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中形態各異的衛星,大小不一,森羅萬象。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也許,佛陀在冥想中,曾瞥見洪荒宇宙眾多星辰上的不同景象,才創作出了諸如「大千世界」這般超凡脫俗的詞彙。
讓我們一同前行,探訪太陽系中各大行星的衛星,了解地球之外,還存在著怎樣的奇特世界。
我們首先來看水星和金星。這兄弟倆位於太陽系內層,很孤獨,沒有衛星。
太陽系內層行星——金星和水星
水星太小,直徑為4878千米,僅是地球的38%。它沒有衛星還可以理解,為什麼金星大小和地球相近,也沒有衛星呢?要解釋這個問題,需要先了解幾個概念——希爾球、洛希極限和同步軌道。
進入土星洛希極限,被撕碎的冰質衛星
上面的概念對應了三個距離,為了方便下文分析,貼出公式,其中洛希極限公式適用於剛性固態星球。
公式描述
眾所周知,比起地球,金星和水星距離太陽更近。根據第一個公式,a越小,希爾球半徑就越小。
再者,水星自轉一周時間是58.6個地球日,而金星需要243天。根據第三個公式,行星自轉越慢,角速度越小,其衛星的同步軌道越高。
將水星和金星的物理參數,代入上面的公式(此處免去計算過程),可得到以下結論。
太陽系內層行星示意圖
綜上,45億年的時光中,水星和金星孤獨地運行著,沒有伴侶。
地球的衛星月球,直徑3476千米,是地球的27.2%,對於一顆天然衛星來說,這個尺寸是很大的。很多人認為,它來自於30多億年,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與地球發生的驚天碰撞。今天,月亮距離地球約38萬千米,且已經被地球潮汐鎖定,永遠只有一面朝向地球。
地月系
地球外側的紅色星球,火星,直徑為6794千米。大小只有地球一半。它的軌道半長軸為約為1.52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即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約1.5億千米),因此火星的希爾球半徑夠大;同時,火星自轉一周僅24.6小時,這使得火星的同步軌道半徑遠高於其洛希極限。因此,火星可以坐擁兩顆衛星。
火星沙漠上空的長「河」落日圓
火衛一,phobos,形狀不規則,直徑約為10千米,很像一個土豆。它環繞火星一周只需要7小時59分,距離火星平均距離為9370千米,遠低於火星的同步軌道半徑。
因此,火衛一在運動中不斷加速,軌道也越來越低。最終,它會進入火星的洛希極限範圍,被撕扯成碎片,很有可能形成行星環。
火星與火衛一
火衛二,Deimos,直徑大致為12.6千米,距離火星2.35萬千米,形狀很像一個大餃子。
火星與火衛二
可見,火星的兩顆衛星由於質量小,並不能克服固體引力,無法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狀態,沒有成為球體。直到今天,它們依舊是兩顆不規則形狀的小行星。
在火星外側,是小行星帶。其中分布著一顆矮行星——穀神星,和三顆較大的小行星,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由於他們都不是衛星,我們簡單看看他們的輪廓以及大小即可。
小行星帶中的主要天體
木星,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總共有79顆衛星。其中數顆,較為特別,值得我們關注。
木衛十六,墨提斯,直徑僅40千米,是距離木星最近的衛星,僅12.8萬千米。它已經被木星潮汐鎖定,背向木星的一面有許多撞擊痕跡。由於公轉軌道遠低於同步軌道,總有一天,墨提斯會墜入木星表面的氫氦海洋中。
木星與木衛十六
木衛一,伊奧,直徑為3637.4千米,比月球大。它的表面活火山星羅棋布,大約有400多座。除此以外,伊奧表面還存在色彩多樣的硫化物、較新的山脈和長達數百千米的熔巖流。來自木星、木衛二和木衛三的潮汐加熱,不斷攪動伊奧的內核,為它活躍的地殼運動提供了能量。
木衛一
木衛二,歐羅巴,直徑3138千米。它的表面是厚達100千米的冰層,冰層表面布滿黯淡紅色的條紋。據推測,它們是由木星強大潮汐力撕扯冰層造成的。
木衛二遙望木星
火山活動和冰上間歇性噴泉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更加確信,歐羅巴冰層下海洋的存在。木衛二的海洋深處,是否存在地外生命,科學家對此充滿了好奇和期望。計劃於2025年發射的「歐羅巴快帆」,將對這個星球進行深度的探測。
木衛二噴泉及冰下世界假想圖
木衛三,蓋尼米得,直徑5262千米,比水星還大,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齊人甘德,就觀測到了木衛三,比伽利略早了2000多年。木衛三的表面密布撞擊坑,顏色較暗區域的巖石,年齡有40多億之久。由於鐵質內核的存在,木衛三是太陽系已知的唯一存在有磁圈的衛星。此外,該星球上還存在水冰和廣袤的地下海洋。
木衛三,蓋尼米得
木衛四,卡裡斯託,直徑4800千米,和水星相差無幾。在它的表面,有著一個布滿撞擊坑的平原。可以看出,它曾遭受過猛烈的撞擊。除了撞擊塑造的地貌,木衛四幾乎沒有過地質活動。在它的地表深處,也可能存在有地下海洋。
木衛四,卡裡斯託
看完木星,我們來看土星。根據卡西尼號的最新數據,土星擁有83顆衛星,組成了太陽系最龐大的衛星系統。我們挑選其中的佼佼者,一一來看。
土星和它的行星環
土衛一,米瑪斯,直徑397千米。從圖中可以看出,寬度達1/3衛星直徑的巨型撞擊坑,是土衛一的典型地表特徵。為紀念土衛一的發現者,這個撞擊坑被命名為赫歇爾隕石坑。這個撞擊坑最深處,達10千米,把珠峰置於其間,距離地表,還有2000多米。可以推斷,土衛一曾經遭受到致命的撞擊。自帶巨型撞擊坑的土衛一,仿佛星球大戰中的死星,遊蕩於土星軌道的深處。
土衛一vs死星
土衛二,恩克拉多斯,直徑498千米。由於表面被冰層覆蓋,土衛二是太陽系中最亮的衛星。受到土星和其他大質量衛星的影響,土衛二的南極,不斷向太空中噴射冰晶羽流。卡西尼號飛越噴流後,發現其中存在海水結晶和有機物質。這個發現說明,星球厚厚冰層之下,存在海洋。這使得土衛二,繼木衛二之後,成為第二顆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衛星。
土衛二上空的冰晶羽流
直徑1062千米的土衛三,1120千米的土衛四,還有1530千米的土衛五,很類似,基本由水冰和巖石構成。
土衛三星
它們的地表,均分布有隕石坑,還有長達上百公裡的裂谷,裂谷兩側是高聳的堅冰懸崖。這讓我聯想到,電影《流浪地球》中,冰封萬裡,裂谷縱橫的上海外灘。
《流浪地球》中被冰層覆蓋的上海
土衛六,泰坦,直徑5150千米,同樣比水星大。2004年12月25日,惠更斯號探測器在這個衛星表面成功著陸,工作1個半小時,傳回了350多張照片。卡西尼號也數十次飛越它的上空。在土衛六的表面,居然存在由液態甲烷構成的湖泊,湖泊周圍的巨大山脈,則是有堅硬的水冰組成。空中不時有液態甲烷成分的瓢潑大雨降下。這是一個需要足夠想像力,才能去理解的奇特世界。
土衛六表面清晰可見液態湖泊和河流
土衛八,伊阿珀託斯,直徑1462千米。初看,它和土衛三等星很相似。但它,存在著與眾不同的之處。在土衛八的赤道上,有一條長達1300千米的隆起,最高處超出附近平原20千米,遠超珠峰。如果站在土衛八赤道附近的平原上,那寬20千米的赤道脊將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這讓我想起了,劉慈欣《流浪地球》中那個關於地球發動機的形象比喻。
土衛八和它的赤道脊
「你在平原上走著走著,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
我打了一個寒戰,接著把這個謎語告訴了身邊的小星老師。她想了好大一會兒,困惑地搖搖頭。我把嘴湊到她耳邊,把那個可怕的謎底告訴她。
死亡。
——劉慈欣《流浪地球》
可見,文學中的經典描寫,也可能存在於真實世界中。赤道脊的存在,使得土衛八很像飄蕩在深空中的一枚核桃。
除去小質量衛星,天王星一共有5顆直徑較大的衛星。
天衛一,艾瑞爾,直徑1158千米,主要由水冰和巖石構成。在它的表面存在著火山噴發後遺留的坑洞,以及縱橫上百公裡的峽谷。
天衛一和它表面的深溝大壑
天衛二和天衛四,在構成上較為相近,前者直徑1170千米,後者為1524千米。地表都分布有撞擊坑和火山口,顏色以暗色為主。
天衛二與天衛四
天衛三,泰坦妮亞,直徑1578千米,是天王星最大的衛星。它的表面,有長達數千千米長的大峽谷,狂風在其間穿梭。另外,星球上還分布著火山口和隕石撞擊坑。
天衛三和其表面的大峽谷
天衛五,米蘭達,直徑472千米,是距離天王星最近的大質量衛星。相比較其他衛星,它的直徑較小,所以它的形狀較為奇特,表面存在相互間交錯往來的巨大峽谷。
天衛五與天王星
海王星有14顆衛星,除海衛一之外,其餘衛星都較小。
海衛一,崔頓,直徑2706千米,它是太陽系中最冷的星球之一,地表溫度甚至低於冥王星,低於零下233℃。在它的表面,存在有冰火山,會向外噴發液氮、塵埃和液態甲烷的混合物。這些噴射流,高度可達8000多米,成為太陽系外圍空間的一大奇觀。
海衛一冰火山示意圖
此外,海衛一是太陽系大質量衛星中,擁有唯一逆行軌道的天體,也就是說,它的公轉軌道,和海王星的自轉軌道相反。這說明,海衛一併不是海王星的天然衛星,而是在漫長的星際旅途中捕獲的。其中,逆行造成的潮汐摩擦,將會降低海衛一的公轉速度及軌道,30多億年後,它將進入海王星的洛希極限,被撕碎,成為行星環,或者墜入海王星狂風肆虐的表面。
海衛一外觀
冥王星,直徑2370千米,共有5顆衛星,其中最有名的是它的伴星,冥衛一卡戎,直徑1207千米。在神話中,卡戎是地獄冥河上收取亡靈錢財,為其擺渡的獄卒。也許在古人的世界觀中,遙遠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已是「幽冥」世界。嚴格來說,卡戎和冥王星是一對伴星,圍繞著共同的質心運動。
卡戎與冥王星
卡戎主要由冰和巖石組成。和冥王星類似,它的表面,覆蓋著固態的氮氣和甲烷。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給太陽系中的衛星,從大到小排個座次,位於前10的衛星如下,其中灰色部分不是衛星,在表中僅作參考比較。
太陽系衛星排行
太陽系諸多衛星上變幻莫測的景觀,猶如大千世界一般,讓人們應接不暇。其實,這只是廣袤宇宙浩瀚銀河旋臂上不起眼的一隅。在宇宙更大尺度上,還隱藏著更多超出想像的景觀。腳踏星辰,奔馳於在宇宙中的馬頭星雲;孕育恆星的創生之柱;星系碰撞中綿延數光年的扭曲旋臂……
馬頭星雲
日常忙碌的我們,不妨仰望星河,曾經啟發古人智慧的星辰,也許也會為我們帶來靈感的閃光。同時,期待科技的發展,可以為我們呈現更多宇宙鬼斧神工下的極致盛景。
歡迎關注聞宇愛百科,與我一起探索浩瀚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