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評當代西方學者對馬克思《資本論》的研究(專著)中國經濟出版社90.7 主編:胡代光 劉詩白等 參編:李達昌 易敏利
國家教委1995年第一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2. 壽險精算的理論與操作(專著)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3年 卓志
國家教委1995年第一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3. 現代企業制度論(專著) 中國金融出版社1996年 趙國良
中宣部1997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4.《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經濟卷》第十分支(工具書) 王叔雲 鄭景驥
國家新聞出版署1997年國家圖書獎第三屆最高榮譽獎
5.《老工業基地的新生》--中國老工業基地改造與振興研究(專著)經濟管理出版社95.7 主研:李永祿 吳岐山 吳潮 龍茂發
教育部1998年第二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6. 信用論(專著) 中國金融出版社93.3 曾康霖 王長庚
教育部1998年第二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7. 二灘經驗:我國大型投資項目建設的新路子(研究報告)《經濟學家》97年5期 劉燦 胡小平 劉家強
中宣部1999年第七屆全國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
8. 資本經營 (專著)郭元唏
中國圖書獎評委會1998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
9. 關於教學成果的評價及轉化探析 吳 濤
國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成果優秀論文獎 (1998)
10.論男女平等的憲法原則在民事領域的直接致力 喻 敏
中國社科院、共青團中央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最高獎 (1998)
11.中國國內批發物價指數調查統計系統 王 芸
1998年度金融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與外單位合作)
12.社會資金總量分析 (專著) 龐皓 黎 實等
國家統計局2000年第五屆全國統計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
13.銀行論(著作)曾康霖 謝太峰 王敬著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14.中國財政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研究(著作)劉錫良等著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15.中國金融風險研究(著作)殷孟波編著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年12月
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16.國有資產流失研究(著作)趙一錦等著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年12月
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17.理性主義與刑法模式:犯罪概念研究 馮亞東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2003年度司法部法學教材與法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18.人口與計劃生育立法研究 陳明立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2003年度司法部法學教材與法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19.四川省第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00--2001年)
一等獎
002《成本論》(專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
林萬祥(西南財經大學)
付代國(西南財經大學)
餘海宗(西南財經大學)
毛洪濤(西南財經大學)
李衛東(西南財經大學)
二等獎
010《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機制論》(專著)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
袁文平(西南財經大學)
趙 磊(西南財經大學)
李 萍(西南財經大學)
歐 兵(西南財經大學)
高晉康(西南財經大學)
三等獎
039《總結與探索:中國農村改革問題研究》(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鄭景驥(西南財經大學)
劉成玉(西南財經大學)
黃金輝(四川大學)
楊明洪(四川大學)
程治中(西南財經大學)
040《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制度分析》(專著)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 萍(西南財經大學)
043《宋代軍用物資保障研究》(專著)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 史繼剛(西南財經大學)
050《中國西部農村反貧戰略研究》(專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趙 曦(西南財經大學)
053《投資規模調節論》(專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
張合金(西南財經大學)
張 偉(申銀萬國證券)
楊明洪(四川大學)
馬 驍(西南財經大學)
楊宇焰(西南財經大學)
054《西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研究》(專著)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
鄭邦才(西南財經大學)
王朝明(西南財經大學)
申曉梅(西南財經大學)
王 卉(西南財經大學)
李秋紅(西南財經大學)
056《涉外稅收優惠應體現國民待遇原則》(論文)《經濟學家》2000?6
楊德俊(四川省國稅局)
繆玉蘭(四川省國稅局)
朱明熙(西南財經大學)
劉 建(成都市國稅局)
060《試論我國審計制度的構建與創新》(論文)《審計研究》2001?2
李齊輝(四川省審計科研所)
呂先培(西南財經大學)
許道俊(四川省名山縣審計局)
劉新琳(西南財經大學)
073《天然林保護區的性質及地方政府的職能》(論文)《財政研究》2001?1 周小林(西南財經大學)
153《中國高等財經院校教育改革研究》(對策研究)內部報告教育部採納2001年
王裕國(西南財經大學)
宋光輝(西南財經大學)
毛洪濤(西南財經大學)
徐 浪(西南財經大學)
尹音頻(西南財經大學)
171《中國西部概覽?四川》(專著)民族出版社2000年
任 傑(中共四川省委統戰部)
梁 凌(成都市新聞出版局)
曹德琪(四川省社科聯)
劉 捷(中共四川省委統戰部)
梁平漢(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01級學生)
159、《關於人口社會學的兩個問題》載《西部大開發與四川經濟發展問題探索》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
吳忠觀(西南財經大學)
20.四川省第九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獎中我校獲獎項目(1998-1999年度)
●四川省第九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評獎揭曉,我校23項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7項。這23項獲獎成果是:
●一等獎(1項):
1.國有資產流失研究 趙一錦 劉軍 張寧俊 呂先鉳 羅濟沙
●二等獎(5項):
1.中國財政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研究 劉錫良 曾康霖 陳斌
2.社會資金總量分析—中國社會總資金配置監測與調控的數量研究 龐皓 黎實 周光大 馬驍 陳斌
3.投資區位論 武一
4.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南北經濟關係 姜凌
5.中國金融風險研究 殷孟波
●三等獎(17項):
1.當代跨國公司論 尹忠明
2.理順個人收入分配關係的對策研究—一個以公平為取向的政策周期的到來 尹慶雙
3.營銷決策----企業家的市場思辨與經營方向 曾國安
4.論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 劉成玉
5.實證會計研究方法----評價及其在中國運用前景的展望 蔡春
6.四川當前經濟形勢分析及全年經濟發展預測 趙國良
7.滎經經濟跨世紀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許德昌
8.論我國西部市場體系的培育 陳健生(第二作者)
9.優化增值稅制度的構想 劉蓉
10.中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研究 趙曦
11.財務專論 郭復初 馮健 伍中信 何家明 彭韶兵
12.消費需求制約經濟增長的機理及影響 王裕國
13.中國國有企業制度創新研究 戴歌新
14.對侵權行為法中過錯問題的再思考 喻敏
15.語言、辨明與實用主義-----普特南哲學研究 幸強國
16.《民族區域自治法》實施保障問題研究 嶽彩申
17.四川省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問題研究報告 過傑 吳火星 王波
21.四川省第八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獎中我校獲獎項目(1997-1998年度)
四川省第八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評獎揭曉,我校24項成果獲獎,佔全省獲獎總數的12%。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0項;獲獎數創十年之最。這24項獲獎成果是:
☆ 一等獎:
1、《資本經營》(專著) 郭元唏
☆ 二等獎:
1、《現代公司制的產權關係和治理結構研究》(專 著) 劉 燦
2、《中國東西部市場關係與協調發展》(專著) 周殿昆
3、《論企業資本及資本經營》、《論企業負債經營》、《論企業融資選擇》、《論企業固定資產、流動資金轉化為 消費基金》(系列論文) 曾康霖
☆ 三等獎 :
1、《國有企業工資分配研究》(專著) 甘本佑 唐小丁 胡小平
2、《當代資本主義結構性經濟危機》(專著) 劉崇儀等
3、《財務通論》(專著)郭復初等
4、《產權與市場》(專著)程民選
5、《集約化與經濟增長》(論文) 王永錫 丁任重
6、《面向市場轉換經營機制--對長虹、嘉陵等5戶股份公司的考察報告》(論文) 蔣少龍
7、《我國投資基金髮展戰略研究》(論文) 紀盡善
8、《關於我國糧食供給保障戰略的理論思考》(論文) 胡小平
9、《構建成都「中國西部商貿中心」戰略研究》(研究報告) 劉 燦 許德昌 張劍渝
10、《資陽市城區土地定級估價》(研究報告) 白雲升
11、《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企業會計若干問題》(論文) 毛伯林 蔡 春等
12、《人民幣國際化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問題》(論文) 姜 凌
13、《現代企業制度與現代會計和現代審計有關問題的探討》(論文) 蔡 春
14、《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財稅政策調整》(論文) 劉 蓉
15、《經濟信息利用學》(專著) 董健民 鄧慧智 周刊文 舒滔 蔣敏等
16、《人口科學辭典》(工具書) 吳忠觀等
17、《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運作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專著) 穆良平等(與外單位合作)
18、《我國中小城市發展模式研究》(研究報告、論文) 過 傑
19、《行政費增長預測模型研究》(論文) 劉家新等(與外單位合作)
20、《財會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對策研究》(論文) 李 力等(與外單位合作)
西南財經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國」美譽的成都平原,毗鄰杜甫草堂。學校校區由光華校區、柳林校區和電子商務學院(綿陽涪江)組成,總佔地面積2800餘畝。校園綠樹成蔭,環境優雅,是「全國綠化先進單位」和「園林式院校」。
學校原名四川財經學院,於1952-1953年兩次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由西南地區17所財經院校、綜合大學的部分系科合併組成,薈萃了西南地區的財經教育專家和教授,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彭迪先、陳豹隱、李孝同、梅遠謀、劉洪康、楊佑之、湯象龍等在校任教。學校校址所在地為原成華大學,其前身為上海光華大學(1925年成立),1938年內遷成都興辦的光華大學成都分部,故校址所在地得名「光華村」。1952年後學校由高教部和四川省主管,1980年,由中國人民銀行主管,1985年更名為西南財經大學。1995年,學校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2000年,學校以獨立建制劃轉教育部管理。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幾代師生員工立志獻身於教育事業,培育和弘揚「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的大學精神,秉承「嚴謹、勤儉、求實、開拓」的校訓,堅定「勵精圖強、團結拼搏、朝氣蓬勃、爭創一流」的大學信念,繁榮和發展財經科學,培養高素質經濟、金融人才,積極探索社會主義高等財經大學的辦學規律,努力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已經建成為國家經濟學、工商管理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基地,國家和西部地區金融、經濟、管理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基地及西部財經學科國際交流的中心。
學校已形成以經濟學和管理學學科為主體,金融學科為重點,多學科協調發展,經、管、法、文、理、工相結合的學科特色。金融學、政治經濟學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其中金融學科在教育部組織的評審中列全國之首,政治經濟學是全國財經類院校該學科中唯一的國家重點學科,也是西部地區理論經濟學唯一的國家重點學科。金融學(含保險)、政治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會計學、財政學、企業管理、統計學、區域經濟學、國際貿易學、數量經濟學、經濟法學、人口學等12個學科為省(部)級重點學科。現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3個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設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3個博士後流動站。
學校建有教育部批准設立的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以及金融學、工商管理、會計學、財政學、統計學、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學、英語等9個四川省本科人才培養基地。學校擁有3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5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29個本科專業,設有19個院(系)、部;擁有西南地區首家工商管理碩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國首批註冊會計師(CPA)培養基地,是會計碩士(MPAcc)、法律碩士(J.M)和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辦單位和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單位。設有「中國人民銀行模擬銀行實驗中心」和「全國金融系統出國備選人員外語考試(BFT)培訓中心」、「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西南財經大學出國培訓中心」。國家「211工程」專項建設有「金融科研實驗中心」、「會計電算化」、「統計分析」等一批重點學科專業實驗室。
學校堅持「學術興校、科研強校」,充分發揮金融研究和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優勢,著力研究國家金融、西部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形成了繁榮經濟科學、服務金融事業、發展地方經濟的研究特色。學校設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要研究基地「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以及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經濟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機構。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取得科研成果14000餘項,完成了40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重要研究課題,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成果獎230餘項。「九五」期間,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經濟類立項數位居全國高校前列。教師及研究人員出版的成果兩度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學校出版社連續6年3屆榮獲國家新聞出版署授予的「良好出版社」和教育部的全國「先進高校出版社」。《經濟學家》雜誌是全國社會科學優秀期刊,躋身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期刊方陣」和「雙效(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期刊」,《財經科學》為全國經濟類核心期刊。
截至2005年9月,有教職工14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846人,其中,教授136人、副教授240人,博士生導師85人。教師中有劉詩白、曾康霖、何澤榮、趙國良、袁文平、蔣明新等全國著名的經濟學和管理學導師,還聘請了300餘位國內外經濟學家、銀行家、企業家為我校兼職教授和客座教授。有全日制在校學生18693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3768人。有碩士研究生3612人,博士研究生761人。此外,還有一批國外留學生及港澳學生,以及成人教育學生萬餘人。建校以來,為國家輸送各類畢業生11萬餘名,其中金融專業本科和研究生培養規模以及到金融部門就業的畢業生數量居全國高校前茅。各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金融、保險、證券、工商企業、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許多畢業生已鍛鍊成長為我國金融、經濟部門和各行業的領導和業務骨幹。一些學生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美林證券等國外著名機構任職和國外大學任教。
長期以來,學校把對外交流與合作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重要手段和目的,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研究機構、金融部門及知名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舉辦了「中國金融論壇」、「企業管理與創新國際研討會」、「中國勞動力市場及再就業政策國際研討會」等重要學術會議,在全國及海外產生了廣泛影響。設有與英國商聯保險公司合作的「中國保險會計師培訓中心」、與澳大利亞安盛?國衛集團公司合作的「中國保險中介人培訓中心」、與日本精算師協會合作的「西南財經大學日本精算師資格考試中心」、與德國西門子公司合作的「西門子— SAP工商管理信息中心」和與美國紐約人壽國際公司合作的「紐約人壽國際公司- 西南財經大學壽險管理(LOMA)考試中心」等多個專門教育機構。與華晨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太平洋保險(集團)有限公司、臺灣光華教育基金會在我校設立了「太平洋—光華保險教育基金」。
學校高度重視黨的建設和師生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學校黨委榮獲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的「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1998年獲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黨組授予的「1993-1998年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榮譽稱號。2003年,在防範非典侵襲的戰鬥中,校黨委榮獲「全省防治非典工作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
學校擁有現代化的教學、科研、體育運動和後勤生活服務設施,教學場地充足、設施齊全,學生住宿條件好;學生食堂為四川省高校示範食堂。圖書館館藏文獻180萬冊,合訂期刊5萬冊,中文報刊3000餘種,外文報刊300餘種,光碟3800餘種。校園網光纖到戶,網上教學科研資源豐富。體育設施完備,建有體育館,4個標準田徑運動場,73個球類運動場及2個標準遊泳池。
面對新世紀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培養思想品德優良的創新型應用型的高素質人才為中心,以經濟學和管理學學科為主體、以金融學科為重點、多學科協調發展;鞏固居於全國財經大學的前列地位,著力建設國內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在適當時機,實施由教學研究型向研究型大學轉變的發展戰略;堅持人才強校、學術興校,弘揚和培育「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的西南財大精神,立足西部,面向全國,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部分學科國際知名的全國一流重點大學。
二○○六年三月
地 址: 四川省成都市光華村街55號
郵 編: 610074
網 址: http://www.swufe.edu.cn
電 話:(028)87352246(校長辦公室)
87352237(教務處)
87352271(學生工作部)
87352110(保衛處)
西南財經大學是於1952年下半年在原成華大學和原成都會計專科學校的校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成華大學的前身是私立上海光華大學成都分部。
上海光華大學的前身是一所美國教會學校—上海聖約翰大學。1925年5月,上海發生震驚全國的日本紗廠資本家槍殺中國工人顧正紅的「五卅」慘案後,在學校愛國師生舉行罷課抗議之際,遭到美校方人員的粗暴阻撓。悲憤之餘,聖約翰大學及其附中華籍師生集體於6月3日宣誓脫離聖約翰大學,商議自行設校。華籍師生的正義愛國行動深得社會各界和家長們的同情與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光華大學」很快就設立了,取《詩經》「旦復旦兮,日月光華」之義,以日月卿云為校旗,紅白為校色,「格致誠正」四字為校訓,體現了創辦者復興中華的宏願和光大中華民族的精神。
1937年8月13日日本軍隊進攻上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光華大學校長張壽鏞鑑於抗戰非短期內可以結束,與校董會商定,委託謝霖入川設立分校。在當時四川省地方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內遷入川成立「光華大學成都分部」。分校於1938年3月1日正式開學,校名定為「私立光華大學成都分部」。1939年,學校由市內王家壩校址遷到西郊杜甫草堂迤西,此地因光華大學成都分部的遷入而得名「光華村」。當時,先後在成華任教的有葉聖陶、肖公權、潘大逵、謝霖、彭迪先、李劼人等一批知名的教授學者和社會名流。
抗戰勝利後,光華大學本部復校,成都分部交四川省地方接辦,變更為「私立成華大學」。1952年9月,在全國院系調整時,併入四川財經學院。由於學校這段歷史,因此校園又被稱之為「光華園」,學生們也自稱為「光華學子」。
鐵樹從此屹立在光華園中,默默地見證了光華園數十載的發展歷程。鐵樹,漸漸成為了光華人堅忍不拔、不屈不撓、勇於拼搏精神的象徵,成為了光華師生愛國情懷的寫照。因此,此樹被命名為「光華鐵樹」。
光華樓
「光華樓」系西南財經大學「211工程」「九五」期間建設項目——「教學實驗綜合樓」。1997.10.12(四十五周年校慶)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和原中共四川省委書記謝世傑及原西財黨委書記兼校長王永錫等奠基。
總投資6500萬元,建築面積30000平方米。二十一層,喻意「面向二十一世紀」。原重慶建築大學設計院設計,形似中國古代之布幣。成都第一建築工程公司承建,洛陽智達建設監理公司監理。1998年11月動工,2000年9竣工,2001年1月通過驗收。
西南財經大學前身院校之一為前上海光華大學,故命名為「光華樓」,以資紀念。
光華鐵樹
明德樓(教學樓)前聳立著一株挺拔的鐵樹,它有著一段不尋常的歷史。光華鐵樹是1939年,由當時光華大學成都分部的師生們種下的。那一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為了表達對抗戰勝利的渴望,校長謝霖帶領師生們籌資買來了一棵雙株的鐵樹幼苗在校園內種下。這株鐵樹樹形奇特,為「V」型,師生們以此來象徵對抗戰勝利的祝願。
經世樓
成都平原,沃野千裡,人傑地靈,溫江為上。時維甲申,西南財大柳林校區落成。其教學大樓謂之經世,取經世濟民之意也。經者,地理學者稱南北行之道路,政治家謂治理也;濟者,於事有益也。東晉元帝褒大臣紀瞻曰:瞻忠亮雅正,識局經濟。道教名流葛洪亦稱:經世濟俗之略,儒者之所為也。泱泱古國,華夏子孫,凡有抱負之仁人志士者,無不志存高遠,善修其身,經世濟民,治國安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麴躬盡瘁,死而後已矣。
然則今新樓矗立,冠名經世,用心良苦,期盼殷殷,警醒學子,關注國計民生,牢記歷史重任。求知須勤奮,自強永不息。
明德樓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也,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摘自《禮記·大學》並以此代明德樓記
青春塑像
青春塑像是1987年西南財經大學35周年校慶時,由原會計系57級的全體校友捐贈的,由程義宏創作。
塑像名為青春,主體是一對展臂欲飛的青年男女,充滿著青春的活力,塑像的基座為刀幣的形狀,寓意光華學子在經濟領域奮勇拼搏,不斷進取的精神。青春塑像位於當時的學校正門(現南門)處,是每一個進校的人都能第一眼看到的學校建築,久而久之,這一塑像也就成為學校的標誌性塑像之一,作為學校「勵精圖強、團結拼搏、朝氣蓬勃、爭創一流」的大學信念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