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你能收到這信,並盼望你早早回家,在路上一切要自己小心,你們現在的生活又沒有規律,真使我不放心。
華,為我千萬小心保重,多多休息……
你的華」
這是一封吳仲華寫給李敏華的家書片段,字裡行間,充滿著關懷,透露著惦念,思念之情溢於言表。
李敏華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固體力學專家,是我國塑性力學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慶祝她90生日的時候,將她稱為「中華女傑」。
她從事科研多年,取得重大成就的背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丈夫吳仲華陪伴身邊,全面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他們夫妻伉儷情深,風雨同舟,一路相伴,幾十載相濡以沫。
他們懷著矢志不渝的愛國心,致力科研,開拓創新,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祖國。
開明母親 鑄就非凡
1917年11月,李敏華出生在江蘇省吳縣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
母親思想開明,知書達理,雖然生長於封建家庭,但卻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識,曾靠著不懈的努力,獲得了讀書的機會,並畢業於杭州女子師範中學。
母親十分重視李敏華姐妹二人的學識和品德,她堅定地認為,女孩子應該求學,求得一些知識,將來好安身立命、報效祖國。
當時鑑於家庭的經濟條件,父親不主張女孩子繼續升學,但在母親的努力籌劃下,李敏華仍順利完成了高等教育。
母親不僅使李敏華獲得了先進教育的機會,也對李敏華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李敏華在1955年寫的《自傳》中,這樣寫道:
「母親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她的好學和反封建精神,她對平等的看法,她處事的公正,她對於國事的關心以及她的責任感。特別在她們那個時代的女子,有她這樣看法的是不太多的。……她從我們很小的時候起,就要我們對工作人員態度好,不讓我們隨意使喚助理員,晚飯後要我們不給助理員任何工作。因為她說:她們早上起得早,晚上該好好休息。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逐漸地對我們思想上的影響很大……」
在母親言傳身教的影響下,李敏華在年邁之際,還資助家中保姆的兒子讀完了大學,幫助兒子同學的孩子完成中學學業。
巴爾扎克曾說過:真正有才能的人總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絕不矜持。
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民主平等的思想、處事公正的原則、樂於助人的情懷,一直伴隨著李敏華走過數十載的人生路。
伉儷情深 攜手扶將
李敏華高中就讀於上海市務本中學。在校期間,正趕上日本侵略我國東北三省,聽老師講述參加「五四運動」的親身經歷後,李敏華決定畢業後去北京讀大學。
1935年,李敏華考入清華大學。那時正趕上"一二九"學生運動爆發,她一面積極參加示威遊行,一面更加刻苦學習,決心以己之所學,報效祖國。
就在這個時候,李敏華認識了機械工程系的吳仲華。
因有著"理工救國"的共同奮鬥目標,有著對攝影和音樂的共同愛好,他們很快成為了好友。
在艱難的戰爭條件下,學習生活緊張而窘迫,他們一人彈琴,一人拉小提琴,交流藝術、探討學習、也溝通人生感悟。
志趣相投的兩個人在相處過程中漸生情愫,並於1943年結為連理,一同奔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求學。
去美國不久,他們的兩個孩子相繼出生。正在做論文的李敏華得到了丈夫的支持,雖然吳仲華也是在讀研究生,但照顧孩子吃飯、洗澡這些家務事一樣也沒有少做。
李敏華先後於1945年和1948年,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成為了麻省理工學院第一位工科女博士。
這一歷史性的新聞登上了波士頓當地的《波士頓先驅報(Boston Herald)》。
該報紙在報導該屆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典禮時,特地提到:「中國的李敏華,幾個孩子的母親,證明婦女可與男子一樣,獲得博士學位。」
我們從他們日常的家書中,就可以看出,吳仲華對李敏華濃濃的關心和疼愛之情。
結婚幾十年,李敏華和吳仲華感情一直非常好,用李敏華的話講:「我們一輩子都沒有分開過,除了出差這些(事情)以外,一輩子都在一起。」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攜老。」
《詩經》中的這句話,完美的詮釋了李敏華夫妻之間的感情。
心繫祖國 甘於奉獻
博士畢業後,為了取得科研工作的實際經驗,李敏華和吳仲華一起應聘到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工作,她在強度研究室工作,進行塑性力學的研究。
在美國工作期間,儘管有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但李敏華夫婦始終沒有動搖報效祖國的信念,一心想回國參加建設。韓戰爆發後,他們克服重重阻擾和困難,終於回到了祖國。
回想起這段經歷,吳仲華說:「我這一輩子有兩件事至今不後悔,一件是回國,一件是和李敏華結婚。」
1955年,回國後的李敏華,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創建工作。作為高級研究人員,她擔任塑體力學組組長。
之後,李敏華又在工程力學研究班,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系,開設了塑性力學課程,為我國塑性力學事業造就了一支中堅隊伍。
另外,李敏華在航空航天的基礎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如研究解決了航空發動機強度問題,並因此獲得了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研製試驗航天燒蝕材料的瞬間加熱加載裝置;發展新減法分析航空發送機渦輪軸斷軸故障;
倡導學科交叉開展材料疲勞研究,並通過進行超載對圓孔鋁合金薄板試件疲勞壽命影響的實驗研究,使鋁合金薄板得到了超載60%、疲勞壽命增加3到4倍的結果等等。
前排左起:葉叔華、沈天慧、何澤慧、謝希德、黃量、高小霞、李敏華、陳茹玉;後排左起李林、郝詒純、池際尚、王承書、蔣麗金、林蘭英
1980年,李敏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她為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而吳仲華,也同樣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的科研事業。
早在1957年,吳仲華就被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他創立了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在國際上被稱為「吳氏通用理論」,為航空發動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提出的總能系統理論,尤其是「溫度對口,梯級利用」的原理在能源的高效清潔利用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開創的工程熱物理學科已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推進、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新能有開發等領域。
1992年9月19日,吳仲華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6歲。
2007年,李敏華做客騰訊,漫談人生經歷時,她說:「在一生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人就是我愛人。我念書的時候,他什麼事情都幫我做的。當時我準備回國做事情,他也是這樣覺得。」
2013年1月19年,李敏華在家中逝世,享年96歲。
他們在科研路上彼此陪伴,彼此鼓勵,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對祖國的責任,履行了對愛人的承諾,並用累累科研成果,為彼此的愛畫上了最完美的句號。
七夕將至,這對科學家伉儷科研報國、相濡以沫的事跡無疑是對七夕最好的註解。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報《李敏華院士:展翅長空綻芳華》
【2】 騰訊科技網《李敏華:帶孩子留學 幸福的是先生支持》
【3】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成果《碧空丹心:李敏華傳》
【4】 光明日報《吳仲華:展示工程科學之美》
【5】 北晚新視覺《我國物理學家吳仲華與妻子李敏華的家書 盡顯兩位院士家國情懷》
【6】本文圖片來源於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採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