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聯社APP
新年伊始,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初期三大「妖股」之一的豫金剛石(ST金剛)因為涉嫌重大財務造假再次受到熱議。
據證監會網站通報,豫金剛石涉嫌重大財務造假,連續三年累計虛增利潤數億元;未依法披露對外擔保、關聯交易合計40億餘元;實際控制人累計佔用上市公司資金23億餘元。
證監會表示,此案涉案金額巨大,違法性質嚴重,市場影響惡劣,證監會將依法嚴肅追究相關單位和個人的違法責任。
證監會網站截圖
業績大幅變臉 2019年巨虧52億
2020年下半年以來,ST金剛屢次被監管點名,但公司拒不回復相關問詢函與關注函。2020年11月2日,公司終於回復深交所承認存在資金被動流向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和違規擔保的情況,並已觸及其他風險警示的情形。2020年11月4日,公司證券簡稱由「豫金剛石」變更為「ST金剛」,當天股價收報跌停。
公開資料顯示,豫金剛石於2010年3月登陸深交所創業板,公司主要經營超硬材料產業鏈的研究、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主要產品包括人造金剛石單晶、培育鑽石飾品、微米鑽石線等。
現已變為「ST金剛」的豫金剛石今年4月業績大幅「變臉」,業績公告顯示,公司將2019年業績由盈利8040萬元修改為虧損51.5億元。此後發布的2019年年報則顯示,該公司2019年虧損51.97億元。業績顯示,2010年至2018年期間,ST金剛累計實現淨利潤10.61億元,2019年的虧損額就接近此前九年淨利潤總和的五倍。
根據公司發布的三季報,豫金剛石的業績仍處於續虧狀態。公告顯示,豫金剛石第三季度營業收入1.08億元,同比減少44.63%;淨利潤-1.24億元,同比大降695.28%;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3.06億元,同比減少58.05%;淨利潤為-4.81億元,同比大降805.34%。
曾被點名批評 深交所亦出手「捉妖」
值得一提的是,在創業板註冊制改革之初,天山生物、長方集團、豫金剛石為代表的低價股曾經遭到爆炒。
統計顯示,在2020年8月21日至9月22日短短14個交易日內,豫金剛石股價從2.29元一度飆漲至7.97元,區間最高漲幅達248%。
在炒作如此猖狂之下,9月初新華社的一篇社評曾對創業板低價股炒作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新華社評論文章指出,近期,「天山XX」「豫XX石」「長方XX」等少數流通市值小、價格低、基本面差的創業板股票,股價短期快速上漲,炒作現象突出,受到市場高度關注。在創業板試點註冊制落地初期,這種炒小炒差的「歪風」容易形成惡劣的示範效應,不利於各項改革措施的平穩運行及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此風絕不可長,監管部門該出手時就要出手。
此外,深交所公布的兩份限制交易決定書揭開了妖股背後的部分炒手。據深交所的限制交易決定書顯示,投資者李連生與另一自然人投資者喻悌奇均因異常交易豫金剛石受到監管的處罰,而此舉也被市場廣泛視為是監管升級的信號。
在連續的強監管下,豫金剛石連續4個交易日大跌。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國慶前後豫金剛石又是一波翻倍的漲幅。
此後,隨著2020年第四季度市場風格再次回歸成長白馬股,豫金剛石為代表的低價小市值個股再無靚麗表現。截至2020年12月31日收盤,豫金剛石股價報5.48元,已再次從高點回落36.7%,最新市值66.06億元。
訴訟案件不斷 實控人早已成「老賴」
事實上,在本次涉嫌重大財務造假被公布之前,豫金剛石的基本面已經在持續惡化之中。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公司在手可動用貨幣資金餘額257.09萬元,2018年以來公司部分合作銀行、非銀金融機構存在斷貸、抽貸或要求公司提前還款,融資渠道受阻,同時因訴訟事項,公司大部分銀行帳戶資金、土地、對外投資股權等被凍結、查封,公司資金鍊緊張和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風險。
另外,公司共涉及45項訴訟/仲裁案件,案件金額合計約44.33億元,部分訴訟尚未開庭,部分訴訟進入訴訟程序。公司認為部分訴訟最終的法律判決很可能對公司不利,基于謹慎性原則,根據相關訴訟事項的證據及估算賠償金額確認預計負債約21.76億元。
這些案件大部分來自於公司的實控人郭留希和其控股的河南華晶。而正是因為巨額負債使得豫金剛石控股股東河南華晶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動人郭留希兩者累計被輪候凍結的股份數量佔兩者所持有公司股份數量比例為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