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壹心理 壹心理 來自專輯關起門的那點事
肖璐|作者
歐小宅、蟲子|編輯
如果有一天,性愛機器人成為你們親密關係的「新第三者」:你的伴侶把性愛機器人買回家,並且和它滾床單,在身體上高度依賴它,你會認為那是一種背叛/出軌嗎?
人際關係專家Bobbi Banks曾經預測:「到2050年,人類與機器人形成浪漫和性愛的關係將會很普遍。」
那一天或許並不遙遠。
和機器人上床
男人比女人更大膽
2016年,美國塔夫茨大學對100人開展了調查,結果顯示,三分之二的男性表示願意與機器人上床,而三分之二的女性則表示不願意。
這個調查結果很有意思,它顯示男性和女性對性的看法是不同的。
那麼性對於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僅僅只是肉體上的享樂,還是情感上的交流,關係之間的互動?
其實這個調查表明了我們的性觀念會受到文化的影響,比如如何看待自慰這種行為。
男性在日常生活中比女性自慰的頻率更高。《金賽性學調查報告》就表明:曾經自慰的人群佔比,在男性中是92%,而女性是58%。
顯然,男性對自己的自慰行為更加坦然,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男性更容易接受性愛機器人。
男性在性愛中更重視視覺刺激,性愛機器人的高仿真外形,與真人無異的神情很輕易就能喚起他們的性衝動。
男性更傾向把性愛機器人當成是自慰的另一種形式,對於他們來說,性愛機器人相當於升級版本的「飛機杯」。
獲得豆瓣8.7高分,由騰訊新聞聯合奧斯卡團隊製作,演員曾寶儀主持的紀錄片《明天之前》中,《機器人伴侶》這集就專門記錄了這樣的真實故事:
影片裡,布裡克是性愛機器人的忠實客戶,有5個性愛娃娃。
他曾經有過一段令他心灰意冷的婚姻。離婚後,他就跟這些伴侶娃娃生活在一起。
他說這些沒有「感情」的娃娃讓他感到放鬆,只是用來解決生理需求罷了。
但相比之下,女性對待性愛機器人的看法就複雜得多。
女性在做愛時,更重視精神層面的交流和情感上的互動,而機器人無法滿足這一點。
比起男性靠視覺喚起性衝動,女性更依賴被愛撫和觸摸的快感,而性愛機器人無法做到像真人一樣互動。
最重要的是,女性對自慰的羞恥感比男性更加強烈。
根據網易春風《2018中國80、90後性福報告》,男人仍然是成人用品的主導力量——在成交量佔比中,男人達到了72%,而女性只有28%。
毫無心理負擔地享受身體的快感,對於女性來說更困難。因為在性文化裡,她們的欲望一直都是被壓抑的。
享受純粹的肉體快樂在從前甚至是一種禁忌,就連用情趣玩具對她們來說都不是一件普遍的事,就更別說性愛機器人了。
性,可以只因身體愉悅而存在
從前的男性自慰會對著色情雜誌AV女優意淫,而如今因為科技的發展,他們可以與網路上素未謀面的陌生女性激情裸聊,玩線上性愛。
即使兩個陌生人在現實生活中不會有任何交集,但可以通過網絡與對方發生關係,比如網絡文愛、購買線上性愛服務,花錢視頻裸聊……
同樣,他們也可以購買一個屬於自己的性愛機器人。
性愛機器人,正悄悄地讓性的實質發生變化。
以上行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一種「虛擬性愛」。
而性愛機器人雖然擁有實體,卻沒有靈魂,不是真實具體的人,所以它們也算是虛擬性愛的另一種形式。
那麼,虛擬性愛算不算出軌呢?
這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伴侶和自己的性慾:
有的人會認為,只要兩個人在一起,性慾就必須完全因自己而起,希望自己是對方產生性慾的唯一原因。
有的人認為性幻想也是一種出軌,對性愛機器人產生身體依賴是一種背叛,甚至伴侶背著自己自慰,也算是一種對關係的傷害……
換句話說,伴侶一旦對我們以外的事物產生了性慾,就意味著我們不再完完全全佔有對方。
但如果我們認同伴侶是一個獨立的人,也就意味著大家都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擁有屬於自己的性自由,比如性幻想、通過不傷害任何人的方式獲得身體的愉悅等。
那麼,和性愛機器人滾床單這樣的事對於我們來說,就不屬於「出軌」的範疇,僅僅是一種純粹滿足肉體愉悅的虛幻存在。
最重要的是,這種想像是否被允許。
滿足自己所有期待的真實伴侶不存在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性被認為必須要有目的才能存在:要麼為了繁殖,要麼是為了婚姻。
在這兩種前提下,性才是道德和被允許的。
節育和口服避孕藥出現後,性的目的不再局限於生育,性的內涵因此變得更加豐富而自由。
性愛機器人的出現,則徹底把性和愛分開了,證明性也可以只是因為身體的愉悅而存在。
性愛機器人的出現,可以解決一些問題:
a. 生理髮洩。對於那些找不到或者不願意進入一段現實關係的人來說,這是風險更低的生理髮洩的途徑,甚至可以寄託精神依賴;
b. 緩解焦慮。尤其是女性,機器人可以同時解決生育焦慮,又能緩解性需求;
c. 安全健康。相比起其他形式的性愛,性愛機器人安全、乾淨,某種程上減少了性疾病的傳播和泛濫。
但性愛機器人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新的問題:
性愛機器人確實不像真實人類那樣不可控和不斷變化,更加忠誠,更容易控制。
但是與此同時,人與性愛機器人的關係,是支配與服從的關係,缺乏真實人類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紀錄片《明天之前》中,另一個性愛機器人資深用戶戴夫,向周圍的人公開宣布伴侶娃娃謝朵奈是他的妻子。
戴夫對「謝朵奈」一見鍾情,並在「她」身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感情。戴夫覺得謝朵奈給自己帶來了安全感,他說:「我可以活在我自己構建的世界裡,像虛構一樣的現實生活。」
對於性愛機器人的存在,我們會有這樣的擔憂:
戴夫和謝朵奈的關係是虛構出來的,但如果這種一廂情願發生在真實伴侶之間,就是一種單向的控制和操縱。
可是,這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可以完全滿足我們所有期待的人。
當我們對一段關係只有「一廂情願」,不考慮對方的感受時,我們就不會再為真實的關係作出努力,徹底放棄溝通和交流。
這種自我中心的傾向,非常不利於人際之間的親密合作。
寫在最後
真實的兩性關係,需要不斷地從對方的角度考慮,磨合彼此的需求,學會合作。
如果我們愛一個人,會願意從ta的世界出發,了解ta的真實需要,並且互相滿足。
但人與性愛機器人的戀愛,更像是把自己的幻想投射在一個沒有思想、也沒有靈魂的機器人身上。
這樣的關係無論如何聽起來都更加自我,也更加乏味。
李銀河說:「機器人沒有靈魂。因為戀愛不只是肉體的內容,它主要是靈魂和靈魂之間的碰撞。所以性愛機器人它再發達,佔得比重再大,哪怕到了90%,人還是要去跟真人戀愛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迷人之處也恰恰就在於「不可控」。因為每個人會都有不可束縛的情感和衝動。每個人都擁有獨立的思想和靈魂。
點個在看,有靈魂的愛情才夠滋味。
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文獻:
1、Matthias Scheutz and Thomas Arnold Human-Robot Interaction Laboratory Tufts University, Medford, MA 02155, USA
2、《金賽性學調查報告》
3、中國機器人網,《性愛機器人的普及將在2050年實現?》
4、網易春風《2018中國80、90後性福報告》
- The End -
作者簡介:肖璐,醫學專業畢業,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多家媒體心理專欄籤約作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