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的微博熱搜跳出了#鋼琴家傅聰感染新冠去世#的消息,比起各地的疫情消息,這也著實讓人唏噓。雖然他的人生具有一定的爭議,但是毫無疑問他本人依舊是一位稱得上技藝精湛的藝術家。
其實知道傅聰,倒不是因為他著名鋼琴家的頭銜,而是因為《傅雷家書》。
傅聰是傅雷的大兒子,傅聰從小天資聰穎,後來作為鋼琴家享譽國外。傅雷夫婦將大部分的愛都傾注在大兒子傅聰身上,傅聰在國外讀書期間,傅雷夫婦與傅聰的書信往來由傅敏整理便得《傅雷家書》。
書中的每一句話都浸透著作為父親的汗水和智慧,字裡行間流露出的舐犢情深,都讓人印象深刻。
傅聰早年前往波蘭學習,臨別時,傅雷贈言:
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藝術家;再次做音樂家;最後才是做鋼琴家。
在一封封的家書中,他教兒子要有勇氣,要愛國,要嚴謹,要感恩,要自律,要學會拒絕,要學會獨立……這些濃濃的父愛都融在輕描淡寫的筆墨中,在一封封家書上蕩漾開來。我們的父母何嘗不是像傅雷先生這樣呢?儘管我們的父母不如傅雷先生如此睿智開明,但他們也總以他們的方式教育著我們,引導著我們。傅雷只是我們千千萬萬個父母的縮影。
唯有藝術和學問從來不辜負人;花多少勞力,用多少苦功,拿出多少忠誠和熱情,就得到多少收穫與進步。
多年後傅聰繼承著他父親身上中國文人的傲骨,也擁有著音樂家的悲情。
傅雷在家書中教育兒子內容豐富:從為人修養的諄諄教導,到學業的監督建議;從東方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到西方先進思想的學習;從文史哲的薰陶,到藝術音樂雕刻的建樹;從家庭婚姻經營,到事業巔峰攀登,一本家書飽含了作為一個父親,對兒子全方位的栽培。
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們掌握之內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賦,但只要堅強,就不怕失敗,不怕挫折,不怕打擊——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術上的,學術上的打擊。
一本《傅雷家書》讓世人學習如何做父親,如何做子女,如何修身,齊家,打拼天下。
而當今社會,有多少父母只顧著賺錢,卻忽視對孩子的教育,最後拿著成堆的錢,卻培養出沒有修養為所欲為的子女。而「富不過三代」依然是很多家族頭頂的魔咒。
反觀錢氏家族——歷經千年,仍然興旺,這個家族近代出了200多個院士,任何一個行業都有精英所在。
追溯到宋朝,錢家出了350個進士,真正的名人1000多位。為什麼錢家能打破五世而斬,出那麼多為國家做了巨大貢獻響噹噹的人物?
因為有著浩然正氣的家風。
或許很多人都知道有一本書叫《錢氏家訓》。錢家每一個孩子出生,全家都要誦讀《錢氏家訓》,這個家訓已經流傳了1000多年,迄今為止錢氏家族還遵從著祖訓。
家訓如下: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利在一時不謀也,利在萬世必謀之;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不可有愧於聖賢;子孫雖愚,詩書必讀,勤儉為本,忠厚傳家,乃能長久。
原來錢家一直遵循著聖賢教育,目的是把錢氏每一個成員培養成利國利民的棟梁,這樣具有民族大義的家風家德家訓讓人嘆服。
錢家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祖祖輩輩一直遵從著利天下,利蒼生,利萬世的祖訓,歷經千年不改,浩然正氣的家風,厚德載物的家德,這樣家族能不興旺?
不管是《紅樓夢》的賈府也好,還是如今的富不過三代也罷,都缺少這種嚴格系統的家風,家德,家規。
賈府的家風敗壞,重名利,輕德育,上上下下缺德的事兒幹盡,子孫不是賞花拂柳,就是攬朋飲詩;不是吃喝淫樂,就是窮奢極侈;不是巧取豪奪,就是坑蒙拐騙,奢靡生活匪夷所思。
正如柳湘蓮所說:「賈府除了那兩個石頭獅子乾淨,只怕連貓兒、狗兒都不乾淨。」 這樣的家門焉能不敗?
曹公良苦用心,用賈府的興衰告訴世人五世而斬、家風不正的道理,可惜現在很多父母還不懂得:真正的教育是身教重於言教,一個家族家風才是立足之本,因為家風家德是一個家族的根!
家風即:從祖上有德望的先輩流傳下來,讓家族世世代代,每一個成員都應該遵守的家訓,家規,家德,家教,形成的一種根深蒂固優秀的家族文化,每一個成員從骨子裡都流淌著這種文化血液。
真正的好的教育,是耳語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是家風。
為什麼曾國藩的曾氏家門如此興旺?他教育子女:
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人敗離不開一個逸字,討人嫌離不開一個驕字。
家書的內容勸導子孫「以苟活為羞,以避世為恥,以德求官,以忠謀政。」
越是家風正的家族,越是名門望族,越把子孫的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就像《無問西東》沈光耀,一不聽話,母親讓他跪下背誦「沈家家訓」,反省自己。
而現下的父母則更多的是重功利教育,輕品德教育,跟紅樓夢的賈家有何區別?
就像現在很多父母拉著孩子上抖音做網紅,打遊戲做直播,靠著孩子打遊戲、做直播輕鬆年收入破百萬,還覺得孩子學習成材不如做網紅賺錢,這就是功利教育——一心想讓孩子做大官,發大財,讓自己有面子,而不首先讓孩子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還有更多的父母則是自己在牌桌摸二餅,卻希望孩子博覽群書;自己好逸惡勞,卻希望孩子刻苦進取;自己缺乏修養,卻希望孩子品德高尚;自己窮奢極侈,卻希望孩子勤儉節約;自己薄情寡義,卻希望孩子義薄雲天。自己都不曾為孩子做過什麼,卻希望子女成龍成鳳。
看看曾國藩怎麼教育子女:「凡人皆為子女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這才是真正的品德教育。
一個品德不高尚的人,能力越大,對社會危害越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優秀的父母把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原因,因為他們不想成為社會的罪人。
很多父母拼命為孩子留家產,只顧著賺錢,卻不教育孩子。殊不知最寶貴的不是家產,而是家風,家德。
當年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曾經有這麼一句家訓: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只有一個厚德載物的家德,具有浩然正氣,有格局的家風,上下齊心嚴守家規,勵精圖治的家族,才可能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培養出堂堂正正的下一代!
從現在起,為你的孩子,為你的家庭,留下屬於你家的回憶與家訓吧,給予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物質財富,而是成長歲月中的陪伴與品德教育。關注「麥粒印品」公眾號,用照片書記錄下孩子的點滴與你對他的寄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