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包含大量劇透,請自行選擇是否下滑閱讀。
如果不想被劇透,歡迎看完動畫短片或小說《Zima Blue》,再回來一起討論。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窩在家裡一口氣看完了Netflix的動畫短片集《Love, Death and Robots》,然後發了一條朋友圈:「全場最佳還是要頒給《Zima Blue》。」
圖片來自Robh Ruppel on Twitter
毫無疑問,我當時的確是被這個僅僅十分鐘的短片所包含的思考、質疑、宏大的設定和極致的想像力震撼到了。直到最近,我終於有機會讀到了Alastair Reynolds的原著,短片科幻小說集《Zima Blue And Other Stories》。
故事講述的是在宇宙文明高度發達的世界裡,科技打破了時間和距離帶來的壁壘,人類的壽命、健康也都不再是問題。Zima是一名享譽世界的畫家和藝術家,有兩樣東西使他顯得十分與眾不同:其一是他經過了無數次人工改造的軀體讓他變得對環境無所畏懼,且無所不知。他不需要呼吸氧氣,不需要進食,耐高溫、嚴寒,和宇宙中的一切極端環境。他還可以感知到一切已知的波段,可以將看到、聽到的以各種形式存在的信息轉換成腦海中的顏色。這種用對自己的殘忍換取的近乎神跡的能力讓他能夠更加專注地創作藝術,並且最大限度地減少外界影響。
其二,從某個時間點開始,Zima的所有藝術作品中,都包含了一塊純粹的藍色色塊。這種藍色不像是天,也不像是海,而是由他創作的獨一無二的藍,因此又被業界稱為"Zima Blue"。這個色塊從一幅精美畫作的中心一個看似汙漬的小點開始,逐漸地被他刷在如建築群一般巨大的壁畫中心、噴刷在行星的星環上、建造於宏偉的各色藝術裝置上,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巨大,一次比一次佔據著更重要的位置,直到最後佔據了一整張畫布。然而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這種顏色意味著什麼。可能Zima自己也說不清楚。他只知道,這是一個關於探索的過程,藍色越佔據主導地位,就說明自己的探索越接近真相。
故事的最後,Zima在全世界聚光燈的矚目下,揭幕了他「退休」前的最後一件藝術作品。這是一個十分古舊的露天遊泳池,唯一的特點只是泳池邊緣的瓷磚顏色都是著精確的Zima Blue。揭幕完成後,Zima縱身躍入泳池,卻在遊動的過程中開始將自己完美的軀體一點點肢解,從大腦,到無堅不摧的皮膚,再到四肢。碎片脫落的過程中,一個簡陋的低級清潔機器人逐漸顯露出來。他(或者是它)舉起帶著刷子的機械臂,找到一塊牆上的藍色瓷磚,開始十分專注地清掃起來。仿佛周圍的聚光燈、攝像機、和觥籌交錯的賓客們都消失不見,它只是回到了最初女主人家的後院,這個世界沒有藝術,甚至它連「世界」和「藝術」這些概念本身是否存在也不太清楚。而「自己存在」的唯一意義只是一塊乾淨的藍色瓷磚。
圖片來自Google
其實看完小說和動畫,想開始下筆的時候,我有些不知道從何講起。想到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提過一種縮小研究範圍的方法,那就是用問題回答問題。我在想,什麼是藝術的價值和意義?Zima的藝術品之所以受人追捧,是因為藝術品本身的價值,還是因為創作者本身的獨一無二性?想起《後真相時代》裡面的一個提問,如果有一副從原子級別完美複製的大師畫作,它還會像原作那樣值錢嗎?如果是畫作,還可以從技法和流派來評判藝術價值,但是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的好壞要如何評判?如果說藝術的價值一部分在於作者的個人表達,那麼「個人表達「配得上把一整個行星的衛星全都塗上顏色這樣的「創舉」嗎?
圖片來自Google
There's a lot of organic material in here, and a lot of cybernetic machinery. It's difficult to tell where one begins and the other ends.
Alastair Reynolds, Zima Blue說回Zima這個「人」,它最初誕生的時候只一個簡陋的清潔機器人,被手巧的女主人改裝了多次,只為了讓清潔工作做得更好。因此它的意識誕生於眼前那一塊瓷磚的「藍色」。經過幾個世紀的無數次自我改造,它逐漸丟失了最初的記憶,甚至有點分不清自己究竟是來源於人還是機器。但是話說回來,在人人都依靠替換身體部位來維持壽命和健康的時代,又該怎麼定義「人」和「機器」的界限呢?如果軀體和機器一樣,都可以批量生產,那「界限」是否還存在?
在原著小說中,負責採訪Zima的記者Claire是一個將近一千歲的人類,她隨身帶著一個小型機器人「Aid Memoire」用來儲存自己超負荷的記憶,並且根據記憶為主人作出一些決定,比如晚餐選擇紅酒還是白葡萄酒。
但是Zima提到,這種完全精準的記憶存儲其實並不能稱之為「記憶」,它更像是第三人稱視角的拍攝。不依靠機器的「記憶」的易錯性和模糊不清是由於人類本身的生理限制,因為在感受事件的時候,人的情感和認知都十分主觀。遺忘也是記憶的一部分。而正是這種缺陷,才使得擁有主觀記憶的這個"人"更加有血有肉,不是嗎?
這讓我想起美劇《碳變 (Altered Carbon)》的設定:靈魂可以裝進晶片、增加備份,軀體成為隨意買賣的商品,靈魂剛出獄的年輕人被迫只能使用垂老的身體,未經世事的女孩販賣肉體掙錢,因為聽信了「如果身體損壞了會幫你換一具新的。」的謊言。大概因為身體珍貴,所以才珍惜;因為主觀記憶有缺陷,所以才特別吧。
故事的結尾,卸去了高級軀殼的清潔機器人在最熟悉的泳池裡緩慢工作,似乎它終於找到了安逸的歸宿,還有生命的答案。這一幕莫名地讓人想起《星際穿越》的多維度空間,《三體》結尾程心留下的生態球,和《太空漫遊2001》結局的小屋。也許這樣的答案就是「意義」本身的意義。
很慶幸能看到這樣一部動畫不過十分鐘,小說不過十幾頁紙的作品,在故事性和架構都十分令人滿意的情況下,還包含了這麼多有意思的思考。想像力真是一件了不起的東西。
Sparkling Cherry
是一次走出comfort zone的嘗試,
嘗試認真記錄,努力積累,隨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