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佳佳 發表於 2018-02-27 17:49:04
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日趨火爆,吸引著國內外大量企業前赴後繼奔赴「戰場」,並不新鮮的錳酸鋰技術卻似乎又開始綻放出引人注目的色彩。技術創新固然可喜,但尋找性價比更高、儲藏量更大、具有更多定價話語權的新原材料,才是提升行業終端降本增效能力的治本之法。
矽是目前人類至今為止發現的比容量(4200mAh/g)最高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是一種最有潛力的負極材料,但矽作為鋰電池負極應用也有一些瓶頸,第一個問題是矽在反應中會出現體積膨脹的問題。通過理論計算和實驗可以證明嵌鋰和脫鋰都會引起體積變化,這個體積變化是320%。所以不論做成什麼樣的材料,微觀上,在矽的原子尺度或者納米尺度,它的膨脹是300%。在材料設計時必需要考慮大的體積變化問題。高體積容量的材料在局部會產生力學上的問題,通過一系列的基礎研究證明,它會裂開,形成嚴重的脫落。
矽體積膨脹會導致一系列結果
1.顆粒粉化,循環性能差
2. 活性物質與導電劑粘結劑接觸差
第二個問題就是在矽表面的SEI膜是比較厚且不均勻的,受溫度和添加劑的影響很大,會影響鋰離子電池中整個比能量的發揮。
石墨表面因為導電性特別好,相對來說SEI膜比較均勻,它的組成跟矽負極不一樣。為了研究這個問題,中科院相關科學家做了模型材料,通過微加工做成矽納米柱。觀察這種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SEI膜的生長,我們發現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SEI膜逐漸把矽柱中間的空隙填上,覆蓋完後還會繼續生長大概4.5µm,在矽表面如果不加任何處理,SEI膜可以長得很厚。這說明它是多孔的,溶劑始終能夠接觸到浸到矽的表面,這樣在全電池設計時是不行的。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中科院科相關學家做了一些嘗試在矽上做了碳包覆,為了做對比,我們矽上只做了部分的石墨烯包覆,其他地方空出來。最終看到包覆和不包覆SEI膜的生長情況不一樣,碳包覆的SEI膜就明顯減少,沒有包覆的SEI膜就有很多。
從長期的基礎研究來看,①通過矽粉納米化;②矽碳包覆;等技術手段可以有效解決矽在鋰電池負極應用中遇到的問題。無論是納米矽碳還是氧化亞矽碳,矽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矽粒徑:<20nm(理論上越小越好)
均勻度:標準偏差小於5nm
純度:>99.95%
形貌:100%球形率
另外,完整的表面包覆非常重要,防止矽和電解液接觸,產生厚的SEI膜的消耗。微觀結構的設計也很重要,要來維持在循環過程中電子的接觸,離子的通道,體積的膨脹。
碳包覆機理在於:Si的體積膨脹由石墨和無定形包覆層共同承擔,避免負極材料在嵌脫鋰過程因巨大的體積變化和應力而粉化。碳包覆的作用是:
(1)約束和緩衝活性中心的體積膨脹
(2)阻止納米活性粒子的團聚
(3)阻止電解液向中心滲透,保持穩定的界面和SEI
(4)矽材料貢獻高比容量,碳材料貢獻高導電性
矽碳負極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
負極材料技術相對比較成熟,且其集中度較高,產能由日本向中國轉移比較明顯。目前負極材料以碳素材料為主,佔鋰電池成本較低,在國內基本全面實現產業化。從區域看,中國和日本是全球主要的產銷國,動力電池企業採購負極主要來自於日本企業。
2012-2016年中國負極材料產量情況(萬噸)
2015 年,全球負極材料總體出貨量為11.08 萬噸,同比增長29.59%。其中中國負極材料的出貨量達到7.28 萬噸,同比增長41.1%,佔比高達 66%。近幾年,隨著中國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中國又是負極材料原料的主要產地,鋰電負極產業不斷向中國轉移,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矽碳負極材料是未來鋰電池負極材料最具應用潛力的,可見矽碳負極材料的市場容量有多大,這也解釋了目前為何有眾多企業和研究單位布局矽碳負極材料。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