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關於Zima Blue,關於「意義」的意義

2021-02-19 Sparkling Cherry

以下內容包含大量劇透,請自行選擇是否下滑閱讀。

如果不想被劇透,歡迎看完動畫短片或小說《Zima Blue》,再回來一起討論。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窩在家裡一口氣看完了Netflix的動畫短片集《Love, Death and Robots》,然後發了一條朋友圈:「全場最佳還是要頒給《Zima Blue》。」

圖片來自Robh Ruppel on Twitter

毫無疑問,我當時的確是被這個僅僅十分鐘的短片所包含的思考、質疑、宏大的設定和極致的想像力震撼到了。直到最近,我終於有機會讀到了Alastair Reynolds的原著,短片科幻小說集《Zima Blue And Other Stories》。

故事講述的是在宇宙文明高度發達的世界裡,科技打破了時間和距離帶來的壁壘,人類的壽命、健康也都不再是問題。Zima是一名享譽世界的畫家和藝術家,有兩樣東西使他顯得十分與眾不同:其一是他經過了無數次人工改造的軀體讓他變得對環境無所畏懼,且無所不知。他不需要呼吸氧氣,不需要進食,耐高溫、嚴寒,和宇宙中的一切極端環境。他還可以感知到一切已知的波段,可以將看到、聽到的以各種形式存在的信息轉換成腦海中的顏色。這種用對自己的殘忍換取的近乎神跡的能力讓他能夠更加專注地創作藝術,並且最大限度地減少外界影響。

其二,從某個時間點開始,Zima的所有藝術作品中,都包含了一塊純粹的藍色色塊。這種藍色不像是天,也不像是海,而是由他創作的獨一無二的藍,因此又被業界稱為"Zima Blue"。這個色塊從一幅精美畫作的中心一個看似汙漬的小點開始,逐漸地被他刷在如建築群一般巨大的壁畫中心、噴刷在行星的星環上、建造於宏偉的各色藝術裝置上,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巨大,一次比一次佔據著更重要的位置,直到最後佔據了一整張畫布。然而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這種顏色意味著什麼。可能Zima自己也說不清楚。他只知道,這是一個關於探索的過程,藍色越佔據主導地位,就說明自己的探索越接近真相。

故事的最後,Zima在全世界聚光燈的矚目下,揭幕了他「退休」前的最後一件藝術作品。這是一個十分古舊的露天遊泳池,唯一的特點只是泳池邊緣的瓷磚顏色都是著精確的Zima Blue。揭幕完成後,Zima縱身躍入泳池,卻在遊動的過程中開始將自己完美的軀體一點點肢解,從大腦,到無堅不摧的皮膚,再到四肢。碎片脫落的過程中,一個簡陋的低級清潔機器人逐漸顯露出來。他(或者是它)舉起帶著刷子的機械臂,找到一塊牆上的藍色瓷磚,開始十分專注地清掃起來。仿佛周圍的聚光燈、攝像機、和觥籌交錯的賓客們都消失不見,它只是回到了最初女主人家的後院,這個世界沒有藝術,甚至它連「世界」和「藝術」這些概念本身是否存在也不太清楚。而「自己存在」的唯一意義只是一塊乾淨的藍色瓷磚。

圖片來自Google

其實看完小說和動畫,想開始下筆的時候,我有些不知道從何講起。想到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提過一種縮小研究範圍的方法,那就是用問題回答問題。我在想,什麼是藝術的價值和意義?Zima的藝術品之所以受人追捧,是因為藝術品本身的價值,還是因為創作者本身的獨一無二性?想起《後真相時代》裡面的一個提問,如果有一副從原子級別完美複製的大師畫作,它還會像原作那樣值錢嗎?如果是畫作,還可以從技法和流派來評判藝術價值,但是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的好壞要如何評判?如果說藝術的價值一部分在於作者的個人表達,那麼「個人表達「配得上把一整個行星的衛星全都塗上顏色這樣的「創舉」嗎?

圖片來自Google

There's a lot of organic material in here, and a lot of cybernetic machinery. It's difficult to tell where one begins and the other ends.

Alastair Reynolds, Zima Blue

說回Zima這個「人」,它最初誕生的時候只一個簡陋的清潔機器人,被手巧的女主人改裝了多次,只為了讓清潔工作做得更好。因此它的意識誕生於眼前那一塊瓷磚的「藍色」。經過幾個世紀的無數次自我改造,它逐漸丟失了最初的記憶,甚至有點分不清自己究竟是來源於人還是機器。但是話說回來,在人人都依靠替換身體部位來維持壽命和健康的時代,又該怎麼定義「人」和「機器」的界限呢?如果軀體和機器一樣,都可以批量生產,那「界限」是否還存在?

在原著小說中,負責採訪Zima的記者Claire是一個將近一千歲的人類,她隨身帶著一個小型機器人「Aid Memoire」用來儲存自己超負荷的記憶,並且根據記憶為主人作出一些決定,比如晚餐選擇紅酒還是白葡萄酒。

但是Zima提到,這種完全精準的記憶存儲其實並不能稱之為「記憶」,它更像是第三人稱視角的拍攝。不依靠機器的「記憶」的易錯性和模糊不清是由於人類本身的生理限制,因為在感受事件的時候,人的情感和認知都十分主觀。遺忘也是記憶的一部分。而正是這種缺陷,才使得擁有主觀記憶的這個"人"更加有血有肉,不是嗎?

這讓我想起美劇《碳變 (Altered Carbon)》的設定:靈魂可以裝進晶片、增加備份,軀體成為隨意買賣的商品,靈魂剛出獄的年輕人被迫只能使用垂老的身體,未經世事的女孩販賣肉體掙錢,因為聽信了「如果身體損壞了會幫你換一具新的。」的謊言。大概因為身體珍貴,所以才珍惜;因為主觀記憶有缺陷,所以才特別吧。


故事的結尾,卸去了高級軀殼的清潔機器人在最熟悉的泳池裡緩慢工作,似乎它終於找到了安逸的歸宿,還有生命的答案。這一幕莫名地讓人想起《星際穿越》的多維度空間,《三體》結尾程心留下的生態球,和《太空漫遊2001》結局的小屋。也許這樣的答案就是「意義」本身的意義。

很慶幸能看到這樣一部動畫不過十分鐘,小說不過十幾頁紙的作品,在故事性和架構都十分令人滿意的情況下,還包含了這麼多有意思的思考。想像力真是一件了不起的東西。

Sparkling Cherry

是一次走出comfort zone的嘗試,

嘗試認真記錄,努力積累,隨心分享。

相關焦點

  • 關於死亡:天堂存在的意義何在?
    因此,死亡之前,在人意識到衰老不可避免的時候,他就開始有了關於死亡的意識,有著不同的反應。雖然現代社會,我們總能聽到諸多關於死亡的豁達言論,但如果不是切身體會衰老,多數人關於死亡的淡然都可能是虛假的。人之聰明在於能夠通過創造解決自身的困境,肉體上的痛苦有醫學的技術發展,而精神上關於死亡的恐懼則可以寄託於宗教,雖然宗教本身的奧義不全是關於死亡的。
  • 《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無意義痛苦指向痛苦的終極意義
    關於痛苦,它就是這樣不被人理解,但我們總是想試著去理解它,種種悖論和謬誤,不正顯示了我們的無知與無力嗎?三、孔子的無言誠實地面對了痛苦,承認痛苦以及它的無意義自然的傾覆、戰爭的摧毀、人心的至暗,造成人類無數無數的痛苦,難道這每一種痛苦都有著隱喻,是為了衝刷人類的罪惡、撫育一種更好的新生力量,抑或是上帝選中了某個人,故意給他施加種種考驗?
  • 《千與千尋》中關於「名字」意義的哲學探討
    《千與千尋》在哲學和小說裡,經常出現關於「名字」意義的探討,我們如何界定自己的身份,又如何知道名字從何而來?「名字」通常被賦予了超越其本身的意義,變成一種可以操控、創造甚至改變意志的力量,而宮崎駿的電影《千與千尋》便是對「名字」的一次全新詮釋。
  • 關於旅行的5部電影,看完更能理解旅行的意義
    如果能在電影裡找到和旅行的共鳴,可能會更加明白旅行的意義吧。下面我們就聊聊這5部關於旅行的電影。公休日出去旅行實在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如果你休息在家,不如就看看上面這5部關於旅行的電影吧,也許你哪一天也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呢。
  • LOL極地大亂鬥加入Ban位的意義在哪?來聊聊你最想ban的英雄!
    ban位的意義在哪呢?新版的極地大亂鬥地圖換成了屠夫之橋,根據外服玩家的討論,每人應該可以ban一個英雄。如果說這個ban位機制有什麼意義,那麼第一個就是提前平衡了雙方陣容的強度,讓一些霸圖類的AP英雄上消失。第二,讓玩家的遊戲體驗相對提高,雖然我方拿不到強勢英雄,但對方也拿不到,大不了都不玩了。老話說得好,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是一種自斷臂膀的解決方式。
  • 【論p】ASA關於統計意義和P值的聲明
    許多發表的科學結論是以p值這個指標評估的「統計學意義」概念為支撐的。雖然p值是一個有用的統計學測度,但它普遍地被錯誤使用和錯誤解釋。這已經導致某些科學雜誌不鼓勵使用p值,某些科學家建議廢棄它,自從引入p值以來某些爭論就基本上沒有變過。在這個背景下,美國統計學會(ASA)相信,以一個正式的聲明來澄清關於正確使用和解釋p值的若干廣泛贊同的原則,可以使科學界從中得益。
  • Google新聊天機器人知道貓有沒有翅膀、生命的終極意義,以及VPN為什麼連不上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谷歌機器人:為人民服務。
  • 關於人生的意義,阿德勒總結了10句話,讀懂者人生開掛!
    關於人生的意義,他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與看法,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他揭示出了「人要學會衝破自我羈絆,從而活出真實、勇敢、自信的自我」的人生真理,為此,他還特意總結了10句有關人生的很經典很深刻的話,一起來深度了解。01人類所處的環境不是單純的環境,而是對人類具有意義的環境,如果沒有意義,沒有意義感,那世界就是荒漠。
  • 疫情當下,孩子們了解生命的意義了嗎?
    看著這麼多因感染失去生命的無辜公民,看著那些為救治患者犧牲的醫務工作者,在這特殊時期,家長該如何利用這樣一個時機讓孩子們了解生命的意義呢?認知生命,打破未知,消除恐懼。病毒來勢洶洶,威脅著無數人的生命安全,孩子們心中有太多的無知,並產生恐懼。
  • 巴夏智慧:關於生命的意義終極啟示
    我們的意思是,沒有任何事物本身具有意義,生命中所有的情況、環境和事物都是中性的, 本身不具任何特別的意義在內。它們是中性的道具和符號。 是你賦予了它們意義,要麼是自動的、無意識的,要麼是通過有意的選擇。
  • 《海洋深處》:關於自然平衡的改編,才是本片最大的意義
    顯然,它也被作者賦予了極其強烈的象徵意義,代表了令人敬畏的大自然,代表世界的深奧,也代表了宇宙的不可預測,它原本只是一條巨大的海洋生物,生活在毫無人跡的海洋深處,與人類河水不犯井水,然而一旦人類越了界,觸犯了底線,就仿佛化身夢魘死死糾纏著人類,狠狠懲罰那些原罪者,這種象徵手法在《海洋深處》電影被運用更加明顯,而且完全不同於《白鯨記》的勢均力敵,你死我活,由於「埃塞克斯號」海難事件是真實歷史事件,所以
  • 肖戰的一場對談,關於戲劇與人生。深刻理解痛苦的積極意義!
    一場對談,關於戲劇與人生、當下和文化。青年演員@X玖少年團肖戰DAYTOY 真摯對話,致敬經典。熱愛是底色,真誠歷千帆。有網友表示:有幸在人藝看過濮存昕先生演的《雷雨》,觸動很大。每個人物角色刻畫深入人心,故事之間的牽扯環環相扣。好的作品會經典詠流傳,越嚼越有味兒。
  • 讀餘華的《活著》:再一次讓我理解關於生命的意義
    ——餘華01以前我們經常會說,「既然人都會死去,那麼我們活著的意義又是為了什麼?」。是啊,生命有始有終,既然結局已知,那麼我們現在存在的意義又是為了什麼呢?曾經我也為這個問題苦惱過,卻苦於找不到答案。也正是因為這樣,讀完後才讓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是否與「活著」的意義一樣。讀餘華的《活著》:再一次理解不同的人生意義。02「活著」,正如它的標題一樣簡潔明了,就是「活著」。人類活在世上,永遠都離不開「情感」二字。
  • BIM的意義?BIM是什麼意思?
    進入我國雖然已是十年有餘,但還是有很多人對其有誤解,今天咱們就聊聊BIM的意義?BIM是什麼意思?截至目前為止,大多數的人都把BIM 與3D CAD 畫上等號,認為【BIM就是3D建模】而已,事實上,兩者是有很大的差別。
  • 意義的獵手 ——論作為存在主義文本的《意義與無意義》
    [5]關於此期間梅洛龐蒂與薩特的交往情況,可參見張穎.早期梅洛龐蒂的存在主義[A].載高宣揚主編.法蘭西思想評論(2014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95—206.另外,此後梅洛龐蒂與薩特的關係起伏較大。尤其是韓戰爆發以後,二人徹底決裂,梅洛龐蒂退出《現代》雜誌的編輯部,也離開了以薩特為首的存在主義圈子。儘管這是一個突發事件,但分裂的隱患並非自那時始。
  • 如果活著本身毫無意義,那麼追求無意義的意義又有什麼意義?
    小時候,我們做一件事或者爭取一件東西的時候,也不會問為什麼,有什麼意義。比如當我們喜歡一個皮球的時候,我們會完全沉浸於此,而當我們發現一個新的玩具汽車的時候,根本來不及想我打球有什麼意義,玩具汽車有什麼意義。不光喜新厭舊,而是瞬間棄舊求新。那時候也不會瞻前顧後,只知道小汽車是我想要的,我就要爭取它。
  • 「無意義痛苦」的悖論
    面對這些痛苦,我選擇使用「無意義痛苦」一詞。我承認這個詞有點奇怪,因為《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大部分內容是關於人們如何在痛苦中尋找意義:藝術家在痛苦中找到創造出重要藝術作品的靈感;精神的尋求者在苦難中找到通向信仰的道路;哲學家在苦難中找到本質的救贖以及對人類基本美德的錘鍊。但我認為,「無意義痛苦」一詞說得通,原因有二。
  • 黑夜的意義是
    日月星辰、鳥獸蟲魚,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存在著,我不知魚的樂趣,但我想他們的存在也是有意義的。黑夜也是如此,黑夜寧靜、深沉、無限,不像白天熱烈、乾淨、明亮,黑色嚴肅的底色留給我們另一番滋味,細細品嘗,你會發現與夜其實就是你的內心。黑夜是靈魂沉澱的場所。不安躁動的靈魂啊,世事的繁雜讓你無片刻的寧靜。
  • 一部關於生命價值意義的當代題材話劇《麻醉師》
    在發生疫情的2020年,話劇《麻醉師》再次全國巡演,其意義是非凡的。該劇將陳紹洋的事跡搬上舞臺,用話劇藝術的方式,不留痕跡地把光耀生命之「燈」留給了每一位觀眾,它是呼喚,更是前行的方向。《麻醉師》取材於真實人物和真實事件,但卻並不拘泥於既定「事實」,編導有意在更為寬泛的社會文化語境下,在人物與時代精神的互動中發掘其所蘊含的多重意義,從呼喚行業規範,批評社會不良風氣到反思人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麻醉師》從多個角度,切近時代問題的複雜面向,並以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有力地「回應」了時代的精神難題。
  • 論「是」的本體意義
    許多學人不贊成將西方哲學中的Being 翻譯成「是」 , 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認為Being 是本體, 而「是」 決沒有本體的意義。可是我們畢竟不能否認西方人所說的Being 也有「是」 (to be) 的意義。這兩個意義——— 「是」 和「本體」 擺在一起, 就迫使我們去想一想:這個通常用作系詞的「是」 為什麼會有本體的意義? 哲學要探討的本體為什麼竟然會是「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