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跳樓,這2個詞放在一起,
格外令人扼腕痛惜。
而27歲的河南滑縣男孩陳澤民,
卻選擇決絕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在那之前,
他的個人QQ空間更新了一封名為
《狗血的研究生生涯》的文章。
我們的研究生教育怎麼了?剛剛,看到這麼一則消息:華中科技大學一陳姓研究生因延期畢業、學業壓力大、與導師相處不甚融洽等原因,跳樓自殺了。
該研究生在自殺前,曾寫下一封長達七頁的遺書《狗血的研究生生涯》,看完這封遺書,讓人感慨萬千。同時,由不得使人想起了2017年自殺的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楊寶德。楊寶德的自殺,其原因同華科大的這位陳姓研究生自殺可謂大同小異!
如果我們把眼界再放寬一些,會發現,這幾年各種媒體上報導的研究生自殺的案例還少嗎?由此,我們不能不問一問:我們的研究生教育究竟怎麼了?
華科大回應:
校方正全力配合警方調查
針對網傳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陳澤民跳樓自殺一事,9月4日下午,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外宣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校方對此非常悲痛和惋惜,學校目前正全力配合公安機關進行調查,並協助涉事學生家屬處理善後事宜。
9月3日晚,陳澤民妹妹陳澤安(化名)稱,事情發生後,9月2日,她和父母趕到學校處理後續事宜,3日,他們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相關領導溝通,陳澤民遺體已被校方送至殯儀館。
(陳澤民研究生宿舍)
在陳澤民的抽屜裡還有牛肉乾,這是今年春節返校,爸媽給哥哥包裡塞的。節儉的他,還沒有吃完。
長達7頁的遺書,字數堪比一篇論文
聽說還有血書,這也太嚇人了。7頁的遺書,血與淚的控訴。控訴什麼呢?是研究生制度,還是導師,還是他自己心裡太脆弱?
這篇稿子相對詳細地介紹了研究生生涯,包括任務安排、獎學金評定、公司做事、徐老師的說法、石老師的「關心」、校招與論文、遭遇等7部分。而在文章最後,則感慨:「一個天生視力三米外看不清別人的臉的人,跟人說又有誰在意;父母為此付出無數的汗水,如何回報;華科計算機就業率很高,沒找到工作是什麼處境;兩年來,每日翻來覆去睡不著。該怎樣。」
根據署名,這篇文章寫於2019年6月27日,9月2日早上7時許,陳澤民的QQ空間更新了此文;隨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又有兩次更新。其中,早上7:39,更新的是兩張教室的圖片,黑板上疑似用鮮血寫了一段話,直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兩名老師。
隨後,這篇文章在微博上迅速發酵。有網友稱,導師有錯,都是延期畢業惹的禍;有的則稱,導師其實並沒有太過分,學生心理素質有點差。而更多的聲音,則是惋惜,惋惜一位即將成材的青年學子,為何走上這條路?
有網友看了遺書內容,整理了了這麼一段話:
碩士最慘的都被他遇上了
先被導師甩給二掌柜,又被導師甩手賣給公司一個月300做苦力,到頭來又趕著做畢設免得影響導師招生名額;等到答辯,發現二掌柜是答辯委員會主席,又被一頓威脅亂整。
這老哥千辛萬苦考兩次好不容易上了華科計院,沒想到真遇到一幫學術老鴇。今天早上爬到華科西十二大樓,從五樓跳下,之後被送到省中醫搶救。巧的是,開學第一天,華科校長李元元就在這棟樓裡聽新學期第一課。
從遺書上看,這位同學實在是太難了。前面是博導不管自己也就算了,還被自己的博導賣個公司,風裡來雨裡去,來回兩三個小時。兩個月只發600補助。後續實習時「銀行卡上依然是一月發三百」。而在公司實習期間,陳澤民不打車,擔心公交慢,就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騎行1小時去實習。
再說到獎學金事件,成績最好,只給評個三等獎(4000元)。其他人均是二等獎學金(8000元)。
從《狗血的研究生生涯》一文中,看到多處陳澤民對於獎學金的爭取、關於實習工資的爭取。比如老師說「陳澤民你的三等獎學金(4000), 其他都是二等(8000)」,對於一個學生來說,4000元相差不多,但也不少。如果是一個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學生來說,都夠好幾個月的生活費了。
另外一個「與眾不同」,是陳澤民患有白化病。他的頭髮先天呈金黃色,皮膚比普通人更白些,並患有嚴重弱視。按照其自述書上說,是「一個天生視力三米外看不清別人的臉的人」。劉軒和宋靜都說,平時看電腦他需要趴在屏幕前,甚至需要放大鏡的輔助。但即便這樣,他依然考班級第一。
穿著樸素的陳澤民
而且從幾年前的政策開始,國家不再免費就讀研究生,而是收取學費,然後以獎學金的形式發放補貼。以此來鼓勵促進研究生搞學術,搞科研,此舉是為提高研究生整體素質。而不是為了混個文憑。
但是,在某些導師眼裡,就不這麼想了。本來獎學金是以成績評定的,公平公正,學習差,混日子的不拿獎學金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到了導師那裡。就是任人唯親,好處都是自己人的。先從獎學金,再到最高的科研補助,最好的實驗設備,最新的筆記本電腦。剩下的殘渣剩飯才會給你。
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學術「近親繁殖」。有這麼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
我們不能否認,在更大範圍內的學術群體中,由於「近親繁殖」所帶來的創新能力下降等現象同樣普遍。
但是,如果我們只將目光集中在所謂「近親繁殖」率,而不從根本上消除「近親繁殖」的政治因素,如官本位、裙帶主義與山頭主義等,那麼,學界「近親繁殖」的土壤將依然肥沃,而這也將使高校乃至國家在限制學術「近親繁殖」危害性方面的努力付諸東流。
當然,話話又說回來,近親繁殖只是對學術發展的危害。
不光是一個年輕人的光明的前途,就連個體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沒了。太讓人痛心。
放棄本校保研,復讀一年考上華科研究生
1992年出生在河南滑縣的陳澤民,曾是「全村的驕傲」。他的妹妹陳澤君(化名)告訴記者,他們的父母均務農,且身體不好,父親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症,母親有高血壓和心臟病,均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所以,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但哥哥很爭氣,本科就讀於河南農業大學,每年都拿到一等獎學金,基本沒太讓家裡操心。在陳澤君心中,大她8歲的哥哥不僅是親人,還是她的人生導師。
(陳澤民生前照片)
而陳澤民本科班班長劉軒(化名)同樣對他的品學兼優記憶猶新。劉軒告訴記者,本科期間兩人住「對門」,關係很好。陳澤民學習好,基本回回班上第一,誰有啥不會,他都樂於解答。
2015年,本科畢業後,有同學工作了,也有同學考研了,陳澤民那一年原本可以本校保研,但他還是決定放棄,復讀一年,考上了計算機專業更強的華中科技大學。
來自網友的評論。部分選自知乎
1,第一位網友比較理性,呼籲大家中立看待:
2,第二位網友,也是一個研究生退學的人。人生應該樂觀一點,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天無絕人之路!
3,第三位網友:活路無數條,死路只有一條。如果想不開了,私信我,我可以和你聊天
4、努力這麼多年,換來這樣的結果,真的很難過。以前看到類似事情會覺得會不會是學生本人抗壓能力太差;自從上了研究生我才發現作為一個研究生來自各方的壓力是真的可以壓垮一個人的意志所以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一定要想各種排解不能做傻事啊。
5、學校的老師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有社會性,為什麼接受社會染缸卻不接受學校染缸?誰給的這種偏見?我只想說,你得到的任何後果,都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但凡那種說沒有選擇的餘地的人,都是給自己卸責任。如果一句死者為大,便不能再去評說,便不能以此事進行一些雙向的討論,未免有些道德壓制。
如果說國內已經沒有學術的淨土
全都是腐朽的土壤。我是不信的
君且看:
「布鞋院士」李小文:著名遙感學家、地理學家,中國國內遙感領域泰鬥級專家。
李小文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攀登項目,國家973項目等重大遙感基礎研究項目,1994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2000年獲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
李小文教授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研究生舉辦了遙感科學的系列講座及專題講座,指導了多名博士,碩士生,推動中國在短期內形成了一支具有創新能力的遙感機理的研究和試驗研究隊伍。
在培養學生方面,李小文有兩個理念:一是有教無類;二是因材施教。
施一公:,男,漢族,1967年5月5日生,河南鄭州人,1989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2017年獲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之「生命科學獎」。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主要成就:在普林斯頓大學,他運用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手段,研究癌症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迄今為止,他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作為通訊作者在《細胞》發表11篇、《自然》發表7篇、《科學》發表3篇,這些工作系統地揭示了哺乳動物、果蠅和線蟲中細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機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請專利,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研發。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2008年初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後來還放棄了美國國籍。他的歸來被認為是中國科技界吸引力增強的標誌之一。
施一公說,中國一定要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吸引人才更要用好人才。
不管是研究生教育,還是博士教育,還是大學本科教育。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養人才。為國家輸出人才。而不是為了「錢」。
做學術,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心要正。心正才能做好科研。才能成為大師。名師出高徒,只有真正的大師才能培養大師。
梅貽琦在出任清華校長就職演講中提出:「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我現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附:
陳澤民在生前曾寫下《狗血的研究生生涯》,具體內容如下:
對此,你怎麼看?
究竟是現在的研究生心理太脆弱,
還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和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