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明石墨烯人工喉 助聾啞人"開口說話"!
(健康時報記者 孫 歡)貼附在聾啞人喉部,即可「翻譯」聾啞人的聲音——清華大學微電子所任天令課題組發明的智能石墨烯人工喉日前問世,有望在未來解決聾啞人說話難題。
任天令教授介紹,石墨烯是一種新型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和生物兼容性,當它貼附在我們的喉嚨部位時,可以感知喉嚨的振動狀態並將這種振動轉化為電信號。這種電信號經過科學家解碼就能被「翻譯」成語言,用預先錄製好的聲音讓聾啞人表達出來。
比如一句「你好」,預先錄製好存入人工喉的發音系統,當人工喉檢測到聾啞人喉嚨的相應振動,就能發出「你好」的聲音。由此,聾啞人就能和普通人一樣說話了。此前也有過基於其他工作原理的人工喉,但多結構複雜、佩戴麻煩。石墨烯人工喉結構超薄,使用時只用貼到喉嚨處即可,非常方便。
現有的石墨烯人工喉還只是「單音頻」,只能發出單一頻率的聲音,未來,任天令課題組將繼續研究聾啞人發音時的其他振動方式,通過一系列的振動組合,讓人工喉發出更多更豐富的聲音。「等到石墨烯人工喉功能完善後,我們才會將其正式推出市場,供患者使用。」任天令教授說。
我國聾啞症的發病率約為2‰,按年均人口出生率計算,連同出生後2~3歲嬰幼兒,聾啞人群體總達5700萬。同時,每年2000萬的新生兒中依然有3萬的聽力損傷患兒。在聾啞人的日常生活中,最困難的就是與人交流。手語雖然可以傳達信息,但是體系複雜,大多普通人不會系統學習,因此還是沒法與聾啞群體交流,該器件的研製將會改變這一現狀。
不過,參與該項創新成果的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博士生陶璐琪提醒,並不是所有的聾啞人都可以使用智能石墨烯人工喉,它也有自己的適應人群:聲帶完好、具有振動能力的聾啞人使用人工喉效果才好。做過喉頭切除手術的聾啞人需要測試一下,看是否適用。
任天令教授在新型石墨烯聲學器件和各類傳感器件方面的多項創新成果,多次發表於《自然通訊》、《美國化學學會納米》等上。
(責編:高增硌、王彤)
蘭渝鐵路蘭夏段順利開通蘭渝鐵路蘭夏段(蘭州東至夏官營)段於6月28日6時順利開通,標誌著歐亞大陸橋與渝新歐大通道交匯蘭州樞紐被徹底打通。據悉,在蘭州東至夏官營段開通運營之前,蘭渝鐵路蘭州樞紐、重慶樞紐、南充至高興單線、渭沱至重慶北正線已順利開通運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