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會變,有一樣不變,就是美國對中國越來越不加掩飾的幹涉與遏制。
這不,在海上,美國人又開始動歪腦筋了。
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的最新消息說,海軍部長布瑞斯威特認為,在印太區域,單靠第七艦隊已經不夠用了,要建立一支新的「第一艦隊」,重兵集結,用兩個艦隊來防範中國。
美國海軍過去有過第一艦隊,在1973年遭到裁撤,人員、武器和任務都歸入現有的第三艦隊。
第七艦隊中國人更熟悉,當年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開到臺海,相當程度上使得兩岸分治的態勢延續至今。
冷戰時期,第七艦隊還在臺灣設有分遣隊,直到中美建交,駐臺美軍才撤走。
第七艦隊總部,在日本神奈川,橫須賀海軍基地,擁有2萬人、70多艘軍艦與潛艇、150架戰機。
但這支艦隊的防區奇大無比,從夏威夷,一直到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邊境,包括36個國家,全球半數人都在第七艦隊防區。
當然還靠第七艦隊來針對中國。
如今,隨著中國實力上升,第七艦隊感覺捉襟見肘,獨木難支,此前就有主張,將駐守東太平洋的第三艦隊往前部署,第三艦隊的任務區包括國際日期變更線到美國西岸。
這次則動起了「在印太區域增設艦隊」的念頭,目的是有效減輕第七艦隊的防禦負擔。
如今,這位海軍部長公開呼籲「重建第一艦」時,當然是拿中國說事,說美國的盟友怕中國,中國在全球範圍展現所謂的「進攻性」。
不整一些說法,就不能說明重建艦隊的必要性和正當性。
美國海軍目前的主要艦隊包括:防衛東太平洋的第三艦隊、防衛中南美中的第四艦隊、防衛中東的第五艦隊、防衛中東的第六艦隊、防衛西太平洋的第七艦隊、還有處理網路戰的第十艦隊。
這次,海軍部長Kenneth Braithwaite就認為,新建艦隊要安置在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美軍在這個區域不能只依靠駐紮日本的第七艦隊,還要依靠新加坡、印度等盟友,同時,美軍需要實實在在部署一支艦隊,這樣才能發揮舉足輕重的威懾力量。
他的建議就是重建第一艦隊,考慮設在新加坡,會是一支遠徵軍,經常耀武揚威,也能被美國的盟友和夥伴看見,感覺美國和它們站在一起。
但重建第一艦隊,會涉及到官兵人員武器、與第七艦隊的防區劃分、組織結構與戰力部署等細節問題。
重建艦隊的建議在川普還是總統時提出,應該是有設計和考慮的,如果開始有所行動,那麼第一艦隊會成為川普時代的國防政策遺產。
大家也留意到了川普執意要從阿富汗、伊拉克撤軍的消息,也是趕在他政權末日,把撤軍,也就是所謂的「結束戰爭」作為他的政治遺產。
拜登本人會怎麼看待這些主張,是不是繼承這些東西,還要取決於他怎麼看待和中國競爭的性質。
大概率他不會走川普式的「互損」的老路,如果走歐巴馬的老路,太平洋、印度洋上恐怕也不會太消停。
被看好在拜登政府裡當國防部長的米歇爾弗盧努瓦(Michele Flournoy),是個女性,她說,「美軍需要以新的方式遏制正在崛起的中國,並捍衛美國在區域的盟友和利益」。
其實,太平洋、印度洋很大,增加一支艦隊應對中國,用其他新的方式來遏制,能把中國圍成什麼樣子呢?
想起偉人的詩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鐵打的中國,流水的美國總統。
無論美國組建多少個艦隊,什麼眼花繚亂的編隊和防區劃分,中國最佳應對和破解辦法,除了練好自己內功,還能是什麼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