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月球比較關注的問題

2020-11-27 搜狐網

  人類對月球比較關注的問題

  1、月球大氣層的成分及其來源,大氣組分的運動規律及其演化過程

  月球形成時可能存在稀薄的原始大氣層,月球早期巖漿與火山活動必然釋放出大量火山氣體,但這些氣體早已逃逸殆盡,沒有留下可供追索的痕跡。現今月球極稀薄的大氣層主要由氖、氫、氦、氬等氣體組成,推測其可能主要來源於太陽風,但月球大氣層中的氣體分子的精確組成、月球白晝與黑夜期間氣體分子被月壤吸附或釋放的過程與機理,月球大氣層的演化過程等問題,至今仍然模糊不清。

  2、月球的電離層

  現有的月球探測資料證明,31億年前月球曾經有過全球性偶極磁場,月球早期可能存在過比現今更為稠密的大氣層,因而可能曾經有過電離層的發育;但隨著月球全球性偶極磁場的消失和大氣分子的逃逸,月球全球性電離層或局部區域電離層是否存在,尚有待新的探測結果來證實。

  3、月球地形地貌的類型與成因

  月球的地形地貌類型主要包括月海、高地與撞擊坑。為什麼絕大多數月海分布在月球正面(面向地球的一面),而月球背面卻以高地為主,月海分布很少?月球上存在著古代火山口及構造盆地三種不同成因的環形構造,但從遙感影像上難以區分與鑑別,因此只能統稱為撞擊坑,這一問題還有待澄清。月球上撞擊坑的大小與密度隨月球演化的歷史進程而減小,是否說明太陽系小天體的數量和小天體撞擊行星的頻率隨時間而變小?這一問題也有待回答。

  4、地月空間環境與月表環境

  太陽活動與銀河宇宙線通量、能量的變化直接影響了地月空間環境的變化,由於探測數據不足,對地月空間環境難以取得規律性認識。而月表環境受太陽活動、宇宙射線、晝夜溫差、月球表面地形地貌、月壤和月球巖石的物理化學性質與分布、內部物理場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區域的差異性極大,需要進行多種區域環境探測的資料積累。

  5、月壤的物質來源、分布特徵與形成過程

  一般認為,月壤起源於就地巖石粉碎和外來濺射物的混合,月壤形成的主要動力包括:月球巖石受溫差變化熱脹冷縮破碎,受撞擊粉碎濺射,以及宇宙射線、太陽輻射和太陽風粒子的長期注入。月壤中的各種組分具有不同的來源和成因,不同地區的月壤在物質組成的物理化學的性質上差異性極大,這些需要進行系統的探測與積累。

  月壤的成熟度與顆粒直徑、物質成分和月壤厚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月壤成熟度的判定指標尚存在爭議。月壤吸附太陽風粒子的機制和效應,特別是不同礦物吸附太陽風粒子的能力差異的內在機制尚不清晰,太陽風組分在月壤顆粒中的賦存狀態還缺乏精細研究。

  6、月球的主要巖石類型與分布

  月球的主要巖石類型僅僅是根據月球正面9個採樣點獲得的樣品和月球隕石的精細研究而確定的,各種巖石類型的分布是根據地形地貌、礦物、化學成分的遙感探測資料的反演而推測的,存在一定的多解性,月球上是否存在酸性巖漿巖仍存在疑問。

  7、月球水冰之謎

  1994年,克萊門汀號月球探測器使用雙基地雷達對月球進行了探測,根據雷達波反射的數據,估計月球極區的撞擊坑(處於太陽照射不到的永久陰影區)中可能存在水冰。1998年,月球勘探者號探測器使用中子譜儀,也對該地區進行了探測,為了進一步證實水冰是否存在,當月球勘探者號完成基本探測任務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布指令讓它撞擊在可能含有水冰的地區。如果這個地區確實含有大量的水冰,則當月球勘探者號撞擊之後的瞬間,將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但是,通過在地面觀測站和太空衛星觀測,都沒有觀測到這種現象,因此,月球極區是否有水冰,目前還是一個謎。

  如果月球上真的存在水冰,那麼,水冰來自哪裡,如何在極區的永久陰影區中富集並保存下來,月球上的水冰有沒有開發利用前景,能否解決未來月球基地的水資源需求?這些問題的分歧和爭議還很多,目前尚無定論。

  8、月球的大地構造區劃

  目前,人類對月球地質構造的認識完全是基於全月球的小比例尺遙感影像的解譯,因而存在難以確定的多解性。關於月球地體單元的劃分,也僅僅是依據某些化學元素的遙感探測並結合少量樣品的精細研究而做出的推測。因此,關於月球的大地構造區劃、地體單元的釐定、斷裂與環形構造原分布等,仍然缺乏實地的驗證。

  至於月球的區域地質構造研究,目前幾乎還是空白,僅有月球正面的個別區域,根據月表遙感影象進行地質構造的初步分析。

  9、月球內部層圈結構與形成過程

  根據月震波和小天體撞擊產生的彈性波在月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月球的內部結構與地球和其他類地行星相似,可以劃分出月殼、月幔與月核,對於月殼的特質成分、巖石類型與物理性質判斷有比較充分的科學依據,而對於月幔與月核的礦物組成、化學成分、熱狀態與物理特徵的描述,目前推測與地球的地幔和地核相似,但仍然缺少嚴密的科學論證。

  至於月球內部層圈結構的成因,基本上是用地球層圈結構成因的模型,帶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尚缺乏月球內部層圈結構的成因模型。

  10、月球內部物質分布的不均一性

  月球內部物質分布不均一性的研究主要是依據月球勘探者號探測器軌道的精確測定數據和Apollo月球地震臺站對月震產生的彈性波傳播速度的記錄數據、反演重力場模型和內部物質分布的不均一性,證明月球內部物質分布極不均一,發育著多個重力異常區——質量瘤。質量瘤的大小、分布、物質組成與成因仍然眾說紛糾。

  11、月球內部能源與月球物質的演化

  月球和行星的內部能源以及隨時間的衰減、傳導和分配是制約月球的行星演化的的動力。根據組成月球的初始物質和放射性元素豐度的模型,可以推測出月球的熱演化歷史。據推測,月球形成初期曾發生過巖漿洋事件,形成廣泛分布的斜長巖;相繼發生了廣泛的月海玄武巖噴發。由於月球內部能源衰減的速度較快,內部冷卻固化,巖漿難以持續分異演化,因而自31億年以來,月球的巖漿活動、火山活動和構造運動趨於平和與寧靜,月球內部能源的衰減、熱平衡與內部物質的演化至今還沒有建立定量的演化模型。

  12、月球演化的重大事件

  人類對地球進行過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但對於地球演化的重大事件至今仍然難以精細確定,對每一重大事件的起因和對地球演化進程的作用與影響,仍然爭論不息。

  月球演化重大事件的研究是建立月球演化歷史的關鍵,而其與地月系的軌道演化、月球內部層圈結構的形成與內部物質的分異調整、內部物理場的形成與演變、月球空間環境變化、內部能量的積累、傳輸與平衡的內在聯繫,仍然很不清晰。

  來源:中國探月網

(責任編輯:曾玉燕)

相關焦點

  • 月球南極為何受到世界各國關注?
    7月22日,印度「月船二號」發射升空/新華社此事最受人們關注的是,印度「月船二號」的著陸點選在太空人和人類探測器尚未到達之地探索月球南極,印度走在了前面,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有印度在關注它。其實,美、俄、中、歐等世界航天機構,都已經把月球南極當作了探測和研究的聚焦點。月球南極為何備受關注?
  • 在人類殖民了月球之後 月球能夠維持多少人類的生活?
    回答這個問題的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是考慮月球的面積。月球的表面積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5.9%(不包括海洋覆蓋的地球面積)。從技術上講,如果我們以地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作為參考的話,月球表面將可以容納數萬億人口。但月球表面能容納多少人和月球能持續供養多少人是兩個非常不同的問題。在這方面,月球和地球毫無可比性可言。
  • 月球表面發現水分子,人類何時重返月球?
    但目前主流觀點認為月球的形成過程中不含水,「撞擊說」成為關注的焦點。但如果人類可以有效開發月球水資源,那麼將極大地降低探月成本。當然,水的應用遠不止此。通過化學分解的方式,還可以將水分解成氫和氧,不僅能滿足太空人的生命需求,還能解決火箭燃料的原料問題
  • NASA探測到水分子在月球日側移動,將有助於人類月球任務
    這一發現可知,月球水循環可以使人類在未來月球任務中更容易獲得水,甚至比人類之前想像的還要多。 日前,美國宇航局(以下簡稱「NASA」)利用月球勘測軌道器上的LAMP的儀器,探測到水分子在月球的日側移動。
  • 2024年人類重返月球,月球極地將被人類汙染?
    —人類可以開發,但無法保護!這項可以稱之為跨世紀的太空任務,其基礎在於月球極地的可開採水冰資源,這就衍生出一個「先來後到」的問題——NASA首次開採月球極地水冰,可以收集到第一批數據,這批數據是完全無汙染的。在開採過程中,NASA可能會對極地造成環境汙染,甚至留下「地球產」的微生物群,從而徹底破壞月球極地的原有環境。
  • 月球背面有多少秘密,嫦娥四號探測器正在解開謎題,全世界都關注
    我們的地球身邊有一個魅力無窮的星球,這就是月球,人類科學家未來研究月球做出很多的努力,希望了解月球的演化過程,現在有很多關於月球的謎題,人類一直沒有辦法解開,不過隨著科學的進步,這些秘密正在被不斷地揭開,今天美女小倩和大家探討的就是月球的秘密,朋友們喜歡科學文章的話,可以加我粉絲和關注,美女小倩會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有趣話題。
  • 自然禮讚|人類月球日
    月球是我們地球家園的衛星,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正因為和地球如此「親密」,它的每個變化都能引起人類的關注。無論是陰晴圓缺還是月食日食,以及各種大氣現象,都揭示著月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月亮同時還作為一種傳說或象徵的符號融入到人類文化的血脈中。
  • 這個問題不解決,移居月球無望
    我們都知道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球是月球,它與地球的環境也存在著諸多的差異,我們的太空人在執行登月任務之前往往需要大量的高強度場景模擬訓練來適應月球中生活。 不過對於太空人來說,如何在月球上方便就是一個難題,那麼就有很多人疑惑為什麼在月球上排便很困難?由於月球上重力太小,所以解決生理問題很不方便。
  • 人類為何不再登月?科學家發現月球一直在盯著地球看!
    關注微信公眾號「窺探神秘」,回復「d74」,觀看完整視頻。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地外星球,人類如果想登陸火星,或者開發火星的話,一定是首先在月球上進行練習,積累經驗,然後才能進一步開發地月系之外的宇宙空間,如果人類連登陸月球或者在月球上建立基地都比較困難的話,登陸火星與開發火星那就大可不必了,就如同人類一開始在內河、近海上航行都比較困難,又怎麼可能去徵服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呢?
  • 外媒關注: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採樣並「打包」
    原標題:外媒關注: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採樣並「打包」參考消息網12月3日報導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這一最新進展,引發外媒關注。
  • 月球發現黑色不明「大鐵鉤」,嵌在月球表面,科學家:非人類遺留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宇宙界」再點擊「關注」
  • 人類月球日:人類的月球旅行還有多遠
    但月在青天,「可望不可即」,1969年7月20日,美國借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實現第一次載人登月,這一日期也被確定為「人類月球日」。但1972年載人登月即告結束,直到50年後的今天,月球旅行一度停滯,美好的未來僅存在於幻想之中。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爆發給全球旅遊業造成了巨大損失,太空旅行項目也仍在開發之中。
  • 既然登陸火星比較難,為什麼月球上摔掉的探測器比火星還多?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當前在火星表面和軌道上工作的8個探測器中,都是2000年以後發射的,而早期在1975年海盜一號和二號登陸器分別成功,之後多次失敗,但整體成功率來看,如果按發射失敗或者未進入軌道等計算在內的話,相對會低很多,但這並不會成為火星任務更容易或者更難列舉案例,為什麼月球登陸失敗案例那麼高,完全是因為月球的地位所致。
  • 潮汐鎖定讓人類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月球為啥不能像地球一樣自轉
    坑坑窪窪的月背那為什麼月球始終只有一面對著地球呢?這是因為潮汐鎖定。月球並非一直如此的,在很久很久以前,至少是人類誕生以前,月球也是會轉動的。那現在為何不轉了呢?我們知道月球繞著地球轉是因為受到了地球的引力,而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引力的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那麼月球離地球近的一面受到的引力就比遠的一面受到的引力大。而月球的內部比較鬆軟,都是一些砂石,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月球內部的砂石整體朝靠近地球的方向偏移。
  • 人類為什麼要登陸月球?
    我們共同生活在美麗的地球上,幸福而快樂,但是為什麼人類總想登上月球呢?下面我就來揭開謎底!雖然月球環境比較惡劣,不但沒有空氣,而且晝夜溫差也很大,並不是人類理想的移民地。太空人必須穿上太空衣才能抵抗危險的輻射和小隕石的撞擊。但月球也有獨特的優點。
  • 人類為什麼要重返月球?月球是資源儲備庫
    時光荏苒,距人類首次登月已經50年。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到人類登上月球,只花了12年。可謂航天發展史上的「大躍進」。然而,自1971年底,「阿波羅17」號向月球揮手告別後,人類再也沒走出過近地軌道。幾十年間,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月球的步伐。
  • 外媒關注: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採樣並「打包」
    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這一最新進展,引發外媒關注。8.2噸的嫦娥五號由四部分組成:軌道器(留在月球軌道)、著陸器(登陸月球)、上升器(從月表上升到月球軌道)和返回器(返回地球)。報導稱,這是自1976年蘇聯成功完成「月球24號」無人探測任務以來的首次採集月球樣本嘗試。但不同的是,蘇聯探測器在採集樣本後直接進入月地返迴路線,而中國使用的方法難度要大得多。
  • 人類重返月球還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 月球圖書館:人類知識的備份已存在月球
    月球圖書館包含25塊純鎳製成的DVD大小的DVD光碟,每個磁碟厚度僅為40微米,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識和信息。沒想到吧?人類已經備份了全部知識,並且正乘坐月球著陸器的以色列太空飛行器駛向月球。但是有一個人正在考慮這個問題,他就是諾瓦·斯派瓦克,諾瓦在少年讀到一部小說,小說講述了:「一群科學家,他們對文明的崩潰充滿狂熱,並為對抗時間而瘋狂地奮鬥,竭盡全力保護銀河系,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前收集人類的作品,甚至人類本身。」
  • 月球能承載多少人類生存?
    耗盡了地球上所有的自然資源後,人類開始向太空移民,目前成功在月球上建立了第一個太空殖民地:月球上空有巨大的人造大氣層,下面的城市裡居住著幾十萬人。這個冰冷的灰色星球已經成了人類的新家。這個開頭也許你曾在許多與月球相關的科幻小說中看到過,但是到了現在,生活在月球對地球人來說還僅僅是科幻嗎?它能不能成為現實呢?如果人類在月球上生活能成真,那麼月球能承載多少人類生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