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 07:56:37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6月23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順利升空。衛星太陽翼打開的瞬間,反射出金色光芒,那一刻,一股驕傲之情在陳麗容心中翻騰。
陳麗容所在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706所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中承擔了多項重要軟體的測評工作,為北鬥系統的安全穩定保駕護航。
從青春年華到年近半百,陳麗容在數據和代碼的世界裡「跋山涉水」「架橋鋪路」,成為軟體工程與評測領域知名專家,並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
在她的成長故事裡,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不僅僅是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鵲起的高光時刻,而是在別人看不見的時間裡,她依然沒有停下努力的腳步。
推開新世界的門
陳麗容成為航天人純屬偶然。上世紀80年代,二院接到了計算機研製任務。由706所負責硬體設計,原204所負責軟體設計,並行算法研究成為攻堅的重點和難點。204所抽調骨幹力量組成科研團隊,由研究員劉德貴擔任負責人,在全國網羅算法人才。
1992年冬天,一次學術會議上,剛從湘潭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的湘妹子陳麗容引起了劉德貴的注意。這個外表嫻靜的女孩邏輯清晰、思路敏捷,研究方向正好是計算機並行算法。劉德貴便邀請這個「好苗子」來204所讀博。
1994年,帶著對航天事業的憧憬,陳麗容推開了新世界的門。「自己就像一塊海綿,有太多東西想學習,恨不得一天有25小時。」時至今日,談起求學往事,她還是抑制不住的興奮。
在那段為日後的職業生涯築牢「地基」的日子裡,導師們寫下的一疊疊手稿深深印在了陳麗容腦海裡,「那些精準的推導、演算,讓我看到了航天人嚴謹的科學精神。」
1996年,陳麗容參與的「仿真支撐軟體技術研究(算法部分)」項目榮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7年,陳麗容博士畢業。伴隨706所、204所合併,她正式成為一名航天軟體測評員。
科研路上乘風破浪
新挑戰接踵而至。1998年,為搭建一套半實物仿真測試系統,陳麗容和同事忙碌起來。
科研路上,抵達終點的過程從來都是艱苦的。研究資料、讀懂模型,嘗試設置各類參數……陳麗容在陌生世界裡乘風破浪、披荊斬棘。
然而,系統搭建工作進展並不順利,系統運行到6.9秒後,數據就開始出現錯誤,工作陷入僵局。
陳麗容翻開資料,對輸入參數一個一個反覆研究……時間就這樣過去了一星期。而此時,所有測評人員已經進入集中封閉階段,正焦急等待著她的系統開發完成。
吃不下、睡不著,她滿腦子都是系統調試。一天凌晨兩點,她突然靈光乍現:「材料中只有一個參數的說明比較模糊,會不會是對它的理解不到位?」目標鎖定,她嘗試調整參數,系統立刻成功仿真出正確結果。
「我立馬給同事打電話,沒想到她也還在工作。我倆立刻把仿真系統和測試平臺的結果進行比對,完全一樣!」陳麗容回憶說,等兩個人回過神來,天都快亮了。
不讓軟體「帶病上崗」
盯著屏幕上一行一行的程序代碼「望診」,是陳麗容每天都要做的工作。
「作為軟體『體檢師』,我們多發現一個軟體缺陷,試驗就降低一些風險,使用的人就少一分危險。」陳麗容說,為了不讓軟體「帶病上崗」,軟體測試人員需要十分細心、敏銳。
審讀代碼這項外人眼中枯燥乏味的工作,在陳麗容看來,一旦「看進去了」,就充滿樂趣。每次及時糾正代碼「語句」上的問題,她都會感到興奮而有成就感。
「要求一致、標準統一,代碼之間的復用、繼承就容易很多,測評工作也就事半功倍。」近年來,陳麗容主持、參與了多項軟體工程化、軟體測試的相關國家軍用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的編制與推廣。在學習借鑑國際先進行業標準基礎上,她和團隊一起翻譯梳理各類資料30餘萬字。這支平均年齡30歲的團隊,超70%都是碩士以上學歷。
現在,陳麗容已經是博士生導師,她建立起軟體工程化職工技術小組,以師帶徒形式重點培養軟體技術人員,還指導多名職工參加職業技能比賽,並斬獲佳績。
工作之餘,陳麗容喜歡遠足。徒步的過程就像走在科研路上,目標設在遠端,腳下穩步前行,同時不忘抬頭看路,從一個目標走向下一個目標。
編輯:尹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