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颱風是盛夏季節的特產,但其實颱風一年四季都能有,尤其秋天裡的颱風,就像是秋天的蚊子,有時比夏天裡的還要威猛。夏颱風、秋颱風,哪個季節的颱風才能代表颱風裡的最強者?老規矩,我們還是用數據說話。
我國地域面積廣大,各地季節起止時段不同。為了統一說事,習慣上把6-8月統稱夏季,9-11月看做是秋季。基於這個判定,6-8月的颱風就歸為夏颱風,9-11月的颱風就歸為秋颱風,至於其他月份,由於不是颱風多發期,就暫不在此討論。
下面數據帝就領著大家看看,數量、強度、影響等幾個方面,秋颱風和夏颱風誰能更勝一籌。
根據1981-2010年30年氣候平均,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6-8月生成11.2個,登陸我國4.5個。9-11月生成10.9個,登陸我國2.5個。從生成數量來看,秋季稍稍少於夏季,但是登陸數量明顯少於夏季。其實9月的颱風生成數量比7月還多,10月的生成數量也和7月基本打了平手。夏颱風主要依靠8月,才在數量上勉強戰勝秋颱風。
據日本氣象廳統計,1951-2010年間,氣壓最低(通常氣壓越低,強度越強)的前20個颱風當中,秋颱風佔據了13席,達到了65%,夏颱風佔據了6席,佔比30%。可見秋颱風的整體實力更強。
目前西北太平洋上的幾個最強記錄保持者,也都是清一色的秋颱風。比如,西北太平洋上的最強颱風,即1979年第20號「泰培」,是當年10月的產物。「泰培」是全球有確切紀錄以來強度最高的一個颱風,它的中心氣壓低至870百帕,為人類實測到的最低的海平面氣壓值!
2013年的超強颱風「海燕」,生於深秋的11月,也無愧於當年的「風王」稱號。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其風速(170海裡/時)超越了79年「泰培」,但由於沒有飛機實測,而只能做一個參考。
此外,中央氣象臺曾經認定的風速最強的颱風,是1958年的22號颱風「艾黛」。當時測到了110米/秒的最大風速——雖然當時的觀測水平有限,這個數據未必準確。拋開這些細節,「艾黛」的強度不容置疑,它生於9月,也是秋颱風無誤。
夏颱風、秋颱風目前1:1戰平,接下來得看影響。對浙江、江蘇、山東、遼寧等地理位置相對靠北的省份來說,因為大氣環流的形勢變化,秋季颱風很難影響到,所以還是夏颱風更厲害。
但對於華南地區來說,情況正相反。在今年的夏颱風「威馬遜」(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登陸廣東、廣西的最強颱風)橫插一腳、改寫歷史之前,1949年來登陸廣東、海南、香港、福建最強的颱風都是出現在9月。
註:登陸廣東最強為9615號颱風「莎莉」,登陸海南最強為7314「瑪琪」,登陸福建最強為8015「珀西」,登陸香港最強為6213「溫黛」。
而且秋颱風更容易遇到冷空氣,可以激發出更強的降水,此時它不再是「一個人在戰鬥」,會導致更大的災難。比如,2010年的13號超強颱風「鯰魚」就是一個經典案例。當年「鯰魚」10月份生成後,並沒有直接登陸臺灣,而是從巴士海峽鑽進南海,然後北上登陸福建。颱風環流輸送的大量暖溼空氣,遇到北方南下的冷空氣激發,再加上臺灣中央山脈的地形抬升影響,導致臺灣東部宜蘭蘇澳降水超過1000毫米,蘇花公路出現了崩塌,釀成一旅行團26人死亡(失蹤)的慘劇。還有2013年10月的颱風「菲特」,也是因為和冷空氣相遇,導致了浙江餘姚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
颱風生成發展,需要有溫暖的海水提供能量,通常8-9月海溫最高,因而此時颱風最活躍。特別是到了秋季,積攢了很多熱量的海水,就像是連續多次沒有開獎的獎池,往往容易產生一個巨獎。
此外,秋季有時環境場比夏季更有利於颱風加強,比如高低空的風切變有時較小,或者高空輻散流出較強。尤其是秋季比春季的風切變小很多,因此即便4-5月熱帶海洋上的海溫滿足了颱風出現的條件,春季也很少能出現很強的颱風。
註:「高低空的風切變」就是高空和低空的風速風向差異,如果相差較小,有利於颱風能量的維持,使得颱風加強。否則風切變很大,颱風就容易扯散了,不利於強度加強。至於「高空輻散流出」,就像是煙囪一樣,高層抽吸走的空氣越多,低空補償上升的氣流越強,越有利於水汽凝結釋放熱量,使得颱風加強。
眼下颱風「海鷗」正給華南地區帶來強風雨,雖然沒趕上強力隊友冷空氣,但仍是個厲害的角色。尤其「海鷗」路徑類似「威馬遜」,希望影響可別模仿「威馬遜」。
展望後期,9月下旬可能還有新的颱風生成。通常每年國慶期間,還有颱風影響甚至登陸我國。而且今年8月西北太平洋異常平靜,導致了目前海洋上積攢了很多熱量,有利於後期颱風活躍。一旦副熱帶高壓偏西偏北,也將有利於引導颱風侵襲我國。防範依然不能放鬆。(編輯:老貓)
中國天氣網是中國氣象局發布權威預報預警信息、傳播氣象科技知識的核心門戶網站,擁有全球上萬個站點的氣象預報數據、訓練有素的氣象分析師團隊。
在這裡你可以查詢15天天氣預報,定製專屬服務產品,遍覽全球天氣事件,追蹤災害現場報導,欣賞高清震撼美圖,獲取豐富有趣的氣象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