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美國太空人約翰·格倫(John Glenn)返回地球,成為了首位繞地球軌道飛行的美國人,他後來在接受採訪時說,宇宙飛船上唯一一個讓人覺得口味不錯的食物是果珍。對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來說,讓太空人攜帶果珍是因為它沒有過多的果肉,是種不會增加消化負擔的可口飲料,但對於約翰來說,果珍已然成了他極重要的口味調劑。約翰的話一方面讓果珍在那年的銷量驟增,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可供太空人選擇的食物有多麼難以下咽。
在約翰·格倫帶著果珍上天之前,已經有人在太空開飯了。1961年,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Yuri Gagarin),自然也就成了第一個在太空吃飯的人,他當時所攜帶的是裝在牙膏管狀容器中的肉泥和巧克力醬,吃的時候直接往嘴裡擠就行,雖然加加林起飛到落地只有1小時48分鐘,他還是完成了一餐。
約翰·格倫比加加林晚一年進行太空飛行,但是他的餐食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牛肉蔬菜泥、果醬,以及前文提到的果珍。
事實上,在1959年到1963年美蘇太空競賽第一個高潮期間,兩方的太空人作為第一批在太空吃飯的人,可選的食物非常匱乏,進食的方式也僅限於「擠牙膏」,因為那時候,科學家還無法確定人體在零重力的環境下,吞咽、消化食物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又會對食物產生什麼反應。
結果證明,「擠牙膏」的進食方式以及果泥、肉醬等食物種類是個不錯的選擇,既不會影響飛行設備,也能讓太空人很好的吸收。因此,這一習慣一直持續到1965年左右,直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雙子座計劃」做籌劃和準備時,太空人的太空飲食也被列入了考量範疇。
雙子座計劃期間,太空人終於吃上了固體食物,NASA將固體凍乾食物裝入立方體塑料容器中,再用食用明膠包裹立方塊,以防止碎屑掉落,不少食物都依靠這種方法被帶上了太空,但是依舊無法滿足太空人的胃口。1965年,在執行雙子座飛行任務時,太空人古斯·格裡索姆(Gus Grissom)和約翰·楊(John Young)就將鹹牛肉三明治帶上了雙子座三號,可是僅僅是咬了幾口後,黑麥麵包的麵包碎屑就開始在機艙中漂浮,他們不得不停止進食,收拾殘局,而麵包也因此成了禁止帶入太空的食物之一。
阿波羅飛行任務開始的時候,熱食成為可能,太空人可以將水注入冷凍乾燥食品後加熱食用。這需要將食物提前利用熱處理消滅掉有害微生物和酶,以防止細菌滋生,然後將其儲存在塑膠袋或者罐子中,留下專用的注水口方便倒入熱水。時至今日,儘管太空人的可選食物大大增加,但這種方式依舊是向太空人提供食物的一種常用方法。
現在,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太空食品都有了重大變化,尤其是進入空間站時代,太空人需要在太空待得更久,比如2017年,美國太空人斯科特·凱利就在國際空間站連續服役了340天;2020年,美國太空人克裡斯蒂娜·科赫則完成了328天的太空飛行。因此太空食品在原材料、調味品、製作方法等方面都要比此前更加豐富多樣,才能口味、營養兼顧。
而如今一方面,國際空間站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存儲,每次與太空人一起升空的有近200種不同的食物,它們都被存放在國際空間站,包括穀物、牛奶、蔬菜、肉蛋等等。另一方面,太空人也利用國際空間站的植物棲息地在太空中種植生菜、萵苣等綠色蔬菜,甚至還種植了小麥等作物,以此來嘗試生產新鮮食物。2015年,歐空局的太空人薩曼莎·克里斯多福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還享用了有史以來第一款在太空中煮出的意式濃縮咖啡。
雖然時至今日,我們在提到太空人的食物時,第一反應可能還是難吃,但是與上世紀60年代相比,太空廚房裡已經基本能讓太空人飽口福,只是如果想大快朵頤,或者吃點鬆脆的薯片,暫時還是得回到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