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發射塔,火箭還能怎麼射?

2020-11-24 中國軍網

新聞背景

在現今世界上,關於火箭發射的各種消息可謂層出不窮。

多數火箭發射都是在發射塔上完成的,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火箭發射基本也都是這種場景。然而,有那麼幾種火箭,偏偏不走尋常路,採用一些特別的發射方式,這裡就讓我們一一認識它們吧。

1

特別方式

核潛艇發射

可發射任何軌道傾角的衛星

冷戰結束後,俄、美開始削減軍備,為了消化之前的飛彈庫存,俄羅斯航天技術人員鑄劍為犁,將R-29RM型潛射飛彈改裝成了可以發射人造衛星的Shtil』型運載火箭。

1998年7月7日,曾經創造紀錄的新莫斯科夫斯克號潛艇在巴倫支海上發射了一枚Shtil』型運載火箭,成功將德國柏林技術大學的Tubsat-N和Tubsat-N1衛星發射升空,這次發射也成為了人類第一次從核潛艇上進行的衛星發射。

在改造成Shtil』運載火箭時,R-29RM飛彈的整體結構沒有大的改動,原來安裝核彈頭的地方用來安裝衛星,飛彈上原來用於制導的天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發射衛星需要的測控裝置,控制飛彈飛行的軟體也隨之做了調整。

除了1998年的那次發射外,這種運載火箭還在2006年將俄羅斯科學院用於進行地球磁場變化與地震研究的Kompass-2衛星發射升空。

目前,俄羅斯技術人員還對Shtil』火箭的頭部提出了改進方案,以使這種火箭能夠發射體積、重量更大的衛星。

在陸地上設置的發射場,為了避免火箭飛過人口稠密地區所帶來的安全風險,一般都對火箭的發射方向做了限制。例如,美國的卡納維拉爾角航天基地發射的火箭只能向東北或東南方向飛行(發射方位角35度-120度),從而不能發射極軌衛星。

核潛艇因為可以機動到遠離大陸的海洋地區進行發射,因此不會受到這種限制,理論上可以發射任何軌道傾角的衛星。

然而,由於核潛艇的彈艙體積有限,火箭的體積不能設計得太大,火箭的運載能力因此大大受限,Shtil』火箭的兩次發射中,最重的衛星也只有77公斤。面對當今動輒幾噸重的各類衛星,這個運載能力實在是捉襟見肘,這也是這種火箭僅僅進行過兩次發射的原因。

2

特別方式

汽車發射

TEL拉著龐然大物東奔西走

1991年,美蘇兩國籤署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按照條約規定,當時兩國的不少飛彈都要從武器庫中除役。

一枚飛彈的成本巨大,直接拆毀實在可惜,於是條約中規定了一種變通的方式:可以將現役飛彈改裝成運載火箭。

按照這個方法,蘇聯的後繼者俄羅斯將SS-25「白楊」型洲際彈道飛彈改裝成「起飛一號」運載火箭。

SS-25是一種使用三級固體燃料發動機的飛彈。在改裝成運載火箭時,這三個子級被保留下來,原來的核彈頭則被火箭的第四級和有效載荷所替代。

SS-25飛彈使用一種特別製造的卡車進行飛彈的轉運和發射,「起飛一號」延續了這種發射方式,這種卡車被稱為運輸起豎發射一體車(簡稱TEL)。

TEL不但能平穩地拉著「起飛一號」這個四十多噸重的龐然大物東奔西走,裝載火箭的發射筒還能在轉運過程中對火箭提供保護,減少外部溫度與溼度的變化對火箭內精密設備的影響。

到達預定發射位置後,TEL會伸出四個支架支撐穩定車身,再將發射筒豎立起來。

火箭在發射時,TEL首先向發射筒中注入加壓空氣,將火箭逐漸推出發射筒,當火箭上升到30米高度、箭體已經完全和發射車分離後,火箭的一級發動機才點火工作。這樣,可以避免火箭的尾焰對發射筒的灼燒。

巧合的是,曾經用來瞄準美國的白楊飛彈,在改裝成「起飛一號」火箭後,獲得的第一個國際發射訂單也來自於美國。1997年12月24日,「起飛一號」將美國Digital Globe公司的Early Bird 1對地觀測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中。

時至今日,這種火箭已經完成了7次發射,其中6次成功、1次失敗。

除了能夠變廢為寶、消耗裁減的武器外,這種車載發射的方式還具備機動性強的優點。在配備相應測控條件的情況下,幾乎可以在陸地上的任何地方進行火箭發射。

但是,這種火箭的運載能力和主流大型火箭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近地軌道載荷的發射能力為532千克,太陽同步軌道載荷的發射能力為167千克,只能用來發射小衛星。

3

特別方式

飛機發射

B-52轟炸機曾擔當發射平臺

每年下半年,肆虐北美大陸的颶風會給當地人民帶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2016年12月15日,由8顆微小衛星組成的颶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YGNSS)成功發射入軌。

這個由美國密西根大學和西南研究院研製的衛星系統,通過接收衛星發射和海面發射的GPS信號測量海平面附近的風場,為理解颶風中心的海洋大氣相互作用的情況提供數據,幫助人們在未來更加準確的應對颶風的動向。

發射這8顆衛星的火箭並非從地面起飛,而是首先搭乘一架改裝的民航客機上升到萬米高空,再在那裡點火、發射,進入太空。

這種能夠從半空中發射的火箭名叫「飛馬座」,是美國軌道科學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初設計的一種運載火箭。

「飛馬座」有基本型和增強型(XL)兩種構型,目前基本上只使用增強型執行發射任務。

和大型運載火箭相比,「飛馬座」的尺寸和重量上都要小不少:XL構型的長度為17.6米(約相當於長徵2F的1/3),重量約為2.3噸(約相當於長徵2F的1/20)。這種火箭的近地軌道有效載荷發射能力只有約400千克,因此只能用來發射小衛星。

起初,「飛馬座」的發射由美國航天局(NASA)的B-52轟炸機執行(你沒看錯,這個大殺器的確屬於NASA,但這架B-52的任務不是傾瀉炸彈,而是航空技術測試)。從1994年起,一架由L-1011「三星錐」型噴氣式客機改裝的飛機被用作發射平臺。

發射前,「飛馬座」火箭被固定在飛機腹部,當飛機到達12000米高度的預定發射空域後,會把火箭從機體上釋放。

火箭首先在無動力的狀態下進行5秒的自由落體飛行,獲得與飛機足夠安全的距離。之後,火箭一級發動機點火。在一級發動機工作的過程中,火箭的姿態由火箭的尾翼控制,火箭前部的主翼可以增加火箭所受到的升力,此時的火箭有些像一架在空中飛行的小飛機。

在一級火箭工作完畢後,機翼隨一級火箭一同脫離,之後的飛行姿態由二級、三級火箭上的矢量噴管控制。

在「飛馬座」XL構型中,還安裝了一個輔助動力系統,用於提高火箭運載能力和入軌精度,同時也可以實現一箭多星的發射。

與從地面發射的運載火箭相比,這種空射火箭可以靈活選擇不同經緯度的發射場發射。

除了可以從美國本土的四個基地起飛發射外,飛機還能攜帶「飛馬座」火箭從大西洋沿岸的加那利群島、中太平洋的瓜加林環礁和赤道附近的巴西阿爾坎塔拉起飛發射,飛機釋放火箭的位置一般選擇在遠離人口稠密的地方,火箭射向不再受限制,這樣不僅增加火箭發射的窗口時間,還可以擴大軌道傾角的範圍。

由於火箭釋放時,高度已經高於大部分天氣現象發生的高度,可能遇到的風切變強度也較低空更低,因此天氣條件對火箭發射的制約被大大降低。

此外,在空中發射時,火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高度和速度,能夠節省火箭的設計製造與燃料成本。據計算,如果在地面發射的火箭,要達到與「飛馬座」火箭相同的運載能力,其起飛重量將在27噸左右,是「飛馬座」XL火箭的十多倍。

目前,另一家空間技術公司「維京銀河」正在研發新一代的空中發射火箭Launcher One。這種火箭的發射方式與「飛馬座」基本相同,發射載具為性能更先進的波音747-400客機,將為未來的微小衛星發射提供新的選擇。

據悉,Launcher One預計將於今年年內進行第一次發射測試。

(李會超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博士生。本文首發於《科學大院》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有了火箭,怎麼能沒有發射塔?回顧樂高創意項目火箭發射塔
    然而就在各路創意高手們積極磚化自家火箭時,21309的原班設計師們卻在準備另一件事。它就是與土星五號密不可分的臍帶發射塔,由樂高創意高手萬贊俱樂部成員@Whatsuptoday和@Spacemd為我們帶來的投稿作品《NASA Saturn-V Launch Umbilical Tower》(《NASA土星五號發射臍帶塔》)。
  • 火箭需要發射場,月球上沒有發射塔,嫦娥五號怎麼返回地球?
    阿波羅登月是人類航天史上最重大的一次進步,但一直以來就有一個登月騙局的說法,除了當時計算機技術太差,遠程控制技術不足,近年來還冒出一個說法,土星五號從地球上出發時巨大的火箭和發射場讓大家記憶猶新!地球上起飛要那麼大發射塔,月球上為什麼只要一丟丟?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為什麼月球上起飛的發射臺只要一點點大,但很明顯地球上土星五號起飛時那個發射塔是個巨大的建築,為什麼會這樣?
  • 登月是騙局: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美國人是怎麼返回地球的?
    阿波羅登月是人類航天史上最重大的一次進步,但一直以來就有一個登月騙局的說法,除了當時計算機技術太差,遠程控制技術不足,近年來還冒出一個說法,土星五號從地球上出發時巨大的火箭和發射場讓大家記憶猶新!那麼飛船要在月球上起飛,必定需要一個巨大的發射場地,阿波羅登月前又沒有人建造這個發射場,那麼飛船是怎麼返回的呢?
  • SpaceX怎樣回收超重型火箭?馬斯克稱要用發射塔懸臂
    來源:新浪科技據報導,SpaceX創始人兼CEO馬斯克透露,SpaceX將嘗試利用明顯不同的方式回收未來可重複使用、目前正在開發中的火箭助推器——超重型火箭(Super Heavy Booster)。SpaceX將嘗試利用發射塔懸臂來回收超重型火箭,該發射塔懸臂是在發射前用來穩定火箭的裝置。目前,獵鷹9號火箭返回地面時,依靠的是內置支架。但馬斯克表示,正在開發的超重型火箭的目標是不內置任何支架。在降落過程中,超重型火箭仍然會用引擎控制下降速度,但是也會用火箭主體上的格柵翼來協助控制方向,也就是說在接觸地面之前用發射塔臂鉤住火箭。
  • 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美國人是如何返航的,難道有貓膩?
    月亮是中國文化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意象,很多詩人都曾經寫過關於月亮的詩歌,而美國人更是將登上月球視作一項重大的航天成就,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在地球上發射飛船要用到非常巨大的火箭,但是這些東西在月球上可沒有。那麼沒有火箭和發射塔,美國太空人登上月球後又是如何返航的呢?
  • 射火箭都成習慣了,馬斯克火箭狂人!
    不吃魚看新聞了:射火箭都射成習慣了,馬斯克火箭狂人!又發射了,對!就是又!SpaceX第12批60顆衛星升空了!從2015年馬斯克宣布一項星鏈聯網服務後,計劃將1.2萬顆通信衛星送入軌道,一系列的準備搞定了,他的火箭就開始射,射 ,射!
  • 月球上沒有發射塔,嫦娥五號怎樣飛離月球,返回地球?
    我國並沒有提早在月球上建造發射塔架,也沒有把發射塔送到月球上,那麼,嫦娥五號第一次在地外天體上如何起飛呢?嫦娥五號的登月太空飛行器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位於下方的著陸器,還有一個是位於上方的上升器。在登月時,著陸器的反推火箭將會啟動,讓太空飛行器減速,並最終降落月表。而在離開月球時,著陸器將會被留在月表上,它會成為臨時的發射塔。
  • 人類登月的過程,是怎麼上去的,又是怎麼下來的?
    載人登陸地外星球,而且還要成功返回,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早在50多年以前,人類就做到了,不得不說這是個壯舉,當然,除了讚嘆以外,在首次登月至今的半個世紀裡,也一直存在著質疑的聲音。那麼登月到底是真是假呢?人類是怎麼飛上月球的,飛上去之後又是怎麼下來的呢?要想讓一艘飛船擺脫地球引力,就必須要給它提供強大的推升力量,而這就必須要用到運載火箭。
  • 發射塔、發射場、發射中心有啥區別?帶你探秘西昌航天城
    發射塔、發射場、發射中心有啥區別?火箭發射塔長啥樣?而在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中「最壯觀的、能力最強的、令人印象最深的」非發射塔莫屬用來給火箭供電、供氣供液、測試直到點火前的90秒擺杆才會離開火箭
  • 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美國人是如何返航的?科學家:搭順風車
    飛出地球,登上其他星球不算厲害,還能回來才是「高手」!美國登月已經是上世紀的事情了,隨著科學認知與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質疑的聲音反而越來越多。其中飛船登陸之後,如何返航就是一個很大的技術難題,特別還是在上個世紀。
  • 中國火箭發射需要「一棟大樓」,為何俄羅斯就如此「簡單粗暴」?
    中國的火箭最初從仿製的蘇聯彈道飛彈中獲取靈感,然而如果我們關注俄羅斯火箭發射就會發現,中俄兩國的發射現場似乎「畫風」完全不同,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發射塔了。我們來看看俄羅斯的「聯盟」號火箭是怎麼發射的:一般是一輛火車將火箭拉到發射現場,然後將火箭水平放置在一個巨大的「鐵臂」上,同時數個「鐵臂」緩緩豎起,將火箭垂直,準備完善後「鐵臂」張開,如同「鐵樹開花」,然後火箭點火,火箭升空,整個過程可以通過「簡單粗暴」來形容。
  • 月球沒有發射臺,阿波羅飛船怎麼發射返回地球?難道攝影棚拍的?
    但相信吃瓜群眾心底一定有個疑問,NASA當年並未在月球上製造巨大的火箭發射塔,為什麼阿波羅飛船還能從月面起飛?這不能證明NASA登月是造假的嗎?火箭起飛為什麼要發射塔?航天發射塔是發射場的核心建築,高達上百米,重數千噸,平時都是在關閉狀態,等到發射倒計時開始後,逐漸打開,最終完全開放的發射塔架中火箭點火徐徐升起,逐漸飛離發射臺!
  • 火箭發射臺怎麼做到耐2800℃高溫,火箭每次發射完都需要維護嗎?
    我們常常看到巨大的火箭發射臺在火箭發射升空的時候會噴出大量的水。噴水可以降溫、防止火箭的尾焰燒壞發射臺,還可以抑制火箭燃燒產生的巨大噪聲。火箭點火的剎那間溫度高達2800℃,足以熔化絕大多數金屬和非金屬,而且會產生強大的衝擊波和反射波。如果放任燃氣流隨意蔓延,很有可能造成發射塔及其周圍地面、地下設施損壞,還可能破壞火箭尾部,導致發射失敗。所以光用水來降溫是不夠的。
  • 日本H2A火箭11月再射
    日本H2A火箭11月再射     新華社今晨電 據《日本經濟新聞》7日報導,日本政府決定今年11月重新發射H2A火箭,並把一顆多用途衛星送入軌道。  自去年11月發射間諜衛星失敗以來,H2A火箭的發射一直處於中斷狀態。
  • 長徵7號火箭首飛解析:真正質的飛躍!
    「天舟」貨運飛船的效果圖以及其實際的貨艙段「天舟」貨運飛船的實際貨艙段除了文昌雞,文昌還有衛星發射中心而這次長徵七號的成功發射,也宣布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正式啟用。為什麼新的發射中心要設在文昌呢?原來是太小了啊╮(╯▽╰)╭在以往的發射準備過程中,我們的火箭從組裝中心到發射塔,需要垂直轉運一段路,幾乎沒有任何的支撐。由於火箭很高,因此其重心也很高,在風太大的時候,轉運工作就相當的危險了。這對於火箭的發射準備也是比較不利的。這麼大個轉運,沒有任何輔助……慌了嗎?
  • 不走尋常路,這些火箭發射方式你認識嗎?
    多數火箭發射都是在發射塔上完成的,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火箭發射基本也都是這種場景。然而,有那麼幾種火箭,偏偏不走尋常路,採用一些特別的發射方式,這裡就讓我們一一認識它們吧。TEL不但能平穩地拉著「起飛一號」這個四十多噸重的龐然大物東奔西走,裝載火箭的發射筒還能在轉運過程中對火箭提供保護,減少外部溫度與溼度的變化對火箭內精密設備的影響。到達預定發射位置後,TEL會伸出四個支架支撐穩定車身,再將發射筒豎立起來。
  • 火箭點火前,他們最後撤離
    點火前3個半小時,開始170多項射前檢查準備工作8月23日,大漠深處的酒泉航天發射場,天空震顫,大地轟鳴,伴隨著橘黃色的火焰,乳白色的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已經在塔架上幹了11年的平臺指揮楊佳文,每次火箭點火前,他都和平臺、擺杆、電梯、空調、地面電源保障等15名同事最後從發射區撤離到安全區。點火前3個半小時,楊佳文和同事就進入塔架,開始170多項射前檢查準備工作。臨射前的工作一環扣一環,任何一個環節的漏洞都會延誤最後撤離的時間,甚至耽誤發射計劃。
  • 視頻:看犎牛如何挑戰火箭熊 射術不精惹人笑
    視頻:看犎牛如何挑戰火箭熊 射術不精惹人笑 球隊與球隊之間有比賽的競爭,那麼各自站在自己球隊一邊的吉祥物們是怎麼競爭的呢?
  • 我的世界:史上最簡單的火箭?只用8個方塊,教你輕鬆實現它!
    本期GW就分享一個「史上最簡單」的紅石火箭給大家,一飛沖天不是夢。01搭建火箭發射塔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從「繞」、「落」再到「回」,探月工程也即將進入到歷史性的突破——載人登月計劃。而一個個激動人心的航天工程,火箭發射塔除了保護火箭主體作用以外,更重要的是在火箭拼裝的過程,都是由發射塔頂部的吊塔操作。我們首先選取一個位置,利用圓石搭建長寬5,高為5的立方體,作為火箭發射塔。在高2的位置鋪滿圓石平臺,在中間處放置一個紅石火把,平臺底部正下方放置一個原石,並放置一個木質按鈕在其上,充作「發射點燃按鈕」。
  • 月球上沒有發射塔,嫦娥五號落月挖土後,怎樣返回地球?
    但估計有一個問題橫亙在大家面前,這嫦娥五號怎麼回來呢?從海南文昌發射時那巨大的發射塔還記憶猶新,這轉眼就到了月球,又沒人建造發射塔,它是怎麼回來的呢?嫦娥五號採樣完畢,它怎麼回來?要了解它是怎麼回來的,我們得先來了解嫦娥五號的結構,自阿波羅登月以來,幾乎所有在月面上登陸並且重新返回的結構都類似,都是著陸器和上升器組成,這不是互相抄襲,而是工程技術上妥協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