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份發表在權威科學周刊《自然》旗下《通訊-地球與環境》上的研究報告引發不小震動,內容是由於氣候變暖,2019年全年格陵蘭島融化的冰蓋體積比2012年創下的記錄還要多15%,超級創紀錄地融化了近5320億噸冰。
格陵蘭島冰雪加速融化。圖源:新華社
什麼概念?想像一下,格陵蘭島2019年全年平均每分鐘融冰100萬噸,這些融化了的冰每秒鐘能填滿7個——長50米,寬25米,深3米——的奧運會遊泳池,或者可以淹沒整個加利福尼亞州,形成深 1.25 米的汪洋。
去年8月20日川普怒發推特,取消了自己原定9月2日前往丹麥的國事訪問,原因是「丹麥首相沒興趣討論購買格陵蘭一事」。是的,美國想買格陵蘭島,但丹麥不賣。
這不是美國第一次對格陵蘭島心動。早在1860年,安德魯·詹森總統就曾考慮過購買格陵蘭島;1946年,杜魯門總統又出價1億美元向丹麥購買格陵蘭島,遭到拒絕。
格陵蘭島是丹麥屬地之一,位於北美洲東北部,面積200萬平方公裡,是世界第一大島。島上終年嚴寒,大部分被冰雪覆蓋,上面住著五萬多當地土著因紐特人,也有人叫他們愛斯基摩人。
格陵蘭島位於北美洲和歐洲的交界處,一方面 那裡礦產資源豐富,被稱為是擁有石油、天然氣和稀土礦物的「阿拉丁山洞」。《金融時報》報導稱:「據估計格陵蘭島蘊藏有大約3850萬噸稀土氧化物,而全世界其他地方的稀土氧化物總量約為1.2億噸。」隨著氣候變暖、融冰加速,從前難以開採的礦產資源逐漸具備開採條件。
另一方面 ,由於氣候變暖,海冰融化,經過北冰洋的北極新航道讓格陵蘭島身價驟增。格陵蘭島作為北極三大航道的中心陸地,一旦融化形成新航道將成為聯結北美、北歐、東亞的樞紐。
第三 ,加強軍事部署。依據丹麥和美國1951年籤訂的一項防務條約,美軍有權使用位於格陵蘭島北部的圖勒空軍基地,專家分析「尤其當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後,就可以在格陵蘭島部署中短程飛彈,並前沿安置監控雷達乃至部署飛彈防禦系統,尋求美國的絕對安全。」
然而這塊美國眼中的「兵家必爭之地」,幾次三番想買到手的寶藏之地,卻有著一個少為人關注的黯淡命運。文章開頭提到的報告作者,地球學家英戈·薩斯根告訴我們,格陵蘭島必然在全球氣候變暖中不停融化,這一點已不可逆轉。而且它還是更大連鎖災難的重要開端。
首先,它會導致海平面上升。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如今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因素正是格陵蘭冰蓋融化。有報告顯示,2005至2017年全球海平面年均上升約3.5毫米,其中約0.76毫米都與格陵蘭冰蓋融化有關。
如果氣候變暖保持當前速率,格陵蘭冰蓋將在2100年左右使全球海平面上升至少10釐米。如果格陵蘭冰蓋全部融化,海平面會上升7米。全球沿海城市中的3億6千萬人口會被洪水淹沒。
格陵蘭冰蓋融化不可逆,但我們可以降低它融化的速度。救它就是救我們自己。怎麼救?減少碳排放----少開車,少飛行,少吃肉,少買快消衣物。
在2015年制定的《巴黎氣候協定》中,國際社會達成目標:在本世紀內,將地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內,並儘可能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內。
而2020年11月4日,也就是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第二天,美國就要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了。作為全球累計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最大固體廢棄物出口國和人均塑料消費大國,美國退出多邊合約,為「美國至上」的一己私利而拒絕履行全球義務,是在和全人類利益背道而馳。
對了,前面提到美國100多年來持續覬覦格陵蘭島沒得逞,結果你猜怎麼著?今年6月,美國近70年來首次在格陵蘭島開設領事館。這可是個重要徵兆。
還在如此執著於這個寶藏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