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殖民了月球之後 月球能夠維持多少人類的生活?

2020-11-23 前瞻網

3000年,在耗盡了地球上所有的自然資源後,人類變成了一種太空物種,並在月球上建立了殖民地。月球表面出現了成片成片的巨大密封屋頂,這些都是居住著成千上萬人的城市。月球這塊冰冷、灰暗的巖石,不知怎地,就成了人類的新家。

當然了,上面的情節純粹是科幻小說。但一個沒有外星殖民地的未來是不完整的。而由於月球是離我們星球最近的天體,所以它最容易被想像成我們未來的家園。

但這種設想與現實相符嗎?月球會成為未來熱門的房地產嗎?如果會的話,它那嚴峻的環境又能夠支持多少人生存?

回答這個問題的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是考慮月球的面積。月球的表面積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5.9%(不包括海洋覆蓋的地球面積)。從技術上講,如果我們以地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作為參考的話,月球表面將可以容納數萬億人口。

但月球表面能容納多少人和月球能持續供養多少人是兩個非常不同的問題。在這方面,月球和地球毫無可比性可言。

亞利桑那州行星科學研究所(Planetary Science Institute)的高級科學家、麻薩諸塞州曼荷蓮學院(Mount Holyoke College)的天文學教授達比·戴爾(Darby Dyar)說:「那是一個相當貧瘠的地方,每個物種都在尋求擴大自己的生態位。但月球這個『新生態位』對人類來說非常不適合居住。」

呼吸的空氣

Dyar說,和地球不一樣,水不會像雨一樣自由地降落在月球表面,然後聚集成水體;而且,月球也缺少可供人類呼吸的空氣;月球也沒有可以方便支持農田的現有生態系統;它還很容易會受到太陽風暴的影響,沒有磁場的保護,月球只能暴露在太陽風的電磁輻射之下;此外,月球上還有巨大的溫差,以及長時間的晝夜交替。

綜合看來,月球似乎並不能夠支持生命。但令人驚訝的是,事實並非如此。其實從理論上說,在月球上獲得人類生存的必需品——空氣、水、食物和住所——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

先說空氣,為了保證月球上最初那幾百個人能夠存活下來,我們必須先把空氣輸送到月球表面,然後把空氣泵入人類居住的密封結構裡。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月球項目經理馬庫斯·蘭德格拉夫(Markus Landgraf)說,這似乎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做法,但這種做法在短期內其實是相當划算的。他說:「人們不會需要太多的空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不需要在月球上製造空氣,我們可以把它從地球上運過去,運輸成本仍然在可控範圍內。」

然而,如果人口增長到數萬的話,我們就需要在月球上合成氧氣了,合成氧氣是一個花費相當大的過程。但是蘭德格拉夫說,太空探索在未來幾十年內的發展應該會使這個過程變得更加便宜。

這是因為飛船需要氧作為燃料,所以如果這種燃料需求上升的話,「在月球上建造用於生產火箭推進劑的氧氣生成器,會比為人類提供飲用水和空氣更具經濟意義。」這將降低空氣的生產成本,月球上的居民就可以有更便宜的空氣。

飲用的水

那水呢?在幾十年之前,研究人員們還認為月球是完全乾燥的,但現在他們已經知道,月球表面有著數量驚人的液體。

「我們認為這些水是在月球形成的時候留下來的。我們還知道,彗星,也就是和髒雪球差不多的東西,會周期性地掉落在月球表面。而我們也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那些彗星撞擊過的隕石坑裡仍然埋藏有冰。」

她說,月球上的另一種水源來自於太空中的太陽風;這些帶質子的粒子會在月球上與電子碰撞,形成氫。

所有這些因素加起來,使得月球上存在著相當數量的水,這也許會使月球支持相當數量的人口。目前,我們已經在國際空間站上開發了在太空人淋浴水、尿液和汗水中回收飲用水的技術,這種技術甚至還可以利用他們呼吸中的水分。所以在月球上,這項技術可以為當地居民創造一個封閉的飲用水回收鏈。

但即使算上回收利用,這些水的儲量也是有限的;一次又一次地循環用水會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水損失,所以儲水量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補充一次。Dyar還指出,更重要的是,通過粉碎月球巖石和挖掘深坑中的冰來提取月球的水,將需要巨大而昂貴的能量。

蘭德格拉夫說:「我個人認為,想要殖民月球,我們就必須要把氫從地球上帶過去。」但運輸費很昂貴:每公斤需要22萬美元左右。

如果不知道月球表面目前有多少水,我們也就很難估計月球環境能支持多少人。但我們至少已經知道,月球上的水可能足以提供一個相對可持續的水源。無論如何,蘭德格拉夫估計,月球開拓者至少在最初的5到10年裡都不需要開發月球的水資源;將水從地球運輸到月球應該會相對比較便宜,而且最初十幾個月球開拓者還可以將這些水循環利用。

至於月球農業,我們可以用「幾乎像生態系統一樣的封閉結構」來模擬地球上的生長條件,蘭德格拉夫說。經過長時間的日曬和回收水的澆灌,月球農業有可能會擴大到足以養活數千人。目前,我們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太空中種植農作物是可行的。

帶我飛向月球

當然了,這些都只是設想而已,要實現這一切的話我們還會面對許多未知的因素。但從理論上講,如果月球上的自然資源可以支持成千上萬甚至上百萬的人生存的話。那麼,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都還沒成功殖民月球呢?

蘭德格拉夫說,這是因為殖民月球最大的限制並不一定是自然資源的限制,而是用宇宙飛船把人送到月球的巨大成本限制。更經濟的運輸方法將需要大膽的技術飛躍——比如太空電梯。蘭德格拉夫說,如果我們有了經濟的運輸技術,「那麼月球上就會有成千上萬的人。」所以,水並不是限制,運輸成本才是。」

此外,還有另一種因素會把我們快速地拉回到現實:目前,殖民月球實際上並不是我們的目標。當然,我們是可以把月球看作是諾亞方舟。但目前,國際航天機構並不把月球看作是避難所,他們把它看做為一個研究中心,一個探索太陽系其他部分的潛在基地。

這樣看的話,蘭格拉夫說,我們其實可以在南極洲找到一些未來的蛛絲馬跡。南極洲可能是地球上最像月球的棲息地了,這裡居住著大約1千到4千名研究人員,他們在寒冷乾燥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而且他們的人口數量會經常變化。目前的研究推動了月球居住計劃的制定,這讓我們了解到,在未來幾十年裡,真正生活在月球上的人一次可能只會有幾千個,而不是設想中的數百萬人或者數十億人。

根據Dyar的說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單薄的人口數量還可能會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便宜、更高效的機器人。「隨著技術的進步,派一個人去月球上進行科學研究已經沒有必要了,」她說。

但我們還是有可能會飛到月球上的,因為人類還有著一種決定性的特質:人類對探索有著不可抑制的欲望。這種欲望可能會在未來使數百萬人殖民月球,或者把月球作為其他太空探險任務的發射臺。

蘭德格拉夫說:「人類是少數幾個即使在沒有必要的前提下仍然會進行探索的物種之一。正是我們的這種特質造就了我們的今天,我們也沒必要改變這個特質,不是嗎?」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月球能承載多少人類生存?
    耗盡了地球上所有的自然資源後,人類開始向太空移民,目前成功在月球上建立了第一個太空殖民地:月球上空有巨大的人造大氣層,下面的城市裡居住著幾十萬人。這個冰冷的灰色星球已經成了人類的新家。這個開頭也許你曾在許多與月球相關的科幻小說中看到過,但是到了現在,生活在月球對地球人來說還僅僅是科幻嗎?它能不能成為現實呢?如果人類在月球上生活能成真,那麼月球能承載多少人類生存呢?
  • 從科學角度看,月球上能生活多少人?
    如果我們充分利用所有空間,月球上能生活多少人?根據城市人口密度表,地球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是馬尼拉,每平方英裡人口密度約為10萬人(實際人數略高於這個數字)。水是更重要的問題,因為月球幾乎沒有水。但如果計劃得當,可以將彗星引至月球軌道,將它們與太空電梯對接,接著讓冰從太空梯滑到月球表面。這將花費幾個世紀的時間和無數的金錢,但這可以實現。所有這些水還另有價值——它為地下的人類提供了另一層輻射屏蔽。
  • 【英文科普視頻】---65、​人類能殖民月球嗎?
    人類能殖民月球嗎?Will We Ever Be Able to Colonize the Moon?這一定程度上是And that’s, in part,因為月球不算是一個人類宜居地because the Moon isn’t exactly a haven for humanity.
  • 科學大揭秘,神秘的月球之人類移民
    如果我們充分利用所有空間,月球上能生活多少人? 根據城市人口密度表,地球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是馬尼拉,每平方英裡人口密度約為10萬人(實際人數略高於這個數字,但我喜歡整數)。此外,月球內部仍然相當溫暖,因此月球的硒熱能源(類似地熱,但月球有而地球沒有)很容易利用。不用考慮任何野生動物或生態系統,可以毫不拖延地進行建設。我高度懷疑我們是否會有上萬億人生活在月球上。那可是相當高的密度!但我們可以這樣做。順便說一下,如果我們在月球表面以下建造多層建築,月球居住人數會隨建築層數倍增。
  • 大家丨重返月球,殖民火星:今天的人類能重啟太空時代嗎
    而美蘇爭霸的核心,就是要確定到底誰能夠更有效地組織資源,在技術和研發領域取得突破性的創新。完成登月,讓太空人能成功登陸月球並安全返回,就成了技術創新與突破最具標誌性的事件。 當年美國登月計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宣示,而並非為了科研或者探險。
  • 月球上發現50公裡長的洞穴 能成為人類殖民基地
    人類殖民月球之夢正逐漸走向現實:日本宇航機構宣布在月球表面之下發現了巨大的洞穴,能作為人類探索月球的前哨基地。科學家認為,穩定的受保護環境有利於未來的人類探索者和殖民者。
  • 開發太陽系第一步:殖民月球
    為何人類要徵服太陽系?人類為了自己的發展,需要更多的空間;太陽系除人類之外,並無其他智慧生命;「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而且並無他人,不開發,豈非「暴殄天物」。第一,殖民月球。a,月球的資源:月球上氦3儲量估計為100萬噸,氦3是優質的核聚變材料,100噸氦3可以滿足目前人類一年的能源需求,能量為生命之本。
  • 人類應該被允許在外太空殖民嗎?
    這張地球從月球表面升起的照片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環境照片」。「它讓我們看到,我們的星球在太空中是一個球體,被虛無包圍,在我們冒險進入軌道之前,這是一個看不見的視角。」1990年,「旅行者1號」太空探測器在黑洞形成之前和離地之後從很遠的地方拍攝了地球,用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的話來說,它看起來就像「一個淡藍色的點」。」「在這裡。
  • 殖民火星是人類成為星際文明的第一步
    (若當下人類可以用所有的軍費投入殖民火星的行動中,殖民火星應在10年內成功)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種手段向太空要生存空間和資源。以人來目前的科技水平,月球,火星,泰坦是進行太空殖民的首選。(火星,金星,月球都處於太陽系宜居帶內。)
  • 太空殖民-2030年人類將開始徵服星辰大海?
    人類目前唯一的出路就是開啟大航天時代,開始星際殖民。人類的目標是星辰大海。宇宙間無數的超級地球等待著人類去徵服。人類殖民太空必須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首先在哪裡殖民。很顯然,人類首先要徵服的是太陽系。太陽系適合人類殖民的固態行星有月球,火星,金星,土衛六(泰塔)等,這幾個星球都有固態表面和水,火星,金星,土衛六(泰坦)還有大氣層。(NASA拍攝的火星照片,這是火星的一個蝌蚪型撞擊坑。
  • 火星和月球,哪個更適合作為人類第一個外星殖民地?
    按照傳統思維,若要殖民一個星球,首先要考慮該星球能否滿足建立殖民基地和後續開發需要的資源,畢竟在星際時代初期,能源是一大問題。同時還要滿足當前星球生活的便捷性。似乎在這些前提條件下,火星都有月球不可比擬的優勢,也就認為人類在外星應該像地球上一樣生活。
  • 月球可容納多少人?怎樣才能把所有人送上月球?有趣的知識增加了
    ."隨著一陣鬧鈴響起,你開啟了在月球生活的第1392天,再有一段時間,就是你到月球的第四個年頭了;遙想當初地球面臨的無數災難,只有少數人能夠活下來,你是為數不多從地球的災難中倖存下來並能夠獲得地外移民機會的人之一,而其他人都在等待地球災難逐漸吞噬地球,隨著地球一點一點被災難吞噬,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月球。
  • 人類建造月球基地究竟有多難?
    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宣布成功完成「嫦娥四號」探月任務的新階段任務,之前「嫦娥四號」成為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太空飛行器。在全球範圍內,人類月球登陸50年之後,建造月球基地的可行性逐漸成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只有美國在月球上留下了足跡,但是美國人現在不得不加倍努力迎頭追趕。
  • 人類可以在月球上生活了?科學家正設法製造氧氣
    在地球生活了如此久的人類一直很嚮往外太空,想要找到外太空的生物,為地球生物找個兄弟姐妹什麼的,更是期盼終有一日我們可以生活在外太空中,到別的星球上生活,領略一下不一樣的風光。在眾多的星球中,火星和月球是人們較為關注的,經過長期的探索,這兩個星球也不負眾望地讓人們有一些合理的猜測。火星上可能曾經存在生命,而月球則成了我們有希望可以居住的一個理想星球。經過一系列的探究,科學家們根據分析所得,最終還是將可能能讓人類居住生活的星球定在了月球。當然了,現在的月球肯定是不能住人的,畢竟沒那個條件,否則也不會拖到現在還沒派人上去居住了。
  • 人類月球日丨月球冷知識知多少?
    7月20日是「人類月球日」,以紀念1969年7月20日人類第一次登月成功。那麼,對於與地球「近在咫尺」的月球,你了解多少呢?
  • 人類適合移民月球嗎?研究發現,其實月球是「定時炸彈」
    引言:近年來,星際移民這一話題逐漸成為了社會熱點,我們的「鄰居」月球是首要之選,關於此計劃是否可行,不少人提出了很多看法,直接影響到人類的未來。但是生物都是有欲望的,人類更是如此,他們時刻想著如何前往月亮之上,一睹「嫦娥仙子」的面貌。隨著資本主義的誕生,世界在三次工業革命的洗禮下,其面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科技水平日趨完善,人類到了有能力實現各種願望的階段了。1969年7月12日,這是一個值得世人銘記的日子,美國阿波羅號飛船登月成功。「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 條件惡劣的月球環境 能承載多少殖民人口?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因此最容易被想像成我們未來的家園。但是,這一願景與現實相符嗎?月球有一天會成為熱門的居住地嗎?如果是的話,條件惡劣的月球環境能實際支持多少人的生活?
  • 為何前蘇聯曾要炸掉月球?如果沒有月球人類會怎樣?
    之前人類探測到的月球上的水,是以水冰的形式存在,而這一次探測到的含水濃度達到了0.001%到0.004%之間。相當於每立方米的土壤中,存有滿滿一瓶易拉罐兒的水。這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先把登陸火星的事情放一放,畢竟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也要五千五百萬公裡,以人類現在的技術,至少需要八個多月才能單程的抵達火星。那直接殖民月球不香嗎?
  • 在月球建設4G網絡,將是人類文明大跨越的時代?
    從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到提出建立月球基地,再到如今提出在月球建設4G網絡,不得不說,每一個新的概念提出,都將會給地球或是月球帶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4G網絡,僅是在地球上而言,對生活便已經是提供了很多智慧、便捷的生活了,甚至促進工業急速的發展,而在月球上建設4G,對於月球基地的建設而言,也將帶來一場變革。
  • 人類探月系列文章(五):帶有科幻色彩的月球
    本期科學人上線第五篇「探月」系列文章,一起乘著時光機看看人類對月球的探索是從何時開始的?伽利略將自己的望遠鏡對準月球,他認為月球是光滑的,通過望遠鏡能夠看到月球表面實際是凹凸不平,存在山脈和隕坑。之後17世紀法國劇本家西拉諾•德貝爾熱拉克(Cyrano de Bergerac)撰寫了一個關於月球的劇本——《月球旅行》。關於月球旅行第一個最真實的故事是《從地球到月球》,是由「科幻小說之父」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於1865年出版的,在20世紀後期,關於人類殖民月球的科幻小說變得很普及,並且深受讀者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