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歲檔鏖戰正酣,而戰火已從製片蔓延到了設備一環。
12月20日,華誼兄弟參與製作的動作大片《十二生肖》加入戰局。這是華誼今年最後一部作品,也是其合作夥伴、巨幕放映系統商IMAX集團的年度收官之作。
憑藉優越的硬體和技術,IMAX在國內巨幕放映市場上保持了十多年的壟斷地位。因為看重其品牌效應,國內製片方和放映商也樂於與IMAX合作。但隨著影院投資不斷深入二三線城市,中影、保利、萬達等影院投資商紛紛推出自己的巨幕放映系統。這批巨幕產品以成本低、無片源限制為優勢,試圖和IMAX爭奪國內的巨幕市場。
IMAX的CEO理察·葛爾方(Richard Gelfond)曾估計中國可容納400-500塊IMAX巨幕。競爭對手的出現,究竟意味著零和遊戲還是更大的蛋糕?
影院裡的新對手
《阿凡達》上映時的2010年上半年,IMAX在大陸的屏幕數量不過23塊,而到本月22日,第100塊屏幕將亮相成都萬達影城金牛店——以每半個月新增一塊屏幕的速度,IMAX在中國一騎絕塵。
但從去年開始,由影院研發的巨幕系統也紛至沓來。保利影業和紫荊影業去年分別推出Polymax和Auro 3D巨幕系統,和IMAX有密切合作的萬達今年上半年也推出了X-land雙機巨幕,橙天嘉禾和博納影業等院線也都傳出了研發巨幕系統的消息。
在國產巨幕設備中,「中國巨幕(需求面積:10000-18000平方米)」受到最多關注。這一系統由中影數字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中影數字」)和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下稱「中國電影科研所」)研發,去年8月在北京測試成功。中國電影科研所所長楊雪培表示,該巨幕系統在畫面處理和放映技術方面擁有核心專利。
12月19日,中影數字的副總經理陳京明對本報記者透露,到明年上半年結束,全國將有至少50塊中國巨幕投入商用。換言之,未來六個月,全國每月至少有8塊「中國巨幕」密集開業——這是比IMAX還要生猛的速度。
IMAX儘管在國內有著巨大的品牌效應,但其不菲的成本一直為影院所詬病。綜合多位電影業人士的說法,安裝一塊IMAX巨幕需要1500-2000萬元,開始放映後每年的維修和品牌使用費可能上百萬,還不包括票房分成。而根據陳京民的介紹,安裝一塊「中國巨幕」的費用僅需400萬元,「後續的維修費用只要幾萬塊錢」。其他品牌的成本更低,保利的Polymax巨幕價格不到300萬元。
儘管成本僅為IMAX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中國巨幕」認為其硬體並不輸於IMAX。比較「中國巨幕」和IMAX中國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雙方的硬體設備各有千秋:「中國巨幕」的標準屏幕是20米*12米,IMAX商業影廳屏幕長度標準為22米*16米;「中國巨幕」的音響為11.1聲道,而IMAX聲道則以7.1和9.1居多。「從亮度來看,『中國巨幕』的亮度要好過IMAX。」影評人嚴蓬認為。
嚴蓬介紹,IMAX是一個較為封閉的電影系統,有自己的一套放映和選片標準,要在其屏幕上放映,電影必須提前至少一個月進行轉制。今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之前,IMAX影院還有一個月的時間無片可放。
為解決片源瓶頸並增加影廳收益,IMAX從2010年開始與華誼兄弟等製片方合作,將國產大片轉製成IMAX版本,但今年有IMAX版本的五部國產影片中,已上映的前三部作品票房都低於預期。由於「國產保護月」和獨佔放映協議的出現,讓IMAX旱澇保收的好萊塢大片今年則多次面臨爭搶IMAX影廳的局面。
和IMAX不同,保利Polymax、萬達X-land等國產巨幕都聲稱任何影片不需轉制就可直接放映。「中國巨幕」儘管需要轉制,但「不超過10天就能完成」。
IMAX的危與機
巨幕系統國產化、迴避同業競爭、降低成本投入……儘管或明或暗都以IMAX為標靶,不同巨幕品牌的真實水平不盡相同。
除了比拼片源和硬體,「中國巨幕」對IMAX的跟隨戰術已經上升到結盟院線和製片商。此前,通過與萬達等影院投資商和華誼等製片方不定期籤訂的合作協議,IMAX保證了在華擴張速度,也拓寬了相應的片源供應。
陳京民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巨幕」目前已經和UME、星美等影院籤訂了合作協議。好萊塢六大片商都已經與該公司達成協議,今後將持續向「中國巨幕」提供做版素材。
而對於大多數影院投資商來說,巨幕影院更多是出於宣傳考慮。有不願透露姓名的院線人士透露,事實上部分影院推出的自有巨幕就只是簡單的雙機放映,並沒有真正的核心技術,畫面重合往往需要人工調整。
以萬達的X-land為例,重慶萬達的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解釋,IMAX有規定,在已開業的IMAX影院方圓五公裡內不得出現第二家IMAX影院,「X-land正是為了規避這一要求而產生」。
多位電影業人士認為,儘管國產巨幕來勢兇猛,但IMAX的品牌效應還會持續。2011年5月,萬達與IMAX籤訂協議,確定將訂購75套IMAX巨幕放映設備。而這75套設備最終完成期是2015年。消耗這部分訂單還需要很長時間。
「IMAX對片源控制嚴格,因此影片的質量和轉制技術還是能夠得到保證。」嚴蓬表示,「而國產巨幕儘管片源增加,但部分畫面效果本就不足的影片到了巨幕缺陷可能會被放大。」
重慶UME院線就對本報記者表示,將在當地新開的影城試映之後,再決定是否推廣「中國巨幕」。
但綜合考慮經濟成本和硬體指標,國產巨幕相對於IMAX還是顯得更平易近人。至少,「中國巨幕」的品牌效應已經出現。陳京民表示,目前已經發現濟南、重慶等地有影院冒用這一品牌,下一步將會採取維權措施。
本文轉載來自:21世紀經濟報導,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