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腦的秘密你了解嗎?
最近,「人機大戰」無疑是最火的話題之一。大腦控制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那麼大腦什麼時候「最聰明」,大腦的記憶力有多久,如何讓大腦更持久、更給力呢?
神經細胞在20歲後開始凋亡
大腦作為人體的司令部,控制著我們的一言一行。同時,大腦雖小,但卻消耗人體很多「能源」。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武劍表示,大腦雖只佔人體體重的2%,但耗氧量達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佔心臟輸出血量的15%,一天內流經腦的血液為2000升。腦消耗的能量若用電功率表示大約相當於25瓦。
網絡上還流行一種說法。據其所稱,一個人在20歲的時候智力處於巔峰狀態,20歲以後則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這個說法曾經讓許多人感覺「傷不起」。武劍表示,大腦的神經細胞(神經元)在6歲時數量基本定型,到20歲發育成熟。但從20歲起開始逐年下降。到了40歲,神經細胞的數量開始以每天1萬個的速度凋亡,從而對記憶力、協調性及大腦功能造成影響。所以說網絡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這種所謂的「智力」,僅僅是人腦能力的一種。專家表示,在心理學上提及能力有一種分法,也就是把每個人的能力稱之為液體智力與晶體智力。液體智力主要取決於一個人的稟賦,也就是所謂的「天生聰明」的範疇。而這部分的確和年齡密切相關,一般在20歲的時候是液體智力的頂峰。晶體智力在實踐中以習得的經驗為基礎的認知能力,如人類學會的技能、語言文字能力、判斷力、聯想力等,而人的晶體智力一直都在發展,只是25歲以後發展速度會逐漸平緩一些罷了。
武劍表示,一個人的能力可不僅是智力,還包括操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而判斷一個人的能力高下,關係其一生成就高低的,自然也不只是智力一項了。
人的記憶分為三個系統
對於智能機器來說,「記憶」其實就是信息的存儲,只要軟硬體上沒有出現問題,那麼存好就行。武劍介紹,不同於智能機械,記憶是人腦對信息進行編碼、存儲、提取的過程,要比機械複雜得多,比如說,我們的記憶就有3個系統,分別是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瞬時記憶就是我們在遭遇某個事情的一瞬間,快速記憶下的東西。瞬時記憶保持的信息量較大,信息容易很快喪失,所以保持時
間相當短,可能1秒鐘就消失。另外,在瞬時記憶中,我們的視覺極為重要,因為越是有鮮明形象的東西越容易被記住。
瞬時記憶只有受到特別注意或模式識別的信息,才能轉入短時記憶,並在那裡賦予意義。武劍表示,短時記憶的容量比較有限,保持時間一般只有5至20秒,最長也不超過1分鐘。
長時記憶的信息主要來自短時記憶階段加以複述的內容,它能夠永久地被存儲,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終身。
同時,記憶也講究一些「個人特色」。「比如有的人對聲音信息更容易記憶,有的人對視覺刺激更敏感、記憶效果更佳,那麼在記憶的時候,就應該總結最適合自己的記憶方式。」武劍說,除此以外,「保持專注」和「及時重複」也是很重要的。在短時記憶狀態下,不被打斷、保持專注,會讓你將加工後的信息更有效地轉為長時記憶,而在前期遺忘效率最高的時候及時重複,將更好保留足夠多的信息。
如何才能養護好大腦
我們該如何養護自己的大腦呢?
1.大腦得用,不用則廢。一個人如果生理、心智、社會交往都很活躍,大腦功能也會相應較強。連詞遊戲、閱讀、散步、交談都會對大腦有益。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到起居有常。要有合理的安排並形成習慣。這樣便可使大腦皮層中的興奮與抑制建立起較為穩定的規律,從而使人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大腦會因之而處於最佳的生理狀態。
3.進行必要的體育鍛鍊。適量的體育鍛鍊可使繃緊的腦神經得到鬆弛,還能改善機體的血液循環,使大腦得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氣供應。
4.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腦力,適時調節。當處於積極的思維活動時,大腦相應區域的神經細胞就處於興奮狀態,如果思維活動時間過長,則又會轉入抑制狀態,思維也變得遲鈍,效率低下。故在工作一段時間後要稍事休息,也可適當進行一些娛樂或體育活動。
5.接觸更多的新事物。這會給大腦帶來更豐富的信息,更多的「新」的刺激。(記者錢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