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公開徵求《關於全面推進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意見建議的通知
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五個濟南」工作部署,根據《山東省民用建築節能條例》《山東省綠色建築促進辦法》(山東省人民政府令第323號)等有關文件精神,為深入推進我市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促進建築行業新舊動能轉換,結合我市實際,我們擬訂了《關於全面推進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現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如有意見或建議,請於2020年11月30日前通過書面信件或者電子郵件方式反饋至濟南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通訊地址:濟南市龍奧大廈A408房間,郵政編碼:250099;
郵箱:sjwkjjnc@jn.shandong.cn
聯繫人:呂巖 聯繫電話 0531 66603691
濟南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2020年11月19日
關於全面推進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單位):
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五個濟南」工作部署,根據《山東省民用建築節能條例》《山東省綠色建築促進辦法》(山東省人民政府令第323號)等有關文件精神,為深入推進我市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促進建築行業新舊動能轉換,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高質量發展戰略,堅決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面推進綠色建築產業發展,建設功能完善、綠色宜居、健康安全的高品質住房,不斷改善居住環境、提升居住體驗。
(一)市場推動,政策引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有效提升市場主體推進綠色建築發展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二)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加強綠色建築關鍵技術和標準體系研發,推動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成果轉化。
(三)突出重點,兼顧全面。以城鎮綠色建築發展為重點,逐步向鄉村綠色建築延伸,實現城鄉綠色建築全面發展。
二、重點任務
(一)提升綠色建築建設品質。堅持綠色低碳理念,制訂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引導綠色建築推廣運用和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深入推進國家級、省級綠色生態城區和綠色生態城鎮示範創建,加快推進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綠色生態城區示範區建設。編制農村住宅綠色建設和改造推廣圖集、綠色農房建築技術指南。「十四五」期間,城鎮新建民用建築綠色建築佔比達到100%,其中政府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公共建築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築,按照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築標準建設;其他投資類公共建築,按照一星級以上綠色建築標準建設。
(二)提高建築節能水平。「十四五」期間,規劃區範圍內新建民用建築和農村地區新建社區全部執行現行建築節能設計標準。大力推廣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圍護結構保溫隔熱、雨水回收利用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節能技術。新建建築至少採用1種以上可再生能源,政府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新建建築至少採用2種以上可再生能源,新建高度100米以下城鎮居住建築、農村社區以及集中供應熱水的公共建築,應當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推進公共建築節能改造和能耗監管系統建設,加強建築領域合同能源管理,扶持建築能源服務產業發展。
(三)推進裝配式建築穩步發展。新建住宅項目全面推行預製樓板、樓梯、非砌築內隔牆、空調板、陽臺等預製構件。積極創建山東省鋼結構裝配式住宅重點推廣區,全市公租房、人才公寓等工程全面採用鋼結構裝配式建造方式,積極推進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和農房建設。積極推動地下人防車庫採用裝配式技術建造。加快裝配式建築設計、施工、部品生產、質量監管等環節的標準體系建設。實行裝配式建築混凝土預製構件生產企業信息登記,打造涵蓋全產業鏈的裝配式建築產業集群。到2022年,新建建築中裝配式建築佔比不低於50%。
(四)提升建築綠色性能。全面推廣高星級綠色建築、高星級健康建築、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等符合生態發展、節能減排及改善群眾居住環境目標的高標準建築形式。鼓勵推廣建築信息模型(BIM)與綠色建築融合應用、建築牆體保溫與結構一體化等新技術、新工藝。到「十四五」末,建設單位應當建立基於BIM的設計、施工、運維全過程管理平臺,新建建築全面推廣建築牆體保溫與結構一體化技術。
(五)推廣綠色建材和綠色施工。鼓勵利用建築垃圾再生材料、經無害化處理的工業再生材料發展綠色建材工業。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健全綠色建材市場體系。在政府投資工程、重點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綠色建築、綠色生態城區(鎮)、裝配式建築等項目中率先採用綠色建材。開展綠色施工示範項目創建活動,將綠色施工列入工程建設領域評優、評獎、信譽評級及示範立項的必備條件。政府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機關辦公建築、公益性建築、保障性住房應全部按綠色施工方式建造。到「十四五」末,全市鎮以上規劃區內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到30%,城鎮新建建築和市政設施建設工程實施綠色施工比例達到60%。
(六)打造綠色建築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綠色建築方案設計、綠色建材研發生產、綠色施工、綠色建築運營管理等綠色建築產業鏈條。重點培育綠色建材產業、綠色建築環境設備製造業、綠色建造業、綠色建築科技服務業、綠色金融、綠色建築商貿和會展業,構建完善的綠色建築產業鏈網。加強綠色建築產業、建築工程業及房地產業的聯動,打造具有地區特色、影響面大、輻射力強、生態效益顯著的綠色建築產業體系。
三、支持政策
1.鼓勵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研究開發綠色建築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四新技術),提高綠色建材利用率。相關研發費用,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前加計扣除等優惠。對於獲得合規設立的四新技術表彰、獎勵或示範項目的建設單位,在市場主體信用評價中可獲得加分。
2.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安排綠色建築與裝配式建築資金,重點用於下列工作:綠色建築與裝配式建築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與推廣,綠色建築與裝配式建築相關標準制定,高星級綠色建築、超低能耗建築、既有建築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清潔能源取暖、綠色生態城區(鎮)等示範,裝配式建築項目、產業基地及區域示範,綠色建築與裝配式建築宣傳、公共信息服務。
3.通過驗收的高星級綠色建築、高星級健康建築、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裝配式建築項目獲得縣級以上行政機關或依法設立的群團組織合規設立的表彰、獎勵或示範項目的建設單位,在市場主體信用評價中可獲得加分。
4.在滿足國家省市相關法規標準和城鄉規劃要求前提下,採用裝配式外牆技術產品的建築,其預製外牆建築面積不超過規劃總建築面積3%的部分,不計入建築容積率。主管部門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手續時予以落實。
5.在山東省現行建築節能設計標準基礎上,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提高20%、外窗傳熱係數降低20%的建築,且符合高星級綠色建築設計標準規定的建設項目,在滿足國家省市相關法規標準和城鄉規劃要求前提下,最高不超過其地上建築面積2%的部分,不計入容積率。主管部門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手續時予以落實。
6.在山東省現行建築節能設計標準基礎上,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提高20%、外窗傳熱係數降低20%的住宅建築,且符合高星級健康建築設計標準規定的建設項目,在滿足國家省市相關法規標準和城鄉規劃要求前提下,最高不超過其地上建築面積1%的部分,不計入容積率。主管部門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手續時予以落實。
7.符合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節能設計標準規定的建設項目,在滿足國家省市相關法規標準和城鄉規劃要求前提下,最高不超過其地上建築面積3%的部分,辦理規劃許可手續時不計入容積率,辦理商品房預售許可及不動產登記時,設計文件中經合理計算並明確標出的因執行高於現行節能設計標準規定而增厚的牆體外保溫部分,不計入建築面積。
8.符合高星級綠色建築、高星級健康建築、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裝配式建築設計標準規定的建設項目,購買預製部件部品的資金,計入工程開發建設投入資金。投入資金達到工程建設總投資25%以上且已完成基礎工程,並確定施工進度和竣工交付日期的,可申請辦理商品房預售許可,各撥付節點預售資金監管留存比例可下調10個百分點。
9.高星級綠色建築、高星級健康建築、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裝配式建築的建築單體,建設單位可合理申請分段、分項驗收,確保隱蔽工程完成之前,達到標準要求。
10.在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裝配式建築項目可以不停工,但不得從事拆除、土方挖掘、石材切割、渣土運輸、噴塗粉刷等作業。編制建築垃圾排量計劃,開展施工現場建築垃圾排放公示。
11.對於不接入市政供熱管網,採用可再生能源供暖,且可再生能源供暖設備的裝機容量佔供暖系統設計熱負荷60%以上的高星級綠色建築、高星級健康建築、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裝配式建築建設項目,給予最高不超過其繳納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中供熱配套費額度的資金獎補,具體獎補政策由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會同市財政局另行制定。
12.高星級綠色建築、高星級健康建築、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裝配式建築實施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的,按照有關規定折算為附屬綠地面積。
13.支持優勢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創建鋼結構裝配式住宅新型研發機構、工程實驗室,加快鋼結構裝配式住宅關鍵技術、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廣,無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的技術產品通過省級組織的專家技術審查後,審查意見可作為工程設計、施工、驗收依據。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同一套型可設計多種戶型供購房人選擇,通過審查的設計文件作為工程驗收、房產測繪的依據。
14.將高星級綠色建築、高星級健康建築、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裝配式建築納入綠色金融重點支持範圍,支持銀行和地方金融組織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項目通過開闢綠色通道、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降低信貸融資成本等方式給予支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切實提高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認識,根據本部門職責,儘快制定相關實施細則,有效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落地。
(二)嚴格過程監管。各級各部門要強化綠色建築項目全過程監督檢查,對未滿足規劃條件意見及本實施意見相關要求的建設項目,依法追究相應企業責任,達到失信標準的,依法依規計入企業信用信息。
(三)強化政策宣傳。各級各部門要創新宣傳形式和載體,利用專題培訓、專家講座等形式宣講解讀相關政策,提升社會各界對綠色建築的認同度,營造良好工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