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過化學後,我們知道任何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如果物質只由一種元素組成,則這種物質叫做單質;如果物質由大於一種的元素組成,則該物質可以稱為化合物。對於所有這些單質和化合物,它們統稱為純淨物,因為從微觀的構成上來說,它們都是由一種微粒構成,這種微粒可能是原子或者分子。對於混合物,是相對於純淨物而言的,它表示物質由不同的微粒組成,任何一種物質,不是純淨物就是化合物。
純淨物包括單質和化合物,鐵、銅等都是自然界中比較常見的金屬單質。其中化合物又可以分為氧化物和非氧化物,其中氧化物指的是物質構成包括氧元素且只有兩種元素構成,比如生活中常見的水,它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是一種常見的氧化物。空氣中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含量,約為0.03%,它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同樣是一種氧化物。考試中會出現「是一種常見的化合物」,但是如果僅有這一個條件是無法確定具體的物質的,一般會結合相對分子質量和其它條件,供大家更好的推測,所以在了解常見的氧化物時,也要熟悉它們的相對分子質量。
大自然中的大多物質都是混合物,比如我們常說的酒精、水、溶液等,它們都不是單純的只有一種物質,酒精中包括乙醇和水,是乙醇溶於水後的狀態,是一種混合物;自然界中的水,裡面含有各種雜質,是一種混合物;溶液一般包括溶質和溶劑,是至少兩種物質的混合,也是一種混合物。化學中常見的溶劑是水,溶質在溶劑中的溶解程度可以用溶解度衡量。溶解度與溫度有關,對於大多物質而言,溫度越高,溶解度越大;比較特殊的如氫氧化鈣,溫度越高,溶解度反倒越小。溶解度跟溶質和溶劑的選擇也有關係,比如二氧化碳難溶於水,易溶於氫氧化鈣。
對於元素,我們要熟記地殼中元素由多到少排序-氧、矽、鋁、鐵、鈣、鈉,一般在化學的大題中會出現這種問題,題目中說明該物質在地殼中含量排名第幾,進而讓學生推測具體的物質,或者其它的相關的混合物質。考試中還有很多其它類型的題目,但均萬變不離其宗,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定能解決問題。以上為本人觀點,如有錯誤,多謝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