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彰顯中華民族文化氣質和精神的宏偉建築,恐非長城莫屬。這條高大、堅固又綿延萬裡的城牆,是中華民族永恆的象徵。因此,歷來人們都將能夠登臨長城,作為人生的一個願望。「不到長城非好漢」一說,也在民間流傳開來。又逐漸被添加了一些幽默的成分,變成了諸如「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不到長城非好漢,登上長城一身汗」此類的段子。卻也表達著長城在中華兒女心中的分量,感嘆著長城的遼闊綿長。
「不到長城非好漢」,是源於偉大領袖毛澤東的一句詩詞。當然,意思絕非是說,這輩子你只要到了長城看一看,就搖身變成了英雄好漢;更與當今所謂的文化旅遊口號毫無沾染。「登臨長城」的其中之意,且從原詩中領略。
清平樂·六盤山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此詞是1935年長徵時毛澤東於六盤山所作。正是翻越了長徵途中這最後一座高峰,而即將勝利會師到達陝北之前的詠懷之作,也是一首展望紅軍長徵即將勝利的激情宣言。
六盤山位於寧夏南部,龍山山脈的主峰,山勢蜿蜒險峻。翻越六盤山,也成為了紅軍到達陝北之前面臨的最後一座高山的考驗。
詞中出現了兩個地點,六盤山與長城。六盤山為此詞的創作地及全詞地理參照地。在六盤山上,仰「天高雲淡」,望「南飛之燕」。紅軍一路由南向北,到達六盤山,距離目的地已不遠。「望斷南飛雁」,乃是回首走過的長徵路途,不免對南方革命根據地與鄉親們心生不舍和留戀。
而同時,又轉身展望未來,兩萬裡長徵,前面已無高山峻岭。長城關口是長徵的最終目的地,紅軍一定會勝利到達。時間對比,反襯其中情緒。「不到長城非好漢」,既是對下句「屈指行程二萬」的紅軍長徵目的地表明,也是對二萬裡長徵中戰士們勇往直前的鋼鐵意志的肯定與激勵。二萬裡僅是屈指小數,只有北上抗日,到達長城關口,才算真正的好漢英雄。豪言壯語,舉重若輕。
而這種奮勇向前的意志與信念,更是來自於六盤山上「紅旗漫捲西風,今日長纓在手」的現實之景。紅軍的旗幟於山巔飄揚,應和著強勁的西風,展現的是無窮的氣魄和力量。戰鬥力已足夠具備,只待他日揮手長纓,捆縛狂龍。上下兩闋皆展現了主席豪邁的戰鬥激情、信心、力量與渴望。起轉承合,層層對照,時空開闊,意境高遠。
「不到長城非好漢」,也許在今天看來,長城的確是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走上去的地方。因為它是歷史的見證,是中華大地力量的積聚。到了長城,不止欣賞它的建築奇蹟,更是欽佩它所賦予的歷史精神。這條巨大城牆,浸透著古老的中華民族奮鬥史,見證著中華歷史的興衰。成為無數戰士好漢們信念目標的支撐,也託起了每個中華兒女的「英雄夢」!
原創作品,歡迎轉發,關注!請勿搬運,違者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