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國河院士:求真理 淡名利,科研路上寫春秋

2020-11-05 人民赤子


沙國河院士

在我國科研工作者隊伍中,沙國河堪稱一位貢獻卓越、創造多項「第一」的專家。

他是我國第一臺化學激波管的設計者,研製出的微波吸收材料,填補了國內空白,他研製出的我國第一臺化學雷射器,為中國強雷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他因在氧化碳分子碰撞傳能實驗中,首次觀察到物質波幹涉效應,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這項成果還被評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他在「中國科協」2000年開始為全國各地配備「科普大篷車」以來擔任義務輔導員的第一位院士,也是我國第一位在青少年中設立院士科普工作站的科學家。

然而,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他是由部隊報送進入大學深造的基層排長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科學家,沙國河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對祖國的忠誠書寫了精彩人生……

國家需要第一

沙國河於1934年出生在四川成都,自幼聰慧過人,父母見他是塊學習的好材料,他在5歲半時被送進當地名校,希望他接受最好的教育,將來成為一個有用之才。

沙國河先後就讀於四川樹德中學附小、成都石室中學(高中)。樹德附小是朱德的母校,而石室中學則是郭沫若就讀過的學校,這兩所學校都有著良好的校風,學習氛圍濃鬱,因此沙國河從上學開始,便浸淫在書香氣十足的環境中,很快對讀書產生了濃厚興趣,除了認真學習課本知識外,在各類書籍中,他最喜歡自然科學的科普讀物,經常一看起來便手不釋卷,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學校圖書室、圖書館裡的科普書沙國河幾乎都借讀遍了。

別看沙國河從小喜歡自然科學,但他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上高中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萌生了好好學習、將來用科學知識報效祖國的思想。然而就在沙國河發憤苦讀的時候,韓戰爆發了,當時國家號召有志青年積極報名參軍,準備赴朝作戰,保家衛國。

正在讀高二,學習成績非常好,上大學指日可待的沙國河,是響應國家號召報名參軍,還是按部就班學習考大學,成了擺在他面前的一道至關重要的人生選擇題。思考再三,年少時經歷過戰亂之苦的沙國河認為:「只有國家安定了,知識才能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否則根本談不上科學報國!」於是毅然決定報名參軍。

一些親朋好友得知沙國河的決定後都覺得太可惜,紛紛勸他慎重考慮:「你學習成績這麼好,說放棄就放棄,太可惜了,報名當兵也不差你這一個,你還是安心讀書考大學吧!」沙國河聽了回答:「現在國家需要年輕人參軍保國,如果每個人都覺得不差自己這一個,那國家還怎麼保衛!我還年輕,等國家安全了再上大學也不遲!」一個剛剛16歲的年輕人說出這樣的話,親朋們都敬佩不已。

就這樣,沙國河義無反顧地投筆從戎,參軍來到第八步兵學校參訓隊開始軍訓,為赴朝參戰做準備。由於意志堅定,訓練刻苦,又有較高的文化,沒多久沙國河就被提拔為排長。

在部隊這所大學校裡,通過革命軍人優良品質教育和革命傳統薰陶,一個信念在沙國河心中確立起來:「一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把國家需要放在第一位,一個人只有把個人利益和國家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堅持信念屢挑重擔

1952年,朝鮮戰局趨於緩和,我國不需要再派志願軍入朝作戰了。首長知道沙國河「棄文從武」的經過,都覺這樣的人才不應被埋沒,於是便根據他熱愛物理化學的特點,將他保送到北京石油學院學習。

沙國河深知這是組織對自己的信任,因此離開部隊進入大學校園後,一頭扎進書海裡發奮苦讀起來,把心思全部用在學習上,教室、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成了他學習生活的常態,大學期間,他的成績一直保持在年級第一、二名。不僅如此,作為一名學化學的學生,沙國河還自學了物理課程,大大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結構。

1957年,沙國河以優異成績完成了學業。沙國河畢業之際正是我國石油產品最為短缺之時,不僅工業生產、國防安全受到影響,連滿大街跑的公共汽車都只能用煤氣作動力,車頂上背個大煤氣包,像老黃牛似的,吭哧、吭哧,慢慢跑,因此儘快解決「油荒」成了保證新中國建設和國防安全的重大問題。於是,中央政府決定在大連成立新中國第一個石油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大連石油研究所(現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號召全國各地人才,包括相關專業大學畢業生到大連工作。

當時全國建設都需要人才,出生在成都的沙國河完全可以回到老家「天府之國」四川,但他認為:「既然國家發出了號召,我就應該急國家之所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於是他積極報名,來到了濱城大連。

在科學研究領域,很多科學家通常一生只主攻一個專題,而沙國河卻不同,從科研生涯開始那一刻起,他的科研方向便總是與「變」字聯繫在一起,隨著國家的需要不斷變化,時刻體現著一種「以國家需要為己任」的精神。

作為北京石油學院人造石油系高材生,沙國河來到研究所,立即被安排攻克「水煤氣合成石油」這一最緊要課題。沙國河接受任務後,深感責任重大,立即全身心投入研究,很快取得可喜進展,有了初步成果,就在這時大慶發現了大油田,一下解決了全國性「油荒」,人工合成石油研究不需再搞了,於是沙國河便準備將科研方向轉向其他與石油相關的課題。

恰在此時,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接到中科院指示:國家急需開展高能燃料合成(即火箭推進劑)、氣相爆轟波及高溫快速反應動力學的研究。任務緊急,所領導經過慎重研究,認為沙國河知識面廣,研究能力強,是年輕科研人員中的最佳人選。當所領導找來沙國河說明情況並徵求他的意見時,沙國河略一沉思,馬上爽快地接受了任務。

從一個比較熟悉的研究領域轉到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要想取得成果絕非易事,沙國河深知這一點,因此科研一開始,他的作息時間就完全打亂了,一切皆以科研為中心,飲食起居全部圍著工作轉,平日裡別人休息了,他還在挑燈夜戰,周末別人出去遊玩了,他還在實驗室裡忙碌著。就這樣,沙國河很快成功研製出了我國第一臺化學激波管,完成了氯化碘的高溫氣相分解反應力學研究,使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水平向前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大步。

上世紀60年代末,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接到一項緊急任務,國防科委要求儘快研製出一種新型微波吸收材料。任務急、時間緊,可當時正處於「文革」時期,科研人員人人謹小慎微,生怕工作中出錯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項重要任務交給誰呢?所領導一時犯了難。緊急磋商中,大家一致想到了沙國河——他政治覺悟高,才華出眾,有組織能力,堪當重任。於是決定由他擔任課題組組長,完成這項艱巨任務。領導找沙國河一談,他一如既往地爽快:「只要國家需要,我一定努力完成任務!」

微波吸收材料主要應用於航天、航空、微波通信、電子等領域,沙國河心中清楚,國防科委的要求,肯定與國家國防建設有關,因此倍感責任重大,接受任務後立即帶領同事們投入到科研中。

由於特殊需要,這項研究的很多作業要在野外搭建的帳篷中進行。當時那個動亂的年代,各方麵條件都很差,有時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沙國河和同事們硬是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上的種種困難,風餐露宿大幹三年,最終研究出了新型微波吸收材料,微波吸收率達99%以上。這項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後來還獲得了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

此後,沙國河根據組織要求,又先後將研究轉向應用基礎和基礎研究等諸多領域。每次工作的重大變動,他都毫無怨言,欣然接受,50餘年來,從「水煤氣合成石油」到「高能燃料」;從「激波管化學動力學」到「新型微波吸收材料」;從「化學雷射、雷射化學」到「分子反應動力學」……

沙國河一次次跨越學科領域,從頭打拼,但無論領域和科研內容如何變幻,他「一切以國家需要為重」的信念始終沒變,總是「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碩果纍纍,成就輝煌,他曾12次出席在國內外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並10次在大會上做主題發言;他曾在國內外著名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近百篇,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國家省部級科研大獎多項;他1997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2008年被全球化學領域最權威的學術機構「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選為會員……

保持軍人本色,不為金錢所動甘當義務科普輔導員

沙國河不僅是一位工作態度嚴謹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科學老人,他一直認為科學研究是一個無止境的事業,一個國家科學水平的高低,不僅要看他的現在,更要看他的將來,因此必須從娃娃抓起及時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

他常說:「我們科學的未來寄托在孩子身上。讓他們對科學產生興趣,不斷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是每一個科學家的責任。我們要建設科技強國,必須有一大批創新型科技人才,而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就得從小抓起。」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60歲以後科研任務不那麼重了,他便決定把休息時間用到青少年科普教育上,走進中小學為孩子們舉辦科普講座。

作為一名老科學家,沙國河清楚,小孩子感性認識強,給他們講自然科學知識,光乾巴巴的說是不行的,必須配以一些科學小實驗,才能吸引住他們。確定這種想法後,他馬上跑到市場買回材料,親自動手製作出雷射器、高壓靜電除塵器、平面形「馬德堡半球」,以及光纖傳輸雷射、高壓放電、靜電除塵、磁懸浮、遙控飛碟等實驗裝置,大大小小一共做了二十多件,其中不少是他根據青少年知識水平進行的「小發明」。

一切準備就緒,沙國河主動找到大連市科協表明心願,很快在科協的安排下他行動起來,每當沙國河帶著這一大堆「稀奇古怪」走西來到孩子們中間時,原本平靜的課堂立即會變得生動活潑起來,他的每一個「精彩表演」都能緊緊吸引住孩子們的眼球,勾起他們探奇的心理和了解奧秘的興趣。

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通過小實驗講完相關科學知識後,沙國河會讓孩子們自己動手來做實驗,親身感受科學的奧秘。這種講述和實驗緊密結合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們收穫很大,不少過去留在腦海裡的疑問會在自己動手試驗後迎刃而解,很多中小學生說:「通過沙爺爺的講解和試驗,我知道了雷射的特點、雷射的作用,知道了電是什麼、怎樣儲存電、怎樣製作電瓶;知道了大氣壓是怎樣產生的、大氣壓的作用、雷射和燈光陽光有什麼不同等,真正感受到了科學技術的無窮魅力!」

沙國河在給孩子們講科學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孩子們熱愛科學的信念,經常通過講「馬德堡半球實驗」的來歷等一些經典故事,對孩子們進行熱愛科學的啟蒙教育,有時活動結束後,他還和孩子們一起唱《讓我們蕩起雙漿》,鼓勵孩子們在珍惜現在幸福童年生活的同時,別忘了努力學習科學知識。

沙國河給青少年上科普課,從不收一分錢。他的做法與近些年高校、科研機構裡一些教授、專家的做法格格不入。現在不少教授、專家熱衷於到社會上講課掙大錢,像沙國河這樣的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不僅最受歡迎,而且報酬不菲,這些沙國河心知肚明,可從不為其所動,不但不主動聯繫,即便有人找上門來請他去講課,只要不是通過研究所正常渠道介紹來的,他一概不去,把科研以外的全部精力都投到了青少年科普教育上。

於是,一些人說沙國河傻:「都是講課,同樣出力,憑著大錢不掙,專幹賠本兒的買賣,這不是跟錢過不去嗎!」一些好友則勸他:「科普工作你做點兒,外出講課掙錢也別耽誤,兩者兼顧一下嘛!」對前者,沙國河不吭不哈,不予理睬;對後者,沙國河真誠相告:「孩子們天生有好奇心和創新精神,只要經過啟迪、引導、開發,他們就會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長大後就有可能成為科學迷、發明迷,成為我們科學事業的接班人。一個人掙錢是有數的,但如果為國家培養出一個科學家,那可是無價的啊!你說兩件事相比,哪件更有意義!」他的話雖然說得柔和,但句句擲地有聲,讓朋友們無言以對,只好作罷。

憑著這樣一種精神,20多年來,沙國河的科普講座已經走進大連城鄉幾十所中小學,他不僅還成為中國科協2000年在全國配備「科普大篷車」以來第一位擔任義務輔導員的院士科學家,還在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小學生科技活動中心」設立了我國第一個院士科普工作站。正因為他為大連青少年科普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他被大連市政府授予「大連市特等勞動模範」、「大連市關心下一代終身成就獎」。

如今已86歲高齡的沙國河,依然不知疲倦地為青少年科普教育奔忙著……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人物名片:
沙國河,1934年5月7日出生在四川成都,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沙國河主要從事雷射化學、分子動態學及化學雷射研究,並面向青少年開設的科普「院士工作站」。

1950年11月,在高中二年級時響應共青團號召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並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步兵學校參訓隊受訓。

1957年03月,從北京石油學院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

1986年,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1年—1996年,擔任國家「863」計劃強雷射主題專家組專家。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72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8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

(資料來源於參考網)

相關焦點

  • 院士說丨袁亞湘院士:科研立足應用,基礎科學研究必須有的放矢
    近日,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獨家專訪到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並分享他對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理解。強國論壇:您是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意義?袁亞湘:總書記的講話體現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
  • 韓春雨事件再反思:有一種私慾叫「不求功利」
    而新近曝出的涉嫌買賣論文的錄音,更是徹底撕下了韓春雨「不求名利」的偽裝。  從一所普通高校的一名名不見經傳的副教授,到各種名譽加身,韓春雨曾被看成是「坐得住冷板凳」的典範。在出名後鼎沸的聲名映襯下,他那破舊的自行車、簡陋的實驗室更是被標榜為是「不求名利,潛心做科研」的寫照。  現在看來,「不求名利」只是人們選擇相信的假象,歸根結底,韓春雨事件依舊是追名逐利惹的禍。
  • 面向未來海洋腐蝕與防護學術研討暨侯保榮院士從事科研工作50周年...
    11月28日,面向未來的海洋腐蝕與防護學術研討暨侯保榮院士從事科研工作50周年學術交流會在青島召開。與會代表圍繞海洋腐蝕與防護學科發展歷程、國內外研究現狀、未來發展趨勢等展開熱烈討論,並從治學、為師、為人等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與侯保榮院士相處的點滴故事。
  • 人物 | 歐陽鍾燦院士:科研就像猜燈謎
    「科研就像猜燈謎,需要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歐陽院士如是說,「我對科學的愛好,和從小的文化背景、文化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歐陽院士在文化繁榮的泉州逐漸成長,也從此在心裡種下了科研的種子。如今一提起著名科學家陸士嘉女士,歐陽院士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恩人!」歐陽院士除了感恩陸士嘉女士的成全,更折服於她的高尚品格。陸士嘉女士胸懷祖國,為我國航天航空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在籌建北航時甚至自己買來肥皂雕刻學院藍圖。她還淡泊名利,先後拒絕了少將銜和學部委員的職位。「沒有她成全我搞科研,就沒有現在我在理論物理所的工作,也沒有後來的成就了。」
  • 面向未來海洋腐蝕與防護學術研討暨侯保榮院士從事科研工作50周年學術交流會在青島召開
    11月28日,面向未來的海洋腐蝕與防護學術研討暨侯保榮院士從事科研工作50周年學術交流會在青島召開。與會代表圍繞海洋腐蝕與防護學科發展歷程、國內外研究現狀、未來發展趨勢等展開熱烈討論,並從治學、為師、為人等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與侯保榮院士相處的點滴故事。
  • 張存浩:在幾十年的科研實踐中化苦為樂
    盧佩章院士早在1954年就發展了氣相色譜方法,加上我們推演的元素平衡數據處理方案,使我們的數據精度超過了國外。之後,樓南泉院士,我和汪驥、陶愉生、季金水研究員等率領一批青年人從流化床小試到中試,又和石油六廠合作一直做到工業實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僅油產率超過了美國,而且運行周期長達兩三個月。當時有人斷言,流化床解決不了返混問題,轉化率會大大下降。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此後,她的科研成果更令人矚目——2009年以來,她以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最有影響力的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其中兩篇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引用。許多人認為中國院士的評選存在巨大的弊端,過分看重評選人的資歷而輕視了其身上的能力,在中國評選院士需要自己提交申請表,並且還必須有老院士寫推薦信,這些老院士還不能全是同一個領域的,而且在比例上有一定的要求,除了必備的實力之外,還必須看從業時長。與顏寧競爭的大多都是工作時間以30年計的老教授們,所以在資歷這一塊,顏寧是極為吃虧的。
  • 深圳鵬城實驗室引進設立17個院士工作室
    鵬城實驗室科研人員在開展科研工作。近日,深圳市鵬城實驗室黨委召開座談會,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快實驗室建設」為主題展開討論。據介紹,經過兩年的快速發展,鵬城實驗室已設立網絡通信、人工智慧、網絡空間安全、機器人、量子計算等5個研究中心、8個重點科研項目,並已取得系列階段標誌性成果。目前,鵬城實驗室已引進設立17個院士工作室。通過堅持引進和培養並重的原則,人才隊伍建設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19年底,各類人員總數達1831人,其中院士26名,科研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657人。
  • 我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落選中科院士,後成美國院士,堅守中國
    有這樣一位女科學家,她的一生,都在為了國家的科研事業而奮鬥,即使她曾四次申請中科院士,最終都被落選,而後來又被美國評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縱使這般,她也是心向國家,從來沒有哪一刻是動搖的,報效祖國是他一生的志願,這人便是李愛珍女士。
  • 求禰用真理使他們成聖,禰的道就是真理
    主啊,我們倚靠仰望禰,肯求你讓我們知道前面當行的道路,我們的一切心思意念,你都會看顧保守,不偏離你的左右。你在茫茫人海中揀選了我們,為的就是讓我們出黑暗入奇妙的光明,讓我們遠離一切的罪惡,遠離世俗的誘惑,遠離魔鬼的試探。讓我們尊你為大,尊你為聖,在萬國萬民中去宣揚你的美德,去召喚一切屬於你的百姓,歸在你的名下大的榮耀。主啊,我們恭恭敬敬地將新的一天,所有的工作和生活都仰望交託給你。
  • 未來的院士之星:他來自四流大學,卻在世界舞臺,獲得一流大獎
    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科學家的最高頭銜。也正因為如此,能夠成為兩院院士,必須是各方面都非常優秀,必然是某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成為兩院院士,除了過硬的科研實力外,還要有足夠的運氣。不求名利,默默科研,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 4次申請院士被拒,最終成為美國院士,原因令人深思
    她不僅是材料科研研究的帶頭人,還創辦了半導體微材料的相關實驗室。她的這些成果為防止國內導體材料科學領域的人才流失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從事科研工作的五十多年裡,李愛珍幾乎沒有過假期,她也不求名利,即便她的名字鮮為人知,但並沒有阻止她成為材料科學領域的學術泰鬥。
  • 抗疫路上,幕後的科研專家走了
    【抗疫路上,幕後的科研專家走了】疫苗攻關爭分奪秒,他總想再快點!因連續工作、過度勞累,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教授倒在了出差途中,最終搶救無效,於9月17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3周歲。趙振東教授是我國從事病原生物學和感染免疫學研究的知名專家,疫情伊始,他說:「這是打仗,我們必須上!」
  • 李蘭娟院士獲國家科技獎提名,高福院士落選,SCI被踢下神壇
    在這樣的評價標準之下,使得一些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的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老趙說教育今年國家最高科技獎提名工作已結束,目前已有13位院士成為候選人,其中眾望所歸的李蘭娟院士位列其中。
  • 真相大反轉:是我們在求真理,還是真理在求我們?
    真理就存在我們之中,真理存在於我們的認知裡,真理就存在於我們的行為中。其實,真理一直存在於我們的認知裡,只是我們不知道哪些部分是真理;真理一直呈現在我們的行為中,只是我們不知道運用了什麼真理。我們判別真理標準的模糊與混亂,使我們遺憾地錯過了真理。我們只是把一些有效的方法和道理看成為相對真理,相對真理其實就是可以幫助我們達到目的的工具。
  • 她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卻入選美國科學院,稱:這是中國驕傲
    如今,社會上充斥著浮躁之風,拜金主義盛行,人人都把名利與金錢放在第一位,社會風氣讓人堪憂。在這一點上,現在的年輕人真的應該好好向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學習,他們才華橫溢、學富五車,把大好的青春年華全都貢獻在祖國建設上,一生不求名利,默默無聞。
  • 史上最帥院士:高考接近滿分,為國奉獻50年,因顏值太高意外走紅
    說到這就要提起史上最帥院士王德民,王德民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在1955年的高考當中,王德民以近乎滿分的成績考上了大學。不過因為中荷混血兒的身份,被清華北大拒絕,最後進入了中國石油大學。要知道,石油關乎到了國家發展,而王德民自從加入了石油行業當中之後,盡心盡力不求任何回報,默默為國奉獻了50年。在大慶的時候,當時條件十分艱苦,但王德民從來都沒有想過放棄。
  • 饒毅:「以後專心搞科研,永不參選院士」
    為了祖國科研的發展,饒毅放棄了在美國體面高薪的工作,毅然選擇回國。在投身科研的過程中,他為人耿直犀利,看不得半點弄虛作假。然而,作為一位海外歸來的優秀科學家,擁有累累成就的他為何在落選院士後,表示自己將永遠不參選院士呢?
  • 46歲做科研,71歲當院士!她的研究成果被稱為「神話般故事」
    而她也成為今年我們送別的第30位兩院院士。她46歲開始踏入科研領域,71歲成為武大唯一女院士。而此時71歲的張俐娜,成為百年學府武漢大學唯一一名女院士。「我們平時做科研已經夠忙的了,哪裡有時間去應付這些。」
  • 湖南院士周光召:留學回國搞科研,呼籲應改進院士制度、普及科學
    呼籲改進院士制度,推動科學普及 1987年,周光召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面對類似「一考定終身」的院士制度,以及科技界存在的問題,周光召決定領導中國科學院實行改革:實行「一院兩制」、倡導科學院與高校的結合等措施,讓原有封閉、不流動的科研體制轉變為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新體制。 「現在到處設院士像和院士館,這實在有點過分,不利於年輕一代在科學上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