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有點像找一個人說話。這年頭,找一個聽你說話的人不難,難的是一直聽你說話又最好是明白你在說什麼的人。所以寫文章有點像你不知道你的讀者是誰,但是你寫給那些和你有著相同感受的人。
老媽同事的兒子讀了三年大學,因為疫情萌生了退學讀醫的想法,家裡炸開了鍋,我媽說阿姨問你的意見我發了一段話請代為轉發。16-18歲對學科專業一無所知,被迫選擇大學的學業方向,22—25歲對商業世界一無所知被迫選擇自己的工作,25-28歲對人際關係一知半解毫無頭緒的時候被迫確定自己的終生伴侶,這麼想來,人生出問題是大概率事件。
我鼓勵那些比我年紀小人生還有很多選擇的人多嘗試正如我身邊比我年紀稍長的哥哥姐姐和叔叔阿姨鼓勵我多選擇一樣。試錯本身沒有錯,只要你能承擔後果。人是無法超越現有的認知去做出那些在之後看來是正確的選擇的,你當下的選擇就是當下的認知。
再次見到謝行是一年以後,他剛退休,過著打球逍遙三五好友的日子。在他面前我是個晚輩,我問他如何才能像他一樣有些成就,他用打球的例子很形象的告訴我:你的基本功、貴人和機遇。
我們三年見了三面,兩次在成都。去年成都的大雨,飛機延誤,在機場待了大半天的我寫了在路上這篇公眾號文章。一年時間發生了很多插曲,插曲沒能成為主旋律,但我提高了在很多事上的意識。而我身邊的朋友總在該出現的時候出現,該隱退的時候默默消失,有人說已經看到了我出現消失的規律。
如果問我工作給我帶來的最大收穫是什麼,我會說見識。我聽到了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活法,對於財富不同的理念,對於子女不同的教育、對於事業不同的追求,對於周遭不同的感受。他們超過書本,成為我生活豐富的感知。我知道同類不多,但善於向不同的人學習和了解別人的優點讓我看到自己最大的變化懂得包容和讓步。我爸一直說看不慣別人是你的修養不夠,君子之交淡如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朋友圈的一段話:現在越來越知道,批評和評價總是容易的,建設和完成卻很難。人們總是容易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開啟批評模式,但年紀漸長,也越來越覺得,我們真的沒有自己想像中的睿智,我們所有的觀點可能都帶有偏見。
我很少再評價別人,因為我連自己都覺得認識不清。
在漫長的心態調整之後這些年學會的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少去爭辯。儘量也別說服。尤其是圍繞主觀層面的討論。每個人身上那些來自不同環境生長澆灌的標準和規則,我們不可能一一翻越的。我總是給她在朋友圈點讚,不是因為她看上去很漂亮事業也做的很出色,而是她的文字和態度總是與我不謀而合。
跟一位我很喜歡的阿姨聊天,有人問她漂亮給她的事業帶來了哪些實質的幫助,她說可能就是人們在很忙碌的時候還是願意聽她把話說完。我們相視一笑。
最近露姐介紹了一位她的朋友給我認識:她說這是一位看過了太多漂亮的臉蛋,現在追求有趣靈魂的優秀年輕人。何為有趣,我沒有答案,就如我曾以為時間證明一切,後來我發現每個當下的全局和整體性的審視比時間更公平。
投入以關懷之心的全神貫注,或許你發現連樹葉的美都需要這樣的心態才能覺察,更別說認識一件複雜的事和一個人。「當你覺察你的限制時,你才會明白所有層面的意識,也許是因為我們太關心自己了,關心自己一些瑣碎的小問題,自己都想法、自己的快樂、欲求和野心,以至於完全無法客觀地覺察了。」
「比較帶來的不過是外界或某種外在境界的驅使,勉強自己順從外在的權威因而帶來的更大的掙扎,如果我能親眼識破其中的原委,是從某一種束縛中的解脫。我的心不再向外尋求,也不再製造假象。」
「汲取認識自己的知識和認識自己是兩回事。任憑過去的觀念駕馭現在,根本無法敏銳,心智的鮮活首先不能禁錮於自己的看法、判斷及價值觀念的心,我們一開始批判或怪罪別人,就表示我們無法看清真相了,因為我們的心老是嘮叨不休,所見只是內心投射出來的影像。」
推薦一本書《重新認識你自己》書如人,人如書。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