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未來或擁有一批太空「護衛」

2020-12-14 中工網

來源:科技日報

從古到今,月亮一直陪伴在地球左右,似乎從來沒有「兄弟姐妹」。但其實,還有一些「迷你月亮」,也曾經繞地球運轉,「任職」地球衛星一段時間後,飛向星際空間。

11月23日,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利用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洛厄爾發現望遠鏡(Lowell Discovery Telescope, LDT)所收集到的數據,揭示了已知的第二個「迷你月亮」的部分特徵。通過研究,科學家可以更好地了解這個「迷你月亮」的自轉速度和軌道特徵,證明其是一個自然天體,而非人造的太空垃圾殘骸。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天文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什麼是「迷你月亮」?為何其他靠近地球的小型天體不會被認為是「迷你月亮」?這些「迷你月亮」有哪些科學研究價值?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副研究員趙玉暉。

短暫的「魅力」引來小型天體

2006年9月,科學家發現了已知的第一顆「迷你月亮」2006 RH120,這是一顆直徑大約5米的近地小行星,通常都是圍繞太陽公轉,但大約每20年左右會接近地月系統一次。

今年2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月球和行星實驗室的卡特琳娜等人發現了第二個「迷你月亮」,被命名為2020 CD3。2020 CD3的直徑約為1—1.5米,相當於一輛小汽車的大小,其距離地球最近時約13000千米。

何為「迷你月亮」?趙玉暉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道:「『迷你月亮』是指像月球一樣繞地球運動的、尺寸較小的天體。從動力學上講,它處在繞地球運動的軌道上,受到的主要作用力為地球的引力。」

為何其他靠近地球的小型天體不能稱為「迷你月亮」?趙玉暉表示,因為這類天體主要受到太陽引力作用,繞太陽運轉,只是恰巧在某個時刻與地球距離比較近或者繞太陽運轉的軌道與地球的軌道比較接近。

因此,是不是「迷你月亮」,需要判斷其主要受到的作用力,如果地球「魅力」足夠大,吸引了天體繞地球運轉,這個天體才能被稱為「迷你月亮」。

不過,「迷你月亮」不同於真的月亮,它們不能一直「守護」在地球周圍。這是因為,在繞地球運轉的過程中,「迷你月亮」雖然主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但也同時受到來自太陽、月球的引力,以及太陽光壓等攝動力的影響。由於「迷你月亮」所處軌道的特性,這些攝動力可能會對它的軌道產生較大的影響,使其不能穩定地繞地球運動,而會離開地月系統,回到圍繞太陽運轉的軌道上。

未來會發現大量的「迷你月亮」

那麼像地球這樣的天體,其衛星一般從何而來?是天生的還是像「迷你月亮」這樣後天捕獲的?趙玉暉表示,這兩種情況都存在且有明顯的差別。

一般而言,天生的衛星體積較大且是順行的,其運行的軌道距離行星較近且軌道面傾角較小。而那些距離行星較遠、逆行,且在大偏心率或者高傾角的軌道上運轉的不規則小天體,被認為是後來捕獲的衛星。

當然,也有一類因自然原因後天形成的衛星,比如月球,就被認為是地球受到撞擊之後濺射出的物質所形成的。

「迷你月亮」2020 CD3軌道近地點遠比地月距離近得多。據悉,「迷你月亮」其實並不稀少,可能有大量小型天體圍繞地球運轉,只是已知的相對較少。隨著望遠鏡等設備的技術革新,科學家預計,在接下來的10年內,會發現大量的「迷你月亮」。

假如未來真能發現大量的「迷你月亮」,它們又如此靠近地球,我們是否可以實地探測?研究這些「迷你月亮」有何科學意義?

這些小天體由於與地球距離較近,便於觀測,可能成為未來空間探測任務的潛在目標。

趙玉暉表示,對於「迷你月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這些小型天體的來源、物理性質和動力學特性,以及與其他小行星和彗星族群的異同等,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太陽系的演化過程。

研究人員也指出,因為這些「迷你月亮」距離地球很近,未來會吸引科學家探測,以便於了解這些天體的真正起源。除此之外,未來這些天體很可能會作為太空資源,具有潛在的商業價值。(記者 張曄)

原標題:科學家揭示第二顆「迷你月亮」部分特徵

地球未來或擁有一批太空「護衛」

編輯:劉雲

相關焦點

  • 第2顆"迷你月亮" 地球未來或有一批太空"護衛"
    科學家揭示第二顆「迷你月亮」部分特徵  地球未來或擁有一批太空「護衛」  天聞頻道  從古到今,月亮一直陪伴在地球左右,似乎從來沒有「兄弟姐妹」。但其實,還有一些「迷你月亮」,也曾經繞地球運轉,「任職」地球衛星一段時間後,飛向星際空間。
  • 地球未來或擁有一批太空「護衛」,是「迷你月亮」?
    但其實,還有一些「迷你月亮」,也曾經繞地球運轉,「任職」地球衛星一段時間後,飛向星際空間。通過研究,科學家可以更好地了解這個「迷你月亮」的自轉速度和軌道特徵,證明其是一個自然天體,而非人造的太空垃圾殘骸。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天文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 科學家揭示第二科迷你月亮部分特徵 地球未來或有一批太空「護衛」
    未來10年會發現大量迷你月亮【科學家揭示第二科迷你月亮部分特徵 地球未來或有一批太空「護衛」】何為「迷你月亮」?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副研究員趙玉暉介紹道:「『迷你月亮』是指像月球一樣繞地球運動的、尺寸較小的天體。從動力學上講,它處在繞地球運動的軌道上,受到的主要作用力為地球的引力。」
  • 科學家揭示第二顆「迷你月亮」部分特徵 地球未來或有一批太空「護衛」
    來源:科技日報科學家揭示第二顆「迷你月亮」部分特徵地球未來或擁有一批太空「護衛」本報記者 張 曄天聞頻道從古到今,月亮一直陪伴在地球左右,似乎從來沒有「兄弟姐妹」。但其實,還有一些「迷你月亮」,也曾經繞地球運轉,「任職」地球衛星一段時間後,飛向星際空間。
  • 揭第二顆「迷你月亮」部分特徵,地球未來或擁有一批太空「護衛」
    通過研究,科學家可以更好地了解這個「迷你月亮」的自轉速度和軌道特徵,證明其是一個自然天體,而非人造的太空垃圾殘骸。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天文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什麼是「迷你月亮」?為何其他靠近地球的小型天體不會被認為是「迷你月亮」?這些「迷你月亮」有哪些科學研究價值?
  • 百公裡高空時速四千公裡,這樣的太空跳傘或出現在未來太空旅行!
    被安排在環地軌道上,太空跳躍是許多未來的想法之一。地球外圍的太空區域起點在海平面120英裡,那裡是衛星及空間站的基地。還有,如果軌道旅行用品公司有自己之道,將是終極極限運動太空跳傘的基地!環地軌道是通往宇宙的門戶,或許會成為地球本身的拓展,開展產業,探險,娛樂。
  •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退役 未來或多次與地球「相遇」
    圖: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藝術渲染圖鳳凰網科技訊 據Space北京時間11月1日報導,對於美國航空航天局(以下簡稱「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而言,世界的盡頭是冰冷的太空而非再入大氣層時的火球。在迄今為止被證實的約3800顆系外行星中,70%是由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它已經閉上了「眼睛」。NASA官員當地時間10月30日表示,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將在未來1或2周退役。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不會像NASA圍繞土星運行的卡西尼號太空飛行器那樣壯烈。當燃料耗盡時,NASA指揮卡西尼號太空飛行器在2017年9月撞向土星厚厚的大氣層。
  • 第一批太空餅乾!國際空間站太空人成功在太空烘焙曲奇餅乾
    (圖片來源:Christina Koch/Twitter)第一批在太空中烘焙的食物(一批餅乾)已經在上周搭乘SpaceX的載貨龍飛船返回到地球。這些「太空餅乾」原本是一些與「零重力烤箱」一同發射升空的巧克力曲奇餅麵團(「零重力烤箱」是國際空間站上第一臺為微重力環境設計的烤箱)。去年11月,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天鵝座」宇宙飛船將這些甜餅麵團和烤箱送上了空間站,今年1月7日,這些餅乾和烤箱搭載載貨龍飛船返回到地球。
  • 探索發現:我們是地球上唯一一批人類嘛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
  • 種子送上太空,為什麼會發生變化?未來會有太空豬肉嗎?
    一批約重40克水稻種子,搭載嫦娥五號在月球遨遊23天後,順利返回地球,這標誌著我國水稻育種首次完成深空空間誘變試驗的搭載,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人們不禁發問,我們地球的種子送到太空會發生什麼變化,為什麼會發生變化?
  • 太空電梯會是太空旅行的未來嗎?
    升降機和普通電梯一樣,可以承載許多噸的設備儀器和人,沿著纜繩來回往返。在地球地面有一個非常重的錨把纜繩牢牢地束縛在地球上,在頂端則是一個平衡錘支撐著纜繩,平衡錘可以當成一個空間站。從太空電梯俯瞰地球。另一方面,由於在月球和火星上的引力要比地球弱,在這些小星球上我們已經擁有製作太空電梯纜繩的材料——比如Kevlar。所以太空殖民者在不遠的未來就可以利用該項技術。
  • 為了太空移民,馬斯克又有新計劃!2024年將誕生第一批火星居民
    當1969年,NASA的阿波羅計劃順利執行,人類太空人第一次踏上月球的土地,全世界都為之沸騰,當時就曾經有科學家預言,人類進入到21世紀之後,就會實現太空移民。 上個世紀末,科學家們在經過一番權衡後,最終將人類移民的第一站,選定在了火星。
  • 《流浪地球》搭載火箭飛向太空 同中國航天迎向未來
    《流浪地球》搭載火箭飛向太空 同中國航天迎向未來 時間:2019.02.12 來源:鳳凰網娛樂 分享到:
  • 美深空網絡收到一批數據,由222.46億公裡遠太空船發出,內容不懂
    趣味探索訊 有人對外太空很好奇,尤其是太陽系之外的空間,是群石亂舞,還是空無一物,是光亮一片,還是漆黑如墨。實際上系外空間真的很空曠,幾乎空無一物,因為天體與天體間距離一般用光年來計算,由於系外空間存在無數恆星,所以並非完全漆黑如墨。
  • 第一批在太空吃飯的人都吃了些什麼?
    1962年,美國太空人約翰·格倫(John Glenn)返回地球,成為了首位繞地球軌道飛行的美國人,他後來在接受採訪時說,宇宙飛船上唯一一個讓人覺得口味不錯的食物是果珍。對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來說,讓太空人攜帶果珍是因為它沒有過多的果肉,是種不會增加消化負擔的可口飲料,但對於約翰來說,果珍已然成了他極重要的口味調劑。
  • 未來的太空旅行是什麼樣子?
    並且由於NASA的太空任務僅供國際專門科研之用,如今太空旅遊項目仍以俄羅斯為主。直到最近幾年,商業公司的載人飛行才慢慢走入大眾視線,並成為未來趨勢。維珍銀河創始人理察·布蘭森,圖源維珍銀河維珍銀河此前稱將在2020年6月到9月之間搭載第一批客戶進行太空探索飛行,今年3月也有報導稱其將開放第二批太空旅行席位的預訂,不過截至目前尚無更多信息。藍色起源由貝佐斯在2000年創立,並於2015年開始測試近地飛行,到2019年12月已經順利完成了第12次非載人飛行測試。
  • 未來的太空旅行是什麼樣子?
    並且由於NASA的太空任務僅供國際專門科研之用,如今太空旅遊項目仍以俄羅斯為主。直到最近幾年,商業公司的載人飛行才慢慢走入大眾視線,並成為未來趨勢。▲ 維珍銀河創始人理察·布蘭森,圖源維珍銀河維珍銀河此前稱將在2020年6月到9月之間搭載第一批客戶進行太空探索飛行
  • 太空生活如何?看看第一批太空人們是怎麼上廁所的,網友:心酸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技術上的突破,科學家們也將目光放到更遙遠的地方去了——太空。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不滿足僅僅研究地球,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廣袤的宇宙。他們認為地球最終一定是會走向外太空的,所以不如趁早做些準備。 太空生活如何?看看第一批太空人們是怎麼上廁所的,網友:心酸!
  • 除了韋伯望遠鏡,未來4大巨型太空望遠鏡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航天類隨著最近發射的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於2018年4月18日(周三)發射,許多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下一代太空望遠鏡上,這些望遠鏡將在未來幾年內進入太空。當這些任務進入太空時,它們將會探測像哈勃、克卜勒、斯皮策和錢德拉這樣任務,但它們的靈敏度和能力會更強。因此將揭示更多關於宇宙和宇宙所擁有的秘密。正如所預期的那樣,在2020年十年研究中所提出任務概念涵蓋了廣泛的科學目標——從觀測遙遠黑洞和早期宇宙,到研究附近恆星周圍的外行星,以及研究太陽系的天體。這些想法經過科學界的徹底審查,有4個被選為值得追求。
  • 國際空間站已運行20載,未來的太空探索棲息地在哪?
    2000 年,人類首次進入外太空的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也才真正擁有了從地球以外反觀地球的空間視角。 2000 年 11 月 2 日,載有美俄三名太空人的 「聯盟 TM-31」 號宇宙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核心艙成功對接。從此,國際空間站正式開啟至今長達 20 年的載人飛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