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號「摩羯」、15號「麗琵」、16號「貝碧嘉」、17號「赫克託」,當前,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大大小小的颱風共有4個。其中,除「赫克託」外,其他颱風均對我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颱風怎麼也像人一樣喜歡「扎堆」,原因何在?
「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面廣闊,高海溫的面積也比較大,為颱風『扎堆』生成提供了基礎條件。」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高拴柱說。
高拴柱介紹,有研究表明,颱風活動確實具有群發性,尤其是在颱風盛期的7—9月。當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熱帶地區具備適當的大氣海洋環境場,且具有比較有利的動力條件時,颱風容易成群結隊組團而來。這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是比較正常的,經常會出現「三臺共舞」甚至「四臺共舞」的現象,但在海域相對小一些的大西洋,多臺共舞出現的機率就要小很多。
高拴柱表示,從常年平均來看,8月是颱風生成最多的一個月,今年8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經有4個颱風生成,近期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活動一直處於活躍期,未來10天,南海及西太平洋還將有1—2個颱風生成,需加強監視和防範。
至於「貝碧嘉」路徑為何在華南地區徘徊不定?高拴柱解釋,主要是由於其引導氣流弱,西南季風、副熱帶高壓和颱風「摩羯」共同影響,而並沒有哪個系統佔主導地位,導致其行進方向不固定,因而產生了目前「糾結」的徘徊路徑。
預計未來兩天台風「貝碧嘉」將繼續在廣東西部近海徘徊,強度將逐漸加強,最大強度可達強熱帶風暴級。隨著「摩羯」的消亡,大陸氣壓升高,屆時副熱帶高壓西伸,成為影響「貝碧嘉」的主要引導氣流,預計14日夜間開始逐漸轉向偏西方向移動,趨向粵西沿海。
在副熱帶高壓與颱風的共同作用下,目前我國從南到北有三條明顯雨帶:一是華北到東北地區的東北—西南走向的雨帶,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介紹,這條雨帶屬於副熱帶高壓外圍降水,主要是由於副熱帶高壓外圍的暖溼氣流與北方弱冷空氣配合造成的,降水以陣雨或雷陣雨為主,強降雨區分散性強,局地還伴有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第二個是受今年第14號颱風「摩羯」影響,在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形成的一個東南—西北向雨帶;第三個是受16號颱風「貝碧嘉」影響下的華南南部至雲南地區的強降雨帶。
何立富提醒,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摩羯」,由於其或許在河南滯留時間比較長(預計影響時間超過60小時),並且有可能與冷空氣「相撞」,加上高溫高溼的環境條件以及地形的共同影響,致使河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的累積降雨量較大,局部可能超過250毫米,需特別防範強降雨導致的次生災害。
(原題為《今年颱風也「扎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