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第一位工科女博士:科研路上,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2020-12-04 全景科學家

「盼望你能收到這信,並盼望你早早回家,在路上一切要自己小心,你們現在的生活又沒有規律,真使我不放心。

華,為我千萬小心保重,多多休息……

你的華」

這是一封吳仲華寫給李敏華的家書片段,字裡行間,充滿著關懷,透露著惦念,思念之情溢於言表。

李敏華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固體力學專家,是我國塑性力學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慶祝她90生日的時候,將她稱為「中華女傑」。

她從事科研多年,取得重大成就的背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丈夫吳仲華陪伴身邊,全面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他們夫妻伉儷情深,風雨同舟,一路相伴,幾十載相濡以沫。

他們懷著矢志不渝的愛國心,致力科研,開拓創新,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祖國。

開明母親 鑄就非凡

1917年11月,李敏華出生在江蘇省吳縣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

母親思想開明,知書達理,雖然生長於封建家庭,但卻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識,曾靠著不懈的努力,獲得了讀書的機會,並畢業於杭州女子師範中學。

母親十分重視李敏華姐妹二人的學識和品德,她堅定地認為,女孩子應該求學,求得一些知識,將來好安身立命、報效祖國。

當時鑑於家庭的經濟條件,父親不主張女孩子繼續升學,但在母親的努力籌劃下,李敏華仍順利完成了高等教育。

母親不僅使李敏華獲得了先進教育的機會,也對李敏華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李敏華在1955年寫的《自傳》中,這樣寫道:

「母親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她的好學和反封建精神,她對平等的看法,她處事的公正,她對於國事的關心以及她的責任感。特別在她們那個時代的女子,有她這樣看法的是不太多的。……她從我們很小的時候起,就要我們對工作人員態度好,不讓我們隨意使喚助理員,晚飯後要我們不給助理員任何工作。因為她說:她們早上起得早,晚上該好好休息。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逐漸地對我們思想上的影響很大……」

在母親言傳身教的影響下,李敏華在年邁之際,還資助家中保姆的兒子讀完了大學,幫助兒子同學的孩子完成中學學業。

巴爾扎克曾說過:真正有才能的人總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絕不矜持。

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民主平等的思想、處事公正的原則、樂於助人的情懷,一直伴隨著李敏華走過數十載的人生路。

伉儷情深 攜手扶將

李敏華高中就讀於上海市務本中學。在校期間,正趕上日本侵略我國東北三省,聽老師講述參加「五四運動」的親身經歷後,李敏華決定畢業後去北京讀大學。

1935年,李敏華考入清華大學。那時正趕上"一二九"學生運動爆發,她一面積極參加示威遊行,一面更加刻苦學習,決心以己之所學,報效祖國。

就在這個時候,李敏華認識了機械工程系的吳仲華。

因有著"理工救國"的共同奮鬥目標,有著對攝影和音樂的共同愛好,他們很快成為了好友。

在艱難的戰爭條件下,學習生活緊張而窘迫,他們一人彈琴,一人拉小提琴,交流藝術、探討學習、也溝通人生感悟。

志趣相投的兩個人在相處過程中漸生情愫,並於1943年結為連理,一同奔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求學。

去美國不久,他們的兩個孩子相繼出生。正在做論文的李敏華得到了丈夫的支持,雖然吳仲華也是在讀研究生,但照顧孩子吃飯、洗澡這些家務事一樣也沒有少做。

李敏華先後於1945年和1948年,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成為了麻省理工學院第一位工科女博士。

這一歷史性的新聞登上了波士頓當地的《波士頓先驅報(Boston Herald)》。

該報紙在報導該屆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典禮時,特地提到:「中國的李敏華,幾個孩子的母親,證明婦女可與男子一樣,獲得博士學位。」

我們從他們日常的家書中,就可以看出,吳仲華對李敏華濃濃的關心和疼愛之情。

結婚幾十年,李敏華和吳仲華感情一直非常好,用李敏華的話講:「我們一輩子都沒有分開過,除了出差這些(事情)以外,一輩子都在一起。」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攜老。」

《詩經》中的這句話,完美的詮釋了李敏華夫妻之間的感情。

心繫祖國 甘於奉獻

博士畢業後,為了取得科研工作的實際經驗,李敏華和吳仲華一起應聘到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工作,她在強度研究室工作,進行塑性力學的研究。

在美國工作期間,儘管有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但李敏華夫婦始終沒有動搖報效祖國的信念,一心想回國參加建設。韓戰爆發後,他們克服重重阻擾和困難,終於回到了祖國。

回想起這段經歷,吳仲華說:「我這一輩子有兩件事至今不後悔,一件是回國,一件是和李敏華結婚。」

1955年,回國後的李敏華,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創建工作。作為高級研究人員,她擔任塑體力學組組長。

之後,李敏華又在工程力學研究班,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系,開設了塑性力學課程,為我國塑性力學事業造就了一支中堅隊伍。

另外,李敏華在航空航天的基礎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如研究解決了航空發動機強度問題,並因此獲得了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研製試驗航天燒蝕材料的瞬間加熱加載裝置;發展新減法分析航空發送機渦輪軸斷軸故障;

倡導學科交叉開展材料疲勞研究,並通過進行超載對圓孔鋁合金薄板試件疲勞壽命影響的實驗研究,使鋁合金薄板得到了超載60%、疲勞壽命增加3到4倍的結果等等。

前排左起:葉叔華、沈天慧、何澤慧、謝希德、黃量、高小霞、李敏華、陳茹玉;後排左起李林、郝詒純、池際尚、王承書、蔣麗金、林蘭英

1980年,李敏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她為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而吳仲華,也同樣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的科研事業。

早在1957年,吳仲華就被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他創立了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在國際上被稱為「吳氏通用理論」,為航空發動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提出的總能系統理論,尤其是「溫度對口,梯級利用」的原理在能源的高效清潔利用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開創的工程熱物理學科已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推進、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新能有開發等領域。

1992年9月19日,吳仲華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6歲。

2007年,李敏華做客騰訊,漫談人生經歷時,她說:「在一生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人就是我愛人。我念書的時候,他什麼事情都幫我做的。當時我準備回國做事情,他也是這樣覺得。」

2013年1月19年,李敏華在家中逝世,享年96歲。

他們在科研路上彼此陪伴,彼此鼓勵,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對祖國的責任,履行了對愛人的承諾,並用累累科研成果,為彼此的愛畫上了最完美的句號。

七夕將至,這對科學家伉儷科研報國、相濡以沫的事跡無疑是對七夕最好的註解。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報《李敏華院士:展翅長空綻芳華》

【2】 騰訊科技網《李敏華:帶孩子留學 幸福的是先生支持》

【3】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成果《碧空丹心:李敏華傳》

【4】 光明日報《吳仲華:展示工程科學之美》

【5】 北晚新視覺《我國物理學家吳仲華與妻子李敏華的家書 盡顯兩位院士家國情懷》

【6】本文圖片來源於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採集工程

相關焦點

  • 適合理科生的三所理工類大學,有望超越麻省理工,考生別錯過!
    適合理科生的三所理工類大學,有望超越麻省理工,考生別錯過!說起世界高等學府,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尤其是麻省理工,可以稱為是世界頂級的理工類學府,是無數工程師和科學家夢想中的樂園,但是在我國,也有三所理工類名校,是名副其實的實力派,潛力無窮,有望超越麻省理工,理科生一定要知道。1.清華大學很多人都以為我國排名第一的清華大學是一所綜合類學校,但其實,清華大學是理工類高校。
  • 在美國麻省理工讀工科是種怎樣的體驗?
    原標題:在美國麻省理工讀工科是種怎樣的體驗? 麻省理工學院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為全球最享負盛名的學府之一。其工程科技多年來被 QS 世界大學排名及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評為世界第一。那麼在如此牛校留學讀工科是一種什麼體驗?絲絲小編來為大家說明。
  • 寄生動物:上天下海,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寄生果蠅引起達爾文雀鼻腔與喙結構的改變 ©BMCZoology在寄生果蠅的陪伴下,達爾文雀的告白變得難以被接受——雄雀歌唱的調子於雌雀而言錯謬混亂,使得雌雀無法分辨自家種群的同類,迷迷糊糊跟著走了調變成自家曲調的其他雀類遠走高飛。最終在生殖隔離與「單身雀」數量增多的支配下,整個達爾文雀族鳥類個體數量不可避免地驟減。
  • 只有遇見對的人,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橘子不太冷,ID:Jzimovie】大家好,我是橘子人們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相愛容易,相守難,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可殊不知的是只有看清對方是對的人時,婚姻才能長久。
  • 《牛鈴之聲》:陪伴是你我之間最長情的告白
    老人實現了他的承諾,埋葬了老牛,當鏟土機裡的土一點點覆蓋在老牛身上時,老人在坑的周圍撒上老牛生前最愛喝的米酒,嘴裡叨叨著:「為什麼你要先離我們而去,安祥的到天國去吧…」老牛陪伴了老人四十年,辛勤勞作了四十年,而老人也真心呵護了老牛四十年,甚至超出了他的子女,他的妻子,相互默默的陪伴與守候是這個人世間最長情的告白
  • 雅禮中學校友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中國科技創新35人榜單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的雜誌。它於1899年作為「技術評論」雜誌而成立,隨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開始商業化,開始面向大眾銷售,其針對人群包括:高級管理人員、研究人員、金融家和政策制定者,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友。
  • 友緣在線:落日歸山海 陪伴才是告白
    感情是需要陪伴的。陪伴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把最珍貴的時間給你。陪伴也很容易,日復一日地陪伴到最後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友緣在線兩性情感研究院指出:最好的陪伴不是日日守候,而是你需要我的時候我都在。最好的感情不是轟轟烈烈,而是懂得珍惜對方。
  • 皇甫冉的一首詠花詩《石竹》,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感悟生命真諦
    其實送鮮花就是帶來祝福,生病的人最需要的就是溫馨的安慰、堅定的鼓勵和無時無刻的陪伴。鮮花雖然無語,但這一切它都能做到,一束盛開的鮮花代表的是旺盛充沛的活力,沒有人會拒絕鮮花的陪伴與鮮花帶來的這一份默默的溫情。有一種叫做石竹的花,這種植物不但花型好看,包括根在內的全株都可以入藥,而且有很高的中醫藥藥用價值。
  • 抗疫一線 | 夜 漫長 且寒冷 堅守是我們最長情的告白
    抗疫一線 | 夜 漫長 且寒冷 堅守是我們最長情的告白 2021-01-12 1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麻省理工華人終身教授最年輕紀錄保持者既非錢學森,也非張鋒
    麻省理工華人終身教授最年輕紀錄保持者既非錢學森,也非張鋒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2017-02-09 13:16 來源
  • 《螢火之森》: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這麼短的時間難以講好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於是這部電影只講了一個關於陪伴的故事。螢是個住在城市裡的小女孩,她每年暑假都會去鄉下外公家玩。外公家附近有一片叫「山神之森」的翠綠色森林,至於為什麼叫「山神」,大概是村子裡的人默認森林裡面有神祗吧。暑假到了,螢暫且住在外公家,不知不覺闖進了「山神之森」,迷失了方向。螢急得大哭起來,驚動了不遠處一個帶著面具的少年。
  • 麻省理工研發人體電池:手機不怕沒電
    據外媒報導,來自麻省理工(MIT)的科研人員正在研發一種,可以將人類在行走中產生的機械能轉變成電能的技術。也就是說,只要你在動,那麼你的電池就會一直有電。麻省理工研發人體電池(圖片來自cnBeta)    從技術層面上來看,只需要兩片鋰合金薄片作為電極,用多孔聚合物層將它們分開
  • 國際家庭日 |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3放下手機,重拾親情「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這是網上廣為流傳的一句話。過度使用移動電子產品已經影響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和個人健康。今天是國際家庭日,放下手中的手機、IPAD、筆記本,關掉微博、微信、小遊戲,專心陪伴家人吧!
  • 「考不上印度理工,才來麻省理工」,印度理工究竟有多牛?
    作為世界一流強校的麻省理工學院,其對美國社會乃至世界都作出了不小的貢獻。科研上,麻省理工學院曾教出過97位諾貝爾獎得主和8位菲爾茲獎得主。就連運動上,麻省理工學院也曾擁有分別獲得兩枚奧運金牌的學生。但如果說印度有一間學校比麻省理工學院更牛,你會相信嗎?
  • 加州理工 VS 麻省理工,誰才是理工屆的扛把子?
    簡單對比 眾所周知,兩校都叫「理工學院」,即都是以理工為主的大學,學校均提供大量理工專業課程及項目。 當然,兩校最直接的差異還是在地理位置上。
  • 最強青年(曹原)18歲在麻省理工讀博士,22歲科研成果震驚
    深圳天才3年學完12年課程,14歲考上中國科大,18歲麻省理工讀博士,22歲科研成果震驚世界,美國用綠卡、教授職位、超高薪誘惑他留在美國。他說:「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我學成是要回中國的,我的祖國需要我!」2018年,從深圳走上麻省理工的曹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最頂級的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兩篇水平極高的論文,成為該雜誌創辦以來年齡最小的中國第一作者!
  • 謝爾頓為何嘲笑霍華德畢業於麻省理工
    除了霍華德只是一個碩士之外,主要原因是因為霍華德是麻省理工畢業的,而謝爾頓卻是加州理工畢業的。加州理工和麻省理工都是全世界最頂尖的理工類學校,都在美國,然而這兩個學校卻一向不對付,學生之間也會互相嘲笑惡搞。實際上,在很多國家,頂級名校之間都會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競爭關係,惺惺相惜又互不服氣,這種情愫,在兩個學校的學生之間特別明顯。
  • 謝爾頓為何嘲笑霍華德的母校麻省理工
    除了霍華德只是一個碩士之外,主要原因是因為霍華德是麻省理工畢業的,而謝爾頓卻是加州理工畢業的。加州理工和麻省理工都是全世界最頂尖的理工類學校,都在美國,然而這兩個學校卻一向不對付,學生之間也會互相嘲笑惡搞。實際上,在很多國家,頂級名校之間都會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競爭關係,惺惺相惜又互不服氣,這種情愫,在兩個學校的學生之間特別明顯。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發布!三位浙大人入選!
    1999年始,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都會選出一批35歲以下最具有創新性與影響力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他們是:發明家(Inventors)創業家(Entrepreneurs)遠見者(Visionaries)人文關懷者(Humanitarians)先鋒者(Pioneers)這就是許多人知道的
  • 羅聞全成為麻省理工最年輕華人終身教授 之前曾傳是張鋒
    來源:麻省理工  1982年,張鋒出生在河北石家莊,11歲時隨母親來到美國。分別在哈佛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完成學位後,2011年,張鋒進入麻省理工,同時在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大腦與認知科學部門,以及博德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