴嚏的時候會閉上眼睛,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
  • 大腦真的能被開發?如果大腦開發真的存在,到100%會怎樣?
    ,比如說牛頓,愛因斯坦等等世界文明的科學家,他們的智力排名在人類歷史上都是名列前茅的,有趣的是,人們在愛因斯坦去世後,對他的大腦進行的詳細的分析,企圖發現一些異於常人的秘密,結果卻顯示愛因斯坦的大腦和常人的大腦並無任何的區別。
  • 放空心靈是最好的釋壓方法
    在這個時間不留縫隙的生活節奏裡,真的有點讓人窒息的感覺。越來越能體會到,想要沒有壓力就只能苦中作樂。這就是所謂的適者生存。對於每個人來說,壓力幾乎無處不在。但儘管身邊有許多人背負沉重的壓力,但也有人總能輕鬆釋壓,以最佳心態投入工作和生活。
  • 大腦能停止思考嗎?
    小明好有趣哈哈哈……哦,我明天要把車開出去洗一下……我關掉爐子了嗎?為什麼這個人講話這麼大聲?我感覺我的腳趾很奇怪……這個人我好像認識……太陽出來了,哇!我們常常發現自己處於無休止的思考循環中。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會告訴自己,別想了別想了,但是,我們真的停止得了這種思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