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路上的「遠足」

2020-08-03 中工網

2020-08-03 07:56:37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6月23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順利升空。衛星太陽翼打開的瞬間,反射出金色光芒,那一刻,一股驕傲之情在陳麗容心中翻騰。

陳麗容所在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706所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中承擔了多項重要軟體的測評工作,為北鬥系統的安全穩定保駕護航。

從青春年華到年近半百,陳麗容在數據和代碼的世界裡「跋山涉水」「架橋鋪路」,成為軟體工程與評測領域知名專家,並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

在她的成長故事裡,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不僅僅是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鵲起的高光時刻,而是在別人看不見的時間裡,她依然沒有停下努力的腳步。

推開新世界的門

陳麗容成為航天人純屬偶然。上世紀80年代,二院接到了計算機研製任務。由706所負責硬體設計,原204所負責軟體設計,並行算法研究成為攻堅的重點和難點。204所抽調骨幹力量組成科研團隊,由研究員劉德貴擔任負責人,在全國網羅算法人才。

1992年冬天,一次學術會議上,剛從湘潭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的湘妹子陳麗容引起了劉德貴的注意。這個外表嫻靜的女孩邏輯清晰、思路敏捷,研究方向正好是計算機並行算法。劉德貴便邀請這個「好苗子」來204所讀博。

1994年,帶著對航天事業的憧憬,陳麗容推開了新世界的門。「自己就像一塊海綿,有太多東西想學習,恨不得一天有25小時。」時至今日,談起求學往事,她還是抑制不住的興奮。

在那段為日後的職業生涯築牢「地基」的日子裡,導師們寫下的一疊疊手稿深深印在了陳麗容腦海裡,「那些精準的推導、演算,讓我看到了航天人嚴謹的科學精神。」

1996年,陳麗容參與的「仿真支撐軟體技術研究(算法部分)」項目榮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7年,陳麗容博士畢業。伴隨706所、204所合併,她正式成為一名航天軟體測評員。

科研路上乘風破浪

新挑戰接踵而至。1998年,為搭建一套半實物仿真測試系統,陳麗容和同事忙碌起來。

科研路上,抵達終點的過程從來都是艱苦的。研究資料、讀懂模型,嘗試設置各類參數……陳麗容在陌生世界裡乘風破浪、披荊斬棘。

然而,系統搭建工作進展並不順利,系統運行到6.9秒後,數據就開始出現錯誤,工作陷入僵局。

陳麗容翻開資料,對輸入參數一個一個反覆研究……時間就這樣過去了一星期。而此時,所有測評人員已經進入集中封閉階段,正焦急等待著她的系統開發完成。

吃不下、睡不著,她滿腦子都是系統調試。一天凌晨兩點,她突然靈光乍現:「材料中只有一個參數的說明比較模糊,會不會是對它的理解不到位?」目標鎖定,她嘗試調整參數,系統立刻成功仿真出正確結果。

「我立馬給同事打電話,沒想到她也還在工作。我倆立刻把仿真系統和測試平臺的結果進行比對,完全一樣!」陳麗容回憶說,等兩個人回過神來,天都快亮了。

不讓軟體「帶病上崗」

盯著屏幕上一行一行的程序代碼「望診」,是陳麗容每天都要做的工作。

「作為軟體『體檢師』,我們多發現一個軟體缺陷,試驗就降低一些風險,使用的人就少一分危險。」陳麗容說,為了不讓軟體「帶病上崗」,軟體測試人員需要十分細心、敏銳。

審讀代碼這項外人眼中枯燥乏味的工作,在陳麗容看來,一旦「看進去了」,就充滿樂趣。每次及時糾正代碼「語句」上的問題,她都會感到興奮而有成就感。

「要求一致、標準統一,代碼之間的復用、繼承就容易很多,測評工作也就事半功倍。」近年來,陳麗容主持、參與了多項軟體工程化、軟體測試的相關國家軍用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的編制與推廣。在學習借鑑國際先進行業標準基礎上,她和團隊一起翻譯梳理各類資料30餘萬字。這支平均年齡30歲的團隊,超70%都是碩士以上學歷。

現在,陳麗容已經是博士生導師,她建立起軟體工程化職工技術小組,以師帶徒形式重點培養軟體技術人員,還指導多名職工參加職業技能比賽,並斬獲佳績。

工作之餘,陳麗容喜歡遠足。徒步的過程就像走在科研路上,目標設在遠端,腳下穩步前行,同時不忘抬頭看路,從一個目標走向下一個目標。

編輯:尹文卓

相關焦點

  • 《遠足》梁鑫
    九月七日,學校開展了「遠足活動」,我們非常高興,懷著回歸大自然的興奮之情,整齊地排好隊,唱著歌,踏上了遠足的徵途。    【作者簡介】:梁鑫,林州市阜民中學學生, 愛好閱讀寫作。
  • 抗疫路上,幕後的科研專家走了
    【抗疫路上,幕後的科研專家走了】疫苗攻關爭分奪秒,他總想再快點!因連續工作、過度勞累,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教授倒在了出差途中,最終搶救無效,於9月17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3周歲。趙振東教授是我國從事病原生物學和感染免疫學研究的知名專家,疫情伊始,他說:「這是打仗,我們必須上!」
  • 訪中科院西北高原所科研人員:有一種科研在路上—新聞—科學網
    幾位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每隔14天就必須在這條路上往返一次,冬季的往返周期也長不過20天,而這樣的循環往復已經持續了9年。 從西寧到果洛藏族自治州有440公裡的路,因為要翻過11座山,原來駕車需要14個小時。前些年修通了公路,時間能省出一半,但要是遇上雪災、泥石流、低溫翻漿之類就難說了。
  • 紐西蘭2女子去公園遠足時遭遇惡劣天氣失蹤,19天後奇蹟般生還
    雷諾茲(左圖)和康納(右圖)在遠足時失蹤。(網絡圖片)紐西蘭兩名行山客本月初到該國南島一個國家公園遠足,不料途中因遇上大霧而意外迷失。兩人在野外被困19日後,終在周三(5月27日)獲救。23歲的雷諾茲(Dion Reynolds)及康納(JessicaO'Connor)本月9日在卡胡朗吉國家公園遠足,原本計劃只走5日,卻在行程開始後不久便迷失方向。兩人過程中均受輕傷,最大難題是所帶食物只夠維持5日。眼看糧食耗盡,兩人決定在原地停留,並等待救援,期間僅靠附近水源維持。
  • 十月末的遠足:王棕的禮物
    不曾想,椰海風情的林中,削減成堆的王棕枝葉成就了我們這次遠足,然哪一次的邂逅,是能提前彩排?遊學之美妙就在於前路充滿未知!
  • 麻省理工第一位工科女博士:科研路上,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盼望你能收到這信,並盼望你早早回家,在路上一切要自己小心,你們現在的生活又沒有規律,真使我不放心。她從事科研多年,取得重大成就的背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丈夫吳仲華陪伴身邊,全面給予的支持和鼓勵。他們夫妻伉儷情深,風雨同舟,一路相伴,幾十載相濡以沫。他們懷著矢志不渝的愛國心,致力科研,開拓創新,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祖國。
  • 華盛頓州長:想帶習近平主席到雷尼爾山遠足
    如果有一個地方他願意介紹給習近平主席,他說: 「我認為雷尼爾山是華盛頓州最美的地方,我想帶習主席去山頂遠足。」  據華盛頓州長辦公室消息,9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主席將訪問西雅圖。期間,他將參觀波音公司、微軟總部、塔克馬市林肯高中,還將與商界人士和美國政府官員會面,參加在西雅圖舉辦的歡迎晚宴並發表演講。
  • 陳中仁:科研路上不忘初心 把老一輩科學家精神傳下去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陳中仁:科研路上不忘初心
  • 獨家專訪華盛頓州長:想帶習近平主席到雷尼爾山遠足
    如果有一個地方他願意介紹給習近平主席,他說: 「我認為雷尼爾山是華盛頓州最美的地方,我想帶習主席去山頂遠足。」 據華盛頓州長辦公室消息,9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主席將訪問西雅圖。期間,他將參觀波音公司、微軟總部、塔克馬市林肯高中,還將與商界人士和美國政府官員會面,參加在西雅圖舉辦的歡迎晚宴並發表演講。
  • [人大之子]鮑威:領略科研路上的風景
    作為我國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以鮑威教授為項目負責人的「冷中子非彈性散射譜儀的研製」將填補國內技術空白。以其在物理學前沿領域取得的一系列原創性和決定性的研究成果,鮑威教授近日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我最害怕你們了!」站在貼滿工作日程的小黑板前,鮑威教授對敲門而入的採訪者說,「我就是做研究的,沒什麼故事好寫的。」
  • 享受靈魂在路上的樂趣!獨自旅行愛好者不得不看的9部電影
    《涉足荒野》Wild,2014年美國 太平洋山脊小徑毫無徒步經驗的謝麗爾(Cheryl)在經歷婚姻觸礁、母親去世等一系列絕望事件後,踏上艱辛的遠足之旅影片中的遠足地是太平洋山脊小徑(Pacific Crest Trail),縱貫美國西部的加利福尼亞、俄勒岡和華盛頓三個州,全長4000多公裡,且上下起落頻繁。
  • 疫苗專家倒在抗疫路上
    疫苗專家倒在抗疫路上】平凡英雄因連續工作、過度勞累,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教授倒在了出差途中,最終搶救無效,於9月17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3周歲。趙振東教授是我國從事病原生物學和感染免疫學研究的知名專家,疫情伊始,他一邊投身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應用科研,一邊擔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技術支持小組組長,為5條技術路線的疫苗研發生產建言獻策、保駕護航…黑白無休,但他從來沒有說過一句累,卻總說應該再快一點。
  • 從真實數據出發,助力真實世界研究,臨度科研一直在路上
    臨度科研在九月份,共參加三場醫學盛會,不斷感受各位專家學者思想的碰撞,同時賦予真實世界研究新的力量。為了達到臨床研究的合規性,臨度科研不斷學習國家新政,加強在真實世界研究中的學習,保證最原始的數據,這也是臨度科研對於真實科研的堅持,保持初心,砥礪前行!
  • ...科研路上「永不止步」——訪北京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胡玢
    作為一個主要從事應用研究的科研單位,勞保所是如何走上儀器研製之路的?勞保所的科研團隊又研製了哪些儀器?相關儀器的未來發展趨勢如何?勞保所的副總工程師胡玢研究員結合其20年的科研經歷,為我們一一作了解答。
  • 沙國河院士:求真理 淡名利,科研路上寫春秋
    在科學研究領域,很多科學家通常一生只主攻一個專題,而沙國河卻不同,從科研生涯開始那一刻起,他的科研方向便總是與「變」字聯繫在一起,隨著國家的需要不斷變化,時刻體現著一種「以國家需要為己任」的精神。作為北京石油學院人造石油系高材生,沙國河來到研究所,立即被安排攻克「水煤氣合成石油」這一最緊要課題。
  • 搞科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搞科研科研技術的突破不是吹牛吹出來的,科學技術的突破需要千萬次的舉一反三問十萬個為什麼。再去研究試驗,打破砂鍋問到底發現問題的本質,刨根究底才可能發現規律,科學探索的路上容不得半點偷懶,科學研究容不得投機取巧。
  • 科研該如何選擇?年輕學者的困惑:科研隨興趣,還是跟大流?
    如何選擇自己的科研方向,是很多年輕學者所關注的問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從分析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當今的學術評價導向造成的困惑。現在很多學術評價都是議論文的影響因子——期刊的IF值為主要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也就是說學術論文的IF值高,晉升、評獎、申請課題、各種人才計劃,甚至研究生的國獎評審和工作應聘等,都會很順利。如果發表的學術論文IF低,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 知乎科研圓桌發起「靈魂拷問」:要頭髮還是要科研?
    或許,只有當真正成為科研人員,才能體會到那種「一入科研深似海,從此頭髮是路人」的痛苦。如何構思出好的科研 idea?在教職與科研之間如何抉擇?在外深造還是回國發展?這些問題,都決定了一個科研人員的走向和去處。科研之難,豈止於有發無發?
  • 銀杏葉美但果臭 粘在路上的果子誰來處理?
    午後,朝陽西壩河南路人行便道上,兩名正在遛彎的路人被路上碾碎的銀杏果燻得捂住了鼻子。又到秋天了,掛在枝頭的果實隨著秋風掉落在地上,弄髒了路面,這該由誰來清理呢?不長的一段路上,還有不少銀杏果被碾碎後殘留下痕跡。「每到秋天,這條路上墜落的銀杏果都被人得一塊塊的,不但有陣陣惡臭,還特別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