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颱風不一般
7月,歷史罕見「空臺」
8月,一下子7個颱風
9月,今年第一個秋颱風——超強颱風「海神」來襲
秋颱風和夏臺鳳
究竟誰更厲害?
讓我們通過大數據來比比看~
「01 / 數量PK,夏颱風略勝一籌」
氣象上並沒有關於秋颱風的嚴格定義。一般將6月至8月生成的颱風稱為夏颱風,9月至11月生成的颱風稱為秋颱風。
從1949年至2019年颱風大數據可以看到,71年間,夏季和秋季分別生成颱風824個和809個,平均每年生成11.6個、11.4個。其中1994年夏季生成颱風最多,為19個,1998年夏季生颱風最少(4個);1964年秋季也生成了19個颱風,為最多,秋季生成颱風最少年份是2010年(6個)。
雖然秋颱風在數量上與夏颱風基本持平,但是平均而言,每年登陸我國的秋颱風比夏颱風明顯偏少。71年間,秋季颱風登陸了175個,而夏季颱風登陸了310個,相差將近一半。2010年和1952年秋颱風登陸個數最多,高達5個,但也有些年份,秋季沒有一個颱風登陸我國,比如1997年、2006年和2012年。
因此,從數量上特別是登陸數量上進行PK,夏颱風取勝。
「02 / 強度PK,秋颱風實力碾壓」
很多人認為,秋季颱風影響相對較小,但事實並非如此,可不要小看秋颱風,很多「狠角色」往往是秋颱風。
統計顯示,自1949年以來的71年間,颱風強度排行前20名中,秋颱風佔11席,夏颱風佔8席,而且,強度最強的為秋颱風,排行榜前7中,有5個是秋颱風。所以強度上,秋颱風更勝一籌。
有人會認為,秋颱風個別颱風強並不代表整體強,那麼我們分析下秋颱風的整理實力。無論是從生成颱風的巔峰強度、還是登陸強度來比,秋颱風都比夏颱風都要更強一些。另外,71年間,秋季共生成了226個超強颱風,而夏季僅生成149個,這一個指標,秋颱風也是把夏颱風遠遠地甩到了後面。
比如今年第10號颱風「海神」給東北地區帶來的風雨影響十分驚人:
9月7日5時至8日5時,東北地區24小時累計降水量普遍超過25毫米,24小時累計最大降水量為223.8毫米,出現在吉林省平頂山村。
7日5時-8日5時,東北地區極大風速最大值為35.2m/s, 出現在遼寧省營廠鄉。
為何秋颱風更強?主要是由於:
① 秋颱風絕大多數生成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那裡海溫高,距離陸地遠,給予了它足夠的發展空間和時間;
② 與夏颱風相比,秋颱風生命史普遍較長,有利於颱風強度的發展;
③ 秋颱風由於受南海季風的影響越來越小,儘管颱風的體積普遍不太大,但是颱風結構的對稱性更好,颱風強度容易發展得更強;
④ 秋颱風的路徑相對偏南,低緯度的海溫更高,因此秋颱風能夠發展為超強颱風的比例較高。
「03 / 路徑PK,秋颱風更詭異」
從颱風路徑上來看,由於進入秋季以後,影響熱帶氣旋路徑的副熱帶高壓開始東退南移,颱風的移動路徑也較夏季向偏南方向調整。秋颱風的路徑分3類,一類是偏西行進南海登陸我國或越南,第二類是西北行登陸我國福建、臺灣、浙江、上海,第三類是轉向登陸日本或朝鮮半島。
秋颱風在我國的登陸點主要集中在廣東、海南、福建、臺灣,在福建以北登陸的比例比較小,登陸範圍要比夏季颱風小不少。71年間,在廣東登陸的秋颱風共有68個,而在浙江和上海登陸的僅有11個和2個。登陸強度看,登陸海南和臺灣最強登陸強度達60米/秒(超強颱風級),登陸廣東和福建的最強登陸強度達52米/秒。而登陸上海最強強度僅為25米/秒。
另外,秋颱風的移動路徑也比較容易多變。秋季,西風帶系統、副熱帶高壓、赤道複合帶等各方力量都處於博弈狀態,有時很難分出明顯勝負,因此颱風移動路徑和強度會更容易多變一些。
根據中央氣象臺2015年編制的《我國颱風之最》,有3個颱風被錄入「路徑最複雜颱風」,包括1986年第16號颱風「韋恩(Wayne)」、1991年第19號颱風「耐特(Nat)」以及2001年第16號颱風「百合(Nari)」。其中,「耐特」和「百合」均在秋季生成,「韋恩」生命史的後半階段也出現在夏末秋初。
「04 / 影響PK,秋颱風影響範圍更廣」
秋颱風影響期間經常會有冷空氣參與其中,造成的風雨影響範圍會更大,同時冷空氣對颱風強度影響也是「雙刃劍」,太強的冷空氣對颱風強度發展是不利的。
一般初秋冷空氣強度不太強,對颱風強度增強有利,特別是東路回流的冷空氣可能會加大了颱風北側的風速,有利颱風強度的短暫發展。同時由於有冷空氣的不斷捲入,在颱風北上過程中會導致颱風結構發生變化,逐漸從暖心系統轉變為冷心系統,逐漸變性為溫帶氣旋。
但是變性不等於減弱。很多颱風在變性過程中也會產生較強的風雨天氣,並且由於變性過程中大氣的斜壓性增強,變性氣旋經常表現為平均風不大,但是陣風影響範圍廣、強度較強。同時由於颱風活動期間水汽輸送條件較好,在合適的天氣系統配置和冷空氣的參與下,可能在颱風外圍或較遠的地方也產生較強的降水,導致秋颱風的影響範圍更廣。
因此,無論從強度還是影響上來看,秋颱風都不可小覷,需加強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