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殺一儆百,防止再有臺灣人到大陸發展!凌友詩早有準備

2020-12-07 環球時報軍事
臺籍政協委員凌友詩 吳 薇攝

本報記者 吳 薇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臺籍政協委員凌友詩的一番演講在兩岸引發廣泛關注。臺灣當局揚言要對她進行處罰、取消其臺灣戶籍,一些網民也對她的聲調等提出質疑。凌友詩為此接受《環球時報》的獨家專訪直面爭議。她表示,臺灣當局這麼做對她的實際影響並不是那麼大,其真正目的是殺一儆百,防止再有臺灣人到大陸發展。

我對臺當局處罰早有心理準備

環球時報:臺灣當局對您要罰款及撤銷戶籍,在您的預料之中嗎?

凌友詩:其實在我的預料之中,當我去年年初接受全國政協委員的推薦時就已經有心理準備了。因為我知道臺當局所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包括對於臺灣居民到大陸擔任公職的懲罰。關於罰款,臺當局認為本人發言「極為不當」,所以課罰最高的50萬元新臺幣。我想改天我回臺灣的時候,因為在它的司法管轄區,就算我覺得再怎麼不合理,也得交這個罰款,不過我一定保留申訴的權利。

環球時報:臺當局提到您的戶籍等身份證件問題,您能談談相關情況嗎?

凌友詩:我在臺灣高雄左營出生,其後隨父母工作移居到香港,臺灣戶籍一直落在朋友家。按照臺灣規定,你出境並不會被取消戶籍,只是如果出境很久沒有回去,會被暫時凍結。我的臺灣身份證和所謂「中華民國護照」都是有效的。另外,按規定只要居港滿7年就可以擁有永久居民資格,所以我1986年拿到了香港永久居民資格,並同時擁有特別行政區護照。1996年,人大常委會解釋中國國籍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規定凡具有中國血統,本人出生在中國領土者,以及其他符合中國國籍法規定的具有中國國籍的條件者,都是中國公民。港臺都是中國領土,所以我是正兒八經被明確了身份的中國公民。

臺灣當局要對我進行罰款並取消我的戶籍,主要因為臺灣當局沿襲當年的「戒嚴令」和「懲治叛亂條例」,制定「竹幕條款」來限制臺灣人民到大陸發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以「兩岸尚未結束交戰狀態」的背景制定的,仍然把大陸當成「敵區」。但我認為,不準到大陸擔任黨、政、軍及政治性組織職務的限制,只能及於臺灣現役軍人或政府高層,不能波及基層人員和一般平民百姓。牽連如此之廣,連一般基層公務員或普通百姓也限制,就是違反人權、限制人民自由了。這與臺灣一向自詡的「民主、自由、人權」相違背。本人只是臺灣普通老百姓,不能同意臺灣當局所做的罰款裁定,不合法、也不合情理。

環球時報:取消戶籍對您影響如何?

凌友詩:坦誠地說,取消戶籍對我影響並不是那麼大。因為我擁有香港特區永久居留權,有特區護照,好多國家和地區都免籤。如果被取消戶籍的話,我只是需要用香港居民身份進入臺灣,但並不是進不去。不過有媒體報導稱「凌友詩無懼被取消戶籍」,這種語氣很糟糕,好像我在隔海對臺灣當局喊話似的。我確實不是說「怕」,而是覺得身在臺灣支持統一的許多人,在臺灣這種違反人權的條款之下生活,比我更需要獲得國家和國際的關注。

臺當局其實很清楚取消戶籍對我影響不大,它只是表明一種懲罰態度,同時也是對住在臺灣當地的人的殺雞儆猴。這些人沒有其他地區護照或居留權,一旦被罰款或取消戶籍會很麻煩。所以臺當局借著我警告臺灣當地人,「別像凌友詩一樣跑到大陸去當政協委員」。

環球時報:您想跟臺當局說些什麼?

凌友詩:第一點,「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限制延伸到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對的。第二,你應該有自信,既然想吸引民眾就把自己建設好啊。第三點我要說的是,臺灣當局不應該再和美國及日本右翼結合在一起,維持「不統不獨」或試圖邁向「臺獨」。一方面,我們中國人的力量和智慧結合在一起,不但對我們雙方都有利,而且也是道義所在。另外,我們中國人百年來歷盡滄桑坎坷,兩岸的分裂就是由於列強入侵造成的,臺灣應該成為全中華民族復興向上的助推者,而不應該拖整個中華民族的後腿。

在兩會演講情緒激動是難免的

環球時報:您這次演講,高亢的語調也引發爭議。

凌友詩:我的聲調本來就比較高、語速比較慢,所以並不是刻意造作。有些人感覺我聲調比較高,一來是當時現場的氛圍,二是因為我稿子的內容。

我沒有想到全場2100多位政協委員對兩岸統一是這麼充滿熱切的期望。我本來打算平鋪直敘的,但當我一報題目,掌聲就起來了,13次掌聲當然不是給我的,而是大家對於兩岸統一的由衷支持。另外,人民大會堂有非常莊嚴的歷史,我有幸站在人民大會堂發言,覺得當時扛在自己身上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現代史,是我們奮鬥的光榮歷史。我也感覺到我當下面對的是全中國14億人民,情緒比較激動是難免的。

我的語氣也和稿子的內容有關。除了前面1/3敘述我的成長曆程外,後面我談的「三點體會」,你會發現每一句都是一個道德判斷,每一句都是一個歷史總結。說這麼嚴肅的話題是不容含糊的,它不是一個普通的陳述,所以我覺得必須要用洪亮、堅定的語氣。我很開心,我所遇到的每一個政協委員都同我握手,對我講話內容非常贊同。至於引發的爭議,我覺得一些人可能不太習慣我的聲音。但對有些人來說,並不是聲音和語調的問題,其背後帶出的是不贊成我的演講內容,所謂反感我的聲音只是一個引子。這也驗證了我所說的:自1840年以來我們民族固有秩序和內在和諧被打破,出現的種種分歧包括意識形態認識的分歧和分裂,到今天都還沒有真正彌合。所以這是認識和取向的問題,跟我的聲音基本上無關。

環球時報:也有人在調侃您在演講中自稱「來自臺灣的女孩」。

凌友詩:我從臺灣出來的時候是女孩,才17歲,而且我的人生和事業基本上在香港拿到博士學位那一刻就已經定格了。之後我進入特區政府工作,2003年起擔任福建政協委員,可以說參與「一國兩制」的實踐、共襄兩岸統一的盛舉,然後和其他委員一道肩負民族復興的使命,這些都是在我青年時候就已經獲得的機會和平臺。

環球時報:您對臺灣和香港的感情有什麼不同?

凌友詩:其實我非常喜歡臺灣,臺灣很悠閒、人情味濃厚,人們多情善感,你看臺灣早年流行歌曲所歌頌的都是人性的淳樸善良、奮發昂揚,從瓊瑤小說也能看到臺灣人的側影,他們對愛情是那麼嚮往和堅貞,雖然有點不現實,但整個社會充滿理想主義。不過這些年來,臺灣在政治和學術層面變化非常大。

至於香港,我剛去的時候很不習慣它的擁擠,香港人又比較自我保護,生活節奏快。但香港對我人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它讓我跳出了臺灣的狹小格局,讓我放眼看我們的祖國,開始對1949年以後大陸取得的成就虛心補課。我完全拋開以前臺灣對我進行的「反共教育」,虛心認識中華民族百年風雨路是怎麼走過來的。

最關心兩岸互聯互通

環球時報:這次兩會臺籍政協委員最關心什麼議題?

凌友詩:我們最關心的就是兩岸的互聯互通,包括基礎建設。所以我們做了一個集體提案,希望京臺高速公路和鐵路能修到臺灣島去。另外,我們也關心惠臺31條的落地情況。因為很多委員都是臺聯會會長,負責臺商及臺灣青年的創業就業工作,在第一線扮演著非常好的牽引者及照顧者的角色,對惠臺31條的落地情況也很熟悉。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具體對臺工作的方法和態度。他們根據自己的了解建言獻策,希望能做到「能通的儘量通起來」,讓臺灣民眾建立對祖國的感情和認識。

環球時報:通過這次參加兩會,您有怎樣的收穫和體會?

凌友詩:我最大的收穫和體會是我們的政府和中國共產黨是非常積極真誠回應民眾訴求,為人民解決真問題的政府。您看政府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門診用藥納入醫保,還有對於技術職業教育高職的大力提倡、加大助學金力度等,不都是真誠地、積極地解決人民困難嗎?這種政府,我把它叫做responsive型政府,即「回應型政府」。這也使得我建言獻策、寫提案反映社情民意更有信心。▲

相關焦點

  • 臺灣法學家領大陸身份證後被註銷在臺戶籍,其擬告臺當局「違憲」
    旅居美國的臺灣法學專家邵子平已辦理大陸身份證,但於3月遭臺當局廢止戶籍。邵子平質疑此舉「違憲」,表示將返回臺灣狀告臺「移民署」。不過他也擔憂臺當局會因「政治目的」禁止其入境。邵子平祖籍南京,是民國時期外交官邵毓麟之子,於12歲前往臺灣,1996年從聯合國人力資源與法規部門退休,2003年定居北京。
  • 臺灣當局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
    1987年,鄧小平請著名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轉告臺灣領導人:應該讓那些已經在臺灣的人回到大陸來探親。同年4月,國民黨退伍老兵何文德等人自發組織了「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向臺灣當局要求返鄉探親。10月14日,在各界的呼籲和壓力下,蔣經國主持的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有關探親的決議案。
  • 臺當局稱大陸害蟲被風吹到臺灣,臺網友嗆:什麼風這麼厲害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麗媛】「中國秋行軍蟲證實首度入侵臺灣」、「可能因風向關係從中國(大陸)過來。」近日,臺灣綠媒和民進黨當局都在以或肯定、或揣測的口吻向島內民眾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中國(大陸)秋行軍蟲襲臺」,而更為滑稽的是,害蟲「襲臺」竟是被風吹過來的。
  • 臺當局以「危害國安」為由抓174人 蔡英文又把髒水潑給大陸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又拿所謂的「國安危機」給大陸潑髒水。綜合臺媒消息,蔡英文10日出席「法務部調查局」第55期結業典禮,致辭時,蔡英文宣稱,「大陸人民每年有兩、三百萬人來到臺灣,但有人意圖做出對臺灣『自由民主』不利的事」「甚至有人會利用交流活動作為掩護,刺探或搜集情報,滲透或吸收人員在臺灣發展組織」。
  • 臺媒:大陸專機免費 臺灣當局卻向船員家屬追返臺機票錢
    【文/觀察者網馬雪 綜合】據臺媒報導,臺灣漁船遭索馬利亞海盜挾持近5年,不但看不出臺當局政府有作為,連臺灣船員返臺機票都要自己付,怪不得臺灣船員希望與大陸船員一起回廣州而不直接返臺。 10月22日,阿曼籍臺灣漁船「Naham 3號」的26名船員獲釋,其中來自臺灣的船員沈瑞章與大陸船員一起,昨日(25日)清晨抵達廣州,預計今日返臺。
  • 新黨副主席李勝峰:臺灣人是中國人 臺當局為什麼不敢承認?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付國豪】新黨主席、新中華兒女學會榮譽理事長鬱慕明24日將率團到大陸參訪。在2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新黨副主席李勝峰表示,臺灣人是中國人,這是歷史與文化的事實。他並批評臺當局「為什麼不敢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 臺灣學生統統跑來大陸學習了,蔡英文當局對大陸展開報復
    蔡英文當局對大陸展開報復的目標,又瞄準了教育界的「百校千生」活動,阻撓兩岸中小學生交流。臺灣親綠的《自由時報》28日稱,大陸為了在臺舉辦大型的「百校千生」活動,以分批方式向「移民署」送件,即分別送出18所學校師生來臺申請案件,並未連同大陸官員一併送審,導致臺方審查機關未能窺見活動全貌而核准其來臺,「18所中國學校、259名師生上周堂而皇之進入我中小學校園,在臺舉辦大型交流活動,還以寄宿家庭方式,進而連接學生家長」。
  • 疫情過後,大陸會對臺灣有什麼動作?
    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說:「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說「疫情」過後,兩岸關係回不去了,然後呢?是啊,「疫情」即將過去,民進黨當局還想大陸視你為同胞,讓你一面盡享大陸發展的紅利,一面搞「臺獨」是不可能的了。大陸將有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資源、更多的手段和更多的工具,反擊「臺獨」分裂行徑。大陸會有什麼動作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過後,兩岸關係也沒有和緩跡象。
  • 建設臺海隧道將帶動兩岸發展 臺當局如臨大敵
    「臺獨」媒體《自由時報》通篇引用不具名的臺灣當局「高層官員」看法,稱這是「大陸單方面、片面的想法,除了是向國際宣傳臺灣是中國一省,將臺灣納入中國『全國交通網』一環外,更有戰略上的多重圖謀」,這名官員同時呼籲島內學者、政治人物「千萬不要附和,以免墜入大陸統戰伎倆」。
  • 再給大陸穿小鞋,蔡英文是在逼大陸對臺失望
    導讀:近日,《旺報》刊登了一篇名為「政治防疫,兩岸媒法溝通」的文章,指責民進局當局藉助疫情之手,對大陸媒體穿小鞋,進而達到明年在臺的大陸記者自發離臺的局面。臺灣給大陸媒體穿小鞋據《旺報》的報導,因為疫情的原因,民進黨當局拒絕大陸記者「赴臺」輪替,為此大陸記者只能不斷的續籤籤證。雖然籤證問題有辦法解決,但由於大量的籤證也只能持續到明年1月,屆時將有可能形成大量大陸記者「自然清退」的局面。換句話說,明年1月,或將沒有大陸媒體在臺灣進行採訪。
  • 臺灣養豬業者欲進大陸市場 呼籲當局核准開放
    臺灣養豬業者欲前進大陸市場 呼籲當局核准開放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農產品要前進大陸,臺灣養豬業者也想跟進,臺灣養豬協會昨天向臺當局「農委會」喊話,近年「農委會」每年只項目核准一家肉品公司把豬肉銷往大陸,實在太少,應開放更多臺灣豬肉進軍大陸。
  • 專家:臺灣要有臺美關係冷卻的準備
    而說到美國國務卿,筆者腦海裡不禁浮現出「蓬佩奧」的醜陋嘴臉。那麼,布林肯會否是第二個蓬佩奧?布林肯曾指出,中國大陸是美國當前最大的挑戰,並主張美國應加強與臺灣的關係,也因此布林肯被視為「友臺派」。對於蔡英文當局來說,這自然不是什麼好消息,有臺專家甚至提出,「臺灣要有『臺美關係』冷卻的預期準備」。實際上,蔡英文也早就嗅到了這個信息,當下的種種「作妖」便是最好的證明。近日,蔡英文當局大搞「去中國化」。
  • 大陸拿下臺灣要多久?臺退役少將:陷臺只需一日
    雖然臺灣已經購置了一批美式裝備,但臺軍的戰鬥力根本無法與解放軍相提並論。民進黨當局等「臺獨」分子多次談到「臺軍已經做好萬全準備,能夠抵禦大陸的進攻」。但事實確實如此?近日,臺灣退役少將李玉文明確表態,臺灣根本沒有求救的機會。
  • 馬曉光籲臺當局勿泛政治化解讀大陸「26條措施」
    對於臺灣當局對「26條措施」的攻擊,馬曉光作上述表示。他說,出臺「26條措施」旨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1月2日重要講話精神,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臺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讓更多臺胞能率先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臺胞臺企提供更多的同等待遇。
  • 兩岸聯手演繹海峽苦戀 臺當局再拒《雲水謠》
    兩岸聯手演繹海峽苦戀 臺當局再拒《雲水謠》  最近,負責此片發行的臺灣龍祥公司申請該片導演、主演赴臺交流又遭駁回。龍祥公司質疑:「陸委會」和「新聞局」公布說允許大陸演藝專業人士來臺進行交流宣傳,難道現在政策又急轉彎、再度變成「緊箍咒」了嗎?對此,臺有關部門表示,《雲水謠》「情況特殊」,一定要先審片,不知道內容有無涉及《兩岸關係條例》。有關部門強調大陸片一定要先審片,才能受理大陸演職員來臺申請。
  • 大陸又對臺灣放「狠招」 放寬臺生申請大陸高校標準
    據環球時報7月6日報導,大陸方面日前宣布放寬臺灣學生申請大陸高校的標準,引發島內擔憂。有臺灣高校的校長稱,大陸這波放寬會搶走臺灣一些中等程度學生,對臺灣中段大學招生造成重大衝擊。作家李敖之子李戡就是2010年以學測67分申請到北京大學經濟系。2011年,大陸把門檻降至前標(前25%)。 《旺報》稱,一名有意報考大陸知名藝術類大學的臺灣學生4日高興地稱,「自己有機會了」。但報導也提到,學測成績均標是門檻,像北大清華等名校招收臺生的要求仍是頂標以上。
  • 臺灣各明星馳援武漢,用行動拒絕臺當局的冷血與冷漠
    臺灣各明星馳援武漢,用行動拒絕臺當局的冷血與冷漠武漢肺炎的疫情發生後,全國人民紛紛支援武漢。而許多臺灣同胞也在近日表示,與大陸始終心手相連,共同抗擊肺炎。其中大小s姐妹率先捐獻口罩給武漢,都讓我們感受到中華兒女血濃於水的深厚情誼。許多臺灣人用行動拒絕臺當局對大陸的冷漠。
  • 臺灣教授:蔡英文當局把臺灣變成空心蛋殼
    17日接表示,看蔡當局以壯大臺灣響應大陸的31項惠臺措施,只是包裝過去政策而已,意義不大。讓人擔心的是,蔡當局已讓臺灣變成了空心蛋殼,在未來的美中角力下,臺灣地區恐怕很難耐得住大國的壓迫。  據報導,馬群傑表示,大陸31項惠臺措施,是融合了近二、三年來對臺工作的大整合,持平而言,對兩岸都有利。
  • 大陸「磁吸」臺灣人才 臺基層質問蔡英文:有膽量讓陸青來臺灣就業?
    大陸對臺灣青年的「磁吸效應」越來越強(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環球網綜合報導】中共十九大後,大陸方面祭出一連串的政策,向臺灣青年學者、學生招手,日前一項民調顯示,有四成臺灣民眾願意赴陸就業,三成八願意讓孩子去大陸念書,創下八年來的新高。
  • 擔心"友邦國""斷交",臺當局詆毀大陸海地維和
    這支有125人組成的成建制防暴警察隊伍,是中國大陸第一支赴國外執行維和任務的防暴警察隊伍。臺灣惟恐「金錢外交」泡湯  這次大陸派出成建制的防暴警察隊伍到海地執行維和任務,引起了臺灣當局的驚慌,滿眼敵意地看待大陸方面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