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的人,都是怎麼求人幫忙的?
人活一輩子,單絲不成線,孤木不成林,難免要時不時地,你幫幫我,我再幫幫你。
如:
——在麼?
——……在。
——最近忙什麼呢?
——……瞎忙。
——謙虛,你肯定在幹什麼大事業。
——……嘿嘿,就是瞎忙。你有什麼事嗎?。
——哈哈,這都被你看出來啦!你明天有空嗎?
——……有,有空吧。
——哈哈,太感謝啦!你當初不是學動畫的嘛,我親戚家的一個孩子也學這個專業,不過他很多地方都不懂,你給他補補課唄。我知道這對你來說小事一樁,正趕上你明天有空,就給他補補吧。
——……好的。
——哎呀,真是謝謝你呀,我就知道你是個好人,不會拒絕的。
第二天,補完課。三天後……
——在嗎?
——……在。
——你上次補課效果很好,那個親戚家的孩子誇你厲害呢!
——……不客氣,有效果就好。
——對了你最近忙不忙啊?
——……還行吧。
——那就是有時間咯,太好了。這不是那個孩子笨嘛,有些地方他還是有點不懂,你送佛送到西,再給他講講吧。不麻煩的,在微信說就行,舉手之勞啦。
——……是這樣,我最近時間也緊。
——工作忙是吧?那你每天幾點下班?我讓那孩子下班後找你。
——九點……
——好嘞,那就這麼定啦。雖然睡眠對孩子很重要,不過他既然拜師學藝嘛,就該拿出點態度來。那我就讓他每晚九點準時等你了。哎呀,感謝感謝感謝。十個表情包。
……
過程憋屈,事後不想再聯繫,甚至遇到脾氣差的,會直接引爆對話,或者乾脆不理你。
原因是什麼?魔鬼藏在細節裡。
接下來就結合案例,說說請人幫忙時的「潛規則「。
說是潛規則,不是指見不得光的東西,而是說,這些需要注意的點,本應是我們求人幫忙時的「常識「,或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的應有禮儀。
(1) 有事請直說,不要問在麼。
請人幫忙的第一原則,是儘量讓對方以他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達成你的訴求。
可遺憾的是:我們傳統觀念中,找人幫忙前總想著先套套近乎,盤盤關係。
這在現代社會的邏輯裡,不光沒必要,還在給多方增加額外成本。
你看,在第一個案例中,被求助的科比本來還想多聊聊,問勒布朗最近過得如何呢。
但有事相求的勒布朗很知趣,寒暄一下把話題止住,開門見山聊事情。
但在第二個案例中,求助者七轉八拐,就是不切入正題。
一方面,大家都很忙,這會讓對方干著急。
另一方面,你沒有給對方一個確定的預期,他跟你說話心裡沒底。
(2) 陳列需求,請對方選擇。刀柄給對方,刀尖衝自己。
很多人求助時,喜歡先問對方有沒有空,對方一旦口鬆了,說句有空,那就仿佛大功告成,接下來那個空就任由你處理。
然而,這種循循善誘的小聰明,只會讓對方反感加劇。
第一, 有空沒空,本身就是個陷阱,須知,哪怕對方有空,那個空終究也是對方的時間,人家本可以用來休息。
第二, 你仍然沒有給對方一個確定的預期,人家不知道你要幹嘛。如果對方以前在這方面中招過多,可能直接一句沒空甩給你。那你就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看第一個案例中:勒布朗雖然也問科比有空沒空的問題了,但人家是先把事情跟需求陳列一遍,先告訴科比,我想讓你幫忙幹什麼事,至於在這件事上你是否願意「有空「,各種條件約束下你能不能」有空「,衡量和選擇的權力,給你。
(3) 先展示下你求助前做過的其它努力,且不要帶著理所應當的態度去。
案例一中有個細節,勒布朗在陳述事情時加了一句:我求助過奧拉朱旺,但他沒時間。
這話的作用相當於說,我找你借錢,但得提前告訴你:我目前沒法貸款,並且也求助過家裡的親戚。
也相當於:我在問你一個問題之前,先說一句:這個問題我自己百度過,但答案並不是很滿意。
歸根結底,是讓對方看到你作為求助方並沒有選擇躺屍,打算飯來張口;而是真的已經盡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份力。
另外,對方在這方面擅長或有能力,就一定有幫助你的義務嗎?這個理由不成立。
沒那麼多理所應當,沒那麼多小事一樁,舉手之勞這話,本應是對方的謙辭,輪不到成為你證明對方應該幫你的證據。
所以正面案例是,勒布朗說:雖然只有十天,但也要耗費你的精力。反面案例是:這對你來說很容易!
拜託,對方為這件事的付出,或為了幹你這件事所需要放棄的東西,可能是你想像不到的,大家都不容易。
(4) 內容上要交代任務上限,形式上用利益客氣客氣。
很多人求助時,一不談事情需要幫到什麼程度,二不交代幫忙的截止日期。
以為這樣就可以把多次的幫忙算成一次,少欠點人情,美其名曰:送佛送到西。
還是那句話:真誠點。誰又不傻,哪怕真傻,保不齊人家哪天變聰明,屆時你讓對方怎麼看你。
說清楚要幫到哪裡,要送到哪裡,所以案例一中明確說明:十天,每天一小時。可案例二中,卻想含糊過去。還企圖用道德綁架的方式,如:你是個好人不會拒絕的,孩子會一直等你。
拒絕與否,不涉及人品。孩子等不等,是孩子的問題,誰的情緒誰負責,誰的事情誰處理,成年人都應懂得課題分離。
最好的「捆綁「,反倒是案例一中的那句:我知道指導是無價的,所以也同樣希望能幫你的孩子做點什麼。
可能科比不需要他做點什麼,但一句話就挺暖心。
可能這話放在我們的語境裡,對方會回覆說:哎呀你這不就扯遠了麼,你太客氣了,見外了奧!
但注意,還是那句話:這話得從對方的嘴裡出來,不能成為你求助者的心理依憑。
也就是說:求助時寧可讓對方覺得你見外,也別讓對方覺得你不把自己當外人。
(5) 求助結尾時,不論成不成,注意緩解下對方的心理壓力。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下,本來咱倆兩不相欠。結果你找我幫忙,我沒幫上,按理說仍然是兩不相欠,但我會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覺得我的拒絕,虧欠了你。
體貼的人都懂得體諒,細心的人都懂得將這份體諒說出去。
所以案例一中勒布朗最後不忘說:我知道你最近很忙,所以幫不上忙也沒關係。
而且這話,是在對方做決定之前說的。這是非常好的欲擒故縱,以退為進。
不僅做到了禮貌與體諒,最重要的是給了對方選擇的權力。
很多人想:這不是讓對方拒絕起來更方便了嗎?
須知:如果對方真的幫不了你,你再怎麼加壓,人家也不會理。
如果對方可幫可不幫,加壓反倒容易刺激逆反心理。
如果對方能幫,但你同時又給對方減了壓,那對方不光會果斷幫忙,還會額外覺得你善解人意。
1. 以上五點,為請人幫忙時需要注意的細節。別覺得麻煩,畢竟找人幫忙其實就是在給對方添麻煩,請先捨得麻煩下自己,如果你不想讓這次幫忙成為一次性。
2. 以上五點,均為提醒,不附帶貶損或吐槽的負面情緒。畢竟這些錯誤我也犯過,而且請人幫忙不是罪過,誰都有請人幫忙的那一天,所以理性討論,不傷和氣。
3. 想說服對方幫你忙,其實還有很多技巧,如高球策略,登門檻效應,等等。但那些都是後話,日後再續。
4. 成年人的世界裡少不了人情事故,不必因此畏首畏尾,人情不怕欠,懂些最基本的禮貌,並記得換就行。
本文作者:韓大爺的雜貨鋪,喜歡的話,點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