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夏天台風鬧得兇?秋颱風才是真正「狠角色」

2020-12-04 央廣網

剛剛過去的夏天台風鬧得兇?

厲害的在後頭,秋颱風才是真正「狠角色」

數據顯示,1949年至2018年,夏季颱風生成個數815個,多於秋季生成個數792個,但是,秋季超強颱風個數222個,高於夏季的148個,秋季超強颱風佔比28.0%,高於夏季的18.2%。此外,颱風中心氣壓越低,颱風強度越強。據統計,1951年至2010年中心氣壓較低的前20個颱風中,秋颱風就有13個,佔65%。

本報記者 付麗麗

今年第16號颱風「琵琶」剛剛退去,第17號颱風「塔巴」就已生成並活躍起來。它雖未登陸我國,但也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對我國沿海地區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此前,今年第13號颱風「玲玲」襲擊韓國多地,導致20餘人傷亡。也許有讀者會問,都已經進入秋季了,颱風怎麼還這麼猖獗,難道秋颱風的威力比夏颱風還大嗎?另外,看天氣預報,總是看到有兩個或多個颱風「共舞」的情況,這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秋颱風威力更大冷空氣是「幫兇」

秋颱風指出生於9月至11月的颱風。中央氣象臺數據顯示,超強颱風中,秋颱風往往佔到近一半,有時強度還會超過夏颱風。

「颱風的威力主要體現在風和雨的破壞力上。」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高拴柱說,所有的颱風(熱帶氣旋)可以說都是「水貨」和「梅超風」。如果沒有風和雨,颱風也就不復存在了。

數據顯示,1949年至2018年,夏季颱風生成個數815個,多於秋季生成個數792個,但是,秋季超強颱風個數222個,高於夏季的148個,秋季超強颱風佔比28.0%,高於夏季的18.2%。此外,颱風中心氣壓越低,颱風強度越強。據統計,1951年至2010年中心氣壓較低的前20個颱風中,秋颱風就有13個,佔65%。可見,秋颱風確實是「狠角色」!

那麼,是什麼造就了秋颱風的「狠」呢?

高拴柱表示,這主要是進入秋季,太陽直射由北往南移,導致海水溫度偏高。從春分到夏至,太陽直射從赤道向北回歸線移動,加熱了北半球熱帶海洋。夏至以後進入秋季,太陽直射又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熱帶海洋在已被加熱了以後再次加熱,海溫條件更為有利於颱風生成和能量增強,表現為強颱風或超強颱風出現概率更高。

「再就是冷空氣,秋颱風登陸後,如果遭遇冷空氣這個『幫兇』,會激發更多降水,威力會更大。」高拴柱說,秋颱風和冷空氣相互作用,導致颱風變性為溫帶氣旋,在這個過程中,激發產生更大的能量。而且,由於我們國家沒有溫帶氣旋的預警,由此造成的風雨影響很容易被忽視。

秋季颱風更偏愛在海南和廣東登陸

颱風是一種破壞性極強的猛烈風暴,在哪裡登陸就會給哪裡帶來較大的破壞。因此,每有颱風過境,登陸點具體在什麼地方都會備受關注。

「一般而言,副熱帶高壓、熱帶系統、西風帶系統及南半球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著引導颱風的氣流的變化。此外,颱風經過中國臺灣中央山脈、菲律賓呂宋島的山脈地形前後,其移動路徑也會發生較大改變,對颱風後期路徑產生重要影響。」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許映龍說。

此前,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預報員黃奕武曾表示,絕大部分颱風是沿西偏北或西北方向登陸我國,直奔臺灣、海南及我國東南沿海方向。如果颱風緯度再低一點,移向的偏北分量再小一點,一般登陸越南,如果緯度再高一點,移向的偏北分量再大一點,一般登陸日本。由於臺灣、海南以及東南沿海省份的海岸線與登陸颱風的主流路徑交角較大,所以最易「中招」,是颱風登陸點的「首選」。

「與夏颱風相比,秋颱風登陸地點偏南,尤其『偏愛』海南和廣東。」高拴柱說,統計1949年至2018年各年的6月至8月的颱風資料,共有69個颱風登陸我國,這其中只有23個登陸廣東和海南。而在9月至11月,有47個颱風登陸我國,這其中就有24個登陸廣東和海南,比率為51.1%,大於夏季的33.3%。

由此可見,夏颱風多在福建、浙江登陸,到了8月明顯減少,從9月開始登陸點南移。專家解釋,颱風一般在副熱帶高壓南測活動,颱風位置多由副熱帶高壓位置來決定,進入9月後,副熱帶高壓開始東退南移,颱風北側雲系受到副熱帶高壓壓制南移,導致路徑也偏南。

海溫偏高致使多臺「共舞」

「每年1至8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大約會出現14至15個颱風,今年為12個,比往年少2—3個。」高拴柱說, 按照月平均颱風生成個數計算,每年的8月和9月都是颱風生成的高峰期。其中,8月最多,為5—6個;9月次之,有數據記錄以來,各年9月平均生成颱風5.1個。

高拴柱介紹,海溫高、切變小、初始有擾動,是颱風生成的三大條件。8至9月颱風偏多的主要原因是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海溫最高,且高海溫區範圍廣闊、赤道輻合帶活躍並向東延伸至東經140度以東。在熱力和動力條件都非常有利的情況下,颱風活躍是正常現象。

從衛星雲圖上看,今年第13號颱風「玲玲」和第14號颱風「劍魚」組團出現,酷似「雙黃蛋」。

對此,高拴柱表示,事實上,每年都會有類似情況出現。其中,三颱風共存的現象平均每年會出現1.5次。如2017年7月28日12時至30日0時的1705號颱風「奧鹿」、1709號颱風「納莎」和1710號颱風「海棠」,就屬於三颱風共存的現象。

「有記錄以來最為極端的是1960年8月23日6時至12時,西北太平洋上共有5個颱風。這一紀錄迄今為止還沒被打破。」高拴柱說,總的來講,4—5個颱風甚至更多颱風同時存在的情況比較罕見。

高拴柱解釋,對比分析,雙颱風、多颱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西北太平洋暖水水域範圍比其他海域更廣,海水溫度更高。太平洋佔四大洋總面積的49.8%,廣闊的海域為多個颱風生成提供了大舞臺。而在大西洋、印度洋,由於海域面積有限,往往一個熱帶氣旋生成就已經佔據了大部分洋面,很難有空間再生成其他氣旋。此外,從海溫上說,產生熱帶氣旋的條件是海溫需要達到26.5℃以上,而西北太平洋海溫往往達到28℃至29℃,為颱風尤其是多個颱風的生成提供了溫暖的海水環境。

目前的統計數據顯示,兩個颱風之間互相「糾纏」並影響的情況比較多,學名叫「藤原效應」。高拴柱表示,「藤原效應」指的是兩個熱帶氣旋相距1500公裡以內時,可產生相互之間的影響,沿著軸心依逆時針方向相互旋轉,一般是較強的熱帶氣旋支配著較弱的熱帶氣旋,並對其路徑產生影響。

通過實踐,氣象學家發現雙颱風效應可以千變萬化:可以是其中一颱風完全支配另一個的移動方向,或兩個颱風互相排開,或一個跟隨一個移動,或一個吞併另一個,也可能兩個颱風不發生雙颱風效應。

「而三個颱風一般都是其中兩個糾纏纏綿,另外一個『冷眼旁觀』。」高拴柱說,以2017年為例,「奧鹿」「納莎」和「海棠」先後生成,「納莎」和「海棠」兩個颱風中心連線有逆時針旋轉,表現為東颱風向西北方向移動較快,西颱風在南海東北部原地打轉。當「納莎」登陸減弱、消失後,「海棠」才由偏北轉西北方向移動,然後在內陸消失。「納莎」和「海棠」的路徑形式是典型的「藤原效應」。但是,「奧鹿」和另外兩個颱風的相互影響不大。

相關焦點

  • 當颱風遇上冷空氣!大數據告訴你秋颱風有多「狠」
    中國天氣網訊 通常,我們把6-8月生成的颱風稱為「夏颱風」,9-11月生成的颱風稱為「秋颱風」。剛進入9月,颱風「玲玲」、「劍魚」、「法茜」便你方唱罷我方登場,拉開了秋颱風的大幕。眼下,秋颱風「玲玲」已加強為超強颱風級,一路北上,並將和冷空氣「強強聯手」給我國東北地區製造一波強降水,或破當地9月降水紀錄。那麼,今年秋颱風的「戰鬥力」如何?秋颱風有何特點?
  • 首個秋颱風「海神」成今年來風王 大數據揭示秋颱風有多猛
    其實,到了秋天,颱風雖然不如夏天那麼多,但威力和影響也不容小覷。中國天氣網專門統計了1949年至2019年期間的氣象數據發現,秋颱風「狠角色」更多。登陸時間:9月颱風仍活躍秋颱風不容小覷通常,我們把6月至8月生成的颱風稱為「夏颱風」,9月至11月生成的颱風稱為「秋颱風」。
  • 秋颱風為何如此「猖狂」?
    近日來,秋颱風勢力似乎有些「猖狂」,接連影響我國華南地區。先是今年第23號颱風「百裡嘉」(強熱帶風暴級)於9月13日上午在廣東湛江市沿海登陸,帶來華南南部沿海和海南島北部強降雨。其實,9月依然是我國的颱風季——常年9月平均生成近5個颱風,約有1.8個颱風登陸我國,並且多登陸廣東、福建、海南等地。雖然,與常年夏季8月平均生成近6個颱風相比,秋颱風數量較少,但同樣需要密切關注颱風帶來的暴雨和大風影響,做好防禦工作,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 秋颱風vs夏颱風!「兇殘」指數大起底!
    「02 / 強度PK,秋颱風實力碾壓」很多人認為,秋季颱風影響相對較小,但事實並非如此,可不要小看秋颱風,很多「狠角色」往往是秋颱風。統計顯示,自1949年以來的71年間,颱風強度排行前20名中,秋颱風佔11席,夏颱風佔8席,而且,強度最強的為秋颱風,排行榜前7中,有5個是秋颱風。所以強度上,秋颱風更勝一籌。有人會認為,秋颱風個別颱風強並不代表整體強,那麼我們分析下秋颱風的整理實力。
  • 超強颱風「海神」成今年風王 移動路徑是這樣的……
    氣象小科普在不少人眼中,夏天是颱風最活躍,也是颱風最容易致災的季節。其實,到了秋天,颱風雖然不如夏天那麼多,但威力和影響也不容小覷。登陸時間:9月颱風仍活躍秋颱風不容小覷通常,我們把6月至8月生成的颱風稱為「夏颱風」,9月至11月生成的颱風稱為「秋颱風」。統計顯示,過去71年間,夏季生成颱風個數為825個,為颱風最活躍季節,而秋季也有808個颱風生成,僅次於夏季。
  • 夏颱風、秋颱風,哪個季節風更強?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颱風是盛夏季節的特產,但其實颱風一年四季都能有,尤其秋天裡的颱風,就像是秋天的蚊子,有時比夏天裡的還要威猛。下面數據帝就領著大家看看,數量、強度、影響等幾個方面,秋颱風和夏颱風誰能更勝一籌。秋颱風 v. s. 夏颱風,誰才是老大?數量上,夏颱風小勝一局根據1981-2010年30年氣候平均,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6-8月生成11.2個,登陸我國4.5個。9-11月生成10.9個,登陸我國2.5個。
  • 數據新聞:秋颱風與夏颱風 四項指標看比拼
    經歷了7月歷史罕見「空臺」,8月生成7個颱風的活躍期後。剛進入9月,超強颱風「海神」來襲,成為今年第一個秋颱風。秋颱風和夏颱風相比有何不同?是不是一樣厲害呢?通過大數據我們來看看。數量PK,夏颱風略勝一籌氣象上並沒有關於秋颱風的嚴格定義。
  • 颱風王來了!「海神」超越「美莎克」巔峰強度,未來10天還有……對...
    在氣象學上,6月份至8月份生成的颱風稱為「夏颱風」,9月份至11月份生成的颱風稱為「秋颱風」。如今,我們拉開了年度「秋颱風」舞臺大幕,而「海神」就是今年首個秋颱風。今年第一個秋颱風就如此猛烈?實際上到了秋天,颱風雖然不如夏天那麼多,但威力和影響也不容小覷。
  • 颱風「山竹」預計會穿過粵西桂南,為啥秋颱風比夏颱風更兇猛
    別著急,下面就仔細地來說說秋颱風。與夏天生成的颱風相比,秋颱風有三大特點:路徑偏南、勢力強大、造成損失更嚴重。1981-201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平均生成和登陸我國個數 李慧 製圖出現這一情況,主要是由於夏季向秋季過渡時,太陽直射點由北向南移動導致海溫偏暖,海溫高意味著積攢了更多的熱量,提供給颱風的能量也會更大。
  • 科普閱讀:為什麼9月颱風仍活躍 秋颱風威力會更大嗎
    編者按秋颱風指出生於9月至11月的颱風。9月2日至3日,西北太平洋的三個颱風胚胎中,有兩個生成了今年第13號颱風「玲玲」和第14號颱風「劍魚」。雙颱風和多胚胎颱風是怎麼形成的,颱風之間又有哪些相互牽制和影響?秋颱風威力比夏颱風更大嗎?
  • 首個秋颱風「海神」成今年以來風王!9月將有多個颱風影響或登陸福建!
    省氣候中心副主任蘇同華介紹本月預計有2個~3個颱風影響或登陸福建影響時段可能為上旬後期中旬中期和下旬後期無論從預報難度還是威力來說秋颱風都是十足的「狠角色」破壞力不可小覷「百合(Nari)」路徑圖首個秋颱風「海神」成今年以來風王就在昨天今年首個秋颱風「海神」已加強為超強颱風級強度已經超越「美莎克」巔峰強度成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今年以來的「風王」中央氣象臺9月5日10時發布颱風藍色預警
  • 【颱風科普二十一】秋颱風有什麼特點?
    【颱風科普二十一】秋颱風有什麼特點? 來源:中國天氣網   發布時間:2012年09月25日10:52   一般而言,七八月份是颱風生成的旺季,這段時間颱風偏少,會使全年颱風偏少。但是颱風不只是夏天的產物,秋天台風生成的消息也會不斷傳來。
  • 颱風成群!其中,還有一個「狠角色」日漸臨近……
    今天上午6時,中央氣象臺發布颱風預報,更新了今年第8號颱風「範斯高」和第9號颱風「利奇馬」位置。其中,「利奇馬」逐漸向我國東南沿海靠近。相比於難以預測路線的颱風利奇馬,颱風範斯算得上一個「乖寶寶」,它在太平洋上乾脆利落地來了一個直角轉彎,逐漸遠離我國,目前正向日本四國島南部沿海靠近,並可能於明天早晨前後在這一帶沿海登陸,登陸前強度維持或略有加強,爾後於6日夜間到7日白天開始在朝鮮半島附近逐漸轉向東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未來兩天,「範斯高」對我國近海海域無影響。
  • 秋颱風為何比夏颱風更恐怖?堪稱颱風之「秋老虎」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超強颱風「山竹」在菲律賓肆虐後,將於9月16日在我國廣東湛江沿海一帶登陸,當地已做出最高級別的一級響應準備。據介紹,秋颱風「山竹」或將成為今年的「颱風王」。記者查閱氣象資料顯示,自2005年以來的前20位最強烈的颱風中,「秋颱風」佔據了13席,多數「颱風王」是秋颱風,堪稱颱風之「秋老虎」。
  • 秋颱風pk夏颱風,誰更厲害?
    秋颱風pk夏颱風,誰更厲害?其實9月的颱風生成數量比7月還多,10月的生成數量也和7月基本打了平手。夏颱風主要依靠8月,才在數量上勉強戰勝秋颱風。年間,氣壓最低(通常氣壓越低,強度越強)的前20個颱風當中,秋颱風佔據了13席,達到了65%,夏颱風佔據了6席,佔比30%。
  • 盤點颱風中的「狠角色」
    新華社發「山竹」對海南的影響有多大——9月份影響海南颱風大盤點新華社海口9月16日電(記者吳茂輝、王海洲)剛剛送走颱風「小弟」「百裡嘉」,海南又即將迎來今年颱風「大哥大」「山竹」的側面襲擊。很多人對2014年登陸海南文昌的17級超強颱風「威馬遜」印象深刻,但「威馬遜」發生在7月份,從歷史上看,9月才是影響海南島的高峰月份。9月影響海南島的颱風到底是啥情況?
  • 颱風成群!9號颱風利奇馬生成並向我國靠近,它是一個狠角色
    8月4日下午颱風利奇馬位置示意圖,中氣愛在H8雲圖上標註生成前後利奇馬颱風雲圖動畫,來自SSD利奇馬的前身是颱風胚胎94W。和它同時存在的,還有越南陸地上的7號颱風韋帕殘骸、南海的土颱風胚胎、日本以南的8號颱風範斯高、太平洋深處的颱風胚胎95W、以及給上海浙江製造暴雨的東風波雲系。可以說,西北太平洋區域至少「四風暴共舞」,已進入颱風極盛期。
  • 秋颱風「山竹」為何「瘋狂」
    記者今天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今年第22號颱風「山竹」於今日傍晚前後在廣東臺山到陽江一帶沿海登陸(14~15級,42~48米/秒,強颱風級),登陸後將繼續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先後穿過廣東西部和廣西南部,強度逐漸減弱,將於18日前後在廣西、雲南和貴州交界附近減弱為熱帶低壓。
  • 中國氣象局:秋颱風勢力強大 造成損失更嚴重
    新京報快訊(記者鄧琦)近期,今年第23號颱風「百裡嘉」、第22號颱風「山竹」相繼影響我國華南地區。「百裡嘉」已於9月13日8時30分前後在廣東湛江沿海登陸。「山竹」將再次對華南產生影響。一般而言,七八月份是颱風生成的旺季,為何剛剛進入秋季就有兩個颱風影響華南地區?
  • 每年那些颱風、颶風的名字,究竟怎麼起出來的?
    >都是提前準備好的,且數量有限,先到先得。因為一旦某一個颱風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它的名字就會被「開除」出颱風名單。而充滿命運宿命感的是,山竹的「前任」是榴槤,正是因為榴槤被除名了,才有了它「上位」的機會,後來它也把自己吹翻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