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6月19日電 6月17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MIT Technology Review)公布了2020年度TR35(35 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即35名35歲以下「世界傑出青年創新家」名單。清華大學2005級材料系校友、美國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王思泓榜上有名。
王思泓
王思泓2009年在清華大學材料系獲得學士學位,2014年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材料系獲得博士學位。2015-2018年在史丹福大學化工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18年9月加入芝加哥大學普利茨克分子工程學院,擔任助理教授。
王思泓在榜單的發明家(Inventors)類別,上榜理由為「他開發的可拉縮微晶片使各種新設備成為可能」
《麻省理工技術評論》對王思泓貢獻的評價
微晶片通常是在脆性的矽晶體上經過刻蝕等加工而成,意味著如果拉伸或者彎曲它們,分子結構就會被破壞,導致性能大幅下降。在此之前,也有人造出不那麼脆弱的電路,但代價通常是犧牲晶片的性能.而王思泓則開發出了新的製造技術,造出可拉伸、可彎曲的電路,同時在性能表現上與普通的半導體電路同樣出色。
王思泓在史丹福大學期間曾師從鮑哲南教授,後者被視作是這一領域的先驅之一。在鮑哲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王思泓開發了一套新的工藝,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他利用一種被稱為納米約束的物理效應,以儘可能小的規模構建出分層聚合物電路。如今他可以構建出可靠的高性能電路,將電路拉伸到原來的兩倍長度時,可以做到不損失任何性能。
他表示,這些香蕉狀的聚合物,開啟了一種全新的設備類型——可塑性很強,甚至可以根據人的體型定製,用作皮膚貼片甚至植入體內,同時這些新型的柔性設備也具備與傳統設備相當的功能。不過這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比如如何為電路提供電力?對此他已經開發了一種名為「納米發電機」的設備,利用人體的能量為設備供能,從而擺脫了外部的電池。那麼,如何能在不引起免疫反應的情況下,將設備植入人體內呢?這就是未來需要攻克的難題。
《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雜誌創刊於1899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技術類雜誌,在世界學術界和科技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權威地位。自1999年開始,該雜誌每年從全球範圍內評選35歲以下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科技創新精英,共分為發明家、創業家、遠見者、人文關懷者及先鋒者五類。他們是各自領域的領軍人物,極可能改變世界的未來。
此前,我校校友劉湘軍(1985級生物)、吳旻(1991級自動化)、楊榮貴(1996級熱能,碩)、宋曉東(1992級物理)、夏豐年(1993級電子)、李笑(1997級電子)、陳啟鑫(2001級電機)、魯南姝(2001級力學)、張柏樂(1999級電機)、張良方(1996級化工)、鄭曉琳(1995級熱能)、伍暉(2000級化工)、戈鈞(2000級化工)、刁瑩(2002級化工)、張一慧(2006級航院,碩)、高偉(2007級精儀,碩)、顧嘉唯(2008級美院,碩)、劉自鴻(2000級電子)、印奇(2006級自動化)、徐亮(2006級生醫)、韓松(2008級電子)等曾先後入榜。
供稿:校友總會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