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顆行星,繞著太陽公轉。另外,也有天體繞著地球旋轉,它就是月球,這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太陽與地球、月球截然不同,它能發光發熱。太陽主要由氫和氦組成,在太陽的核心不斷進行著氫核聚變,然後釋放出大量的光和熱。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它的質量是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其他小型天體都圍繞它旋轉。
在宇宙中,太陽不是唯一會發光發熱的天體,還存在很多像太陽一樣的天體。這類天體被統一稱為恆星,我們中心恆星的:名字就叫做太陽。
在遠離都市的晴朗夜晚,抬頭總能看到滿天繁星,幾乎每一個亮點都是一顆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在地球上,肉眼可見的恆星數量大概在5000-6000顆,它們基本都在距離地球一萬光年的範圍之內。
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叫做比鄰星,它位於4.2光年之外。太陽與另外上千億顆恆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星系,這個星系我們稱之為銀河系。除了銀河系之外,宇宙中還有大約兩萬億個星系。它們類似於銀河系,都是大量的恆星聚集在一起。星系就像是漂浮在宇宙中的孤島,恆星就是孤島上的島民。
因此,宇宙中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太多太多了。如果平均每個星系只有一億顆恆星,那麼,宇宙的恆星數量也將有兩萬億億顆。
至於宇宙有無限的問題,按照目前的理論而言,宇宙是誕生於138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之後一直膨脹至今天的樣子。這樣看來,宇宙的恆星數量是有限的,但其精確值很難統計,畢竟可觀測宇宙的跨度達到930億光年,還有很多地方是我們所難以企及的。
太陽系100光年內的天體,當然這裡所指的每一顆天體都是「太陽」!而我們的銀河系中的則有高達
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太陽則大於其中的90%,這說明銀河系大部分恆星已經成為了紅矮星!而這則表示銀河系已經垂垂老矣,因為只有一個古老的星系才會有如此高比例的紅矮星!
初代恆星形成於氫元素分布密度差異導致的星雲坍縮,最終形成恆星,這需要漫長的過程,而不同質量的恆星卻又不同的結果,超級質量的恆星爆發形成黑洞!而中等質量的恆星則會爆發成中子星!最後黃矮星則只能形成行星狀星雲,而最小的紅矮星則自始至終不會再向宇宙吐露半點它的心聲!
麒麟座V838變星位於我們銀河系的邊緣,距離太陽大約2萬光年遠。在2002年1月檢測到它發生過一次突然爆發,這顆迷一樣的星已經成為天文學上重要的課題。當天文學家們觀測到這顆星時,爆炸的光線穿過先前存在並圍繞著麒麟座V838周圍的塵埃層,逐漸地照亮了遙遠區域。影像顯示了漩渦狀的塵埃圍繞著恆星,是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這張圖片覆蓋大約十四億光年。
銀河系是地球和太陽所屬的星系。因其主體部分投影在地球上的亮帶被我國稱為銀河而得名。銀河系是一個由2000多億顆恆星、數千個星團和星雲組成的盤狀恆星系統。銀河系側看像一個中心略鼓的大圓盤,整個圓盤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太陽位於距銀河中心2.3萬光年處。鼓起處為銀心是恆心密集區,故望去白茫茫的一片。銀河系俯視像一個巨大的漩渦,這個漩渦有四個旋臂組成。太陽系位於其中一個旋臂(獵戶座臂),逆時針旋轉(太陽繞銀心旋轉一周需要2.5億年)。銀河系呈旋渦狀,有4條螺旋狀的旋臂從銀河系中心均勻對稱地延伸出來。銀河系中心和4條旋臂都是恆星密集的地方。有9460800000億公裡。中間最厚的部分約12000光年。太陽位於一條叫做獵戶臂的旋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3萬光年。
河外星系 河外星系,簡稱為星系,是位於銀河系之外、由幾十億至幾千億顆恆星、星雲和星際物質組成的天體系統。目前已發現大約10億個河外星系。銀河系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星系。人們估計河外星系的總數在千億個以上,它們如同遼闊海洋中星羅棋布的島嶼,故也被稱為"宇宙島 從河外星系的發現,可以反觀我們的銀河系。它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星系,是千億星系家族中的一員,是宇宙海洋中的一個小島,是無限宇宙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從觀測資料看,人們已觀測到的離我們最遠的星系是130億光年。也就是說,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從該星系發出,那麼要經過130億年才能到達地球,當然也就是130億年前發出的。這130億光年的距離便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範圍。
在這個以130億光年為半徑的球形空間裡,目前已被人們發現和觀測到的星系大約有1250億個,而每個星系又擁有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幾百億到幾萬億顆。因此只要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你就不難了解到,在我們已經觀測到的宇宙中擁有多少星星和太陽。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滄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原創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