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區業主聯名逼停基站5個月後,729戶業主籤名強烈要求恢復基站」的事情,在網上引起了熱議。實際上,擔心有輻射而要求拆除基站,基站拆除後又投訴沒信號,信號不好只能重新建設基站,這幾乎成為最近幾年每次「基鬧」事件的固定模式。
究其原因,是一些人盲目相信基站產生的輻射對人體有傷害的傳言,特別是一些家裡有老人小孩和孕婦的家庭,更是對「基站輻射」避之不及。
基站輻射是否真的那麼恐怖?
基站有沒有輻射?答案肯定是有的,但最關鍵的問題是,基站的輻射到底有多強?它是否會影響到周圍居民的身體健康?
據專家介紹,電磁能產生的輻射,可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前者專指一種高能量輻射,能破壞生理組織,對人體造成傷害,比如X光、核輻射等;後者一般只有熱效應,不會傷及生物體的分子鍵,目前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它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基站輻射與手機輻射相同,都屬於輻射中的非電離輻射,即頻率在0—300GHz的電磁波,它不會引起物質電離,一般也不會破壞分子結構。除了這兩者之外,我們日常中用到的路由器、電視、電磁爐等,也都會產生非電離輻射。
也就是說,屬於非電離輻射的基站輻射,實際上並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事實上,如果我們拿基站輻射值與更加常見的路由器和手機做對比的話,更不難發現前者的輻射值其實不足為慮。
按照我國目前實行的《電磁環境控制限值》標準,通信頻段功率密度應小於40微瓦/平方釐米(μW/cm2),而現在的基站執行起來由於信號堆疊的緣故,普遍要小於8(μW/cm2)。
而目前家庭常用的路由器一般正常在17-25(μW/cm2)之間,滿載時大約是24-31(μW/cm2);再對比一下智慧型手機,iPhone在待機時為17.1(μW/cm2),三星待機時則在25.4(μW/cm2)等等。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手機輻射要高於路由器並遠高於基站。因此,放著每天握在手邊的手機不去擔心,而去關注距離我們很遠的基站,其實是自相矛盾的。
而且,基站在實際建設時一般會建立在比較高的地方,本身離人的距離就已經很遠,而輻射的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是成反比的,也就是發射基站越高,對人體的影響就越小,距離10米的強度與距離1米的地方相比,輻射減小了100倍。
因此,即便是在基站附近,人們受到的輻射也是很低的。而且在用、在建通信基站都必須經過專業部門的電磁環境影響評價,滿足國家標準要求的基站,對人體健康不存在潛在危害。
另一方面,在基站被拆除之後,用戶看似不會再受輻射的侵害,但事實卻是相反。
因為基站的存在,就是讓手機的信號變得更強。基站被拆除了,信號強度被降低了,會強迫手機增加發射功率,繼而提升輻射,甚至不排除硬生生把輻射從無害拔高到危險水平。因此,大家使用手機時最好在信號強的地方打電話,不僅保證通話效果,也有利於降低手機輻射。
還有一種情況不得不提,那就是「塔下黑」。一般基站天線高度在25米~40米,而電磁波在空中傳播衰減很快,在穿過牆體時,尤其是帶鋼筋的牆體時衰減更快,這足以保證基站周圍住戶的安全。同時,基站電磁波是向水平方向發射的,在垂直方向的強度幾乎為零,住在基站樓下的居民是輻射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