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矽碳複合材料的包覆結構之多孔型

2020-12-08 電子發燒友

碳質負極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體積變化較小,具有較好的循環穩定性能,而且碳質負極材料本身是離子與電子的混合導體;另外,矽與碳化學性質相近,二者能緊密結合,因此碳常用作與矽複合的首選基質。

在Si/C複合體系中,Si顆粒作為活性物質,提供儲鋰容量;C既能緩衝充放電過程中矽負極的體積變化,又能改善Si質材料的導電性,還能避免Si顆粒在充放電循環中發生團聚。因此Si/C複合材料綜合了二者的優點,表現出高比容量和較長循環壽命,有望代替石墨成為新一代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從矽碳複合材料的結構出發,可將目前研究的矽碳複合材料分為包覆結構和嵌入結構。其中,包覆結構是在活性物質矽表面包覆碳層,緩解矽的體積效應,增強其導電性。根據包覆結構和矽顆粒形貌,包覆結構可分為核殼型、蛋黃-殼型以及多孔型。

多孔型

多孔矽常用模板法來製備,矽內部空隙可以為鋰矽合金化過程中的體積膨脹預留緩衝空間,緩解材料內部機械應力。由多孔矽形成的矽碳複合材料,在循環過程中具有更加穩定的結構。

研究表明,在多孔型矽/碳複合材料中,均勻分布在矽顆粒周圍的孔道結構能夠提供快速的離子傳輸通道,且較大的比表面積增加了材料反應活性,從而展現出優良的倍率性能,在電池快充性能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Li等通過可控還原二氧化矽氣凝膠的方法,合成出3D連通的多孔矽碳複合材料,該材料在200mA/g電流密度下循環200次時容量保持在1552mA·h/g,且在2000mA/g大電流充放電下循環50次後仍保持1057mA·h/g的比容量。

Bang等通過電偶置換反應,將Ag顆粒沉積於矽粉(粒徑10μm)表面,經刻蝕除去Ag後得到具有3D孔結構的塊狀矽,再通過乙炔熱解進行碳包覆,製備出多孔型矽碳複合材料,在0.1C倍率下具有2390mA·h/g的初始容量以及94.4%的首次Coulomb效率。

在5C倍率時的容量仍可達到0.1C倍率時容量的92%,展現出優異的倍率性能。此外,該電極循環50次後厚度從18μm變為25μm,體積膨脹僅為39%;同時,該材料的體積比容量接近2830mA·h/cm3,是商業化石墨電極的5倍(600mA·h/cm3)。

Yi等將微米級SiO2粉末在950℃高溫處理5h,得Si/SiO2混合物,HF酸刻蝕除去SiO2後,得到由粒徑為10nm的矽一次粒子堆積組成的多孔矽。然後,以乙炔為碳源,在620℃熱解20min,對多孔矽進行碳包覆,製得多孔矽碳複合材料。

該材料在1A/g電流密度下循環200次後容量保持在1459mA·h/g,遠高於純矽;在12.8A/g高電流密度下的比容量仍可達到700mA·h/g,表現出優異的倍率性能。此外,該材料振實密度大(0.78g/cm3),體積比容量高,在400mA/g電流密度下充放電循環50次,容量保持在1326mA·h/cm3。

進一步研究發現,通過調節反應溫度對矽一次粒子粒徑進行優化,其中一次粒子為15nm時多孔矽碳複合材料性能最優,在400mA/g電流密度下循環100次後容量可達1800mA·h/cm3,遠高於一次粒子粒徑為30nm和80nm的複合材料。這主要是由於矽一次粒子粒徑越小,脫嵌鋰時體積變化越小,因而能夠形成更為穩定的SEI膜。

另外,對碳化溫度和時間進一步優化發現,碳化溫度800℃、碳負載質量分數20%時的多孔矽/碳複合材料性能最佳,在1.2A/g電流密度下循環600次後的容量保持在1200mA·h/g,幾乎無容量損失,且Coulomb效率高達99.5%。

該多孔矽碳複合材料合成工藝成本低,易於規模化生產。

近來,Lu等設計併合成了一種特殊結構的碳包覆多孔矽材料(nC–pSiMPs),其中,多孔微米矽(pSiMPs)由一次矽納米顆粒堆積而成,其內部矽納米顆粒表面無碳包覆層,碳層僅塗覆於微米多孔矽外表面。

該材料是以商業化SiO微粒為原料,以間苯二酚–甲醛樹脂為碳源,在Ar氣氛下高溫碳化處理得到碳包覆層,同時內核SiO經高溫歧化反應生成Si和SiO2,HF刻蝕後得到矽與空腔的體積比為3:7的多孔矽。

該結構中,空腔尺寸能夠很好的容納矽在脫嵌鋰時的體積變化而不使碳殼層破裂,保證了材料結構的穩定性;同時,包覆於多孔矽外表面的碳殼層能阻止電解液浸入多孔矽內部,減少矽與電解液的接觸面積,僅在微米矽外表面碳包覆層上形成穩定的SEI膜。

相應地,對於內部矽納米顆粒也包覆碳層的材料(iC-pSiMP),電解液與活性物質接觸面積更大,同時矽體積膨脹易導致碳層破裂,內部矽納米顆粒裸露並與電解液接觸,導致充放電循環過程中產生更厚的SEI膜。

因而,nC-pSiMPs電極(活性物質負載量為0.5mg/cm2)較iC-pSiMP和pSiMP具有更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在1/4C(1C=4.2A/g活性物質)循環1000次時可逆容量高達1500mA·h/g。

此外,該電極材料經100次循環後,厚度從16.2μm增至17.3μm,膨脹率僅為7%,其體積比容量(1003mA·h/cm3)也遠高於商業化石墨(600mA·h/cm3)。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矽負極深度報告:負極矽碳,風語黎明
    SiOx屬於無定型結構,同時存在無定型 Si、無定型SiO2團簇和SiO相間邊界層。落實到整車電池包,以1.5C充電倍率、80kWh帶電量簡單估算,對應整車也可以適配120kW直流快充樁,滿足常規快充/基本滿足超級快充需求(關於快充和基礎設施的相關研究,可參考深度報告充電設施:新基建賦能,便捷性之夢)。
  • 為什麼說矽碳材料是最有潛力的鋰電池負極
    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中科院科相關學家做了一些嘗試在矽上做了碳包覆,為了做對比,我們矽上只做了部分的石墨烯包覆,其他地方空出來。最終看到包覆和不包覆SEI膜的生長情況不一樣,碳包覆的SEI膜就明顯減少,沒有包覆的SEI膜就有很多。
  • 基於電子結構精準調控策略構築氮碳包覆的核殼結構硒化物電催化劑
    成分可控的合成氮摻雜的碳包覆的不同種類的硒化鎳精確的調控了相應納米材料的電子結構,這對於HER電催化活性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理論計算結果表明NiSe@NC主要通過範德瓦爾斯作用力來調控碳外殼的電子結構,從而賦予了它優異的全pH產氫電催化活性。這部分工作不僅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地精確調控納米材料電子結構的方法,而且為未來氮摻雜的碳包覆的硒化物複合材料的可控合成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和理論指導。
  • 解析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的現在和未來——負極篇
    LTO材料結構零應變被認為是比碳更安全、壽命更長的負極材料。但是同樣的人無完人,物無完物,鈦酸鋰負極鋰離子電池在充放電及儲存過程中由於水分,雜質,界面反應等極易發生氣脹,200ppm及500ppm水分導致的電池膨脹率分別為16%和33%,隨著水分含量的升高,電池的產氣量越來越多。
  • 2020先進電池材料論壇前瞻⑧:矽碳負極與鋰金屬負極產業化「競賽」
    負極|矽碳|鋰金屬文章來源自:高工鋰電網2020-08-05 09:10:05 閱讀:300 在下一代高比能鋰離子電池開發中,矽碳負極和鋰金屬負極成為業內商業化應用研發的重點對象。現階段商業化石墨負極材料已經接近其理論比容量極限(372mAh/g),而矽理論比容量高達4200mAh/g,這意味著矽基材料商業化前景廣闊。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多尺度螺旋結構的導電材料/聚合物複合材料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柔性材料、結構與器件力學課題組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設計並製備出具有多尺度螺旋結構、大變形能力以及高穩定性的導電材料(碳納米管CNTs)/聚合物(聚氨酯PU)複合材料。該研究從理論和實驗上證實微/納米多尺度結構耦合作用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增強效應。
  • 電解液添加劑在矽碳負極體系中作用機理研究
    導讀:本文針對矽基負極材料的特點,研究不同成分電解液對矽負極表面成膜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通過不同添加劑的配合使用提升矽碳負極的電化學性能。 目前市場上鋰離子電池使用的多為石墨負極材料,從石墨的比容量和壓實密度看,負極材料的能量密度很難再得到提高。
  • 「成果推薦」石墨烯包覆多功能複合粉體製備技術
    ,製備具有核殼結構的石墨烯包覆粉體(金屬、陶瓷、高分子等),形成殼體為石墨烯的核殼結構複合粉體。利用該核殼結構複合粉體可製備具有優異的力學(高強度、高韌性、耐磨損)、物理(電性能、熱性能)及化學(自潤滑、耐腐蝕)性能的複合材料及構件。該技術處理過程中不添加任何助劑,可保持生成的石墨烯的活性,並避免石墨烯與包覆粉體界面間的汙染,實現石墨烯在粉末表面的原位生成、石墨烯的均勻分散。
  • 石墨化碳包覆SnOxSiO2的納米電纜結構應用於高性能自支撐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設計高效的碳網絡骨架結構,構築碳/錫基複合材料是最有效的解決手段之一。相比於還原氧化石墨烯,化學氣相沉積(CVD)生長的薄層石墨化碳具有更少的缺陷和更高的導電性,是一種理想的原位包覆層材料。但由於金屬氧化物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結構不穩定,在其表面原位生長石墨化碳包覆層目前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 新型光衍生質譜分析實現脂質深度結構解析
    儘管大規模脂質的質譜分析已非常成熟,但脂質的精細結構解析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嚴重阻礙了脂質的生物學功能研究。從結構上看,生物體內脂質的複雜性源於脂質類型、脂肪酸鏈及sn位置、以及碳碳雙鍵(C=C)數量、位置及幾何結構等多重結構特徵。
  • 一步法成功製備了雙層包覆的空心球形Si@TiO2@C負極材料
    摘要 湘潭大學王先友教授課題組以一步法成功製備了豐富孔結構和高穩定性的雙層包覆的空心球形Si@TiO2@C負極材料。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致力於研發高能量密度的電池材料。矽負極材料因其自身較高的理論比容量(3752mAh/g),環境友好以及低廉的成本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睞,有望成為下一代電池系統的主力軍。 然而,矽負極材料的研發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單質矽在充放電過程中體積膨脹效應高達300%,而引發結構坍塌、粉化等問題,嚴重製約了矽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發和應用。
  • 鋰電池行業深度報告:材料創新,降本提質
    鈷在三元中的主要作用有兩個,其一是阻礙Li-Ni 混排提高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其二是抑制充放電過程中的多相轉變。因此尋找鈷元素的平替或從不含未成對的電子自旋的特定元素著手,降低 Li- Ni 混排,或摻雜 M-O 鍵能大的元素,穩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