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亞麗 通訊員 徐蘭珍
「今天要去高橋村給老百姓講解養蜂技巧和注意事項,下一步就免費給他們發放蜜蜂和蜂箱。」9月4日,位於宣恩縣李家河鎮的宣恩縣富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企業負責人王青,一早上就忙個不停。
為保證公司產品「蜂蜜柚子茶」的質量,同時助力精準扶貧工作,今年起,王青決定免費向全鎮各村發放蜜蜂、蜂箱,並提供技術,再按保底價收購蜂蜜。此舉不僅穩定了公司的蜂蜜原料,也為貧困群眾增收帶來希望。
「只有從源頭抓好產品質量安全,企業才能走得遠。」王青說。
一
今年45歲的王青是李家河塘坊村人。讀書時專攻農學的他,對農業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懷。
「李家河是恩施的『水果之鄉』,尤其是柑橘在以前很有名。」王青介紹,20世紀80年代,李家河「塘坊早」因品質好、口感佳,深受消費者喜愛,是當時鎮裡的主導產業。
「後來,隨著勞動力的大量外出,留下的大多是老弱婦幼,柑橘的田間管理和儲藏沒有跟上,導致產業鏈越來越短。」說到這裡,王青十分惋惜,「就這樣,產品失去了市場,柑橘產業就此在李家河沒落。」
作為地地道道的李家河人,王青見證了柑橘產業的興衰。後來,李家河鎮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適宜本地氣候的白皮柚。「有了柑橘的前車之鑑,白柚種植一定要標準化、規模化。」當時,王青在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他明白要振興一方產業,必須從質量抓起。
經過多年發展,李家河鎮發展的白皮柚被命名為「貢水白柚」,在湖北省各類水果評比中,以少核、甜酸適度、多汁等優點,先後獲得「湖北特色果品」稱號及「湖北省優質果品」稱號;2001年11月參加全國柚類鑑評,「貢水白柚」獲金獎。
從尋常百姓房前屋後自產自銷的一棵普通柚樹,到被全縣作為經濟作物進行推廣,白柚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二
在白柚產業發展穩定時,王青又有了新的擔憂:「老百姓管理粗放,產品都以自銷為主,品牌意識不強,沒有市場主體。」
當時,許多老百姓因為種植技術不標準,白柚品質參差不一,成熟後均是自己在路邊銷售,賣不出去的都送人。既沒有固定市場,經濟效益也不高。
為提高白柚的經濟效益,擦亮「貢水白柚」品牌,2008年,王青在李家河成立富源白柚專業合作社,從田間管理、包裝、市場銷售等方面對白柚實行標準化管理。
「在果樹成長期間,著重施有機肥,做到收花收果,果子成熟後及時進行套袋。」王青介紹,在柚子成熟後,合作社還對果實進行統一覆膜,並貼上商標統一銷售。經過兩年的嘗試,合作社吸引了不少農戶參與。
2012年,王青正式成立宣恩縣富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著重培養白柚種植大戶,以大戶帶動村民,按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採取統一分級收購、包裝、上市。
與此同時,王青還著力發展自有白柚種植基地2000餘畝,其中1000畝通過有機認證,帶動當地4000多戶共同發展,並以技術培訓為載體提高柚農生產力。
「在穩定宣恩周邊縣市的實體市場同時,我們還註冊了網店,通過線上線下兩條渠道銷售。」因為白柚品質好,公司每年銷售收入在1000萬元左右。
2014年,富源貢水白柚專業合作社被農業部評為「國家級示範合作社」。2015年,富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華中農業大學建立了長期的產學研合作關係。
三
個頭大、形狀好的果實銷路不愁,餘下的賣相不好的果實該怎麼處理?在公司,每年白柚銷售期,總會餘下部分「顏值不高」的柚子。「這些柚子口感也很好,只是外觀不好,浪費了很可惜。」王青說。
為讓每一顆白柚發揮其價值,王青決定對白柚進行深加工,研發新產品「蜂蜜柚子茶」。一直以來,賣鮮果是白柚銷售的主要方式,首次嘗試深加工,如何繼續保持質量為主的優勢?
「柚子渾身是寶,果皮、果肉都有價值。」王青介紹,柚子經過清洗以後要進行脫苦,再加上本地土蜂蜜一起熬製,做成果醬。這其中不僅要保證柚子的品質,蜂蜜的品質也尤為重要。
自白柚深加工生產線運行以後,王青就到各村老百姓家裡收購土蜂蜜,以保證口感純正。時間一長,蜂蜜產量無法滿足生產需求。
2017年底,王青開始摸索蜜蜂養殖新模式。「我們向貧困戶發放蜜蜂和蜂箱,並且在養殖過程中實行技術跟蹤指導,既能保證蜂蜜的品質,還能帶動不少貧困戶增收。」
如今,公司生產的「蜂蜜柚子茶」在市場上頗受歡迎,尤其在淘寶店上,銷量一直很好。
品牌為要,質量第一,這是富源農業發展秘訣。在十年多時間裡,公司做到了最先引進白柚套袋技術,著力改善老百姓施肥習慣,注重施有機肥,堅持標準化種植管理,每年對500餘人進行白柚種植技術培訓。每年將果實送審省、州農產品檢測中心,無一例不合格。
「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擴大產業鏈和商品類別,抓好柚子果脯、果乾、果醬的研發,做有機和放心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