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國河院士
在我國科研工作者隊伍中,沙國河堪稱一位貢獻卓越、創造多項「第一」的專家。
他是我國第一臺化學激波管的設計者,研製出的微波吸收材料,填補了國內空白,他研製出的我國第一臺化學雷射器,為中國強雷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他因在氧化碳分子碰撞傳能實驗中,首次觀察到物質波幹涉效應,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這項成果還被評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他在「中國科協」2000年開始為全國各地配備「科普大篷車」以來擔任義務輔導員的第一位院士,也是我國第一位在青少年中設立院士科普工作站的科學家。
然而,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他是由部隊報送進入大學深造的基層排長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科學家,沙國河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對祖國的忠誠書寫了精彩人生……
國家需要第一
沙國河於1934年出生在四川成都,自幼聰慧過人,父母見他是塊學習的好材料,他在5歲半時被送進當地名校,希望他接受最好的教育,將來成為一個有用之才。
沙國河先後就讀於四川樹德中學附小、成都石室中學(高中)。樹德附小是朱德的母校,而石室中學則是郭沫若就讀過的學校,這兩所學校都有著良好的校風,學習氛圍濃鬱,因此沙國河從上學開始,便浸淫在書香氣十足的環境中,很快對讀書產生了濃厚興趣,除了認真學習課本知識外,在各類書籍中,他最喜歡自然科學的科普讀物,經常一看起來便手不釋卷,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學校圖書室、圖書館裡的科普書沙國河幾乎都借讀遍了。
別看沙國河從小喜歡自然科學,但他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上高中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萌生了好好學習、將來用科學知識報效祖國的思想。然而就在沙國河發憤苦讀的時候,韓戰爆發了,當時國家號召有志青年積極報名參軍,準備赴朝作戰,保家衛國。
正在讀高二,學習成績非常好,上大學指日可待的沙國河,是響應國家號召報名參軍,還是按部就班學習考大學,成了擺在他面前的一道至關重要的人生選擇題。思考再三,年少時經歷過戰亂之苦的沙國河認為:「只有國家安定了,知識才能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否則根本談不上科學報國!」於是毅然決定報名參軍。
一些親朋好友得知沙國河的決定後都覺得太可惜,紛紛勸他慎重考慮:「你學習成績這麼好,說放棄就放棄,太可惜了,報名當兵也不差你這一個,你還是安心讀書考大學吧!」沙國河聽了回答:「現在國家需要年輕人參軍保國,如果每個人都覺得不差自己這一個,那國家還怎麼保衛!我還年輕,等國家安全了再上大學也不遲!」一個剛剛16歲的年輕人說出這樣的話,親朋們都敬佩不已。
就這樣,沙國河義無反顧地投筆從戎,參軍來到第八步兵學校參訓隊開始軍訓,為赴朝參戰做準備。由於意志堅定,訓練刻苦,又有較高的文化,沒多久沙國河就被提拔為排長。
在部隊這所大學校裡,通過革命軍人優良品質教育和革命傳統薰陶,一個信念在沙國河心中確立起來:「一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把國家需要放在第一位,一個人只有把個人利益和國家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堅持信念屢挑重擔
1952年,朝鮮戰局趨於緩和,我國不需要再派志願軍入朝作戰了。首長知道沙國河「棄文從武」的經過,都覺這樣的人才不應被埋沒,於是便根據他熱愛物理化學的特點,將他保送到北京石油學院學習。
沙國河深知這是組織對自己的信任,因此離開部隊進入大學校園後,一頭扎進書海裡發奮苦讀起來,把心思全部用在學習上,教室、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成了他學習生活的常態,大學期間,他的成績一直保持在年級第一、二名。不僅如此,作為一名學化學的學生,沙國河還自學了物理課程,大大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結構。
1957年,沙國河以優異成績完成了學業。沙國河畢業之際正是我國石油產品最為短缺之時,不僅工業生產、國防安全受到影響,連滿大街跑的公共汽車都只能用煤氣作動力,車頂上背個大煤氣包,像老黃牛似的,吭哧、吭哧,慢慢跑,因此儘快解決「油荒」成了保證新中國建設和國防安全的重大問題。於是,中央政府決定在大連成立新中國第一個石油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大連石油研究所(現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號召全國各地人才,包括相關專業大學畢業生到大連工作。
當時全國建設都需要人才,出生在成都的沙國河完全可以回到老家「天府之國」四川,但他認為:「既然國家發出了號召,我就應該急國家之所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於是他積極報名,來到了濱城大連。
在科學研究領域,很多科學家通常一生只主攻一個專題,而沙國河卻不同,從科研生涯開始那一刻起,他的科研方向便總是與「變」字聯繫在一起,隨著國家的需要不斷變化,時刻體現著一種「以國家需要為己任」的精神。
作為北京石油學院人造石油系高材生,沙國河來到研究所,立即被安排攻克「水煤氣合成石油」這一最緊要課題。沙國河接受任務後,深感責任重大,立即全身心投入研究,很快取得可喜進展,有了初步成果,就在這時大慶發現了大油田,一下解決了全國性「油荒」,人工合成石油研究不需再搞了,於是沙國河便準備將科研方向轉向其他與石油相關的課題。
恰在此時,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接到中科院指示:國家急需開展高能燃料合成(即火箭推進劑)、氣相爆轟波及高溫快速反應動力學的研究。任務緊急,所領導經過慎重研究,認為沙國河知識面廣,研究能力強,是年輕科研人員中的最佳人選。當所領導找來沙國河說明情況並徵求他的意見時,沙國河略一沉思,馬上爽快地接受了任務。
從一個比較熟悉的研究領域轉到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要想取得成果絕非易事,沙國河深知這一點,因此科研一開始,他的作息時間就完全打亂了,一切皆以科研為中心,飲食起居全部圍著工作轉,平日裡別人休息了,他還在挑燈夜戰,周末別人出去遊玩了,他還在實驗室裡忙碌著。就這樣,沙國河很快成功研製出了我國第一臺化學激波管,完成了氯化碘的高溫氣相分解反應力學研究,使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水平向前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大步。
上世紀60年代末,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接到一項緊急任務,國防科委要求儘快研製出一種新型微波吸收材料。任務急、時間緊,可當時正處於「文革」時期,科研人員人人謹小慎微,生怕工作中出錯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項重要任務交給誰呢?所領導一時犯了難。緊急磋商中,大家一致想到了沙國河——他政治覺悟高,才華出眾,有組織能力,堪當重任。於是決定由他擔任課題組組長,完成這項艱巨任務。領導找沙國河一談,他一如既往地爽快:「只要國家需要,我一定努力完成任務!」
微波吸收材料主要應用於航天、航空、微波通信、電子等領域,沙國河心中清楚,國防科委的要求,肯定與國家國防建設有關,因此倍感責任重大,接受任務後立即帶領同事們投入到科研中。
由於特殊需要,這項研究的很多作業要在野外搭建的帳篷中進行。當時那個動亂的年代,各方麵條件都很差,有時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沙國河和同事們硬是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上的種種困難,風餐露宿大幹三年,最終研究出了新型微波吸收材料,微波吸收率達99%以上。這項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後來還獲得了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
此後,沙國河根據組織要求,又先後將研究轉向應用基礎和基礎研究等諸多領域。每次工作的重大變動,他都毫無怨言,欣然接受,50餘年來,從「水煤氣合成石油」到「高能燃料」;從「激波管化學動力學」到「新型微波吸收材料」;從「化學雷射、雷射化學」到「分子反應動力學」……
沙國河一次次跨越學科領域,從頭打拼,但無論領域和科研內容如何變幻,他「一切以國家需要為重」的信念始終沒變,總是「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碩果纍纍,成就輝煌,他曾12次出席在國內外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並10次在大會上做主題發言;他曾在國內外著名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近百篇,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國家省部級科研大獎多項;他1997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2008年被全球化學領域最權威的學術機構「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選為會員……
保持軍人本色,不為金錢所動甘當義務科普輔導員
沙國河不僅是一位工作態度嚴謹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科學老人,他一直認為科學研究是一個無止境的事業,一個國家科學水平的高低,不僅要看他的現在,更要看他的將來,因此必須從娃娃抓起及時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
他常說:「我們科學的未來寄托在孩子身上。讓他們對科學產生興趣,不斷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是每一個科學家的責任。我們要建設科技強國,必須有一大批創新型科技人才,而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就得從小抓起。」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60歲以後科研任務不那麼重了,他便決定把休息時間用到青少年科普教育上,走進中小學為孩子們舉辦科普講座。
作為一名老科學家,沙國河清楚,小孩子感性認識強,給他們講自然科學知識,光乾巴巴的說是不行的,必須配以一些科學小實驗,才能吸引住他們。確定這種想法後,他馬上跑到市場買回材料,親自動手製作出雷射器、高壓靜電除塵器、平面形「馬德堡半球」,以及光纖傳輸雷射、高壓放電、靜電除塵、磁懸浮、遙控飛碟等實驗裝置,大大小小一共做了二十多件,其中不少是他根據青少年知識水平進行的「小發明」。
一切準備就緒,沙國河主動找到大連市科協表明心願,很快在科協的安排下他行動起來,每當沙國河帶著這一大堆「稀奇古怪」走西來到孩子們中間時,原本平靜的課堂立即會變得生動活潑起來,他的每一個「精彩表演」都能緊緊吸引住孩子們的眼球,勾起他們探奇的心理和了解奧秘的興趣。
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通過小實驗講完相關科學知識後,沙國河會讓孩子們自己動手來做實驗,親身感受科學的奧秘。這種講述和實驗緊密結合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們收穫很大,不少過去留在腦海裡的疑問會在自己動手試驗後迎刃而解,很多中小學生說:「通過沙爺爺的講解和試驗,我知道了雷射的特點、雷射的作用,知道了電是什麼、怎樣儲存電、怎樣製作電瓶;知道了大氣壓是怎樣產生的、大氣壓的作用、雷射和燈光陽光有什麼不同等,真正感受到了科學技術的無窮魅力!」
沙國河在給孩子們講科學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孩子們熱愛科學的信念,經常通過講「馬德堡半球實驗」的來歷等一些經典故事,對孩子們進行熱愛科學的啟蒙教育,有時活動結束後,他還和孩子們一起唱《讓我們蕩起雙漿》,鼓勵孩子們在珍惜現在幸福童年生活的同時,別忘了努力學習科學知識。
沙國河給青少年上科普課,從不收一分錢。他的做法與近些年高校、科研機構裡一些教授、專家的做法格格不入。現在不少教授、專家熱衷於到社會上講課掙大錢,像沙國河這樣的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不僅最受歡迎,而且報酬不菲,這些沙國河心知肚明,可從不為其所動,不但不主動聯繫,即便有人找上門來請他去講課,只要不是通過研究所正常渠道介紹來的,他一概不去,把科研以外的全部精力都投到了青少年科普教育上。
於是,一些人說沙國河傻:「都是講課,同樣出力,憑著大錢不掙,專幹賠本兒的買賣,這不是跟錢過不去嗎!」一些好友則勸他:「科普工作你做點兒,外出講課掙錢也別耽誤,兩者兼顧一下嘛!」對前者,沙國河不吭不哈,不予理睬;對後者,沙國河真誠相告:「孩子們天生有好奇心和創新精神,只要經過啟迪、引導、開發,他們就會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長大後就有可能成為科學迷、發明迷,成為我們科學事業的接班人。一個人掙錢是有數的,但如果為國家培養出一個科學家,那可是無價的啊!你說兩件事相比,哪件更有意義!」他的話雖然說得柔和,但句句擲地有聲,讓朋友們無言以對,只好作罷。
憑著這樣一種精神,20多年來,沙國河的科普講座已經走進大連城鄉幾十所中小學,他不僅還成為中國科協2000年在全國配備「科普大篷車」以來第一位擔任義務輔導員的院士科學家,還在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小學生科技活動中心」設立了我國第一個院士科普工作站。正因為他為大連青少年科普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他被大連市政府授予「大連市特等勞動模範」、「大連市關心下一代終身成就獎」。
如今已86歲高齡的沙國河,依然不知疲倦地為青少年科普教育奔忙著……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人物名片:
沙國河,1934年5月7日出生在四川成都,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沙國河主要從事雷射化學、分子動態學及化學雷射研究,並面向青少年開設的科普「院士工作站」。
1950年11月,在高中二年級時響應共青團號召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並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步兵學校參訓隊受訓。
1957年03月,從北京石油學院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
1986年,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1年—1996年,擔任國家「863」計劃強雷射主題專家組專家。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72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8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
(資料來源於參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