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評測]要探究雙卡互聯技術的根源,就要追溯到04年NVIDIA推出的SLI(Scalable Link Interface)技術,對該項技術充滿自信的NVIDIA,稱在該項技術的支持下,雙卡的平均性能會是單卡的1.8倍。
小修小改的SLI技術,終於在Tesla P100運算卡發布的時候迎來大革命:比SLI HB橋帶寬快50倍的NVLink成為了下一世代N卡顯卡之間互聯的新技術。
「下凡」到遊戲顯卡上的NVLink有何不同NVLink互聯接口在Tesla P100運算卡上首次登場。起初,NVLink技術是為了解決多個強力AI運算節點之間的互聯通信問題:運算節點之間的連接方式為PCIe Switch,可以直接理解為普通臺式機上的PCIe 3.0 X16,有32GB/s的雙向帶寬。
但隨著AI訓練數據不斷增加,帶寬已經成為了通信中的瓶頸,想辦法解決GPU之間的通信效率顯得尤為重要。
搭載了第一代NVLink的Tesla P100顯卡,擁有4條NVLink鏈路,使用NVLink技術與另一塊P100顯卡傳輸數據時可達到160GB/s的雙向帶寬。隨後的技術更新中,NVLink提高了傳輸帶寬,並加入了NVSwitch技術,該技術與GV100運算卡結合使用能夠設計出一套16路互聯無阻塞的GPU運算系統。
然而RTX遊戲顯卡聽完後只想說:你專業卡的NVLink跟我遊戲卡有什麼關係?
運算卡的NVLink,與遊戲卡的NVLink有著比較大的區別。
頂級運算卡GV100搭載了兩個NVLink接口,其接口規格與搭配使用的NVLink橋可以看成是「滿血」版本,擁有以上提及到的多條NVLink鏈路連接能力,以及NVSwitch與顯存疊加功能,當然顯卡本體與NVLink橋的售價也不菲。
而提供給RTX遊戲顯卡的NVLink,顯卡上則只有一個NVLink接口,削減掉了大部分遊戲用不到的功能,顯存疊加功能也沒了,可以理解為大號的SLI HB。不過有別於「滿血」的NVLink橋,「平民版」NVLink橋的售價也大跳水至79美刀,但換算一下也要500多軟妹幣,有點割肉。
但割肉歸割肉,大家還記得當初帕斯卡核心的時代嗎?GTX 1060砍掉了SLI支持,目的自然是為了避免影響GTX 1080,因為兩塊GTX 1060的性能已經可以超過GTX 1080。
而這一次RTX 2070不支持SLI,同樣是為了不影響兩位大哥:RTX 2080與RTX 2080 Ti,但如果要組雙卡的話,就要從RTX 2080起步,顯得不太划算。
那麼,RTX 2070停產,輪到它的升級版RTX 2070 Super接班了,與RTX 2070首發售價差不多的 RTX 2070 Super還搭載了NVLink接口。所以這也滿足了我們這次測試的目的:兩張單價4000元的RTX 2070 Super通過NVLink技術連接後的遊戲性能可不可以翻倍?往下看就知道了。
顯卡介紹翻箱倒櫃從評測室翻出兩張技嘉RTX 2070 Super「小白」,和一塊技嘉定製的NVLink,兩張白卡說實話挺好看的,硬是被這塊黑色的橋給整壞了氣氛,不爽。
這張「小白」我們之前也評測過,採用風之力散熱系統,正逆轉散熱風扇設計讓風力更加有效利用,散熱效果更優秀。
正面
背面
技嘉的卡自然要用技嘉的橋來配,這塊技嘉定製的NVLink橋在國內電商要800多塊,NVIDIA自己的橋會便宜點,700塊左右,不過這就失去了技嘉大雕靈魂了。
安裝好的效果,白色的顯卡,黑色的橋,emmmm……一言難盡啊。
平臺搭建考慮到英特爾一直擠牙膏,補丁各種負優化,我們這次選擇了AMD平臺目前最強的AM4處理器Ryzen 9 3900X,將主板BIOS更新到最新並打開PBO。
硬體平臺介紹CPUAMD Ryzen 9 3900X主板技嘉 X570 AORUS MASTER內存芝奇 TridentZ Royal 8GBx2 3600MHz硬碟浦科特 M9PeG 512GB電源鑫谷 崑崙 KL-1080W散熱器超頻三 偃月360 RGB顯卡技嘉 RTX 2070 Super GAMING OC WHITE X2軟體平臺介紹作業系統Windows 10 x64專業版1903顯卡驅動GeForce 436.30 WHQL理論性能測試項目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Ryzen 9 3900X在此前首測我們已經領略過它的強勁性能了,多核碾壓9900K,單核性能緊跟其後,在經過多版本的BIOS優化後性能又提高了一點,比較適合作為本次測試的處理器。
與Ryzen 9 3900X配套的主板是技嘉的X570 AORUS MASTER,在三代銳龍首測中它貢獻了不少力量,這次為了不翻車我們也會選擇它來搭建測試平臺。
內存使用了芝奇的8Gx2皇家戟 3600MHz C16套條,理論上3733MHz是三代銳龍最合適的內存頻率,使用與之接近的3600MHz內存套條應該不會造成瓶頸。
硬碟使用了浦科特M9PeG,保證遊戲載入速度快速,媽媽再也不怕我載入遊戲讀盤半天了。
安裝NVLink與兩張顯卡插上主板後的樣子
GPU-Z已經能識別出兩張規格一模一樣的顯卡,並且底部有Enabled(2 GPUs)的字樣
驅動控制面板也能識別出兩張卡,並有開啟SLI的選項
NVLink的安裝方法非常傻瓜式,只需插上橋,將兩張顯卡的供電線纜都接上,接上顯示輸出線(接哪一張顯卡都可以),如無意外,開機裝完驅動就能直接識別出兩張顯卡並開啟SLI選項。(咦,為什麼是SLI)
作為全球「最好玩」的遊戲大作,3DMark支持各種顯卡的新技術,跑遊戲之前我們先來跑個分看看。
3DMark的首頁也能順利識別出顯卡數量,兩張RTX 2070 Super。
3DMark部分小結:一表流,很直觀的能看出,無論是DX11、DX12還是光追性能,雙路RTX 2070 Super各項目跑分都能巨幅超越單路RTX 2070 Super,四項綜合平均性能提升為89%,基本接近單卡性能乘以2的性能提升了,且NVLink比之前的SLI HB橋提升幅度還要大。
遊戲實戰:爆肝10款新老大作,涵蓋網遊單機遊戲實測部分,超大陸選擇了10款時間線各不相同的人氣網遊與3A大作,由於事先並沒有專門調查哪款遊戲支持雙卡優化,相當於盲選,也能反饋出現在支持雙卡優化的遊戲大概佔多少比例。
不過,看數據還是比較枯燥的,這裡超大陸給這些遊戲簡單分了兩部分:一部分是有雙卡加持,幀數提升明顯的遊戲,另一部分是幀數沒有明顯變化,甚至減少的遊戲,希望能多多少少優化下你們的觀看體驗:-)
為了能將遊戲對硬體的壓力重心轉移到顯卡上,所有的測試遊戲畫質都會拉到最高。
▼有提升的遊戲
《GTA5》已經是一款「當代元老級別」的3A大作了,不僅遊戲方式自由,還能線上32人戰局聯機或者執行各種差事,實屬消遣娛樂佳作。(求求你們別買了,GTA6都不打算出了)
在測試之前超大陸發現了一個比較神奇的情況:本來SLI不疊加顯存的情況下應該是8G顯存,這裡顯存被識別成了16G,經過調查發現在幾年前都出現過這種情況,不知道是不是BUG一直沒修復。
而論硬體優化方面,《GTA5》非常給力,在此次測試中,CPU成為了該平臺的性能瓶頸,1080P與2K畫質下雙卡比單卡沒有更大的優勢,而拉到4K後優勢一下子就顯現出來,雙卡的幀數比單卡要高40多幀。
來到《古墓麗影》系列的續作《古墓麗影:暗影》,雙卡優化同樣給力,在打開與關閉光追的情況下,雙卡的幀數比單卡都要高,在高解析度的情況下尤為明顯,接近翻倍的幀數提升。
▼提升幅度較少、沒提升甚至負優化的遊戲
《刺客信條》系列都是偏向於A卡優化,在這次測試中雙卡就直接歇菜:各個解析度下幀數都有不同幅度的下滑,1080P解析度下雙卡幀數比單卡掉了快10幀。
《全面戰爭:三國》也是最近比較火熱的一款策略型遊戲,但看樣子也是沒做雙卡優化,1080P解析度下幀數下滑的情況也比較明顯。
隨後,《鬼泣5》、《CS:GO》、《DOTA2》和《生化危機2重製版》這幾款遊戲中雙卡對比單卡均沒有性能提升,也就是遊戲本身並沒有做雙卡支持的功能。
最離譜的要數《絕地求生:大逃殺》了,單卡1080P解析度下有140fps左右,配個144Hz的電競屏可以比較快樂的玩耍。而雙卡後幀數就暴降了30多幀,本來單卡4K還有平均近60fps的幀數,雙卡後直接掉到37fps,已經是比較難玩下去了。這也是本次測試中負優化幅度最大的一款遊戲了。
最近的光追大作《Control》也是沒有雙卡優化,遊戲添加了RTX與DLSS功能卻沒有雙卡優化,不知道未來會不會加入雙卡支持呢,畢竟這遊戲本身就屬於很吃配置的。
遊戲爆肝測試小結:
本次測試的遊戲已經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了,有硬核級的AAA單機大作,有人氣極高的FPS遊戲CS、MOBA遊戲DOTA2,還有吃雞等等,算是能代表各種類型的遊戲了。講多費力費口水,還是先把遊戲綜合性能對比丟出來看看吧。
統計了10款遊戲,共12個測試項目,其中沒提升和負優化的遊戲佔大多數,雖然少數支持雙卡的遊戲幀數提升幅度較高,但奈何不支持雙卡的遊戲實在太多,吃雞更是直接來了個大幅度負優化,雙卡的幀數已經快要比單卡少一半了,直接就拉低了總體分數。
那麼,如果只對比雙卡優化的遊戲呢?
因為4K解析度能吃滿顯卡資源,所以這裡也能體現出雙卡優化吃滿顯卡的優勢之處,提升幅度最大的為4K解析度,達到了58%,1080P解析度下瓶頸在CPU,所以提升幅度不算很大,只有9%。
雙卡溫度、功耗、壓力測試通過率對比我們使用功率儀統計整個平臺的功耗,使用3DMark Fire Strike Ultra壓力測試對比溫度、滿載功耗、壓力測試通過率,遊戲功耗測試則使用了能吃滿雙卡的《古墓麗影:暗影》,4K解析度。
雙卡壓力測試結果
單卡壓力測試結果
壓力測試穩定度是通過FPS來判斷的,FPS越穩定,頻率越穩定,通過率就越高。
可以看到GPU Clock右側紅色的區域有不連續的突起,代表頻率跳動
在這次測試中雙卡交替出現了頻率跳動的情況,導致雙卡的頻率穩定度比單卡要低,不過這也在意料之內。
壓力測試滿載溫度測試,由於顯卡1是靠近CPU的那塊,被顯卡2擋住了進風口,所以顯卡1由正面吸入的風都是顯卡2背板的熱風,所以理論上兩張卡都是滿載的情況下,顯卡1溫度會比顯卡2高,而顯卡2溫度由於顯卡1的輔助冷卻作用會比單卡低……比較有趣。
雙卡的平臺功耗比單卡平臺功耗應該就正好多了一張顯卡的功耗,單卡300多W的平臺使用500W的電源能輕鬆應付,但雙卡的功耗就直飈500W,快到600W關頭了。
總結:SLI生態尚未成熟 亟待遊戲廠商跟進測試至此,各位觀眾姥爺心裡應該也有個結論了:在支持雙卡的遊戲中,處理器不會造成瓶頸的情況下,雙卡帶來的性能提升是非常可觀的。
但很可惜,在10款測試遊戲中,只有《古墓麗影:暗影》與《GTA5》支持雙卡優化,其他的遊戲不是沒有提升,就是比單卡性能更低,最離譜的應該就是《絕地求生》了,在雙卡模式下幀數比單卡低了30幀不止。本來我還期待支持光線追蹤的新遊戲《Control》會有效果,現在看來,過了那麼多年,支持雙卡的遊戲數目還是太少。
《古墓麗影》應該是對N卡優化最友好的一款遊戲了,這次測試我們不僅看到在關閉光追下雙卡帶來的性能提升,就算打開了光追,性能提升幅度依然巨大,平均提升幅度達到了60%,這麼看的話,如果遊戲支持雙卡的話,雙路RTX顯卡對解決光線追蹤的效能問題的確有些幫助。
但並不是所有遊戲都像《古墓麗影》這樣有能力去做優化,畢竟現在單卡玩家佔了絕大多數,「能單不雙」的理論在今年依然成立,綜合測試結果與顯卡的價格,RTX 2070 Super雙路的性價比其實並不如一張RTX 2080 Ti,所以如果你本來就追求高性能的話,更推薦是直接單路高端卡,例如RTX 2080/ RTX 2080 Ti,不推薦一開始就考慮雙路RTX 2070 Super之類的騷操作。
不過如果你對遊戲不感冒,安裝雙卡是為了高效的工作性能,那倒是可以嘗試一下英偉達的NVIDIA STUDIO驅動,該驅動專門針對於創作人士而設,在很多工作軟體上都有比較出眾的性能,如Adobe、Autodesk、達文西之類,如果你正發愁雙卡的工作效能比預期想像的要差,可能你就是缺了這一款「雞血」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