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研發人體電池:手機不怕沒電

2020-12-02 中關村在線

    據外媒報導,來自麻省理工(MIT)的科研人員正在研發一種,可以將人類在行走中產生的機械能轉變成電能的技術。也就是說,只要你在動,那麼你的電池就會一直有電。


麻省理工研發人體電池(圖片來自cnBeta)

    從技術層面上來看,只需要兩片鋰合金薄片作為電極,用多孔聚合物層將它們分開,浸入電解液中。這樣的設計可以讓鋰離子在兩個金屬片之間的運動變得高效,這樣當把它安置在人體的關節處即可吸收人類的機械能然後將其轉換成電能,進而為智慧型手機等電子設備提供電能。

    MIT表示,這種技術可以被運用到智能手錶等可穿戴設備領域,同時還可以成為一個實用的生物醫療應用驅動器、或是部署到安裝了壓力傳感器的物體中,如路面、橋、鍵盤或其他結構。

    當然,這種技術想要投入市場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MIT教授Ju Li稱,目前的系統還只能達到15%的轉換率,但從理論上來說,未來有可能實現百分百的轉換率。

news.zol.com.cn true http://news.zol.com.cn/562/5623289.html report 742 據外媒報導,來自麻省理工(MIT)的科研人員正在研發一種,可以將人類在行走中產生的機械能轉變成電能的技術。也就是說,只要你在動,那麼你的電池就會一直有電。麻省理工研發人體電池(圖片來自cnBeta)從技術層面上來看,只需要兩片鋰合金薄片作為電極,用多孔聚合物層...

相關焦點

  • 本碩博連讀,34歲登上麻省理工重量級榜單,他研發"超薄皮膚"轟動國際!
    近日,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頒獎典禮在"名士之鄉"紹興啟幕。峰會上,重磅發布了第四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榜單。
  • 麻省理工研發出半導體薄膜製作新方法
    麻省理工研發出半導體薄膜製作新方法 胡薇 發表於 2018-10-28 09:29:12 麻省理工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一種新的技術,這種技術除了矽以外還可以使用其他一系列特殊材料製成超薄半導體薄膜
  • 可在人體內消化,能夾蘋果,瑞士洛桑聯邦理工研發的這款機器人厲害了
    明膠沒有固定的結構和相對分子量,可溶於熱水,可以在人體內進行消化,這意味著我們離「可食用」的機器人技術又進了一步。目前,不少科學家們會通過磁場給機器人提供能量使其在人體內遊走,比如 MIT 研發的能幫助修復體內損傷可摺疊機器人,麥吉爾大學研發能精確鎖定並殺死癌細胞的納米機器人等等。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發布
    獲獎人提出一種構建介電彈性體-離子導電水凝複合型軟體結構的設計思路,分析了其力電耦合驅動行為,實現機器魚在水中的快速運動。獲獎人的研究將給未來創新型態軟體機器人的發展帶來顛復想像的可能性。未來的軟體機器人甚至將可能以強化人體活動功能的輔具應用型式出現,進而改變許多人的生活,其研究在具體應用中所亟需解決的控制性與靈活性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 兩位清華校友上榜麻省理工「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
    兩位清華校友上榜麻省理工「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清華新聞網6月20日電 美國東部時間6月19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MIT Technology Review)公布了2019年度TR35(35 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即全球35名35歲以下「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名單。
  • 麻省理工研發AI模型靠分析咳嗽聲找出新冠肺炎患者
    麻省理工的科研團隊早前在生物醫藥期刊《IEE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發布文章,表示開發了一個可以靠咳聲,找出新冠肺炎患者的人工智慧模型,只要集成到手機程序或智能揚聲器,就能夠非常簡單地進行測試。
  • 麻省理工研發微生物技術空調衣 再不怕運動溼透衣服
    基於此,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材料科學研究人員近日研發出微生物技術空調衣,可保證強效排汗和皮膚乾燥。。。據了解,該空調衣分為兩層,一層為內襯,一層為微生物層。在微生物層上,設計者根據人體最容易出汗的區域而提供了多個散熱孔,這些散熱孔附近擁有一些對熱量和潮氣特別敏感的微生物。當人體開始排汗時,這些微生物就會脹大,從而使衣服上的氣孔開放,幫助更好的排汗和散熱。
  • 科學家要研發永遠不會沒電的"量子電池"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團隊為一種永遠不會沒電的「量子電池」制定了研發計劃。需要明確的是,這種電池目前還不存在,但如果他們找到了製造它的方法,這可能會是能源存儲領域的革命性突破。阿爾伯塔大學化學家加布裡埃爾·漢納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更熟悉的電池依靠的是傳統的電化學原理,例如為智慧型手機供電的
  • 手機充電秘訣:不怕充電怕沒電 充滿不好
    【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7月3日消息,現在耗電量最大的智慧型手機,幾乎全部採用鋰電池。因此,用戶最好在電池電量充滿前(比如98%、99%),或者是一看到充滿電就立刻拿下來。」  李默在文章中指出,如果電池電量充滿後仍然繼續充電,比如插上充電器就去睡覺,會造成電池功能少許下降(a little degradation),長期累積起來就會有明顯的影響。
  • 麻省理工研發Cheetah 3獵豹機器人 移動不靠視覺
    近日,據外媒MIT NEWS報導,麻省理工學院研製了一款名為「Cheetah 3獵豹機器人」的AI機器人,這款機器人與眾不同的一點就是移動過程完全不需要視覺,將傳統機器人所需的攝像頭視覺徹底拿掉。據悉,該機器人採用了麻省理工學院相關團隊的最新算法,這讓其在沒有攝像設備的輔助下也可以完成行走樓梯、過狹隘地帶等對細節要求較高的動作。
  • 麻省理工研發AI模型,靠分析咳嗽聲找出新冠患者|硬核科技
    麻省理工的科研團隊早前在生物醫藥期刊《IEE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發表文章,表示開發了一個可以靠咳聲,找出新冠肺炎患者的人工智慧模型,只要整合到手機程式或智能揚聲器,就能夠非常簡單地進行測試。
  • 麻省理工Vs加州理工 美國兩大名校鬥法惡作劇
    之所以給大炮戴上麻省理工的戒指,是想暗示它還沒有「畢業」。  新生參觀時間 惡搞全為報復  據麻省理工的搗蛋學生說,上周是美國的「校園參觀周」,大學一年級的新生及他們的父母將參觀全美各地的校園。趁這個時候「惡搞」加州理工,一準一炮打響。為了加強宣傳效果,他們還印了許多T恤衫,紀念這一事件。
  • 謝爾頓為何嘲笑霍華德的母校麻省理工
    除了霍華德只是一個碩士之外,主要原因是因為霍華德是麻省理工畢業的,而謝爾頓卻是加州理工畢業的。加州理工和麻省理工都是全世界最頂尖的理工類學校,都在美國,然而這兩個學校卻一向不對付,學生之間也會互相嘲笑惡搞。實際上,在很多國家,頂級名校之間都會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競爭關係,惺惺相惜又互不服氣,這種情愫,在兩個學校的學生之間特別明顯。
  • 謝爾頓為何嘲笑霍華德畢業於麻省理工
    除了霍華德只是一個碩士之外,主要原因是因為霍華德是麻省理工畢業的,而謝爾頓卻是加州理工畢業的。加州理工和麻省理工都是全世界最頂尖的理工類學校,都在美國,然而這兩個學校卻一向不對付,學生之間也會互相嘲笑惡搞。實際上,在很多國家,頂級名校之間都會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競爭關係,惺惺相惜又互不服氣,這種情愫,在兩個學校的學生之間特別明顯。
  • 視頻 l 原來麻省理工列印"會呼吸"服裝的3D印表機是它!
    製作這些衣服的面料上有許多排汗的小孔,隨著人體排汗量的增加會這些孔將自動打開,當熱量排出之後小孔將自動閉合。控制這些小孔張開、閉合的神秘材料是一種納豆細菌生物混合液體。麻省理工的大咖們是通過一臺模塊化的智能液體材料3D印表機,將這種生物混合液體材料列印到服裝面料上的。
  • 王思泓校友上榜《麻省理工技術評論》2020年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
    清華新聞網6月19日電 6月17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MIT Technology Review)公布了2020年度TR35(35 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即35名35歲以下「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名單。
  • 如果手機沒電了,重量有變化嗎?
    引言:現在市面上的手機的重量普遍在250克~350克之間,其中佔到主要重量的是電池板。那麼如果一臺滿電的手機用到沒電了,它的重量有變化嗎?實際上是有的,但微乎其微,常人根本察覺不出。在現代社會中,手機已經成為了個人必備的工具之一。
  • 重磅發布:《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布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
    [摘要]《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運營方DeepTech深科技舉辦了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發布會2月21日下午,北京大雪紛飛,《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運營方DeepTech深科技舉辦了
  • 看牛人怎麼用1條USB線1個電池DIY一個移動充電器,出門不怕沒電了
    看牛人是怎麼用1條USB線1個電池DIY一個移動充電器的,出門再也不怕沒電了。手機,是如今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當電池快要用完時,經常會不知所措。本教程將教會你製作一個迷你USB手機充電器,可以用9v電池給手機充電。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
    【MBA中國網訊】近日,第三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于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其中,3位浙大人入選,分別榮獲「先鋒者(Pioneers)」和「發明家(Inventors)」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