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邁向深空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研究高空大氣

2021-01-08 IT之家

撰文:竇賢康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武漢大學校長

2020 年是各國航天活動活躍度高漲的一年。太陽系裡的探測活動熱熱鬧鬧的開展著,我國的太空飛行器也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裡,先後到訪火星和月球,甚至帶回了 「土特產」。地面上的觀測活動也碩果纍纍,「中國天眼 FAST」迎來了服役的第 4 個年頭,迄今發現脈衝星超 240 顆,產出高水平論文 40 餘篇,不少報導都用 「井噴」一次來形容中國天眼的高效率。

在不斷探索深空的同時,還有一批科學家希望能夠填補另一空間研究的空白,即從距離地面 10 公裡至數百公裡高度區間內的大氣空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 「高空大氣」。這一區域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何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能獲得長足的研究成果?

什麼是高空大氣?

傳統意義上的大氣科學主要研究對流層頂以下的範圍。對流層高度大概在 10 公裡,但赤道地區有些許例外,由於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比較大,對流活動上升的高度會比 10 公裡高一點,而極地則由於受到的太陽輻照能量比較小,高度則低一些。這個高度主要是大氣科學研究的範圍,而從 10 公裡一直到太陽表面的區域則主要是空間物理的領地。我自己的工作,大部分集中在 10 公裡到幾百公裡這一範圍,稱之為 「高空大氣」。

通常,我們通過地面上的雷達對高空大氣進行探測。雷達發射電磁波,遇到反射物,電磁波被反彈回來,反彈回來的電磁波含有反射物的信息,比如大氣的密度、汙染物的濃度。如果反射物靜止,反彈回來的電磁波的波長是不變的,而如果反彈回來的波長發生變化,我們從中就可以推演出反射物運動的速度。一般,我們通過返回來的能量和都卜勒頻移,來進行大氣裡一些要素的密度、成分以及速度的探測。

舉個簡單的例子:雨滴大小是毫米和釐米量級,一般可以通過無線電波來探測雨滴的分布、密度、雨強、雨量。但是,10 公裡以上高空的大氣是非常乾淨的,而大氣中分子的大小大概是 10-9、10-10 米量級。這種尺度,用傳統的微波雷達是無法探測的。因為微波雷達是毫米和釐米量級,遇到 10-9 和 10-10 米尺度的物體,電磁波沒有反射。換句話說,我們無法通過反射回來的電磁波來了解這個地區的大氣狀態。這就是過去中高層大氣領域在研究活動中遇到的問題。

為什麼要探測高空大氣?

過去我們對高空大氣關心的比較少,如果大家去看空間物理的發展歷程,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一點:有兩個區域,我們研究的不是太清楚。

太陽表面雖然離我們很遠,但是在地面或者空中,可以利用 X 射線等手段對太陽進行各種成像。對太陽的爆發活動,人類科技已經能夠進行效果比較好的觀測了。現在還有更先進的技術:我們可以在太陽附近放一些探測器,來對太陽活動進行直接觀測,包括磁場,能量流動等方面。

在近地面,包括雨滴、雨量等方面,也是很容易觀測的。但是有兩個區域的觀測是很難的。第一個是太陽表面到地球附近的廣大區域,這容易理解,因為離我們遠,所以很難觀測。

第二個區域就是距離地面幾十公裡到幾百公裡的地方。這個高度為什麼難以觀測呢?高度再高,幾百公裡甚至上千公裡、幾千公裡、上萬公裡,都可以通過 GPS 衛星進行觀測。換句話說,只要是衛星能夠達到的區域,我們就可以進行直接探測。

但是大家或許有所耳聞,衛星的高度不能無限降低,降到 100 公裡高度可以嗎?不行。因為那裡大氣密度足夠大,衛星受到的阻力比較大,而衛星又不能攜帶足夠多的能量,所以受到大氣阻力的影響,衛星會掉下來的。

在幾十到兩三百公裡的高度,探測氣球上不去、衛星下不來,所以這個區域就很難探測,這也是中高層大氣領域研究相對滯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地面附近的風大家能感覺到,非常強烈的風,其速度可達每秒幾十米,這時人已經難以承受了。高空大氣對於地面上的人來講是很難直接感知的,但它確是一個流動的大氣海洋。由於重力影響,高度越高大氣密度就越低,大體上高度每升高 16 公裡,密度就會降低 1 個量級。而密度越小,對於同樣大小的一個驅動,所造成的流動性就越大。高空的風速可達 300-600 公裡 / 小時。所以說,高空是流動的大氣海洋。

那為什麼現在這個區域的研究變得這麼重要?這個區域氣球上不去、衛星下不來,如果人類不在這個區域活動,那麼對其不了解也就沒有什麼影響。但近些年開始情況有些不一樣了,現在這個區域有各種各樣的臨近空間飛行器,而且如果飛機以後要增速,也必須進入更高的空間。

除了較大的大氣阻力,在這個區域,還有很多部分電離的成分,有很多帶電粒子。電磁波穿過此區域,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擾動,這將影響我們的通訊和導航精度,危及臨近空間的安全。隨著人類空間活動的不斷拓展,開始利用這樣一個 「不高不低」區域以後,將這個區域內的大氣研究清楚就越來越有必要,也越來越緊迫。

如何探測高空大氣?

最近,隨著雷射雷達系統的發展,我們終於可以對中高層大氣進行探測。過去用微波進行觀測,其波長為 10-2 米,這對分子尺度 10-8—10-10 米的高空大氣是無能為力的。

雷射雷達被認為是目前探測高空大氣最有力的手段。雷達發射雷射後,雷射遇到中性成分會被散射回來,散射回來的能量數據中含有大氣密度的信息,而散射回來的頻率變化,是大氣運動速度的一個表徵。

最具挑戰的雷射雷達探測

——風場探測雷射雷達

探測能量是比較容易做到的,發射一束雷射,返回來的能量有多少,是比較容易測量的。但是我們難以想像,現在世界技術發展這麼快,但天氣仍然是很難精確預報的,我們缺少動力學參數,不清楚大氣在往哪跑、怎麼跑。過去只能在地面做零星的觀測,截至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一個全球範圍大氣風場的測量技術。歐洲和美國在推進星載,通過衛星星載測大氣的風場。

大氣有雲有雨的時候好測,通過微波雷達就可以測,而晴空時,即便對流層大氣密度很高,微波的回波能量也很小,所以必須通過雷射雷達來測。但是雷射雷達也有一定的問題。

氣體分子有熱運動,所以打出一束光時,返回來的光會有頻率展寬,這個展寬大概是幾 G 赫茲。如果大氣再一動,有什麼效應呢?整個展寬會平移。比如,氣體分子在移動的時候,整個頻率會頻移,向高頻方向運動,兩個峰之間錯了位,中間峰的變化量就是風場導致的。但是任何一種探測方式下,這兩個峰都不是完全理想的形狀,它在不斷的抖動,所以就無法知道峰偏移了多少。進行直接的風場探測是比較難的。

有一種解決方法是不直接測峰,通過標準距的方式,在另外兩個頻率上用標準距鎖定,一旦有風場變化,通過另外兩個標準距的能量就可以知道發生變化了。假設中間沒有風場,兩個標準距提供的能量是一樣的,而如果發生偏移,透過的能量就有差別了。利用能量的差別來測量風場的變化,這就是所謂的 「雙邊緣技術檢測微小雷射頻率移動」。

利用這個辦法,可以測出全球的風場。圖上這套設備是我們在 「863 計劃」支持下完成的——自主的高空風場車載測風雷射雷達,可以測量 60 公裡高度的大氣風場。

大氣探測的 「量子」技術

我的研究團隊和潘建偉、張強等量子方面專家團隊的合作得益於中國科大的特色交叉學科研究與建設項目。因為傳統的雷射雷達有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白天如何觀測。白天太陽光太強,會極大降低雷射雷達的信噪比。

所以為了提高信噪比,之前採用過一種做法是把雷射器能量做得越來越高,把望遠鏡口徑做得越來越大,這樣就能接收到更多的能量。但是這無疑是非常昂貴的,一米口徑望遠鏡和兩米口徑望遠鏡的價格就有巨大的價格差了所以一味地去提高望遠鏡面積和雷射器能量,會有很大局限。這不僅是錢的問題,還會在效果上非常有局限性。對於星載測風雷達來說,在衛星上是不能放很大口徑的望遠鏡的,也不能使用很高能量的雷射,雷射能量會把光路打壞的。

所以和張強等人合作後,我們另闢蹊徑,提出利用量子探測的雷射雷達新思路。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大氣探測裡,一般最好是用紅外光。因為太陽光裡紅外能量部分比較少,使用紅外光,太陽光產生的噪聲比較小。但因為目前紅外探測器性能比較差,導致紅外返回來很難探測。我們就利用單光子頻率轉換技術,把紅外光轉換成 863 納米的光,在轉換的過程中同時用單光子操作,就可以把光頻附近的太陽光壓掉,這樣整個信噪比都可以提高。最後在同樣的望遠鏡大小和同樣的雷射器的面積下,新技術將探測距離增加了 3 倍。

向更高的高度拓展

雷射雷達可以探測 70 公裡、80 公裡、90 公裡,但這還遠遠不夠。目前國際上還沒能做出來能在幾百公裡高度上工作的雷射雷達。但是這又很關鍵,因為太陽風和地球空間相互作用以後,會影響到中高層大氣,這是作為研究人員們之後需要搞清楚的。

我們國家現在有一個計劃 「國家大科學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子午工程。我本人是子午工程二期的首席科學家,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地面上建立各種各樣的設備,雷射雷達、無線電探測設備等等。這其中,有兩個亮點工作是值得提出來的。

第一個就是在三亞建一個非相干散射雷達,探測幾百公裡高度大氣裡的電子和離子濃度,尤其是電子濃度。帶電粒子在中心氣體裡運動,會改變中心氣體的狀態,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第二,我們正在做全球第一臺陣列式大口徑氦雷射雷達。這是我們子午工程裡最核心的設備之一,也是子午工程裡我個人覺得最有原創性的工作,大部分設備都是我們完全自主可控的設備。

如果我們能夠做出來,我們國家將是國際上首個能探測到一千公裡高度的中性氦原子的國家,這將填補科學在 200 公裡以上熱層中性大氣認知上的空白。這項工作離不開科研人員們的默默研究,更需要更多學科領域學者們的關注,群策群力,共同攻堅。

註:本文內容根據竇賢康院士於墨子沙龍現場演講編譯整理而來。

相關焦點

  • 《科學大家》專欄|已經邁向深空的我們,為什麼還要研究高空大氣?
    在不斷探索深空的同時,還有一批科學家希望能夠填補另一空間研究的空白,即從距離地面10公裡至數百公裡高度區間內的大氣空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高空大氣」。這一區域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何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能獲得長足的研究成果?什麼是高空大氣?傳統意義上的大氣科學主要研究對流層頂以下的範圍。
  • 高空大氣與量子雷達 | 竇賢康
    作者 | 竇賢康(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節選自在墨子沙龍活動「探索與徵服:從地球到深空」上的演講什麼是高空大氣?我自己的工作,大部分集中在10公裡到幾百公裡這一範圍,稱之為「高空大氣」。通常,我們通過地面上的雷達對高空大氣進行探測。雷達發射電磁波,遇到反射物,電磁波被反彈回來,反彈回來的電磁波含有反射物的信息,比如大氣的密度、汙染物的濃度。如果反射物靜止,反彈回來的電磁波的波長是不變的,而如果反彈回來的波長發生變化,我們從中就可以推演出反射物運動的速度。
  • 高空大氣與量子雷達 | 竇賢康院士
    作者 | 竇賢康(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節選自在墨子沙龍活動「探索與徵服:從地球到深空」上的演講​什麼是高空大氣?傳統意義上的大氣科學主要研究對流層頂以下的範圍。這個高度主要是大氣科學研究的範圍,而從10公裡一直到太陽表面的區域則主要是空間物理的領地。我自己的工作,大部分集中在10公裡到幾百公裡這一範圍,稱之為「高空大氣」。通常,我們通過地面上的雷達對高空大氣進行探測。雷達發射電磁波,遇到反射物,電磁波被反彈回來,反彈回來的電磁波含有反射物的信息,比如大氣的密度、汙染物的濃度。
  • 萬衛星院士:從深空探測大國邁向行星科學強國
    相輔相成:深空探測與行星科學人們心系答案,開展深空探測,以精細尖端的技術構築龐大浩繁的工程,將人類的感知拓展延伸到太陽系的行星、衛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體。那些極具熱情又富有想像力的科學家,研究這些感知結果,將其融入我們的知識體系,革新我們的觀念,升級我們的答案,再指明未來探測方向。從而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學問,叫作「行星科學」。
  • 中國航天從海南文昌邁向更遠深空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題:中國航天從海南文昌邁向更遠深空王玉磊、黃國暢、屠海超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順利開啟火星之旅,中國航天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邁向更遠的深空。長路漫漫,地球與火星的距離即便最近時也有5460萬公裡,是地月平均距離的140多倍。
  • 天問一號後續至少還要闖三關,預計明年5月著陸火星
    ,讓它點點火,不要在長時間的飛行過程中一直處於靜默狀態,所以中途還要點一下大小各型發動機。從7月23日發射到現在已經飛了3個月左右,後續還要再飛將近4個月,據劉彤傑介紹,天問一號此後還面臨著三道難關。 第二道難關,當探測器完成環繞任務後需要尋找一個非常好的小窗口,讓它進入到火星大氣。 火星是有大氣的,其大氣的密度是地球大氣的1%左右。經過大氣減速(氣動減速、降落傘減速),還有反推發動機減速等減速過程,最後靠著陸腿著陸在火星表面,吸收撞擊能量,這個過程非常難。
  • 中國「天問」,從文昌邁向更遠深空
    來源: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黃國暢 屠海超 王玉磊中國「天問」,從文昌邁向更遠深空如何針對火箭首用狀態多、首次中午發射、發射窗口短、7至8月極端天氣高發等特點,還要能夠在長徵五號在火熱工作的發射場,我們還看到這裡廣泛開展群眾性質量改造活動,他們面對航天發射需求和國際發展趨勢倒逼,大力強化質量控制管理和科技創新。曾經,發射場空氣供氣系統承受較大保障壓力,其可靠性一直是發射場能力提升的制約點。
  • 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航天事業不僅是近地軌道太空飛行器的研究和應用,遙遠的深空更有航天人的詩和遠方。  前不久,美國川普政府透露了重返月球的雄心。我國也公布了一系列深空探測計劃。從月球、火星到小行星、木星,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航天的腳步將不斷邁向深邃的太空。  月球: 邁向深空第一站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 「圓桌問答」從地球到深空
    火星大氣的成分有甲烷、二氧化碳等,但是氧氣的含量比較少,所以它並不是一種適於人類能夠直接呼吸的環境,而且火星大氣非常稀薄。火星的氧還以其他方式結合在礦物裡面,各種硫化物裡面。關於它的宜居性。現在很多火星探測器已經去過火星,成功的已經有23次。
  • 劉彤傑:我國已具備實施深空探測能力 火星探測一次實現「繞著巡」
    記者:如果說嫦娥工程它是我們國家走向深空的敲門磚的話,那麼現在開啟了天問一號工程,它對於我們國家深空探測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國家航天局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 劉彤傑: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說明我們具備了從研製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系統和地面應用系統一整套非常完整的工程系統具備已經非常完善,可以實施深空探測的任務。
  • 劉彤傑:我國已具備實施深空探測能力 火星探測一次實現「繞著巡」
    記者:如果說嫦娥工程它是我們國家走向深空的敲門磚的話,那麼現在開啟了天問一號工程,它對於我們國家深空探測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國家航天局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 劉彤傑: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說明我們具備了從研製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系統和地面應用系統一整套非常完整的工程系統具備已經非常完善,可以實施深空探測的任務。我們可以把邁向深空的步伐變得更穩更遠。
  • 有了衛星和雷達,為何還要用高空無人機探測颱風?
    △8月2日下午,一架高空大型氣象探測無人機從海南起飛,圓滿完成對森拉克颱風外圍雲系的綜合氣象觀測任務。李子碩攝→追趕國際水平!我國首次高空無人機颱風綜合探測試驗成功!有了衛星和雷達,為何還要用高空無人機探測颱風?一起來聽專家解讀。
  • 深空探測:不斷創造「中國距離」—新聞—科學網
    進入新千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正式提出「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和「開展有特色的深空探測和研究」,自此,中華民族的「奔月」夢想逐步變為現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發展的關鍵時期,「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任務相繼發射成功,火星「繞落巡」任務正式啟動,標誌著我國深空探測技術進入世界前列。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 汪毓明:從地球走向深空
    我們要到深空去,去深空來尋找答案,因為那裡有更多的樣本可以供我們研究。我非常喜歡下面這張照片,它是我原來的一個本科生在內蒙古的正鑲白旗拍攝的,因為沒有燈光的汙染,滿天繁星看的特別清楚。這滿天的繁星其實也是自古以來多少人嚮往的地方,它推動了我們科學的進步。
  • 【科技日報】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航天事業不僅是近地軌道太空飛行器的研究和應用,遙遠的深空更有航天人的詩和遠方。  前不久,美國川普政府透露了重返月球的雄心。我國也公布了一系列深空探測計劃。從月球、火星到小行星、木星,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航天的腳步將不斷邁向深邃的太空。  月球: 邁向深空第一站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 基礎知識補充:飛機為什麼要在萬米高空上飛行?
    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從地理的角度進行分析。第一、跟大氣的垂直分層有關。2000-3000千米厚的大氣層,從下到上大致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為了避開空氣的強烈對流運動,飛機就只好在萬米以上的高空飛行了。因為這個高度已經是對流層的頂部或平流層的底部了,空氣對流運動已經不明顯了。第二、跟常見的天氣系統活動範圍有關。鋒面(如冷鋒)、氣旋(如颱風)等常會帶來惡劣天氣,但它們的活動範圍都主要在對流層之內。在萬米高空以上飛行,就可以很好地避開這些天氣系統影響。
  • 火星結構,大氣
    研究人員利用過去兩年中從MAVEN太空飛行器收集到的數據,繪製了地球以外行星的高層大氣的第一張風循環圖。 新的火星風圖可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火星氣候的運行情況,從而更準確地了解其古老的過去和正在進行的演變。
  • 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太陽,為什麼還要再造一個?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在1500萬度—2000萬度,而地球上的金屬材料在1000度左右就會融化。鍾武律介紹,中國的「人造太陽」所要做的,就是在地球上建一個能夠承受住1億度、甚至超過2億度高溫的裝置。
  • 從地球到深空,下一站是?
    我們要到深空去,去深空來尋找答案,因為那裡有更多的樣本可以供我們研究。我非常喜歡下面這張照片,它是我原來的一個本科生在內蒙古的正鑲白旗拍攝的,因為沒有燈光的汙染,滿天繁星看的特別清楚。這滿天的繁星其實也是自古以來多少人嚮往的地方,它推動了我們科學的進步。
  • 電離層:地球大氣的高空魔鏡
    電離層:地球大氣的高空魔鏡 2018-03-22 17:43  來源: 科技日報  已進入預定軌道的美國「GOLD」太空飛行器,將全景式觀測電離層和高層大氣,研究颶風及地磁暴等對它們的影響。當紫外線、X射線到達地球上空時,被大氣吸收,消散的能量引起中性大氣電離,這個產生自由電子的過程稱為光電離。此外,進入大氣層的高能粒子也能產生大氣的電離,稱為微粒電離。電子密度是衡量電離層的重要物理量,其決定於兩個相反的過程:一個是中性大氣吸收太陽輻射而電離的過程;另一個是正負帶電粒子碰撞而複合成中性粒子的過程。那為什麼只有電離層能產生大量的自由電子和離子呢?