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篇
主要病害有大蒜葉枯病、細菌性軟腐病、大蒜菌核病、疫黴根腐病、疫病等。
葉枯病
為害特徵
葉枯病主要為害蒜葉,發病開始於葉尖或葉的其他部位。初呈花白色小圓點,後擴大呈不規則形或橢圓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上部長出黑色黴狀物,嚴重時病葉全部枯死,在上散生許多黑色小粒。為害嚴重時全株不抽薹。
發生特點
大蒜葉枯病的發生與田間溫溼度呈正相關,一般溫度越高,溼度越大,發病越重。
多年重茬種植,大蒜長勢弱的地塊發生重。
氮肥施用過多,底肥不足,發病重。
種植密度大,田間通風不良,發病重。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可選用苯醚甲環唑、苯甲溴菌腈、戊唑醇等治療性殺菌劑,同時配合代森聯、吡唑醚菌酯等保護性藥劑一起使用,治病的同時防病。
細菌性軟腐病
為害特徵
大蒜染病後,先從葉緣或中脈發病,沿葉緣或中脈形成黃白色條斑,可貫串整個葉片。溼度大時,病部呈黃褐色軟腐狀。一般腳葉先發病,後逐漸向上部葉片擴展,致全株枯黃或死亡。
發生特點
播種較早,大水漫灌或生長過旺的田塊發病重。
防治方法
發病時可用惡黴靈、絡氨銅、活土君枯草芽孢桿菌等噴淋防治。
大蒜菌核病
為害特徵
發病部位在膜下大蒜假莖基部,初期病斑水漬狀,以後變暗成灰白色,潰瘍腐爛,腐爛部位發出強烈的蒜臭味。大蒜葉鞘腐爛後上部葉片表現萎蔫,並逐漸黃化枯死,蒜根須、根盤腐爛散瓣。
發生特點
連年重茬種植的老蒜區,病原菌基數大發生重。
播種偏早,秋冬季氣溫高年份,冬前即可發病。
地勢低洼排水不良,靠近河道下潮地塊發生重。
防治方法
發病後可使用黴腐利、異菌脲、嘧菌環胺、啶醯菌胺等藥劑噴淋防治。
疫黴根腐病
為害特徵
該病菌主要為害大蒜根和鱗莖,發病初期根呈水漬狀逐漸變褐腐爛,剖開鱗莖後,靠近根盤的鱗莖變褐色;染病植株葉片從底部開始向上逐漸變黃,乾枯死亡,植株明顯矮化,蒜薹細短或不抽薹,嚴重病株不能形成產量或整株死亡。
發生特點
播種期溫度偏低,田間溼度大的年份發生重。
氣溫變化大,澆水過早的地塊發生重。
大水漫灌,淹水時間長的地塊發生重。
防治方法
發病後可用絡氨銅、活土君枯草芽孢桿菌、惡黴靈等噴淋莖基部防治。
疫病
為害特徵
主要為害葉片,葉片染病初在葉片中部或葉尖上生蒼白色至淺黃色水浸狀斑,邊緣淺綠色,病斑擴展快,不久半個或整個葉片萎垂,溼度大時病斑腐爛,其上產生稀疏灰白色黴,即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花莖染病亦呈水漬狀腐爛,致全株枯死。
發生特點
降雨量大、霧天次數多,溫度偏高時發病重。
播期過晚的地塊發病重。
施氮肥過早過重的易發病;肥水條件差的田快發病重。
過度密植,造成通風不良,田間溼度大的發病重。
防治方法
及時選用甲霜靈錳鋅、霜脲錳鋅、烯醯嗎啉等藥劑噴施防治,同時注意加強水肥管理。
蟲害篇
主要蟲害有蔥地種蠅(蒜蛆)、韭菜遲眼蕈蚊(韭蛆)、刺足根蟎、薊馬、斑潛蠅等。
蔥地種蠅(蒜蛆)
為害特徵
以幼蟲蛀入大蒜鱗莖,引起腐爛、葉片枯黃、萎蔫,甚至成片死亡。
韭菜遲眼蕈蚊(韭蛆)
為害特徵
以幼蟲群居於大蒜鱗莖處為害,最初外層葉鞘受害,外層葉鞘腐爛後,僅剩葉脈,並逐漸向內蛀食,造成蒜瓣受損,蒜頭散瓣。
刺足根蟎
為害特徵
主要為害土表以下大蒜葉鞘和鬚根基部,造成植株葉片發黃,大蒜長勢弱,蒜頭小。
薊馬
為害特徵
被害葉片形成密集小白點或長條狀斑紋,嚴重時葉片扭曲枯黃,大蒜嫩葉及受害新根停止生長。
斑潛蠅
為害特徵
雌蟲在葉片上刺孔產卵,幼蟲在葉組織中蛀食成隧道,呈曲線狀,嚴重時成亂麻狀,影響大蒜生長。
防治方法
根蛆、根蟎:主要通過播前土壤處理、藥劑拌種、發生初期噴淋等進行防治,有效藥劑有聯苯菊酯·噻蟲嗪等。
薊馬:發生初期可用乙基多殺菌素、甲維鹽+唑蟲醯胺、螺蟲乙脂、噻蟲嗪等防治,注意輪換交替使用。
斑潛蠅:當斑潛蠅產卵取食孔達20%以上時,應及時選擇滲透比較好的殺卵劑殺滅斑潛蠅蟲卵,可選擇滅蠅胺、阿維菌素、溴氰菊酯、噻蟲嗪等,注意輪換交替使用。
以上信息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